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兩朝大典,雖為重事,以卿等才學述作之,固已比迹班馬矣,朕之淺陋,何所加損乎!其如拟進草緒成之。
”蓋上尊祖宗之意,非故事也。
其後史成,特诏給舍侍郎以上,學士中丞及觀察使以上,曲燕于垂拱殿。
亦非故事也。
國朝宰相,自崇甯以前,乾德二年,範質、王溥、魏仁浦罷,趙普相,開寶六年罷,獨相者十年;雍熙二年,宋琪罷,李在位,端拱元年罷,獨相者四年;淳化元年趙普罷,呂蒙正在位,獨相者逾年;景德三年,寇準罷,王旦相,祥符五年向敏中相,旦獨相者七年;天聖七年王曾罷,呂夷簡在位,明道元年張士遜複相,夷簡獨相者三年;皇三年,宋庠、文彥博罷,龐籍相,獨相者三年;元九年呂大防罷,章相,七年罷,獨相者七年。
七朝獨相者七人,惟趙韓王十年,其次王魏公、章申公七年,最久石。
元豐中,蹇周輔自戶部侍郎知開封府,止除寶文閣待制;而李定自戶部侍郎知青州,除龍圖閣直學士,二例不同,定或以久次也。
紹聖初,彭器資自權尚書,韓持正自侍郎出知成都府,皆除寶文閣直學士,兩人皆辭行,即複以待制為州。
蓋成都故事,須用雜學士,而權尚書、直侍郎,皆止當得待制也。
範忠宣,元初自直龍圖閣知慶州,進天章閣待制,即召為給事中。
未幾,遷吏部尚書。
辭免未報,拜同知樞密院,告自中出,特令不過門下省。
公力辭,台谏亦有以為言,不聽,遂自同知拜相。
前輩進用之速,未有如此。
《考異》:範知慶州,除待制,召為給事中,皆元豐八年,雲元初,非也。
時以安焘知樞同知,而給事中封駁焘敕不下,诏不送給事中書讀,焘辭免,從之,除命複送給事中書讀。
雲“告自中出,特令不過門下省”,非也。
範元元年六月同知,三年四月相,宋琪自外郎一歲四遷,至作相;向敏中自外郎同知樞,才百餘日。
雲前輩進用之速,未有如範者,亦非也。
慶曆二年,富鄭公知谏院,呂申公、章郇公當國。
時西事方興,鄭公力論宰相當通知樞密院事,二公遂皆加判樞密院;已而以判為太重,改兼樞密使。
五年,二公罷,賈文元、陳恭公繼相,遂罷兼使。
窦懷貞以尚書右仆射兼禦史大夫,诏軍國重事,宜共平章。
元初,以文潞公為平章軍國重事,呂申公為平章軍國事,遂入銜。
或以為用懷貞故事。
國史院初開,史官皆賜銀、絹、筆、墨、紙;已開而續除者,不賜。
唐都雍,洛陽在關東,故以為東郡;本朝都汴,洛陽在西,故以為西都,皆謂之“兩京”。
祥符七年,真宗谒太清宮于亳州還,始建應天府為南京。
仁宗慶曆二年,契丹會兵幽州,遣使蕭英、劉六符來求關南北地,始建大名府,為北京。
從官狨坐,唐制初不見,本朝太平興國中始禁。
工商庶人許乘烏漆素鞍,不得用狨毛暖座。
天禧中,始诏兩省五品、宗室、将軍以上,許乘狨毛暖座,餘悉禁。
則太平興國以前,雖工商庶人皆得乘;天禧以前,庶官亦皆得乘也(案:此條已見第三卷,惟中數語詳略互異,今并存之)。
故事,建州歲貢大龍鳳團茶各二斤,以八餅為斤。
仁宗時,蔡君谟知建州,始别擇茶之精者為“小龍團”,十斤以獻,斤為十餅。
仁宗以非故事,命劾之。
大臣為請,因留而免劾,然自是遂為歲額。
熙甯中,賈青為福建轉運使,又取小團之精者為“密雲龍”,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,謂之“雙角團茶”,大小團袋皆用绯,通以為賜也。
“密雲”獨用黃,蓋專以奉玉食。
其後又有為“瑞雲翔龍”者。
宣和後,團茶不複貴,皆以為賜,亦不複如向日之精。
後取其精者為“誇茶”,歲賜者不同,不可勝紀矣。
《考異》:君谟為福建轉運使,非知建州也。
始進“小龍團”凡二十餅重一斤。
此雲斤為十餅,非也。
慶曆初,呂許公在相位,以疾甚求罷。
仁宗疑其辭疾,欲親視之。
乃使乘馬至殿門,坐椅子輿至殿陛,命其子公弼掖以登。
既見,信然,乃許之。
前無是禮也。
《考異》:《呂傳》雲:命内侍取兀子輿以前。
”蓋上尊祖宗之意,非故事也。
其後史成,特诏給舍侍郎以上,學士中丞及觀察使以上,曲燕于垂拱殿。
亦非故事也。
國朝宰相,自崇甯以前,乾德二年,範質、王溥、魏仁浦罷,趙普相,開寶六年罷,獨相者十年;雍熙二年,宋琪罷,李在位,端拱元年罷,獨相者四年;淳化元年趙普罷,呂蒙正在位,獨相者逾年;景德三年,寇準罷,王旦相,祥符五年向敏中相,旦獨相者七年;天聖七年王曾罷,呂夷簡在位,明道元年張士遜複相,夷簡獨相者三年;皇三年,宋庠、文彥博罷,龐籍相,獨相者三年;元九年呂大防罷,章相,七年罷,獨相者七年。
七朝獨相者七人,惟趙韓王十年,其次王魏公、章申公七年,最久石。
元豐中,蹇周輔自戶部侍郎知開封府,止除寶文閣待制;而李定自戶部侍郎知青州,除龍圖閣直學士,二例不同,定或以久次也。
紹聖初,彭器資自權尚書,韓持正自侍郎出知成都府,皆除寶文閣直學士,兩人皆辭行,即複以待制為州。
蓋成都故事,須用雜學士,而權尚書、直侍郎,皆止當得待制也。
範忠宣,元初自直龍圖閣知慶州,進天章閣待制,即召為給事中。
未幾,遷吏部尚書。
辭免未報,拜同知樞密院,告自中出,特令不過門下省。
公力辭,台谏亦有以為言,不聽,遂自同知拜相。
前輩進用之速,未有如此。
《考異》:範知慶州,除待制,召為給事中,皆元豐八年,雲元初,非也。
時以安焘知樞同知,而給事中封駁焘敕不下,诏不送給事中書讀,焘辭免,從之,除命複送給事中書讀。
雲“告自中出,特令不過門下省”,非也。
範元元年六月同知,三年四月相,宋琪自外郎一歲四遷,至作相;向敏中自外郎同知樞,才百餘日。
雲前輩進用之速,未有如範者,亦非也。
慶曆二年,富鄭公知谏院,呂申公、章郇公當國。
時西事方興,鄭公力論宰相當通知樞密院事,二公遂皆加判樞密院;已而以判為太重,改兼樞密使。
五年,二公罷,賈文元、陳恭公繼相,遂罷兼使。
窦懷貞以尚書右仆射兼禦史大夫,诏軍國重事,宜共平章。
元初,以文潞公為平章軍國重事,呂申公為平章軍國事,遂入銜。
或以為用懷貞故事。
國史院初開,史官皆賜銀、絹、筆、墨、紙;已開而續除者,不賜。
唐都雍,洛陽在關東,故以為東郡;本朝都汴,洛陽在西,故以為西都,皆謂之“兩京”。
祥符七年,真宗谒太清宮于亳州還,始建應天府為南京。
仁宗慶曆二年,契丹會兵幽州,遣使蕭英、劉六符來求關南北地,始建大名府,為北京。
從官狨坐,唐制初不見,本朝太平興國中始禁。
工商庶人許乘烏漆素鞍,不得用狨毛暖座。
天禧中,始诏兩省五品、宗室、将軍以上,許乘狨毛暖座,餘悉禁。
則太平興國以前,雖工商庶人皆得乘;天禧以前,庶官亦皆得乘也(案:此條已見第三卷,惟中數語詳略互異,今并存之)。
故事,建州歲貢大龍鳳團茶各二斤,以八餅為斤。
仁宗時,蔡君谟知建州,始别擇茶之精者為“小龍團”,十斤以獻,斤為十餅。
仁宗以非故事,命劾之。
大臣為請,因留而免劾,然自是遂為歲額。
熙甯中,賈青為福建轉運使,又取小團之精者為“密雲龍”,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,謂之“雙角團茶”,大小團袋皆用绯,通以為賜也。
“密雲”獨用黃,蓋專以奉玉食。
其後又有為“瑞雲翔龍”者。
宣和後,團茶不複貴,皆以為賜,亦不複如向日之精。
後取其精者為“誇茶”,歲賜者不同,不可勝紀矣。
《考異》:君谟為福建轉運使,非知建州也。
始進“小龍團”凡二十餅重一斤。
此雲斤為十餅,非也。
慶曆初,呂許公在相位,以疾甚求罷。
仁宗疑其辭疾,欲親視之。
乃使乘馬至殿門,坐椅子輿至殿陛,命其子公弼掖以登。
既見,信然,乃許之。
前無是禮也。
《考異》:《呂傳》雲:命内侍取兀子輿以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