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之禮以平其志,為之歌詠舞蹈之樂以和其氣。
于是乎知先王講武之有紀也。
至于春秋戰國之諸侯,淫荒傾于酒色,殺戮極于臣民,以田之心,行田之事,布田之政,畋遊而無厭,縱欲而不武,搜狩而失時,出不治兵,入不振旅,是焉取于田哉。
如是而為諸侯者,國必亡。
夫先王以殺一不辜之心而田獵,故仁昭而業顯,後世之君以田獵之心而驅百姓,故身戮而國亡。
此無他,敬逸之塗異也。
今王欲田,亦舉先王之心而已矣。
” ○恥辱 楚王問曰:“賢士之處貧賤也,富貴者可以辱乎?” 征君對曰:“昔者仲尼之釣于沂也,季孫過其車,耕者皆遁,男女不得。
有從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,仲尼揚竿而行。
從者撫其竿曰:‘勿揚。
’仲尼乃負竿而歌,從者裂竿而擊之。
魯人曰:‘此孔丘也。
’從者曰:‘吾知孔丘,故擊之耳。
以魯國之衆,辱一賤士,奚足道哉。
’及孔丘攝相于魯,魯人與其從者鬥。
從者将死,季孫聞而怒,遂捕從者百人,桎梏以見孔子。
當是時,魯人皆相率而往,以觀孔子之政,為從者之有怨,季氏之執魯命也。
既而從者死,孔子曰:‘吾聞訟之窒者,折于天刑,君子之幸也。
罪未成而桎梏,小人之幸也。
’由此觀之,貧賤者奚辱于富貴哉。
夫貧賤而不辱,則進而無黨,出而無求,獨行其志而盡天者乎。
故舜不以耕稼為辱,禹不以誅鲧為辱,文王不以拘為辱,周公不以流言為辱,仲尼不以裂竿為辱。
聖人之心,盡于天而奚迹之為。
”楚王曰:“善!” ○漁論 征君自以不得志于諸侯,燕居而歎。
客有諷征君曰:“以子之智,何不知楚矶之漁乎!”征君曰:“奚為不若哉!”客曰:“夫楚矶之漁也,擊竿而歌,隐笠而卧,自謂無懷子。
栖于洞庭之渚,矶于七澤之畔,吞雲吸霞,浩浩乎與太虛同流。
羨魚而無心于鈎,倚矶而無迹于物,臨洞庭而望潇湘,窺九溪而瞰七澤。
旁矚乎武陵之源,和飲乎滄浪之水,終日坐而得魚,大釣無空網,小釣無空鈎。
雖五溪三ㄛ之魚皆慕餌而投其鈎,故能為魚之司命。
今漢之七國猶楚之七澤也,七國之封建乎諸侯,猶七澤之栖息乎魚也。
七澤倚洞庭而為固,不猶七國倚漢室而為藩離乎子何不以洞庭之渚為栖,以七澤之畔為機,坐而得諸侯以顯其業,使國家又安,海内殷庶,九夷八蠻不毛之類者皆慕義而賓乎何必遠漢室而栖藩離,辭王命而就侯聘,濡七國之路而終為匹夫之群乎!” 征君撫琴而釋,諷曰:“甫聞聖人達權,賢者完節,故士欲奮而無君,則造夷狄而替諸夏;時既晦而懷忠,則釋耒耜而負鼎俎,是以旁擇乎諸侯,曆聘乎四方,譚笑而策功烈,布韋而歸故鄉,此士夙夜之願也。
昔務光遁而伊尹幹,伯夷隐而呂尚出,接輿狂而孔子遊,介推蹈而狐偃翊,莊周疏而孟轲毅,四皓栖而毛焦激,此皆得志于諸侯者也。
子徒見無懷子漁傲于楚矶,而烏知有心氏擊磬于衛國,是猶睹山雞之垂翰于樊籠,而烏睹鳳凰之翺翔于霄漢乎!何所規之不廣也!” 客曰:“夫知興者疏其津,知亡者閉其名,知亡知興與時偕行,知興知仁與時偕藏。
故聖人不能背時而達權,賢者不能失時而完節。
今漢室蕪穢,王運頹湮,賢士蹇蹇,佞臣煎煎,國之頑民勝。
我曆數以歸所天懷琛之儒,屠釣而栖岩,貞亮明哲之臣,佯狂而去國,是伊尹為務光而呂尚為伯夷也。
故太史出函谷以避周,魯連蹈東海以避秦,彼一聖一賢者豈不能輔衰周之諸侯,理亡秦之亂政,而樹功業于無窮哉,亦時不可處也。
且子不聞乎,國将興,聽于民;國将亡,聽于神。
今之時又替于周秦矣。
子顧眷伊尹之幹,而忽太史之出,不亦戮乎!” 征君曰:“然,是或一道也。
子又不聞郢人之歌乎,其辭曰:‘故憂将類兮,奈良工何榱題媛兮,斫而為窩。
’昔周室颠而榱題媛者,齊晉也;斫齊晉之榱題而治公室者,則管仲、鮑叔牙、甯戚、狐偃、趙衰、叔向,皆良工也,是以能伯諸侯而強公室。
夫齊晉不以周衰而失其伯,管狐不以時危而失其材。
故賢士之嫁也,非刑戮之國則就之,非篡殺之朝則就之。
若是而蹇,必内有讒姬,外有谮臣。
二網張國,仁者潔身不待塵而舉,不待逐而行,引之不浮,垂之不沈,君子時屯,一經一綸,補前覺之明職,馳玄同之令軌,故晉儒之名翁翁焉。
子何泥聖賢之寓迹而病厥心乎?”客慚而謝。
○色荒 楚王田于雲夢,俘野女為姬。
征君追而谏曰:“臣聞國有六慎者興,有六荒者亡。
今王日載其荒,國焉不亡。
”楚王曰:“咨,何言之厲也。
”征君曰:“臣不能佞,是以厲于王乎?”楚王曰:“何謂六荒?”曰:“獸而無度則荒,色而無度則荒,味而無度則荒,役而無度則荒,音而無度則荒,棄賢而事鬼則荒,慎此六者,國其不亡。
” 楚王曰:“寡人兼乎?”曰:“兼。
夫王輕身遊于雲夢之薮,春不振旅而
于是乎知先王講武之有紀也。
至于春秋戰國之諸侯,淫荒傾于酒色,殺戮極于臣民,以田之心,行田之事,布田之政,畋遊而無厭,縱欲而不武,搜狩而失時,出不治兵,入不振旅,是焉取于田哉。
如是而為諸侯者,國必亡。
夫先王以殺一不辜之心而田獵,故仁昭而業顯,後世之君以田獵之心而驅百姓,故身戮而國亡。
此無他,敬逸之塗異也。
今王欲田,亦舉先王之心而已矣。
” ○恥辱 楚王問曰:“賢士之處貧賤也,富貴者可以辱乎?” 征君對曰:“昔者仲尼之釣于沂也,季孫過其車,耕者皆遁,男女不得。
有從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,仲尼揚竿而行。
從者撫其竿曰:‘勿揚。
’仲尼乃負竿而歌,從者裂竿而擊之。
魯人曰:‘此孔丘也。
’從者曰:‘吾知孔丘,故擊之耳。
以魯國之衆,辱一賤士,奚足道哉。
’及孔丘攝相于魯,魯人與其從者鬥。
從者将死,季孫聞而怒,遂捕從者百人,桎梏以見孔子。
當是時,魯人皆相率而往,以觀孔子之政,為從者之有怨,季氏之執魯命也。
既而從者死,孔子曰:‘吾聞訟之窒者,折于天刑,君子之幸也。
罪未成而桎梏,小人之幸也。
’由此觀之,貧賤者奚辱于富貴哉。
夫貧賤而不辱,則進而無黨,出而無求,獨行其志而盡天者乎。
故舜不以耕稼為辱,禹不以誅鲧為辱,文王不以拘為辱,周公不以流言為辱,仲尼不以裂竿為辱。
聖人之心,盡于天而奚迹之為。
”楚王曰:“善!” ○漁論 征君自以不得志于諸侯,燕居而歎。
客有諷征君曰:“以子之智,何不知楚矶之漁乎!”征君曰:“奚為不若哉!”客曰:“夫楚矶之漁也,擊竿而歌,隐笠而卧,自謂無懷子。
栖于洞庭之渚,矶于七澤之畔,吞雲吸霞,浩浩乎與太虛同流。
羨魚而無心于鈎,倚矶而無迹于物,臨洞庭而望潇湘,窺九溪而瞰七澤。
旁矚乎武陵之源,和飲乎滄浪之水,終日坐而得魚,大釣無空網,小釣無空鈎。
雖五溪三ㄛ之魚皆慕餌而投其鈎,故能為魚之司命。
今漢之七國猶楚之七澤也,七國之封建乎諸侯,猶七澤之栖息乎魚也。
七澤倚洞庭而為固,不猶七國倚漢室而為藩離乎子何不以洞庭之渚為栖,以七澤之畔為機,坐而得諸侯以顯其業,使國家又安,海内殷庶,九夷八蠻不毛之類者皆慕義而賓乎何必遠漢室而栖藩離,辭王命而就侯聘,濡七國之路而終為匹夫之群乎!” 征君撫琴而釋,諷曰:“甫聞聖人達權,賢者完節,故士欲奮而無君,則造夷狄而替諸夏;時既晦而懷忠,則釋耒耜而負鼎俎,是以旁擇乎諸侯,曆聘乎四方,譚笑而策功烈,布韋而歸故鄉,此士夙夜之願也。
昔務光遁而伊尹幹,伯夷隐而呂尚出,接輿狂而孔子遊,介推蹈而狐偃翊,莊周疏而孟轲毅,四皓栖而毛焦激,此皆得志于諸侯者也。
子徒見無懷子漁傲于楚矶,而烏知有心氏擊磬于衛國,是猶睹山雞之垂翰于樊籠,而烏睹鳳凰之翺翔于霄漢乎!何所規之不廣也!” 客曰:“夫知興者疏其津,知亡者閉其名,知亡知興與時偕行,知興知仁與時偕藏。
故聖人不能背時而達權,賢者不能失時而完節。
今漢室蕪穢,王運頹湮,賢士蹇蹇,佞臣煎煎,國之頑民勝。
我曆數以歸所天懷琛之儒,屠釣而栖岩,貞亮明哲之臣,佯狂而去國,是伊尹為務光而呂尚為伯夷也。
故太史出函谷以避周,魯連蹈東海以避秦,彼一聖一賢者豈不能輔衰周之諸侯,理亡秦之亂政,而樹功業于無窮哉,亦時不可處也。
且子不聞乎,國将興,聽于民;國将亡,聽于神。
今之時又替于周秦矣。
子顧眷伊尹之幹,而忽太史之出,不亦戮乎!” 征君曰:“然,是或一道也。
子又不聞郢人之歌乎,其辭曰:‘故憂将類兮,奈良工何榱題媛兮,斫而為窩。
’昔周室颠而榱題媛者,齊晉也;斫齊晉之榱題而治公室者,則管仲、鮑叔牙、甯戚、狐偃、趙衰、叔向,皆良工也,是以能伯諸侯而強公室。
夫齊晉不以周衰而失其伯,管狐不以時危而失其材。
故賢士之嫁也,非刑戮之國則就之,非篡殺之朝則就之。
若是而蹇,必内有讒姬,外有谮臣。
二網張國,仁者潔身不待塵而舉,不待逐而行,引之不浮,垂之不沈,君子時屯,一經一綸,補前覺之明職,馳玄同之令軌,故晉儒之名翁翁焉。
子何泥聖賢之寓迹而病厥心乎?”客慚而謝。
○色荒 楚王田于雲夢,俘野女為姬。
征君追而谏曰:“臣聞國有六慎者興,有六荒者亡。
今王日載其荒,國焉不亡。
”楚王曰:“咨,何言之厲也。
”征君曰:“臣不能佞,是以厲于王乎?”楚王曰:“何謂六荒?”曰:“獸而無度則荒,色而無度則荒,味而無度則荒,役而無度則荒,音而無度則荒,棄賢而事鬼則荒,慎此六者,國其不亡。
” 楚王曰:“寡人兼乎?”曰:“兼。
夫王輕身遊于雲夢之薮,春不振旅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