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上
關燈
小
中
大
誠。
于铄本朝,若稽前代。
做經路寝,有皇佑之彜儀;遍秩群神,有紹興之近制。
不愆于素,可舉而行。
蓋欲明着古禮,以示來世也。
”後數日,加恩群臣,必大複草。
趙相制雲:“裸将太宮,霖潦驟霁。
陟恪大寝,月華正中。
”又雲:“鎮定大事,如彥博之恢宏;貫通群經,如宋庠之博洽。
”皆紀一時之事,且以仁宗初行明堂,二公實為相也。
大禮敕條,乃六部諸司條具上省,省中類聚。
取旨訖,即進熟狀,降付學士院草敕文,本院并首尾詞,大書進入。
其間多雲當議将上取旨,蓋有司拟申如此。
既經畫旨,行敕便是處分,不應仍舊用當議二字。
必大為學土,谕令削去,院吏持不敢,遂親以筆塗之。
大禮,上乘玉辂,率命翰林學士執綏,備顧問。
近歲多阙正員,臨時選差他官,與五使同降旨。
淳熙丙申南郊,己亥明堂,必大再為之。
按京師用唐顯慶辂,嘗以登封,其安固可知。
元豐改造,已不能及,今乃紹興癸亥歲所制。
上自太廟服通天冠绛紗袍,乘辇至辂,後由木陛以登,惟留禦藥二官者侍立。
執綏官先從旁用小梯攀緣而上,衛士以彩繩圍腰系于箱柱。
辂行頗搖兀,宸幾亦覺危坐雲。
大禮後,上禦樓,揭雞竿,肆敕。
皇太子及文武百僚拜舞于下,惟樞密使、翰林學士相對侍立樓上。
丙申己亥,必大扈從,再登麗正門,望濤江形勢環抱,極壯觀也。
幹道七年四月甲子,诏皇太子判臨安府,用至道故事也。
或謂當以太中大夫為判官,通領府事,恐名稱未正,遂議改尹,而以侍從為少尹,餘判推官用卿監郎官。
丁卯,将鎖院降麻,或又拟宣麻,又疑宣麻給告非待儲貳之禮。
己巳,後省官、禮官會議于史院,檢照唐太宗征遼命太子監國及大帝命太子受諸司啟事,或诏或制,視麻為重,可以作則。
上然之。
庚午,偶當日被宣。
範紫微(成大)先以侍講遞宿,聞報遽出,薄暮至玉堂。
禦藥李(忘其名)持禦封禦筆:“皇太子某宜領臨安尹,可依此降制。
”三鼓進草,因奏:“此制書既不給告,則當付有司施行。
竊恐皇太子别無被受,欲依自來诏書體式格,換首尾書寫一通,降付皇太子。
今拟定格式進呈,如賜俞允,乞速批降付下。
”禦筆批依。
辛未,遂告大廷。
惟此稀闊盛典,适以史官備讨論,詞臣參潤色,複得宸翰寶藏于家,非儒生之榮遇乎? 答皇子诏用卿字,非是前輩知體則不然。
其它或汝或王或公,皆當有别。
翰苑歲進《春端貼子》,如大内多及時事,太上則詠遊幸之類。
必大嘗自德壽宮後垣趨傳法寺,望見一樓巍然。
朝士雲:太上名之曰“聚遠”,而自題其額,仍大書東坡“賴有高樓能聚遠,一時收拾與閑人”之詩于屏間。
又靈隐寺冷泉亭臨安絕景,去城既遠,難于頻幸,乃即宮中鑿大池,續竹筒數裡,引西湖水注之。
其上疊石為山,象飛來峰,宛然天成。
必大作《端午帖子》雲:“聚遠樓頭面面風,冷泉亭下水溶溶。
人間炎熱何由到,真是瑤台第一重。
”蓋謂此也。
前後頗聞禁大略,并記于下。
宮中分四地分随時遊覽:東地分香遠(梅堂)、清深(竹堂)、月台、梅坡、松菊三徑(菊芙蓉竹)、清妍(■〈酉荼〉醿)、清新(木犀)、芙蓉岡,南地分載忻(大堂禦宴處)、忻忻(古柏太湖石)、射廳臨賦(荷花山子)、燦錦(金林擒)、至樂(池上)、半文紅(郁李子)、清曠(木犀)、瀉碧(養金魚處),西則冷泉(古梅)、文杏館、靜樂(牡丹)、浣溪(大樓子海棠),北則绛華(羅木亭)、旱船俯翠(茅亭)、春桃盤松,其詳不可得而知也。
嘗見禦制《盤松贊》墨本,雲:“天錫瑞木,得自嵚岑。
枝蟠數萬,幹不倍尋。
怒騰雲勢,靜奏琴音。
淩寒郁茂,當暑陰森。
封以腴壤,迩以碧浔。
越千萬年,以慰我心。
”碑在宮中。
又汪季路(逵)得禦制《祭土地文藁》真迹,寶藏之,其文雲:“維淳熙五年,歲次戊戌,十一月□□日,太上皇帝遣(具階)張宗尹特設牲牢旨酒,珍果香花,緻祭于本宮土地之神。
神有百職,職各不同。
典司草木,土示是供。
我遊湖園,乃獲奇松。
植之禁苑,百态千容。
婆娑偃蓋,夭矯騰龍。
翠色凝露,清音舞風。
醉吟閑适,予情所鐘。
壅培封殖,久或力窮。
鳥烏外擾,蟻蠹内攻。
神其剿絕,勿使能終。
精邪竊據,盜斧适逢。
神其呵逐,勿使遺蹤。
常令勁質,坐閱隆冬。
堅逾五柞,弱異雙桐。
曆千萬年,郁郁蔥蔥。
牲牢旨酒,嗣錄汝功。
尚飨。
” 歐陽文忠公《學士院草錄》,世已不傳。
近歲有《玉堂集》,雲是李漢老(邴)編類,亦差訛非全書。
其中卻載皇太子府《春端帖子》,蓋政和宣和間所供。
今東宮乃阙此,欲引例為請,緣無善本可據,且當時不曰宮而曰府,遂止(王安中内制一例曰閣)。
于铄本朝,若稽前代。
做經路寝,有皇佑之彜儀;遍秩群神,有紹興之近制。
不愆于素,可舉而行。
蓋欲明着古禮,以示來世也。
”後數日,加恩群臣,必大複草。
趙相制雲:“裸将太宮,霖潦驟霁。
陟恪大寝,月華正中。
”又雲:“鎮定大事,如彥博之恢宏;貫通群經,如宋庠之博洽。
”皆紀一時之事,且以仁宗初行明堂,二公實為相也。
大禮敕條,乃六部諸司條具上省,省中類聚。
取旨訖,即進熟狀,降付學士院草敕文,本院并首尾詞,大書進入。
其間多雲當議将上取旨,蓋有司拟申如此。
既經畫旨,行敕便是處分,不應仍舊用當議二字。
必大為學土,谕令削去,院吏持不敢,遂親以筆塗之。
大禮,上乘玉辂,率命翰林學士執綏,備顧問。
近歲多阙正員,臨時選差他官,與五使同降旨。
淳熙丙申南郊,己亥明堂,必大再為之。
按京師用唐顯慶辂,嘗以登封,其安固可知。
元豐改造,已不能及,今乃紹興癸亥歲所制。
上自太廟服通天冠绛紗袍,乘辇至辂,後由木陛以登,惟留禦藥二官者侍立。
執綏官先從旁用小梯攀緣而上,衛士以彩繩圍腰系于箱柱。
辂行頗搖兀,宸幾亦覺危坐雲。
大禮後,上禦樓,揭雞竿,肆敕。
皇太子及文武百僚拜舞于下,惟樞密使、翰林學士相對侍立樓上。
丙申己亥,必大扈從,再登麗正門,望濤江形勢環抱,極壯觀也。
幹道七年四月甲子,诏皇太子判臨安府,用至道故事也。
或謂當以太中大夫為判官,通領府事,恐名稱未正,遂議改尹,而以侍從為少尹,餘判推官用卿監郎官。
丁卯,将鎖院降麻,或又拟宣麻,又疑宣麻給告非待儲貳之禮。
己巳,後省官、禮官會議于史院,檢照唐太宗征遼命太子監國及大帝命太子受諸司啟事,或诏或制,視麻為重,可以作則。
上然之。
庚午,偶當日被宣。
範紫微(成大)先以侍講遞宿,聞報遽出,薄暮至玉堂。
禦藥李(忘其名)持禦封禦筆:“皇太子某宜領臨安尹,可依此降制。
”三鼓進草,因奏:“此制書既不給告,則當付有司施行。
竊恐皇太子别無被受,欲依自來诏書體式格,換首尾書寫一通,降付皇太子。
今拟定格式進呈,如賜俞允,乞速批降付下。
”禦筆批依。
辛未,遂告大廷。
惟此稀闊盛典,适以史官備讨論,詞臣參潤色,複得宸翰寶藏于家,非儒生之榮遇乎? 答皇子诏用卿字,非是前輩知體則不然。
其它或汝或王或公,皆當有别。
翰苑歲進《春端貼子》,如大内多及時事,太上則詠遊幸之類。
必大嘗自德壽宮後垣趨傳法寺,望見一樓巍然。
朝士雲:太上名之曰“聚遠”,而自題其額,仍大書東坡“賴有高樓能聚遠,一時收拾與閑人”之詩于屏間。
又靈隐寺冷泉亭臨安絕景,去城既遠,難于頻幸,乃即宮中鑿大池,續竹筒數裡,引西湖水注之。
其上疊石為山,象飛來峰,宛然天成。
必大作《端午帖子》雲:“聚遠樓頭面面風,冷泉亭下水溶溶。
人間炎熱何由到,真是瑤台第一重。
”蓋謂此也。
前後頗聞禁大略,并記于下。
宮中分四地分随時遊覽:東地分香遠(梅堂)、清深(竹堂)、月台、梅坡、松菊三徑(菊芙蓉竹)、清妍(■〈酉荼〉醿)、清新(木犀)、芙蓉岡,南地分載忻(大堂禦宴處)、忻忻(古柏太湖石)、射廳臨賦(荷花山子)、燦錦(金林擒)、至樂(池上)、半文紅(郁李子)、清曠(木犀)、瀉碧(養金魚處),西則冷泉(古梅)、文杏館、靜樂(牡丹)、浣溪(大樓子海棠),北則绛華(羅木亭)、旱船俯翠(茅亭)、春桃盤松,其詳不可得而知也。
嘗見禦制《盤松贊》墨本,雲:“天錫瑞木,得自嵚岑。
枝蟠數萬,幹不倍尋。
怒騰雲勢,靜奏琴音。
淩寒郁茂,當暑陰森。
封以腴壤,迩以碧浔。
越千萬年,以慰我心。
”碑在宮中。
又汪季路(逵)得禦制《祭土地文藁》真迹,寶藏之,其文雲:“維淳熙五年,歲次戊戌,十一月□□日,太上皇帝遣(具階)張宗尹特設牲牢旨酒,珍果香花,緻祭于本宮土地之神。
神有百職,職各不同。
典司草木,土示是供。
我遊湖園,乃獲奇松。
植之禁苑,百态千容。
婆娑偃蓋,夭矯騰龍。
翠色凝露,清音舞風。
醉吟閑适,予情所鐘。
壅培封殖,久或力窮。
鳥烏外擾,蟻蠹内攻。
神其剿絕,勿使能終。
精邪竊據,盜斧适逢。
神其呵逐,勿使遺蹤。
常令勁質,坐閱隆冬。
堅逾五柞,弱異雙桐。
曆千萬年,郁郁蔥蔥。
牲牢旨酒,嗣錄汝功。
尚飨。
” 歐陽文忠公《學士院草錄》,世已不傳。
近歲有《玉堂集》,雲是李漢老(邴)編類,亦差訛非全書。
其中卻載皇太子府《春端帖子》,蓋政和宣和間所供。
今東宮乃阙此,欲引例為請,緣無善本可據,且當時不曰宮而曰府,遂止(王安中内制一例曰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