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○去就
征君之楚,桂陽守逆于雲門,拜而道曰:“仆守桂陽土壤,日曠三載匪績。
竊聞征君之風,鄙心浃暢,沐披拂之餘馨,遂爾弛簿書,辍錢谷,洗訟庭,以曹溪之波潔陋室,以韻山之石為征君淹也。
仁駕義軌,軌得無暫稅乎仆從長者之後而行矣。
”征君曰:“伊々與瘅瘅與時不可以止與甫是以征也,将南謝楚王以歸來與?” 曰:“征君何郁伊而弗□也。
愚聞聖人之規曲世,若火之規曲竹,治其節而削其枝,其幹而裁其根,然後商販而為利,工斫而為器。
今漢室之形若曲竹,何不筒而規之,以匡輔其傾乎,坐而策之,以宣裕其業乎,為之禮樂以順導其民乎夫物曲則棄,人曲則弊,世曲則傾,唯智者睹形而知影。
是以規其所曲而全其所直,遊乎自然之原,此仲尼之志度而管孟之為也。
征君方效乎孔孟,而有捐時之,既信于諸侯而流歸與之歎。
是征君之奮草莽而就采聘,意者,欲揚空名而不顧其實耶,何落落而不群也如此。
” 曰:“子徒知曲竹之可規,而烏知曲棟不可以使之直乎;知曲世之可規,而不知曲主不可使之庭乎。
鷹隼為鳳,狐狸為鱗,葭為{艹鞠},蒺藜為蘭,故賢士之處世,明主求焉,常主忽焉。
是故放勳以之讓,後羿以之棄;高宗以之夢,帝華以之剖;周公以之握,穆公以之殉;句踐以之謀,祖龍以之坑。
由此觀之,賢士之顯戮,時也。
故負鼎而幹湯,伊尹不知其為顯,及授之以阿衡而伐夏,則顯矣。
曆說十二諸侯,孔子不知其為戮,及絕糧而削迹,行不稅冕,則戮矣。
若甫之所遇,不可謂不戮也。
惟楚聘就而未報,故為此遊以待其戮,胡可淹也。
憲也,非敢傲子之命,實惟不怿苟處而淹吾豢譽也,亦何功之為。
"遂不入桂陽郡,南郵于長沙。
○時勢 征君見楚王,楚王曰:“今王室卑而諸侯弱,何策以待之。
”對曰:“天下勢也,合策者順,合謀者成,合意者固。
以縱橫之策合者,事成而名敗;以縱橫詭詐之意合者,機固而業頹。
是以齊桓之霸,策于信義而已矣。
守信而文于禮,執義而通于智,守信以盟,執義以聲,故能尊周室而雄諸侯,道路無怨旅,中原無廪塵。
當是時,桓公為五伯首功,而号令可以一海内者也。
然猶以服事周得顯永厥業而不替,終桓公之身而齊無有幹戈于境上者,故諸侯稱義焉。
夫信義者,王伯之門也。
求策術而棄信義,不可以為諸侯。
” 楚王欣然而言曰:“征君,不谷之管仲也,唯幸教而輔相之。
”征君回難曰:“楚之山河與楚之人民孰固?”楚王曰:“不谷聞之,國以山河城郭為固,家以垣籬畏閥為固,未聞以人民也。
”曰:“山河之固孰與守之?”曰:“信義哉。
”曰:“守信義者,王欲委諸山河乎抑委諸人民乎?”楚王無以對。
曰:“王何以山河為固也,苟無人民之衆,則楚之山河其為猿雁之栖乎!” 楚王問曰:“昔者齊桓公陳師于召陵以伐楚,屈完谏曰:‘君若以德綏諸侯,誰敢不服君若以力,楚國方城以為城,漢水以為池,雖衆無所用之。
’然則楚之所以為固者,方城、漢水也,是以能輕齊之衆,可為固國之勢,非山河矣乎?”征君對曰:“夫齊之陳召陵之師也,豈不聞楚有方城、漢水之險者。
當觀兵之際,屈完以德動桓公,而又及諸侯會盟以示信,故全齊之衆遂卷師以旋,而不欲耀武于南海之陸,豈方城漢水足以卻齊而存楚乎使屈完不盟,則齊楚之得失,未可知也。
”楚王有慚色。
征君曰:“賢王以宗室之英,而楚國之民不懷,又靖安而無外忠,宜賢王之以山河為固也,王亦不熟慮乎今天下舉貢者一室,漕運者一渠,皇圖之藉尚負于畿甸,征讨之命尚系于天皇,故諸侯未為戰,國而得以靖安無虞也。
雖然,諸侯将勞矣,誠宜布信而宣義,以懷楚國之民,而告王室之難于諸侯。
結之以盟誓,饫之以宴享,使四鄰親睦而同姓密于婚姻。
然後告諸天皇,代其誅罰驅遏戎騎,翦滅奸雄,烹炙貪虐,顯岩穴之士與之謀國。
雖無會稽之恥,而有嘗膽之心;無報吳之舉,而有霸越之績,是謀策之徽聲,而文武之烈光也。
王其圖之。
” ○田獵 楚王問征君以田,曰:“古之諸侯,好田何為也?”征君對曰:“臣聞,諸侯之田,所以靖民,非以禽荒也。
故社以示之禮,振旅以示之威,文章以示之武。
于春,宣陽氣也;苗于夏,嘉萌也;于秋,順休令也;狩于冬,導陰滞也。
四時之田獵,皆所以廣仁也。
禮曰;諸侯既田,則齊明盛服告于宗廟,惴惴翼翼,若有臨鑒而不敢淫縱其身。
有獲狐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媚;有獲虎豹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猛;有獲枭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逆。
使百官皆懼而奉職不懈,然後論其田功。
虞人而多獲者賞之,獲而失其髦者罰之,私養而不獻于廷者杖之,玩田而傷鞠,相格而厲弱者刑之。
又為之讠燕以勞其考,為之揖讓周旋
竊聞征君之風,鄙心浃暢,沐披拂之餘馨,遂爾弛簿書,辍錢谷,洗訟庭,以曹溪之波潔陋室,以韻山之石為征君淹也。
仁駕義軌,軌得無暫稅乎仆從長者之後而行矣。
”征君曰:“伊々與瘅瘅與時不可以止與甫是以征也,将南謝楚王以歸來與?” 曰:“征君何郁伊而弗□也。
愚聞聖人之規曲世,若火之規曲竹,治其節而削其枝,其幹而裁其根,然後商販而為利,工斫而為器。
今漢室之形若曲竹,何不筒而規之,以匡輔其傾乎,坐而策之,以宣裕其業乎,為之禮樂以順導其民乎夫物曲則棄,人曲則弊,世曲則傾,唯智者睹形而知影。
是以規其所曲而全其所直,遊乎自然之原,此仲尼之志度而管孟之為也。
征君方效乎孔孟,而有捐時之,既信于諸侯而流歸與之歎。
是征君之奮草莽而就采聘,意者,欲揚空名而不顧其實耶,何落落而不群也如此。
” 曰:“子徒知曲竹之可規,而烏知曲棟不可以使之直乎;知曲世之可規,而不知曲主不可使之庭乎。
鷹隼為鳳,狐狸為鱗,葭為{艹鞠},蒺藜為蘭,故賢士之處世,明主求焉,常主忽焉。
是故放勳以之讓,後羿以之棄;高宗以之夢,帝華以之剖;周公以之握,穆公以之殉;句踐以之謀,祖龍以之坑。
由此觀之,賢士之顯戮,時也。
故負鼎而幹湯,伊尹不知其為顯,及授之以阿衡而伐夏,則顯矣。
曆說十二諸侯,孔子不知其為戮,及絕糧而削迹,行不稅冕,則戮矣。
若甫之所遇,不可謂不戮也。
惟楚聘就而未報,故為此遊以待其戮,胡可淹也。
憲也,非敢傲子之命,實惟不怿苟處而淹吾豢譽也,亦何功之為。
"遂不入桂陽郡,南郵于長沙。
○時勢 征君見楚王,楚王曰:“今王室卑而諸侯弱,何策以待之。
”對曰:“天下勢也,合策者順,合謀者成,合意者固。
以縱橫之策合者,事成而名敗;以縱橫詭詐之意合者,機固而業頹。
是以齊桓之霸,策于信義而已矣。
守信而文于禮,執義而通于智,守信以盟,執義以聲,故能尊周室而雄諸侯,道路無怨旅,中原無廪塵。
當是時,桓公為五伯首功,而号令可以一海内者也。
然猶以服事周得顯永厥業而不替,終桓公之身而齊無有幹戈于境上者,故諸侯稱義焉。
夫信義者,王伯之門也。
求策術而棄信義,不可以為諸侯。
” 楚王欣然而言曰:“征君,不谷之管仲也,唯幸教而輔相之。
”征君回難曰:“楚之山河與楚之人民孰固?”楚王曰:“不谷聞之,國以山河城郭為固,家以垣籬畏閥為固,未聞以人民也。
”曰:“山河之固孰與守之?”曰:“信義哉。
”曰:“守信義者,王欲委諸山河乎抑委諸人民乎?”楚王無以對。
曰:“王何以山河為固也,苟無人民之衆,則楚之山河其為猿雁之栖乎!” 楚王問曰:“昔者齊桓公陳師于召陵以伐楚,屈完谏曰:‘君若以德綏諸侯,誰敢不服君若以力,楚國方城以為城,漢水以為池,雖衆無所用之。
’然則楚之所以為固者,方城、漢水也,是以能輕齊之衆,可為固國之勢,非山河矣乎?”征君對曰:“夫齊之陳召陵之師也,豈不聞楚有方城、漢水之險者。
當觀兵之際,屈完以德動桓公,而又及諸侯會盟以示信,故全齊之衆遂卷師以旋,而不欲耀武于南海之陸,豈方城漢水足以卻齊而存楚乎使屈完不盟,則齊楚之得失,未可知也。
”楚王有慚色。
征君曰:“賢王以宗室之英,而楚國之民不懷,又靖安而無外忠,宜賢王之以山河為固也,王亦不熟慮乎今天下舉貢者一室,漕運者一渠,皇圖之藉尚負于畿甸,征讨之命尚系于天皇,故諸侯未為戰,國而得以靖安無虞也。
雖然,諸侯将勞矣,誠宜布信而宣義,以懷楚國之民,而告王室之難于諸侯。
結之以盟誓,饫之以宴享,使四鄰親睦而同姓密于婚姻。
然後告諸天皇,代其誅罰驅遏戎騎,翦滅奸雄,烹炙貪虐,顯岩穴之士與之謀國。
雖無會稽之恥,而有嘗膽之心;無報吳之舉,而有霸越之績,是謀策之徽聲,而文武之烈光也。
王其圖之。
” ○田獵 楚王問征君以田,曰:“古之諸侯,好田何為也?”征君對曰:“臣聞,諸侯之田,所以靖民,非以禽荒也。
故社以示之禮,振旅以示之威,文章以示之武。
于春,宣陽氣也;苗于夏,嘉萌也;于秋,順休令也;狩于冬,導陰滞也。
四時之田獵,皆所以廣仁也。
禮曰;諸侯既田,則齊明盛服告于宗廟,惴惴翼翼,若有臨鑒而不敢淫縱其身。
有獲狐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媚;有獲虎豹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猛;有獲枭者,則命之曰制爾以逆。
使百官皆懼而奉職不懈,然後論其田功。
虞人而多獲者賞之,獲而失其髦者罰之,私養而不獻于廷者杖之,玩田而傷鞠,相格而厲弱者刑之。
又為之讠燕以勞其考,為之揖讓周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