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中
關燈
小
中
大
幹道七年十二月辛酉,有旨:“仆射之名不正,欲采周漢舊制,改左右丞相。
令有司讨論。
”必大時為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,又兼同修國史,兼實錄院修撰,皆當與聞。
會衆議不齊,而虞丞相亦謂同北虜官制。
遷延至明年正月戊寅,僅條具曆代宰相官稱,申尚書省禁中即聞之。
明日遣中使王(忘其名)來問緩故,必大以實奏。
二月癸卯,得禦筆雲:“尚書左右仆射可依漢制,改作左右丞相。
”學士院降诏,登時具草封入。
乙巳,付外施行。
庚戌,從駕過德壽宮,既歸得旨,赴東華門,祗侯宣引。
日巳哺,聞有内宴,小黃門出雲:“恐改日引。
”然不敢退。
酉後,忽宣入選德殿。
起居畢,上微被酒,袖出親劄,雲:“比來一二大臣同心輔正,夙夜匪懈。
漸革苟且之風,以副綜核之意,深可嘉尚。
今因除授,宜示褒典。
虞允文可特進左丞相,梁克家可正奉大夫右丞相。
”禦前設小案,用牙尺壓蠲紙一幅,傍有漆匣小歙硯,置筆墨于玉格。
必大鞫躬書除目進呈訖,奏曰:“拜相轉官,前例固不一。
今并命而或三或四,更取聖裁。
”上曰:“以其協心故褒進之,然特進一官即少保,所以允文三官。
”又問:“兼樞密使否?”上曰:“今樞密亦非古,先改丞相稱呼,将來别理會且帶可也。
”又奏所領書局,上曰:“卿自理會。
”賜坐,奏問:“既改左右相,其序位如何?”上曰:“欲升在三少之上,三公之下。
”逮暗請起,宣坐,賜茶。
飲訖,再拜而退。
禦藥李彥直(同)自複道秉燭鎖院,蓋上意欲其密,故不用尋常宣官之禮。
金蓮故事,今庶幾焉。
凡鎖院、禦藥、監門、中官各一員,禦藥留宿其廳(鎖赦或先去,恐是大禮,别有職事)。
昧爽再相見,以小字制書本授之,送至中門,先啟鑰入内,即複扃院。
俟朝退,宣麻訖,學士乃得歸。
時虞公獨相,梁為參政,聞班列中,但謂改易相名,及雙制出,愕然。
或疑學士多轉右相,一官有所抑揚,不敢辨也。
按祖宗時命相多以舊官,其後往往遷秩,近歲敕局修三省法,乃着令轉三官。
茲豈當立法乎? 幹道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午後,快行家傳旨下學士院,取從官為四川宣撫使體例。
蓋是時參知政事王公明(炎)在蜀三年,屢求歸,宰相薦吏部侍郎,王能甫(之奇)為代。
故宋索例。
必大令回奏雲:“降麻官方屬本院,侍從當問三省。
”既暮,忽宣鎖,至院已秉燭。
中使出禦封禦筆,乃王炎除樞密使,依舊四川宣撫使。
其密如此。
吏寫熟狀依例,不轉官但加食邑。
必大方草制,未暇細思,既得筆依奏,方省其誤。
自寫奏,雲:“本朝改官制,後以太中大夫為宰執官,當時改樞密使為知院事。
中興以來,既複置使,首用舊弼,故恩數多視宰臣,未有以中大夫充者。
昨汪澈原是通議大夫,虞允文太中大夫,故不轉官。
今王炎止是中大夫,竊慮合轉左太中大夫,仍加封邑,庶協近制。
”禦筆批依。
時三鼓,批墨尚濕。
必大初直院,見批答臣僚章表皆大書其後,不過三兩行。
表紙盡則接以诏紙數幅,文盡乃止。
然表紙高,诏紙矮,參差不等。
問之掌故,并無依據。
心每疑之。
其後遍于執政故家求承平時舊本,偶得仁宗皇佑間《答孫威敏公(沔)辭免副樞表》,則所接之紙高低相若。
淳熙乙未,再叨寓直。
閏九月十二日,因李參(彥穎)、王樞(淮)斷章批答,即具奏照皇佑體式于表後,用一等紙書寫進呈,仍乞今後準此施行。
禦筆依,遂為定制。
宰執及親王、使相、太尉生日,天章閣排辦牲饩,預申學士院撰诏書及寫賜目一紙,各請禦寶(诏用書诏之寶,賜用錫賜之寶)。
前一日,差内侍持賜。
其诏例畫撰進之日,謂如正月旦生,文意必叙歲首,而所畫日則是去臘,殊不相應。
必大為直院,奏乞不拘進诏早晚,但實畫生日。
于後得旨從之,遂為定制。
祖宗時,牲饩外又錫器币,往往就差子弟姻戚持賜,欲其省費也。
過江惟牲饩耳。
米面本色羊準價皆取之,有司酒則臨安醞造,臨時加以黃封。
拜賜訖,與使者同升廳,搢笏展讀。
就坐,茶湯,書送錢十五千,從人三千。
天章閣使臣、庫子、快行錢酒各有差。
淳熙丙申八月庚辰,德壽宮遣大擋張去為至都堂傳旨,立翟貴妃為今上皇後。
明日午後,執政奏事,皇後歸姓謝氏。
乙酉晚,快行家來宣鎖院。
是日侍講刑部侍郎程泰之已宿直,呼馬而出。
予至内前,适與之遇。
泰之揚鞭雲:留詩案上矣。
酉時出自東華門,入對選德殿。
上曰:“太上有旨,立謝後,命卿萆制。
”必大奏:“合略及歸姓否?”上曰:“不如此,四方何由知?明言幼随乳母可也。
”宣坐賜茶,訖,禦藥王蒙同入院,二鼓後進草畢。
吏呈泰之詩,雲:“抖擻身章卻冒塵,袅蹄顧影也逡巡。
銮坡寓宿非其地,蓮燭操文自有真。
字直由來同古語,位高兼複見今人。
迎潮有諾無輕爽,季者當年不诿貧。
”謂賜金也。
予次韻戲之雲:“天街并踏軟紅塵,飛鞋
令有司讨論。
”必大時為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,又兼同修國史,兼實錄院修撰,皆當與聞。
會衆議不齊,而虞丞相亦謂同北虜官制。
遷延至明年正月戊寅,僅條具曆代宰相官稱,申尚書省禁中即聞之。
明日遣中使王(忘其名)來問緩故,必大以實奏。
二月癸卯,得禦筆雲:“尚書左右仆射可依漢制,改作左右丞相。
”學士院降诏,登時具草封入。
乙巳,付外施行。
庚戌,從駕過德壽宮,既歸得旨,赴東華門,祗侯宣引。
日巳哺,聞有内宴,小黃門出雲:“恐改日引。
”然不敢退。
酉後,忽宣入選德殿。
起居畢,上微被酒,袖出親劄,雲:“比來一二大臣同心輔正,夙夜匪懈。
漸革苟且之風,以副綜核之意,深可嘉尚。
今因除授,宜示褒典。
虞允文可特進左丞相,梁克家可正奉大夫右丞相。
”禦前設小案,用牙尺壓蠲紙一幅,傍有漆匣小歙硯,置筆墨于玉格。
必大鞫躬書除目進呈訖,奏曰:“拜相轉官,前例固不一。
今并命而或三或四,更取聖裁。
”上曰:“以其協心故褒進之,然特進一官即少保,所以允文三官。
”又問:“兼樞密使否?”上曰:“今樞密亦非古,先改丞相稱呼,将來别理會且帶可也。
”又奏所領書局,上曰:“卿自理會。
”賜坐,奏問:“既改左右相,其序位如何?”上曰:“欲升在三少之上,三公之下。
”逮暗請起,宣坐,賜茶。
飲訖,再拜而退。
禦藥李彥直(同)自複道秉燭鎖院,蓋上意欲其密,故不用尋常宣官之禮。
金蓮故事,今庶幾焉。
凡鎖院、禦藥、監門、中官各一員,禦藥留宿其廳(鎖赦或先去,恐是大禮,别有職事)。
昧爽再相見,以小字制書本授之,送至中門,先啟鑰入内,即複扃院。
俟朝退,宣麻訖,學士乃得歸。
時虞公獨相,梁為參政,聞班列中,但謂改易相名,及雙制出,愕然。
或疑學士多轉右相,一官有所抑揚,不敢辨也。
按祖宗時命相多以舊官,其後往往遷秩,近歲敕局修三省法,乃着令轉三官。
茲豈當立法乎? 幹道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午後,快行家傳旨下學士院,取從官為四川宣撫使體例。
蓋是時參知政事王公明(炎)在蜀三年,屢求歸,宰相薦吏部侍郎,王能甫(之奇)為代。
故宋索例。
必大令回奏雲:“降麻官方屬本院,侍從當問三省。
”既暮,忽宣鎖,至院已秉燭。
中使出禦封禦筆,乃王炎除樞密使,依舊四川宣撫使。
其密如此。
吏寫熟狀依例,不轉官但加食邑。
必大方草制,未暇細思,既得筆依奏,方省其誤。
自寫奏,雲:“本朝改官制,後以太中大夫為宰執官,當時改樞密使為知院事。
中興以來,既複置使,首用舊弼,故恩數多視宰臣,未有以中大夫充者。
昨汪澈原是通議大夫,虞允文太中大夫,故不轉官。
今王炎止是中大夫,竊慮合轉左太中大夫,仍加封邑,庶協近制。
”禦筆批依。
時三鼓,批墨尚濕。
必大初直院,見批答臣僚章表皆大書其後,不過三兩行。
表紙盡則接以诏紙數幅,文盡乃止。
然表紙高,诏紙矮,參差不等。
問之掌故,并無依據。
心每疑之。
其後遍于執政故家求承平時舊本,偶得仁宗皇佑間《答孫威敏公(沔)辭免副樞表》,則所接之紙高低相若。
淳熙乙未,再叨寓直。
閏九月十二日,因李參(彥穎)、王樞(淮)斷章批答,即具奏照皇佑體式于表後,用一等紙書寫進呈,仍乞今後準此施行。
禦筆依,遂為定制。
宰執及親王、使相、太尉生日,天章閣排辦牲饩,預申學士院撰诏書及寫賜目一紙,各請禦寶(诏用書诏之寶,賜用錫賜之寶)。
前一日,差内侍持賜。
其诏例畫撰進之日,謂如正月旦生,文意必叙歲首,而所畫日則是去臘,殊不相應。
必大為直院,奏乞不拘進诏早晚,但實畫生日。
于後得旨從之,遂為定制。
祖宗時,牲饩外又錫器币,往往就差子弟姻戚持賜,欲其省費也。
過江惟牲饩耳。
米面本色羊準價皆取之,有司酒則臨安醞造,臨時加以黃封。
拜賜訖,與使者同升廳,搢笏展讀。
就坐,茶湯,書送錢十五千,從人三千。
天章閣使臣、庫子、快行錢酒各有差。
淳熙丙申八月庚辰,德壽宮遣大擋張去為至都堂傳旨,立翟貴妃為今上皇後。
明日午後,執政奏事,皇後歸姓謝氏。
乙酉晚,快行家來宣鎖院。
是日侍講刑部侍郎程泰之已宿直,呼馬而出。
予至内前,适與之遇。
泰之揚鞭雲:留詩案上矣。
酉時出自東華門,入對選德殿。
上曰:“太上有旨,立謝後,命卿萆制。
”必大奏:“合略及歸姓否?”上曰:“不如此,四方何由知?明言幼随乳母可也。
”宣坐賜茶,訖,禦藥王蒙同入院,二鼓後進草畢。
吏呈泰之詩,雲:“抖擻身章卻冒塵,袅蹄顧影也逡巡。
銮坡寓宿非其地,蓮燭操文自有真。
字直由來同古語,位高兼複見今人。
迎潮有諾無輕爽,季者當年不诿貧。
”謂賜金也。
予次韻戲之雲:“天街并踏軟紅塵,飛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