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長秋宮。
本朝不為定制,皇後定居坤儀殿,太皇太後、皇太後遇當推尊,則改築宮,易以嘉名,始遷入。
百官皆上表稱賀,及賀兩宮。
國初,以供奉官、左右班、殿直為“三班”,後有殿前承旨班。
端拱後,分供奉官為東西,又置左右侍禁借職,皆領于三班院,而仍稱“三班”,不改其初。
三班例員止三百,或不及。
天禧後,至四千二百有餘,蓋十四倍。
元豐後,至一萬一千六百九十,合宗室八百七十,總一萬二千五百六十,視天禧又兩倍有餘。
以出入籍較之,熙甯八年入籍者,歲四百八十有餘,其死亡退免者,不過二百,此所以歲增而不已也。
右選如此,則左選可知矣。
元昊叛,王師數出不利。
仁宗頗厭兵,呂文靖公遂有赦罪招懷之意,而範文正、韓魏公持不可,欲經營服之。
龐穎公知延州,乃密谕穎公,令緻意于昊。
時昊用事大臣野利旺榮,适遣牙校李文貴來,穎公留之未遣。
因言虜方驟勝,若中國先遣人,必偃蹇不受命,不若因其人自以己意,令以逆順禍福歸告,乃遣文貴還。
已而旺榮及其類曹偶四人,果皆以書來,然猶用敵國禮。
公以為不遜,未敢答以聞。
朝廷幸其至,趣使為答書,稱旺榮等為太尉,且曰:“元昊果肯稱臣,雖仍其僭名,可也。
”穎公複論僭名豈可許?太尉,天子上公,若陪臣而得稱,則元昊安得不僭?旺榮等書自稱“甯令漠”,此其國中官号,姑以此複之,則無嫌。
乃徑為答書。
如是往返逾年,元昊遂遣其臣伊州刺史賀從勳入貢,稱男邦面令國兀卒郎霄,上書父大宋皇帝。
穎公覽之,謂其使曰:“天子至尊,荊王叔父猶奉表稱臣,若主可獨言父子乎?”從勳請複歸議。
朝廷從其策,元昊遂卒稱臣。
寶元、康定間,元昊初叛,契丹亦以重兵壓境。
時承平久,三路正兵寡弱,乃诏各籍其民不問貧富,三丁取一,為鄉弓手。
已而元昊寇陝西,劉平、石元孫等敗沒,死者以萬計。
正兵益少,乃盡以鄉弓手刺面,為保捷指揮正軍。
河東、河北事宜稍緩,但刺其手背,号“義勇”。
治平間,諒祚複謀入寇,議者數請為邊備。
韓魏公當國,遂委陝西提刑陳述古,準寶元、康定故事,複籍三丁之一為義勇,蓋以陝西視兩河,初無義勇故也。
司馬君實知谏院,力陳其不可,言甚切至,且謂陝西保捷即兩河義勇,不應已籍而再籍。
章六上,訖不從,蓋魏公主之也。
黃河慶曆後,初自橫隴,稍徙趨德博,後又自商胡趨恩冀,皆西流北入海。
朝廷以工夫大,不複塞。
至和中,李仲昌始建議,開六塔河,引注橫隴,複東流。
周沆以天章閣待制為河北都轉運使,诏遣中官與沆同按視。
沆言今河面二百步,而六塔渠廣四十步,必不能容,苟行之,則齊與博、德、濱、棣五州之民,皆為魚矣。
時賈文元知北京,韓康公為中丞,皆不主仲昌議,而富韓公為相,獨力欲行之。
康公至以是擊韓公。
然北流既塞,果決,齊、博等州民大被害,遂竄仲昌嶺南,議者以為韓公深恨。
太宗北伐,高瓊為樓船戰棹都指揮使,部船千艘趨雄州。
元昊初臣,龐穎公自延州入為樞密副使,首言關中苦饋饷,請徙沿邊兵就食内地。
議者争言不可。
以為敵初伏,情僞難測,未可遽弛備。
獨公知元昊已困,必不能遽敗盟,卒徙二十萬人。
後為樞密使,複言天下兵太冗,多不可用,請汰其罷老者。
時論紛然,尤以為必生變,公曰:“有一人不受令,臣請以身坐之。
”仁宗用其言,遂汰八萬人。
夏文莊、韓魏公皆自樞密副使出,再召為三司使。
賈文元為崇政殿說書。
久之,仁宗欲以為侍講,而難于驟用,乃特置天章閣侍講。
天章有侍講,自此始然,後亦未嘗複除人。
《考異》:時以崇政殿說書賈昌朝、王宗道、趙希言并兼天章閣侍講,非專為賈設也。
後高若讷、楊安國、王洙、林、趙師民、曾公亮、錢象先、盧士宗、胡瑗、呂公著、傅求、常秩、陳襄、呂惠卿等皆為天章閣侍講,雲後亦未嘗複除人,非也。
元豐初,诏修仁宗、英宗史,王禹玉以左仆射為監修官。
始成二帝紀,具草進呈。
神宗内出手诏,賜禹玉等曰:“
本朝不為定制,皇後定居坤儀殿,太皇太後、皇太後遇當推尊,則改築宮,易以嘉名,始遷入。
百官皆上表稱賀,及賀兩宮。
國初,以供奉官、左右班、殿直為“三班”,後有殿前承旨班。
端拱後,分供奉官為東西,又置左右侍禁借職,皆領于三班院,而仍稱“三班”,不改其初。
三班例員止三百,或不及。
天禧後,至四千二百有餘,蓋十四倍。
元豐後,至一萬一千六百九十,合宗室八百七十,總一萬二千五百六十,視天禧又兩倍有餘。
以出入籍較之,熙甯八年入籍者,歲四百八十有餘,其死亡退免者,不過二百,此所以歲增而不已也。
右選如此,則左選可知矣。
元昊叛,王師數出不利。
仁宗頗厭兵,呂文靖公遂有赦罪招懷之意,而範文正、韓魏公持不可,欲經營服之。
龐穎公知延州,乃密谕穎公,令緻意于昊。
時昊用事大臣野利旺榮,适遣牙校李文貴來,穎公留之未遣。
因言虜方驟勝,若中國先遣人,必偃蹇不受命,不若因其人自以己意,令以逆順禍福歸告,乃遣文貴還。
已而旺榮及其類曹偶四人,果皆以書來,然猶用敵國禮。
公以為不遜,未敢答以聞。
朝廷幸其至,趣使為答書,稱旺榮等為太尉,且曰:“元昊果肯稱臣,雖仍其僭名,可也。
”穎公複論僭名豈可許?太尉,天子上公,若陪臣而得稱,則元昊安得不僭?旺榮等書自稱“甯令漠”,此其國中官号,姑以此複之,則無嫌。
乃徑為答書。
如是往返逾年,元昊遂遣其臣伊州刺史賀從勳入貢,稱男邦面令國兀卒郎霄,上書父大宋皇帝。
穎公覽之,謂其使曰:“天子至尊,荊王叔父猶奉表稱臣,若主可獨言父子乎?”從勳請複歸議。
朝廷從其策,元昊遂卒稱臣。
寶元、康定間,元昊初叛,契丹亦以重兵壓境。
時承平久,三路正兵寡弱,乃诏各籍其民不問貧富,三丁取一,為鄉弓手。
已而元昊寇陝西,劉平、石元孫等敗沒,死者以萬計。
正兵益少,乃盡以鄉弓手刺面,為保捷指揮正軍。
河東、河北事宜稍緩,但刺其手背,号“義勇”。
治平間,諒祚複謀入寇,議者數請為邊備。
韓魏公當國,遂委陝西提刑陳述古,準寶元、康定故事,複籍三丁之一為義勇,蓋以陝西視兩河,初無義勇故也。
司馬君實知谏院,力陳其不可,言甚切至,且謂陝西保捷即兩河義勇,不應已籍而再籍。
章六上,訖不從,蓋魏公主之也。
黃河慶曆後,初自橫隴,稍徙趨德博,後又自商胡趨恩冀,皆西流北入海。
朝廷以工夫大,不複塞。
至和中,李仲昌始建議,開六塔河,引注橫隴,複東流。
周沆以天章閣待制為河北都轉運使,诏遣中官與沆同按視。
沆言今河面二百步,而六塔渠廣四十步,必不能容,苟行之,則齊與博、德、濱、棣五州之民,皆為魚矣。
時賈文元知北京,韓康公為中丞,皆不主仲昌議,而富韓公為相,獨力欲行之。
康公至以是擊韓公。
然北流既塞,果決,齊、博等州民大被害,遂竄仲昌嶺南,議者以為韓公深恨。
太宗北伐,高瓊為樓船戰棹都指揮使,部船千艘趨雄州。
元昊初臣,龐穎公自延州入為樞密副使,首言關中苦饋饷,請徙沿邊兵就食内地。
議者争言不可。
以為敵初伏,情僞難測,未可遽弛備。
獨公知元昊已困,必不能遽敗盟,卒徙二十萬人。
後為樞密使,複言天下兵太冗,多不可用,請汰其罷老者。
時論紛然,尤以為必生變,公曰:“有一人不受令,臣請以身坐之。
”仁宗用其言,遂汰八萬人。
夏文莊、韓魏公皆自樞密副使出,再召為三司使。
賈文元為崇政殿說書。
久之,仁宗欲以為侍講,而難于驟用,乃特置天章閣侍講。
天章有侍講,自此始然,後亦未嘗複除人。
《考異》:時以崇政殿說書賈昌朝、王宗道、趙希言并兼天章閣侍講,非專為賈設也。
後高若讷、楊安國、王洙、林、趙師民、曾公亮、錢象先、盧士宗、胡瑗、呂公著、傅求、常秩、陳襄、呂惠卿等皆為天章閣侍講,雲後亦未嘗複除人,非也。
元豐初,诏修仁宗、英宗史,王禹玉以左仆射為監修官。
始成二帝紀,具草進呈。
神宗内出手诏,賜禹玉等曰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