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學叙第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今天下之士,學之難成者,非獨其人之惰學,亦教之無其序也。蒙童就傅,不事小學而讀大學,舍名物訓诂而言性理,故有号稱學人,問以度數之實而瞢如者,其他未學文史而遽為八股,未臨碑刻而遽寫卷拓,皆颠倒舛戾,失序之尤。即以臨碑刻觀之,則亦昧于本末先後之序,既以用力多而蓄德鮮,久之則懈,畏不敢為,此所以難成也。
學書有序。必先能執筆,固也。至于作書先從結構入,畫平豎直,先求體方,次講向背往來伸縮之勢,字妥貼矣。次講分行布白之章,求之古碑,得各家結體草法,通其疏密遠近之故;求之書法,得各家秘藏驗方,知提頓方圓之用。浸氵?久之,習作熟之,骨血氣肉精神皆備然後成體。體既成,然後可言意态也。《記》曰:“體不備,君子謂之不成人。”體不備,亦謂之不成書也。
作書宜從何始?宜從大字始。《筆陣圖》曰:“初學先大書,不得從小。”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,不得過大也。
學書行草宜從何始?宜從方筆始。以其畫平豎直,起收轉落,皆有筆迹可按,将來終身作書寫碑,皆可方整,自不走入奇褎也。
學書宜用九宮格摹之,當長肥加倍,盡其筆勢而縱之。蓋凡書經刻石摹拓,必有瘦損,加倍臨之,乃僅得古人原書之意也。
字在一二寸間而方筆者,以何碑為美?《張猛龍碑額》《楊翚碑額》。字皆二寸,最為豐整有勢,可學者也。寸字方筆之碑,以《龍門造像》為美。《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》體方筆厚,畫平豎直,宜先學之。次之,《楊大眼》骨力峻拔。遍臨諸品,終之《始平公》。極意峻宕,骨格成,形體定,得其勢雄力厚,一身無靡弱之病。且學之亦易似,吾教十齡小女作書,十二日便有意勢,且有拙厚峻秀之氣矣。
學書必須摹仿。不得古人形質,無自得性情也。六朝人摹仿已盛,《北史》趙文深,周文帝令至江陵影覆寺碑。影覆即唐之向拓也。欲臨碑,必先摹仿,摹之數百過,使轉行立筆盡肖,而後可臨焉。
能作《龍門造像》矣,然後學《李仲璇》,以活其氣,旁及《始興王碑》《溫泉頌》以成其形,進為《皇甫摐》《李超》《司馬元興》《張黑女》以博其趣,《六十人造像》《楊翚》以隽其體,書骎骎乎有所入矣。于是專學《張猛龍》《賈思伯》以緻其精,得其綿密奇變之意。至是而習之須極熟,寫之須極多,然後可久而不變也。然後縱之《猛龍碑陰》《曹子建》以肆其力,竦之《吊比幹文》以肅其骨,疏之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以逸其神,潤之《梁石阙》《瘗鶴銘》《敬顯隽》以豐其肉,沈之《朱君山》《龍藏寺》《呂望碑》以華其血,古之《嵩高》《鞠彥雲》以緻其樸,雜學諸造像以盡其态,然後舉以《枳陽府君》《爨龍顔》《靈廟碑陰》《晖福寺》以造其極。學至于是,其幾于成矣。雖然,猶未也。上通篆、分而知其源,中用隸意以厚其氣,旁涉行、草以得其變,下觀諸碑以備其法,流觀漢瓦、晉磚而得其奇,浸而氵?之,釀而醞之,神而明之,能如是十年,則可使歐、虞抗行,褚、薛扶毂,鞭笞顔、柳,而狎畜蘇、黃矣,尚何趙、董之足雲?吾于此事頗用力,傾囊倒箧而出之,不止金針度與也。若能如是為學,遍臨諸碑,雖不學一唐人碑,豈患不成?若急于幹祿,不能爾許,亦須依此入手,博學數種以植其幹,厚其力,雄其筆,逸其韻,然後學唐碑,若《裴鏡民》《靈慶池》《郭家廟》《張興》《樊府君》《李靖》《唐儉》《臧懷恪》《馮宿》《不空和尚》《雲麾将軍》《馬君起浮圖》《羅周敬》諸碑,則亦可通古通今。若夫入手之叙,則萬不可誤耳。
書體既成,欲為行書博其态,則學閣帖,次及宋人書,以山谷最佳,力肆而态足也,勿頓學蘇、米,以陷于偏頗剽佼之惡習,更勿誤學趙、董,蕩為軟滑流靡一路。若一入迷津,便堕阿鼻牛犁地獄,無複超度飛升之日矣。若真書未成,亦勿遽學用筆如飛,習之既慣,則終身不能為真楷也。
學書有序。必先能執筆,固也。至于作書先從結構入,畫平豎直,先求體方,次講向背往來伸縮之勢,字妥貼矣。次講分行布白之章,求之古碑,得各家結體草法,通其疏密遠近之故;求之書法,得各家秘藏驗方,知提頓方圓之用。浸氵?久之,習作熟之,骨血氣肉精神皆備然後成體。體既成,然後可言意态也。《記》曰:“體不備,君子謂之不成人。”體不備,亦謂之不成書也。
作書宜從何始?宜從大字始。《筆陣圖》曰:“初學先大書,不得從小。”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,不得過大也。
學書行草宜從何始?宜從方筆始。以其畫平豎直,起收轉落,皆有筆迹可按,将來終身作書寫碑,皆可方整,自不走入奇褎也。
學書宜用九宮格摹之,當長肥加倍,盡其筆勢而縱之。蓋凡書經刻石摹拓,必有瘦損,加倍臨之,乃僅得古人原書之意也。
字在一二寸間而方筆者,以何碑為美?《張猛龍碑額》《楊翚碑額》。字皆二寸,最為豐整有勢,可學者也。寸字方筆之碑,以《龍門造像》為美。《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》體方筆厚,畫平豎直,宜先學之。次之,《楊大眼》骨力峻拔。遍臨諸品,終之《始平公》。極意峻宕,骨格成,形體定,得其勢雄力厚,一身無靡弱之病。且學之亦易似,吾教十齡小女作書,十二日便有意勢,且有拙厚峻秀之氣矣。
學書必須摹仿。不得古人形質,無自得性情也。六朝人摹仿已盛,《北史》趙文深,周文帝令至江陵影覆寺碑。影覆即唐之向拓也。欲臨碑,必先摹仿,摹之數百過,使轉行立筆盡肖,而後可臨焉。
能作《龍門造像》矣,然後學《李仲璇》,以活其氣,旁及《始興王碑》《溫泉頌》以成其形,進為《皇甫摐》《李超》《司馬元興》《張黑女》以博其趣,《六十人造像》《楊翚》以隽其體,書骎骎乎有所入矣。于是專學《張猛龍》《賈思伯》以緻其精,得其綿密奇變之意。至是而習之須極熟,寫之須極多,然後可久而不變也。然後縱之《猛龍碑陰》《曹子建》以肆其力,竦之《吊比幹文》以肅其骨,疏之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以逸其神,潤之《梁石阙》《瘗鶴銘》《敬顯隽》以豐其肉,沈之《朱君山》《龍藏寺》《呂望碑》以華其血,古之《嵩高》《鞠彥雲》以緻其樸,雜學諸造像以盡其态,然後舉以《枳陽府君》《爨龍顔》《靈廟碑陰》《晖福寺》以造其極。學至于是,其幾于成矣。雖然,猶未也。上通篆、分而知其源,中用隸意以厚其氣,旁涉行、草以得其變,下觀諸碑以備其法,流觀漢瓦、晉磚而得其奇,浸而氵?之,釀而醞之,神而明之,能如是十年,則可使歐、虞抗行,褚、薛扶毂,鞭笞顔、柳,而狎畜蘇、黃矣,尚何趙、董之足雲?吾于此事頗用力,傾囊倒箧而出之,不止金針度與也。若能如是為學,遍臨諸碑,雖不學一唐人碑,豈患不成?若急于幹祿,不能爾許,亦須依此入手,博學數種以植其幹,厚其力,雄其筆,逸其韻,然後學唐碑,若《裴鏡民》《靈慶池》《郭家廟》《張興》《樊府君》《李靖》《唐儉》《臧懷恪》《馮宿》《不空和尚》《雲麾将軍》《馬君起浮圖》《羅周敬》諸碑,則亦可通古通今。若夫入手之叙,則萬不可誤耳。
書體既成,欲為行書博其态,則學閣帖,次及宋人書,以山谷最佳,力肆而态足也,勿頓學蘇、米,以陷于偏頗剽佼之惡習,更勿誤學趙、董,蕩為軟滑流靡一路。若一入迷津,便堕阿鼻牛犁地獄,無複超度飛升之日矣。若真書未成,亦勿遽學用筆如飛,習之既慣,則終身不能為真楷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