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
關燈
小
中
大
享祀明堂禮畢更不受賀
元佑四年,上再享明堂,三省以章獻皇後故事,将竢禮畢,百官班賀于會慶殿。
其儀注取旨,太皇太後宣谕曰:「天聖中誠有此儀,然以吾菲薄,何敢事依先後之舊。
況祀事既成,皇帝賀于禁中,百官皆賀于内東門足矣,複安用此為?」羣臣稱歎,以為不可及,請降手诏明示中外。
轍時在翰林,請至都堂宣聖旨,撰诏曰:「皇帝臨禦,海内晏然。
五經季秋,再講宗祀。
克有君德,以享天心。
顧吾何功,獲被斯福!今有司因天聖之故事,脩會慶之盛禮,将俾文武稱賀于庭。
吾自臨決萬機,日懷祗畏,豈以菲薄之德,自比章獻之明。
矧複皇帝緻賀于禁中,羣臣奉表于闱左,禮文既具,夫又何求?前朝舊儀,吾不敢受,将來明堂禮畢,更不受賀。
百官并内東門拜表,故茲诏示,想宜知悉。
」 戚裡仆隸不得改官 高氏之隸有安靜者,嘗得三班借職。
舊法,戚裡仆隸,雖有官不得改。
安靜援曹氏例乞改官。
三省進呈,欲許之。
太後曰:「當如何?」對曰:「舊例可與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此非例也。
」對曰:「此非例而何?」曰:「昔神宗臨禦,以慈聖故,特為彼人改官,則孝慈之意也。
今吾在此,而為家仆改官,其義安在?依法而已。
」衆皆服,稱善。
轍退,書之《時政記》。
皇後外家皆當推恩 上納後禮畢,三省具景佑元年十二月慈聖入宮故事,章獻、章懿、章惠三家近親李用和、劉從廣、楊景宗改官移鎮故事,今高氏、向氏、朱氏皆合以故事加恩。
太皇太後曰:「吾輩人家,所患官高,不患官小,罷之可也。
」對曰:「本不謂官小當遷,朝廷舊典不可阙耳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昔章獻垂簾,郭後受策,初無此例。
景宗等恩命,蓋章惠受尊号未久,族人未有官高者,仁宗欲優其家故耳,非垂簾之比也。
」對曰:「太皇太後雖以高氏故,欲深自抑畏,其如故事何?」太皇太後曰:「外家恩澤,方欲裁損,又可增長乎?」對曰:「此盛德之事,敢不奉诏,當備錄付史官耳。
」先是,内降聖旨,皇城使帶禦器械朱伯材加遙郡刺史。
三省奏:皇帝納後不遠,舊例,兩宮及太妃閤皆當推恩親族,今若先推恩伯材,恐成重複,乞且留竢。
诏可。
至是宣谕納後,既不加恩外家,今溫國長公主将下嫁,舊例母當進秩,而太妃名位已隆,無可複加,可推與朱伯材。
對曰:「如此,雖獨加恩伯材有名矣。
請竢溫國下嫁日施行。
」三省又具内殿崇班孟固、三班奉職孟陻、右宣德郎孟昌齡、荥陽縣尉董桓皆以皇後親,乞赴阙朝賀,今納後禮畢,恐當擇其親近,依景佑元年曹傳、曹佑例轉官。
太皇太後曰:「見有親弟一人,系白身,須推恩。
」對曰:「董桓亦系皇後姊夫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昔魯王亦慈聖光獻姊夫,未常推恩。
」對曰:「甚善。
」皇後諸親,将來年例恩典,自可漸及也。
李湜複議罷莳竹 朝廷先使唐義問處置渠陽,兵将敗亡,僅乃廢之。
後使謝麟廢莳竹,麟以謂楊氏蟠據湖南、北,溪洞部族相連接,湖北先廢渠陽,湖南蠻知莳竹必廢,謀之已久,今欲急行廢罷,恐難以成功,請稍遷延歲月,以竢其便。
諸公疑其立異,即罷麟潭州,以李湜代之。
湜至,議罷莳竹,複如麟說,諸公相視而怒。
時予初為尚書右丞,謂諸公曰:「莳竹之議,經帥臣二人矣,而所言如一。
胡不姑用其言,若數月之間,其功不成,責之未晚也。
」諸公色解,乃從其請。
未幾,湜誘說蠻酋楊光潛,使親帥部族裹送莳竹兵民器械還漢。
奏至,許之,仍以莳竹見糧分賜蠻中饑人。
凡莳竹畜聚皆安然,而至不遺一矢,不殺一人。
蓋麟之議本不為過也。
西夏請和議定地界 元佑初,西邊諸将守朝廷約束,不敢妄行侵掠。
夏人雖時遣信使,然初不言疆場之事。
朝廷深悉其意,蓋欲疆議發自朝廷,得以為重,故亦忍而不問。
二年,夏人始遣使來賀登極,歸未出境,複遣使求和請地。
朝廷始降诏許之,然約先議定地界,然後付以歲賜,久之議不能決。
三年春,夏人多保忠以兵數萬壓泾原,殺掠弓箭手數千人而去。
朝廷既隐不問,又遣劉仲馮往賜策命,夏人受禮倨慢,以地界為詞,不複遣使入謝,仍再以兵犯泾原。
四年,乃複遣使來賀坤成,且議地界。
朝廷急于懷柔,即指揮不候分畫地界,先以歲賜與之。
尋覺其非,即于地界之議,多方艱難,不守已定之約。
其儀注取旨,太皇太後宣谕曰:「天聖中誠有此儀,然以吾菲薄,何敢事依先後之舊。
況祀事既成,皇帝賀于禁中,百官皆賀于内東門足矣,複安用此為?」羣臣稱歎,以為不可及,請降手诏明示中外。
轍時在翰林,請至都堂宣聖旨,撰诏曰:「皇帝臨禦,海内晏然。
五經季秋,再講宗祀。
克有君德,以享天心。
顧吾何功,獲被斯福!今有司因天聖之故事,脩會慶之盛禮,将俾文武稱賀于庭。
吾自臨決萬機,日懷祗畏,豈以菲薄之德,自比章獻之明。
矧複皇帝緻賀于禁中,羣臣奉表于闱左,禮文既具,夫又何求?前朝舊儀,吾不敢受,将來明堂禮畢,更不受賀。
百官并内東門拜表,故茲诏示,想宜知悉。
」 戚裡仆隸不得改官 高氏之隸有安靜者,嘗得三班借職。
舊法,戚裡仆隸,雖有官不得改。
安靜援曹氏例乞改官。
三省進呈,欲許之。
太後曰:「當如何?」對曰:「舊例可與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此非例也。
」對曰:「此非例而何?」曰:「昔神宗臨禦,以慈聖故,特為彼人改官,則孝慈之意也。
今吾在此,而為家仆改官,其義安在?依法而已。
」衆皆服,稱善。
轍退,書之《時政記》。
皇後外家皆當推恩 上納後禮畢,三省具景佑元年十二月慈聖入宮故事,章獻、章懿、章惠三家近親李用和、劉從廣、楊景宗改官移鎮故事,今高氏、向氏、朱氏皆合以故事加恩。
太皇太後曰:「吾輩人家,所患官高,不患官小,罷之可也。
」對曰:「本不謂官小當遷,朝廷舊典不可阙耳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昔章獻垂簾,郭後受策,初無此例。
景宗等恩命,蓋章惠受尊号未久,族人未有官高者,仁宗欲優其家故耳,非垂簾之比也。
」對曰:「太皇太後雖以高氏故,欲深自抑畏,其如故事何?」太皇太後曰:「外家恩澤,方欲裁損,又可增長乎?」對曰:「此盛德之事,敢不奉诏,當備錄付史官耳。
」先是,内降聖旨,皇城使帶禦器械朱伯材加遙郡刺史。
三省奏:皇帝納後不遠,舊例,兩宮及太妃閤皆當推恩親族,今若先推恩伯材,恐成重複,乞且留竢。
诏可。
至是宣谕納後,既不加恩外家,今溫國長公主将下嫁,舊例母當進秩,而太妃名位已隆,無可複加,可推與朱伯材。
對曰:「如此,雖獨加恩伯材有名矣。
請竢溫國下嫁日施行。
」三省又具内殿崇班孟固、三班奉職孟陻、右宣德郎孟昌齡、荥陽縣尉董桓皆以皇後親,乞赴阙朝賀,今納後禮畢,恐當擇其親近,依景佑元年曹傳、曹佑例轉官。
太皇太後曰:「見有親弟一人,系白身,須推恩。
」對曰:「董桓亦系皇後姊夫。
」太皇太後曰:「昔魯王亦慈聖光獻姊夫,未常推恩。
」對曰:「甚善。
」皇後諸親,将來年例恩典,自可漸及也。
李湜複議罷莳竹 朝廷先使唐義問處置渠陽,兵将敗亡,僅乃廢之。
後使謝麟廢莳竹,麟以謂楊氏蟠據湖南、北,溪洞部族相連接,湖北先廢渠陽,湖南蠻知莳竹必廢,謀之已久,今欲急行廢罷,恐難以成功,請稍遷延歲月,以竢其便。
諸公疑其立異,即罷麟潭州,以李湜代之。
湜至,議罷莳竹,複如麟說,諸公相視而怒。
時予初為尚書右丞,謂諸公曰:「莳竹之議,經帥臣二人矣,而所言如一。
胡不姑用其言,若數月之間,其功不成,責之未晚也。
」諸公色解,乃從其請。
未幾,湜誘說蠻酋楊光潛,使親帥部族裹送莳竹兵民器械還漢。
奏至,許之,仍以莳竹見糧分賜蠻中饑人。
凡莳竹畜聚皆安然,而至不遺一矢,不殺一人。
蓋麟之議本不為過也。
西夏請和議定地界 元佑初,西邊諸将守朝廷約束,不敢妄行侵掠。
夏人雖時遣信使,然初不言疆場之事。
朝廷深悉其意,蓋欲疆議發自朝廷,得以為重,故亦忍而不問。
二年,夏人始遣使來賀登極,歸未出境,複遣使求和請地。
朝廷始降诏許之,然約先議定地界,然後付以歲賜,久之議不能決。
三年春,夏人多保忠以兵數萬壓泾原,殺掠弓箭手數千人而去。
朝廷既隐不問,又遣劉仲馮往賜策命,夏人受禮倨慢,以地界為詞,不複遣使入謝,仍再以兵犯泾原。
四年,乃複遣使來賀坤成,且議地界。
朝廷急于懷柔,即指揮不候分畫地界,先以歲賜與之。
尋覺其非,即于地界之議,多方艱難,不守已定之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