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一
關燈
小
中
大
,其志足以瀾于百姓,其謀足以安于社稷,不可惡也。
予共亮于是,汝二姬毋佞。
” 明年,韓王遊雲夢之山,與征君同車。
二姬怨王,作别鸾之歌,歌曰:“雙鸾遊兮紫庭,朝兮春陽。
鳳舉兮雲夢,怅寂寞兮哀鳴。
”歌竟,遂缢于宮樹而死。
○愛憎 韓王與征君遊雲夢之山,将遊鹿台,韓王聞二姬死,謂征君曰:“咨乃命左右旋駕。
”征君因問韓王曰:“王之歸為二姬乎,不然何返駕而罷鹿台之遊也。
王若歸則二姬生矣,臣不能從王以歸,而待王于鹿台,可乎?”韓王流涕而道曰:“寡人不敢匿所愛也,寡人處宮,二姬不疏于側,宴則忘酣,卧則忘夢,是二姬之事寡人,若影之附于形色。
今寡人之出不謀,二姬以寡人是怼,遂哀歌而死,是寡人皆行陰雪中而不覺形影之離也。
”征君對曰:王為雲夢之遊也,何不舍臣而攜二姬乎臣以為王之忍也。
”韓王曰:“寡人辟暑乎豐山,二姬進清冷之泉;寡人遊丹水之上,二姬進丹魚;寡人泛于伊洛,二姬進鲂鯉;寡人田于狼臯,二姬時雉羹,是寡人與二姬亦嘗為此樂也。
今雲夢之遊,寡人以征君在,二姬不得侍。
二姬死,寡人雖有畫眉之妾五七,卷髻之女二八,亦無以為也。
” 征君對曰:“王以二姬之死,猶郁而戚,而繼之以涕。
今有賢者,為飯牛之歌,而不得君,死于國門之内,王聞其士之死,亦戚然而垂涕乎?”韓王曰:“然。
”征君曰:“使王之遊,既無從士,又無寵姬,王荒而弗返。
士與姬怨,姬死于宮,士死于境,王聞之,将憂士乎,抑憂姬乎!”韓王曰:“士與姬皆寡人之腹心也,其生也偕樂,其死也偕戚,寡人奚擇焉!” 征君曰:“夫從事于王者,内則姬焉,外則士焉,士必懼其讒,姬必憎其狷。
由此觀之,王之左右,士與姬不能并也。
王命駕而遊,姬在,為士者憤而死之。
苟達于王,王亦能以寵士之情訴于姬而垂涕乎王雖憂士之死,必不向素憎之姬而涕也。
夫涕哀之迹也,小哀則戚,大哀則涕,不可僞也。
王之于姬,臣以哀而知王之戚,以涕而知王之信,何王之寵士不如姬乎。
臣今從遊于雲夢之山,王以臣之故而舍姬,姬亦以臣之故而怨王,是二姬為臣而死也。
不然,何王向臣而涕,有悔用臣之心,臣其危乎!” 韓王默然,良久而言曰:“寡人豈以二姬之死而遂謝天下士乎征君其無疑寡人也。
”遂遊鹿台而還。
○論學 韓王好淮南之學,問于征君曰:“淮南之學,其博于孔子乎?”征君曰:“臣未之敢聞也。
”韓王曰:“昔有東方之客曰無闾生,七歲而隽,讀書于無闾之嶽,容若處女,東人皆以為玉龜也。
寡人觏之,問以學,其言曰:‘臣有淮南之學,而去其智則善矣。
’是以寡人好之,夫無闾生學于無闾,必其以孔子為師也,而乃稱淮南之學,可謂不博于孔子乎?”征君對曰:“無闾生即臣之弟子李玄也,今從臣于王之國。
臣聞其以庖希之學孔子之道而宗之,若淮南則固蔑之矣。
何取于博?”韓王軒然仰笑而堕冠曰:“征君果以無闾生為弟子耶寡人親聘之以論古學。
”征君曰:“王雖得無闾生不能用也。
”韓王于是益遇無闾生。
無闾生謂韓王曰:“王何忘臣之言乎?”韓王曰:“何為其然也!” 無闾生曰:“昔者,王以淮南之事問臣,臣曰:“淮南,漢之宗室也。
讀書三璧,文如貫虹,然卒以滅身而亡國。
此非君臣之義不明也,由學博而貪生,智陋而昧時勢也。
若淮南之學,博而約于哀,聘而歸于性,成章而潤于質,則令名昭揚而可以帝漢矣。
不然,亦足以延子孫而光輔乎漢室,于今猶賴焉。
此臣之昔日之論也,而王忘之,非所謂善用其言者也。
昔有越人行舟而遇低梁,望之乃石梁也,溢于潮梁,不沒者三尺,舟不得進。
越人鑿其梁,力竭而斃,頃之潮涸。
後有涉梁者又待潮而不進,有漁者曰:‘子何不逾梁而待潮乎?’若不逾梁而待,是使越人笑于梁,烏得為善用其舟乎今王用臣之言,而複為越人鑿梁之計,謂其賢于鸱夷,而忽漁者之論也。
臣竊惑焉。
” 韓王附髀歎曰:“善乎,子之諷也,寡人将委心于子矣。
”無闾生曰:“臣師征君,以二姬故,而王疏之,何也?”韓王曰:“寡人何敢疏征君哉,二姬失亡實戚寡人。
子事征君,寡人亦不以子諒,又不能以子而諒征君,故寡人三陳宴而征君不享也。
子幸教寡人,敢不勉矣。
” 是歲,日食既,君子曰:“易明式微。
” ○難進 征君七日不見韓王,王謂左右曰:“征君以二姬之故,七日不臨,何捐棄也?”左右告征君,征君答曰:“甫欲見王,竊恐王之心未解也。
夫人之所交,其易合者必易絕,故孔子去衛。
其難合者必不易絕,故甯戚曲幹乎齊。
而後相難易在君,士因之而潔名,以保身焉爾矣。
雖然,夫賢士行一志也,亦視其所向而為之舉。
憂樂者,吾道之門也,故愛其士則不輕用其道,樂其士則不驟違其志。
不輕用其道則士益尊,不驟違其志則士益忠。
士益尊故寵有所不能移也,士益忠故讒有所不能間也。
甫見王之蠱于前而哀于後,是耗氣徇志之端也。
耗氣而未絕者,必乍明而乍忄昏;徇志而未匮者,必乍強而乍弱。
此之謂失經,失經則政事不平,刑罰不當,天下士豈複有樂為之用哉所以鼓琴七日,而杜迹于王之庭也。
夫君子虛以照物,弘以納機,倜以出滞,公以應化,故能保其國家。
今王之心度實有尼焉。
召而後見,特或舉二姬于心,況不召而往見,胡可暢也,得無惡乎!” 左右以其言複于韓王,王以牢享之。
侍而問政,期月而韓國無冤民。
有司廉,道不拾遺。
楚人進羅氏之女倚風于王,王立為姬而寵之。
○妖孽 征君遊崆峒之山,見一老者祭一古冢,祝曰:“炎炎之室,其棟将頹,田為戰場,奸雄啼。
” 征君聞而怪之,命從者訊其故。
時陰風南來,黃雲夕暝,二老号哭,遂化為鸠,飛于岩木之颠。
從者匐匍而告,曰:“此何異也?”征君曰:“吾聞國将亡,聽于神。
今二老之謠,非人之言也。
又化而為鸠,其怪也甚矣。
夫九陽之窮也,依鳥而為鸠。
鸠有利口,是傾國之象也。
由是觀之,王室其将亂乎今外戚盛而主柄移,羌虜獗而皇威伏,賦斂急而頌聲息,災異虐而德音乖。
雲擾之禍釀于朝夕,可坐而待也。
諸侯之賢者,及是時布德而施惠,招賢而下士,分祿帛于無告之衆,以固懷其心,窺王室之動靜而陰鎮之。
弱則單力而扶,危則倚名而舉,誅戮愛臣,翦滅污吏。
攘外夷而固中原,盟諸侯而定雄業,此誠一時之策也。
今以韓國之勢,乘而舉之,若飄雲之遇風,奔流之赴壑,孰能禦之哉此二老所以号哭而寒心也。
”言未卒,二鸠長鳴而逝。
征君顧從者曰:“昔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,而知漢賴以興。
餘聞謠于崆峒之二老,而知漢因以亡,小子其識之乎。
” ○世子 韓王世子卒,征君哀其賢而哭之。
左權周岑曰:“子哭世子也,為其賢乎?”征君曰:“然。
”曰:“子之賓于韓,世子未有重焉,又弱而好音色,日與左右鬥雞走犬以為遊狎之樂。
此薄德也,子奚賢之。
”曰:“韓王暑而求凍馔,世子以私财作冰室,取羹馔而藏之。
既凍,乃進于王。
韓王說,為之賦懷冰,美世子也。
及世子卒,倚風去冰室而命築鏡妝之台,甫是以悲爾。
”周岑曰:“子何不谏”曰:“玄也其在乎!玄也其在乎!” ○賢妃 韓王夢二姬與之遊,王驚。
倚風侍寝,而撫曰:“君寐弗甯,何謂也?”王曰:“吾方與玉壺紫英遊于香團,臨翠華之池,二姬乘舟采荷
予共亮于是,汝二姬毋佞。
” 明年,韓王遊雲夢之山,與征君同車。
二姬怨王,作别鸾之歌,歌曰:“雙鸾遊兮紫庭,朝兮春陽。
鳳舉兮雲夢,怅寂寞兮哀鳴。
”歌竟,遂缢于宮樹而死。
○愛憎 韓王與征君遊雲夢之山,将遊鹿台,韓王聞二姬死,謂征君曰:“咨乃命左右旋駕。
”征君因問韓王曰:“王之歸為二姬乎,不然何返駕而罷鹿台之遊也。
王若歸則二姬生矣,臣不能從王以歸,而待王于鹿台,可乎?”韓王流涕而道曰:“寡人不敢匿所愛也,寡人處宮,二姬不疏于側,宴則忘酣,卧則忘夢,是二姬之事寡人,若影之附于形色。
今寡人之出不謀,二姬以寡人是怼,遂哀歌而死,是寡人皆行陰雪中而不覺形影之離也。
”征君對曰:王為雲夢之遊也,何不舍臣而攜二姬乎臣以為王之忍也。
”韓王曰:“寡人辟暑乎豐山,二姬進清冷之泉;寡人遊丹水之上,二姬進丹魚;寡人泛于伊洛,二姬進鲂鯉;寡人田于狼臯,二姬時雉羹,是寡人與二姬亦嘗為此樂也。
今雲夢之遊,寡人以征君在,二姬不得侍。
二姬死,寡人雖有畫眉之妾五七,卷髻之女二八,亦無以為也。
” 征君對曰:“王以二姬之死,猶郁而戚,而繼之以涕。
今有賢者,為飯牛之歌,而不得君,死于國門之内,王聞其士之死,亦戚然而垂涕乎?”韓王曰:“然。
”征君曰:“使王之遊,既無從士,又無寵姬,王荒而弗返。
士與姬怨,姬死于宮,士死于境,王聞之,将憂士乎,抑憂姬乎!”韓王曰:“士與姬皆寡人之腹心也,其生也偕樂,其死也偕戚,寡人奚擇焉!” 征君曰:“夫從事于王者,内則姬焉,外則士焉,士必懼其讒,姬必憎其狷。
由此觀之,王之左右,士與姬不能并也。
王命駕而遊,姬在,為士者憤而死之。
苟達于王,王亦能以寵士之情訴于姬而垂涕乎王雖憂士之死,必不向素憎之姬而涕也。
夫涕哀之迹也,小哀則戚,大哀則涕,不可僞也。
王之于姬,臣以哀而知王之戚,以涕而知王之信,何王之寵士不如姬乎。
臣今從遊于雲夢之山,王以臣之故而舍姬,姬亦以臣之故而怨王,是二姬為臣而死也。
不然,何王向臣而涕,有悔用臣之心,臣其危乎!” 韓王默然,良久而言曰:“寡人豈以二姬之死而遂謝天下士乎征君其無疑寡人也。
”遂遊鹿台而還。
○論學 韓王好淮南之學,問于征君曰:“淮南之學,其博于孔子乎?”征君曰:“臣未之敢聞也。
”韓王曰:“昔有東方之客曰無闾生,七歲而隽,讀書于無闾之嶽,容若處女,東人皆以為玉龜也。
寡人觏之,問以學,其言曰:‘臣有淮南之學,而去其智則善矣。
’是以寡人好之,夫無闾生學于無闾,必其以孔子為師也,而乃稱淮南之學,可謂不博于孔子乎?”征君對曰:“無闾生即臣之弟子李玄也,今從臣于王之國。
臣聞其以庖希之學孔子之道而宗之,若淮南則固蔑之矣。
何取于博?”韓王軒然仰笑而堕冠曰:“征君果以無闾生為弟子耶寡人親聘之以論古學。
”征君曰:“王雖得無闾生不能用也。
”韓王于是益遇無闾生。
無闾生謂韓王曰:“王何忘臣之言乎?”韓王曰:“何為其然也!” 無闾生曰:“昔者,王以淮南之事問臣,臣曰:“淮南,漢之宗室也。
讀書三璧,文如貫虹,然卒以滅身而亡國。
此非君臣之義不明也,由學博而貪生,智陋而昧時勢也。
若淮南之學,博而約于哀,聘而歸于性,成章而潤于質,則令名昭揚而可以帝漢矣。
不然,亦足以延子孫而光輔乎漢室,于今猶賴焉。
此臣之昔日之論也,而王忘之,非所謂善用其言者也。
昔有越人行舟而遇低梁,望之乃石梁也,溢于潮梁,不沒者三尺,舟不得進。
越人鑿其梁,力竭而斃,頃之潮涸。
後有涉梁者又待潮而不進,有漁者曰:‘子何不逾梁而待潮乎?’若不逾梁而待,是使越人笑于梁,烏得為善用其舟乎今王用臣之言,而複為越人鑿梁之計,謂其賢于鸱夷,而忽漁者之論也。
臣竊惑焉。
” 韓王附髀歎曰:“善乎,子之諷也,寡人将委心于子矣。
”無闾生曰:“臣師征君,以二姬故,而王疏之,何也?”韓王曰:“寡人何敢疏征君哉,二姬失亡實戚寡人。
子事征君,寡人亦不以子諒,又不能以子而諒征君,故寡人三陳宴而征君不享也。
子幸教寡人,敢不勉矣。
” 是歲,日食既,君子曰:“易明式微。
” ○難進 征君七日不見韓王,王謂左右曰:“征君以二姬之故,七日不臨,何捐棄也?”左右告征君,征君答曰:“甫欲見王,竊恐王之心未解也。
夫人之所交,其易合者必易絕,故孔子去衛。
其難合者必不易絕,故甯戚曲幹乎齊。
而後相難易在君,士因之而潔名,以保身焉爾矣。
雖然,夫賢士行一志也,亦視其所向而為之舉。
憂樂者,吾道之門也,故愛其士則不輕用其道,樂其士則不驟違其志。
不輕用其道則士益尊,不驟違其志則士益忠。
士益尊故寵有所不能移也,士益忠故讒有所不能間也。
甫見王之蠱于前而哀于後,是耗氣徇志之端也。
耗氣而未絕者,必乍明而乍忄昏;徇志而未匮者,必乍強而乍弱。
此之謂失經,失經則政事不平,刑罰不當,天下士豈複有樂為之用哉所以鼓琴七日,而杜迹于王之庭也。
夫君子虛以照物,弘以納機,倜以出滞,公以應化,故能保其國家。
今王之心度實有尼焉。
召而後見,特或舉二姬于心,況不召而往見,胡可暢也,得無惡乎!” 左右以其言複于韓王,王以牢享之。
侍而問政,期月而韓國無冤民。
有司廉,道不拾遺。
楚人進羅氏之女倚風于王,王立為姬而寵之。
○妖孽 征君遊崆峒之山,見一老者祭一古冢,祝曰:“炎炎之室,其棟将頹,田為戰場,奸雄啼。
” 征君聞而怪之,命從者訊其故。
時陰風南來,黃雲夕暝,二老号哭,遂化為鸠,飛于岩木之颠。
從者匐匍而告,曰:“此何異也?”征君曰:“吾聞國将亡,聽于神。
今二老之謠,非人之言也。
又化而為鸠,其怪也甚矣。
夫九陽之窮也,依鳥而為鸠。
鸠有利口,是傾國之象也。
由是觀之,王室其将亂乎今外戚盛而主柄移,羌虜獗而皇威伏,賦斂急而頌聲息,災異虐而德音乖。
雲擾之禍釀于朝夕,可坐而待也。
諸侯之賢者,及是時布德而施惠,招賢而下士,分祿帛于無告之衆,以固懷其心,窺王室之動靜而陰鎮之。
弱則單力而扶,危則倚名而舉,誅戮愛臣,翦滅污吏。
攘外夷而固中原,盟諸侯而定雄業,此誠一時之策也。
今以韓國之勢,乘而舉之,若飄雲之遇風,奔流之赴壑,孰能禦之哉此二老所以号哭而寒心也。
”言未卒,二鸠長鳴而逝。
征君顧從者曰:“昔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,而知漢賴以興。
餘聞謠于崆峒之二老,而知漢因以亡,小子其識之乎。
” ○世子 韓王世子卒,征君哀其賢而哭之。
左權周岑曰:“子哭世子也,為其賢乎?”征君曰:“然。
”曰:“子之賓于韓,世子未有重焉,又弱而好音色,日與左右鬥雞走犬以為遊狎之樂。
此薄德也,子奚賢之。
”曰:“韓王暑而求凍馔,世子以私财作冰室,取羹馔而藏之。
既凍,乃進于王。
韓王說,為之賦懷冰,美世子也。
及世子卒,倚風去冰室而命築鏡妝之台,甫是以悲爾。
”周岑曰:“子何不谏”曰:“玄也其在乎!玄也其在乎!” ○賢妃 韓王夢二姬與之遊,王驚。
倚風侍寝,而撫曰:“君寐弗甯,何謂也?”王曰:“吾方與玉壺紫英遊于香團,臨翠華之池,二姬乘舟采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