鶴林玉露卷之三 乙編

關燈
,蓋佛家以四肘為弓,肘一尺八寸,四肘,蓋七尺二寸,其說出譯梵。

     白羊先生 紹熙甲寅,孝宗升遐,光宗疾,不能喪,中外人情洶洶。

    襄陽兵官陳應祥,歸正人也,欲乘此為變,結約已定。

    其間一卒,買蔔於市所謂白羊先生者。

    蔔者詰之曰:「此蔔將何用?觀所占,是要殺爺殺娘底事,大不好,莫做卻吉。

    」其人色動,時都統馮湛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,遂潛跡之。

    至一茶肆,與之語,紿以己得罪於湛,倘有所謀,願預一人之數。

    卒始不肯言,再三問之,乃以實告,但深以蔔不吉為疑。

    其人曰:「若疑其不吉,當與汝同首,可轉禍為福。

    」卒然之,然恐無驗,乃引其人詣陳曰:「此人都統帳前人也,近偶得罪,可為內應。

    」陳始不信,再三言之,乃與以白巾一,告以期約。

    其人與卒急詣湛告變。

    時張定叟作帥,湛攜首狀告定叟。

    時定叟方臥,起與湛密議定,復就寢,徐令具酒肴與客飲,遣數人請陳及其他一二兵官同來,面以首狀及白巾詰之。

    陳辭屈,乃集眾於教場射殺之。

    二人及白羊先生皆補官。

     東坡文 莊子之文,以無為有。

    戰國策之文,以曲作直。

    東坡平生熟此二書,故其為文,橫說豎說,惟意所到,俊辨痛快,無復滯礙。

    其論刑賞也,曰:「當堯之時,臯陶為士。

    將殺人,臯陶曰『殺之』三,堯曰『宥之』三,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,而樂堯用刑之寬。

    」其論武王也,曰:「使當時有良史如董狐者,則南巢之事,必以叛書;牧野之事,必以弒書。

    【必以弒書 「弒」,諸本作「殺」。

    案,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二武王論作「弒」。

    】而湯、武,仁人也,必將為法受惡。

    周公作無逸,曰:殷王中宗,【殷王中宗 「殷」,同前書作「商」。

    】及高宗及祖甲,及我周文王,茲四人迪哲,上不及湯,下不及武王,其以是哉!」【其以是哉 「其」,武王論作「亦」。

    】其論範增也,曰:「增始勸項梁立義帝,諸侯以此服從,中道而弒之,非增意也。

    夫豈獨非其意,將必力爭而不聽也。

    不用其言,而殺其所立,羽之疑增,自此始矣。

    」【自此始矣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範增論「自」字上有一「必」字。

    】其論戰國任俠也,曰:「楚、漢之禍,生民盡矣,豪傑宜無幾,而代相陳豨從車千乘。

    【代相陳豨從車千乘 同前書「陳豨」下有「過代」二字。

    】蕭、曹為政,莫之禁也。

    豈懲秦之禍,以為爵祿不能盡縻天下之士,故少寬之,使得或出於此也耶!」凡此類,皆以無為有者也。

    其論厲法禁也,【其論厲法禁也 「厲」,原誤作「勵」,據諸本及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六厲法禁改。

    】曰:「商鞅、韓非之刑,非舜之刑,而所以用刑者,則舜之術也。

    」【則舜之術也 「術」,原誤作「刑」,據諸本並厲法禁改。

    】其論唐太宗征遼也,曰:「唐太宗既平天下,而又歲歲出師,以從事於夷狄。

    蓋晚而不倦,暴露於千裡之外,親擊高麗者再焉。

    凡此者,皆所以爭先而處強也。

    」其論從眾也,曰:「宋襄公雖行仁義,失眾而亡。

    田常雖不義,得眾而強。

    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,先觀眾心之向背。

    謝安之用諸桓,未必是,而眾之所樂,則國以乂安。

    【則國以乂安 「乂」,原誤作「人」,據諸本並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二四上神宗皇帝萬言書改。

    】庾亮之召蘇峻,未必非,而勢有不可,則反成危辱。

    」【則反成危辱 「成」,同前書作「為」。

    】凡此類,皆以曲作直者也。

    葉水心雲:「蘇文架虛行危,縱橫焂忽,數百千言,讀者皆如其所欲出,推者莫知其所自來,古今議論之傑也。

    」 叔世官吏 葉水心雲:「唐時道州西原蠻掠居民,而諸使調發符牒,乃至二百函。

    故元結詩以為賊之不如。

    杜少陵遂有『粲粲元道州,前賢畏後生』之語。

    【前賢畏後生之語 「賢」,九家集注杜詩卷一一同元使君舂陵行作「聖」。

    】蓋一經兵亂,不肖之人妄相促迫,艸芥其民。

    賊猶未足以為病,而官吏相與亡其國矣。

    」至哉言乎!古今國家之亡,兆之者夷狄盜賊,而成之者不肖之官吏也。

    且非特兵亂之後,暴驅虐取吾民而已,方其變之始也,不務為弭變之道,乃以幸變之心,施激變之術,張皇其事,誇大其功,借生靈之性命,為富貴之梯媒。

    甚者假夷狄盜賊以邀脅其君。

    輾轉滋蔓,日甚一日,而國隨之矣。

     宰輔久任 唐太宗相房玄齡二十三年,用魏徵及相十八年,【用魏徵及相十八年 「徵」,原誤作「證」,據諸本改。

    】王獨專國秉至二十六年,此古今所無。

    至晚年得末疾,猶專國秉數年,尤古今所無。

    故洪舜俞詩雲:「陰陽眠燮理。

    」?此外惟李林甫、元載最久。

    國朝魏野贈王文正詩雲:「太平宰相年年出,君在中書十二秋。

    」蓋以為最久矣。

    至蔡京、秦檜,皆及十八九年。

    近時史 安樂直錢多 周益公退休,欲以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