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

關燈
陝西糧草般運告竭可撥内藏繼之 商賈入東南末鹽錢,舊法屬榷貨務,以應副河北見錢鈔。

    熙甯以來,諸路苗、役、坊場寬剩錢,舊止在本路封樁,非上供數。

    元佑初,苗、役既罷,寬剩錢所在山積,諸公擘畫計綱,般入京師,特置元豐庫收管,以應副陝西糧草。

    元豐大抵以此錢為根本,其他蓋微末矣。

    議者以為左藏之外,特置此庫,與唐瓊林、大盈何異?後世啟人主侈心,非良策也。

    此庫時隸尚書,予為右丞,有三老吏稍谙事,呼問之曰:「末鹽錢其源無窮,然辦河北軍糧,所餘無幾矣,所以應副陝西者,賴苗、役封樁錢耳。

    此錢今雖尚多,然十年後般運告竭,柰陝西何?」二吏曰:「未嘗議及此,請徐思之。

    」久之,乃告曰:「此錢用盡,則無繼矣。

    然陝西糧草,舊三司亦不能供,蓋恃内藏庫時有撥賜耳。

    」予曰:「我所聞正如此。

    」乃與微仲議之,微仲愕然,蓋初不慮此也。

    予曰:「内藏不撥賜久矣,絹絲綿至積久損爛,出賣每疋二三百者,由此故也。

    若今不講,後難複矣。

    」微仲以元豐蓄聚為己功,不樂予說,然無以相拒,乃因陝西阙乏,乞撥一百萬貫,朝廷應副其半。

    及宣仁山陵事起,舊例内藏撥二百萬貫。

    微仲曰:「不必請之内藏,隻元豐可了。

    」予曰:「雖然,不若循例,而愛惜元豐。

    」不得已見從。

     議罷陝西鑄錢欲以内藏絲等折充漕司 陝西歲鑄錢,折二錢二百萬貫,用本一百萬貫。

    鐵賤銅貴,而與銅錢并行,又重而難徙。

    由此陝西币輕物重,商販沿邊者回,無以為貨,非換鹽鈔,則負銅錢以出,故銅錢日少,鐵錢日多。

    官吏卒伍月得料錢,每一千當六百而已。

    而入中邊糧,及販賣絲絹者,率要重價。

    戶部一造飛鈔以給邊郡,邊郡以給商賈,持入元豐庫請錢,尤為私便。

    是時,四方商賈不行,惟陝西道路如織。

    微仲陝人,意尤主之。

    議者言陝西舊不鑄錢,而内藏庫歲以絲賜陝西漕,西邊苦寒,得之易售,而今皆不行,故陝西尤困。

    元佑七年,劉忱、張景先以漕事同至京師,見予于東府。

    予問之曰:「聞鐵錢甚為漕司之患,今欲罷鑄一百萬貫,漕司既收鑄本五十萬貫矣,其餘五十萬貫,以内藏絲綿止據元價折充,漕司自以人般運于邊郡,依時價出賣,以收軍糧,于君便否?」景先起謝曰:「本司之幸也。

    」忱觀望而不答。

    然竟議不合而止。

     兩浙米貴欲以密院出軍阙額米先借 元佑六年,兩浙大旱,米價湧貴,上供米百萬斛無所從得。

    官不罷籴,則米價益貴;籴錢不出,則民間錢荒,其病尤甚。

    憂之無以為計。

    予偶止殿廬中,謂知樞密院韓師樸曰:「浙中米貴,欲于密院出軍阙額米中借百萬斛,如何?」師樸曰:「安敢借?」曰:「米陳不免賤賣,今欲逐時先借,而令浙中以上供米價買銀折還,豈不兩便?」師樸曰:「如是,無不可。

    」遂奏行之。

    是歲,浙中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