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榜書第二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榜書古曰署書,蕭何用以題蒼龍、白虎二阙者也,今又稱為擘窠大字。作之與小字不同,自古為難。其難有五:一曰執筆不同,二曰運管不習,三曰立身驟變,四曰臨仿難周,五曰筆毫難精。有是五者,雖有能書之人,熟精碑法,驟作榜書,多失故步,蓋其勢也。故能書之後,當複有事,以其别有門戶也。
榜書有尺外者,有數寸者,當分習之。先習數寸者,可以摹寫,筆力能拓,起收使轉,筆筆完具。既精熟,可以拓為大字矣。杜工部曰:“九齡書大字,有作成一囊。”則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見矣。
學榜書雖别有堂壁,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臨寫之。六朝大字,猶有數碑,《太祖文皇帝石阙》《泰山經石峪》《淇園白駒谷》,皆佳碑也。尚有尖山罔山鐵山摩崖,率大書佛号贊語,大有尺餘,凡數百字,皆渾穆簡靜,餘多參隸筆,亦複高絕。
榜書亦分方筆圓筆,亦導源于鐘、衛者也。《經石峪》圓筆也,《白駒谷》方筆也。然自以《經石峪》為第一,其筆意略同《鄭文公》,草情篆韻,無所不備,雄渾古穆,得之榜書,較《觀海詩》尤難也。若下視魯公“祖關”、“逍遙樓”,李北海“景福”,吳琚“天下第一江山”等書,不啻兜率天人,視沙塵衆生矣,相去豈有道裡計哉!
東坡曰:“大字當使結密而無間。”此非榜書之能品。試觀《經石峪》,正是寬綽有餘耳。
作榜書須筆墨雍容,以安靜簡穆為上,雄深雅健次之。若有意作氣勢,便是伧父。凡不能書人,作榜書未有不作氣勢者,此實不能自揜其短之迹。昌黎所謂“武夫桀颉作氣勢”,正可鄙也。觀《經石峪》及《太祖文皇帝神道》,若有道之士,微妙圓通,有天下而不與,肌膚若冰雪,綽約如處子,氣韻穆穆,低眉合掌,自然高絕,豈暇為金剛怒目邪?
《白駒谷》之體,轉折點畫,皆以數筆成一筆,學者不善學,尤患闆滞,更患無氣。此是用方筆者,方筆寫榜書最難,然能寫者,莊雅嚴重,美于觀望,非深于北碑者,寡能為之而無弊也。
自蕭何題署之後,梁鹄、韋誕、衛觊,盛以此稱,唐時殷仲容“資聖”,王知敬“清禅”,并知名一時。蓋榜書至難,故能書者緻為世重也。
北人工為署書,其知名者,并著于時。題洛京宮殿門闆,則有沈含馨、江式。北京台殿樓觀宮門題署,則窦遵瑾。周天和時,露寝成,趙文深以題榜之功,除趙興守,每須題榜,辄複追之,其重榜書至矣。故榜書當以六朝為法。東坡安緻,惜無古逸之趣;米老則傾佻跳蕩,若孫壽堕馬,不足與于斯文;吳興、香光,并傷怯弱,如璇閨靜女,拈花鬥草,妍妙可觀,若舉石臼,面不失容,則非其任矣。自元、明來,精榜書者殊鮮,以碑學不興也。吾所見寡陋,惟朱九江先生所書《朱氏祖祠》額,雄深絕倫,不複知有平原矣。吳中丞荷屋,則神采雍容,氣韻絕佳。
數寸大字,莫如《鄭道昭大基仙壇》及《觀海島詩》,高氣秀韻,馨芬溢目。《般若碑》,慎伯盛稱之,以為古今石本隸楷第一,謂其雄渾簡靜,則誠有之,遽臆定為西晉人書,則不無嗜痂之癖。考《般若碑》是北齊書也。
梁碑《神道》,淵穆極矣,然各體不同。《簡王》則高渾雍容,《靖王》則豐整酣逸,《忠武王》則茂密美緻,新理異采,《吳平忠侯》勻整安靜。《忠武王》酷肖《刁遵》,《吳平忠侯》甚類《蘇慈》。若能展作榜書,固當獨出冠時,然吾未見能之者也。
《雲峰山石刻》,體高氣逸,密緻而通理,如仙人嘯樹,海客泛槎,令人想像無盡。若能以作大字,其秾姿逸韻,當如食防風粥,口香三日也。《瘗鶴銘》如瑤島散仙,陽阿晞發;《般若碑》與《南康簡王》《始興忠武》四碑比肩,真可為四渎通流于後世矣。
平原《中興頌》有營平之蒼雄,《東方朔畫贊》似周勃之厚重,蔡君谟《洛陽橋記》體近《中興》,同稱于時,此以雄健勝者。《八關齊》骨肉停勻,絕不矜才使氣,昔人以為似《鶴銘》,誠為近之。宋人數寸書,則山谷至佳,如龍蠖蟄啟,伸盤複行,可肩随《大基》《觀海》諸碑後,正不必以古今論,但嫌太妩媚耳。
篆書大者,惟有少溫《般若台》體近咫尺,骨氣遒正,精采沖融,允為楷則。隸之大者,莫若岡山摩崖,其次則唐隸之《泰山銘》,宋隸之《山河堰》,俱可臨寫也。
榜書操筆,亦與小字異。韓方明所謂“攝筆以五指垂下,撚筆作書”,蓋伸臂代管,易于運用故也。方明又有握筆之法,撚拳握管于掌中。其法起于諸葛誕,後王僧虔用之,此殆施于尺字者邪?
作榜書筆毫當選極長至二寸外,軟美如意者,方能适用。紙必當用泾縣。他書筆略不佳尚可勉強,惟榜書極難,真所謂非精筆佳紙晴天爽氣,不能為書,蓋又過于小楷也。
字過數尺,非筆所能書,持麻布以代毫,伸臂肘以代管,奮身厲氣,濡墨淋漓而已。若拓至尋丈,身手所不能為,或謂持帚為之,吾為不如聚米臨碑,出以雙鈎之,易而觀美也。
榜書有尺外者,有數寸者,當分習之。先習數寸者,可以摹寫,筆力能拓,起收使轉,筆筆完具。既精熟,可以拓為大字矣。杜工部曰:“九齡書大字,有作成一囊。”則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見矣。
學榜書雖别有堂壁,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臨寫之。六朝大字,猶有數碑,《太祖文皇帝石阙》《泰山經石峪》《淇園白駒谷》,皆佳碑也。尚有尖山罔山鐵山摩崖,率大書佛号贊語,大有尺餘,凡數百字,皆渾穆簡靜,餘多參隸筆,亦複高絕。
榜書亦分方筆圓筆,亦導源于鐘、衛者也。《經石峪》圓筆也,《白駒谷》方筆也。然自以《經石峪》為第一,其筆意略同《鄭文公》,草情篆韻,無所不備,雄渾古穆,得之榜書,較《觀海詩》尤難也。若下視魯公“祖關”、“逍遙樓”,李北海“景福”,吳琚“天下第一江山”等書,不啻兜率天人,視沙塵衆生矣,相去豈有道裡計哉!
東坡曰:“大字當使結密而無間。”此非榜書之能品。試觀《經石峪》,正是寬綽有餘耳。
作榜書須筆墨雍容,以安靜簡穆為上,雄深雅健次之。若有意作氣勢,便是伧父。凡不能書人,作榜書未有不作氣勢者,此實不能自揜其短之迹。昌黎所謂“武夫桀颉作氣勢”,正可鄙也。觀《經石峪》及《太祖文皇帝神道》,若有道之士,微妙圓通,有天下而不與,肌膚若冰雪,綽約如處子,氣韻穆穆,低眉合掌,自然高絕,豈暇為金剛怒目邪?
《白駒谷》之體,轉折點畫,皆以數筆成一筆,學者不善學,尤患闆滞,更患無氣。此是用方筆者,方筆寫榜書最難,然能寫者,莊雅嚴重,美于觀望,非深于北碑者,寡能為之而無弊也。
自蕭何題署之後,梁鹄、韋誕、衛觊,盛以此稱,唐時殷仲容“資聖”,王知敬“清禅”,并知名一時。蓋榜書至難,故能書者緻為世重也。
北人工為署書,其知名者,并著于時。題洛京宮殿門闆,則有沈含馨、江式。北京台殿樓觀宮門題署,則窦遵瑾。周天和時,露寝成,趙文深以題榜之功,除趙興守,每須題榜,辄複追之,其重榜書至矣。故榜書當以六朝為法。東坡安緻,惜無古逸之趣;米老則傾佻跳蕩,若孫壽堕馬,不足與于斯文;吳興、香光,并傷怯弱,如璇閨靜女,拈花鬥草,妍妙可觀,若舉石臼,面不失容,則非其任矣。自元、明來,精榜書者殊鮮,以碑學不興也。吾所見寡陋,惟朱九江先生所書《朱氏祖祠》額,雄深絕倫,不複知有平原矣。吳中丞荷屋,則神采雍容,氣韻絕佳。
數寸大字,莫如《鄭道昭大基仙壇》及《觀海島詩》,高氣秀韻,馨芬溢目。《般若碑》,慎伯盛稱之,以為古今石本隸楷第一,謂其雄渾簡靜,則誠有之,遽臆定為西晉人書,則不無嗜痂之癖。考《般若碑》是北齊書也。
梁碑《神道》,淵穆極矣,然各體不同。《簡王》則高渾雍容,《靖王》則豐整酣逸,《忠武王》則茂密美緻,新理異采,《吳平忠侯》勻整安靜。《忠武王》酷肖《刁遵》,《吳平忠侯》甚類《蘇慈》。若能展作榜書,固當獨出冠時,然吾未見能之者也。
《雲峰山石刻》,體高氣逸,密緻而通理,如仙人嘯樹,海客泛槎,令人想像無盡。若能以作大字,其秾姿逸韻,當如食防風粥,口香三日也。《瘗鶴銘》如瑤島散仙,陽阿晞發;《般若碑》與《南康簡王》《始興忠武》四碑比肩,真可為四渎通流于後世矣。
平原《中興頌》有營平之蒼雄,《東方朔畫贊》似周勃之厚重,蔡君谟《洛陽橋記》體近《中興》,同稱于時,此以雄健勝者。《八關齊》骨肉停勻,絕不矜才使氣,昔人以為似《鶴銘》,誠為近之。宋人數寸書,則山谷至佳,如龍蠖蟄啟,伸盤複行,可肩随《大基》《觀海》諸碑後,正不必以古今論,但嫌太妩媚耳。
篆書大者,惟有少溫《般若台》體近咫尺,骨氣遒正,精采沖融,允為楷則。隸之大者,莫若岡山摩崖,其次則唐隸之《泰山銘》,宋隸之《山河堰》,俱可臨寫也。
榜書操筆,亦與小字異。韓方明所謂“攝筆以五指垂下,撚筆作書”,蓋伸臂代管,易于運用故也。方明又有握筆之法,撚拳握管于掌中。其法起于諸葛誕,後王僧虔用之,此殆施于尺字者邪?
作榜書筆毫當選極長至二寸外,軟美如意者,方能适用。紙必當用泾縣。他書筆略不佳尚可勉強,惟榜書極難,真所謂非精筆佳紙晴天爽氣,不能為書,蓋又過于小楷也。
字過數尺,非筆所能書,持麻布以代毫,伸臂肘以代管,奮身厲氣,濡墨淋漓而已。若拓至尋丈,身手所不能為,或謂持帚為之,吾為不如聚米臨碑,出以雙鈎之,易而觀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