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綴法第二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書法之妙,全在運筆。
該舉其要,盡于方圓。
操縱極熟,自有巧妙。
方用頓筆,圓用提筆,提筆中含,頓筆外拓。
中含者渾勁,外拓者雄強。
中含者篆之法也,外拓者隸之法也。
提筆婉而通,頓筆精而密。
圓筆者蕭散超逸,方筆者凝整沉著。
提則筋勁,頓則血融。
圓則用抽,方則用絜。
圓筆使轉用提,而以頓挫出之,方筆使轉用頓,而以提絜出之。
圓筆用絞,方筆用翻。
圓筆不絞則痿,方筆不翻則滞。
圓筆出之險則得勁,方筆出以頗則得駿。
提筆如遊絲袅空,頓筆如獅狻蹲地,妙處在方圓并用,不方不圓,亦方亦圓,或體方而用圓,或用方而體圓,或筆方而章法圓。
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矣。
求之古碑,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始平公》《鄭長猷》《靈感》《張猛龍》《始興王》《隽修羅》《高貞》等碑,方筆也,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《瘗鶴銘》《刁遵》《高湛》《敬顯俊》《龍藏寺》等碑,圓筆也,《爨龍顔》《李超》《李仲璇》《解伯達》等碑,方圓并用之筆也。
方圓之分,雖雲導源篆、隸,然正書波磔,全出漢分。
漢分中實備方圓,如《褎斜》《郙閣》《孔謙》《尹宙》《東海廟》《曹全》《石經》,皆圓筆也,《衡方》《張遷》《白石神君》《上尊号》《受禅》,皆方筆也。
蓋方筆便于作正書,圓筆便于作行草。
然此言其大較。
正書無圓筆,則無宕逸之緻,行草無方筆,則無雄強之神。
故又交相為用也。
以腕力作書,便于作圓筆,以作方筆,似稍費力,而尤有矯變飛動之氣,便于自運,而亦可臨仿,便于行草,而尤工分、楷。
以指力作書,便于作方筆,不能作圓筆,便于臨仿,而難于自運,可以作分楷,不能作行草,可以臨歐、柳,不能臨《鄭文公》《瘗鶴銘》也。
故欲運筆,必先能運腕,而後能方能圓也。
然學之之始,又宜先方筆也。
古人筆法至多,然學者不經師授,鮮能用之。
但多見碑刻,多臨細驗,自有所得。
善乎張長史告裴儆曰:“倍加工學,臨寫書法,當自悟耳。
”可見昔人亦無奇特秘訣也。
即其告魯公,亦曰:“執筆圓暢,布置合宜,紙筆精佳,變通適懷。
”此數語至庸,而書道之精,誠不外此。
若言簡而該,有李華之說曰:“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,緩衄而急送,意在筆前,字居筆後,不拙不巧,不今不古,華質相半。
”又曰:“有二字神訣:截也,拽也。
”所謂截、拽者,謂未可截者截之,可以已者拽之。
後有山谷,殆得此訣以名家者也。
窦泉論書七十餘字,甚精可玩。
黃小仲論書,以章法為主,在牝牡相得,不計點畫工拙。
包慎伯因為大九宮之論,然古人實已有之。
張懷瓘曰:“偃仰向背,陰陽相應,鱗羽參差,峰巒起伏,遲澀飛動,射空玲珑,尺寸規度,随字變轉。
”此論小九宮,而施之大九宮尤精妙。
故曰一字則功妙盈虛,連行則巧勢起伏。
行筆之法,十遲五急,十曲五直,十藏五出,十起五伏,此已曲盡其妙。
然以中郎為最精,其論貴疾勢澀筆。
又曰:“令筆心常在點畫中,筆軟則奇怪生焉。
”此法惟平原得之。
篆書則李少溫,草書則楊少師而已。
若能如法行筆,所謂雖無師授,亦能妙合古人也。
古人作書,皆重藏鋒。
中郎曰:“藏頭護尾。
”右軍曰:“第一須存筋藏鋒,減迹隐端。
”又曰:“用尖筆須落筆混成,無使毫露。
”所謂築鋒下筆,皆令完成也。
錐畫沙,印印泥,屋漏痕,皆言無起止,即藏鋒也。
古人論書以勢為先。
中郎曰“九勢”,衛恒曰“書勢”,羲之曰“筆勢”。
蓋書,形學也。
有形則有勢,兵家重形勢,拳法亦重撲勢,義固相同。
得勢便則已操勝算。
右軍《筆勢論》曰:“一正腳手,二得形勢,三加遒潤,四兼拗拔。
”張懷瓘曰:“作書必先識勢,則務遲澀。
遲澀分矣,求無拘系。
拘系亡矣,求諸變态。
變态之旨,在乎奮斫。
奮斫之理,資于異狀。
異狀之變,無溺荒
該舉其要,盡于方圓。
操縱極熟,自有巧妙。
方用頓筆,圓用提筆,提筆中含,頓筆外拓。
中含者渾勁,外拓者雄強。
中含者篆之法也,外拓者隸之法也。
提筆婉而通,頓筆精而密。
圓筆者蕭散超逸,方筆者凝整沉著。
提則筋勁,頓則血融。
圓則用抽,方則用絜。
圓筆使轉用提,而以頓挫出之,方筆使轉用頓,而以提絜出之。
圓筆用絞,方筆用翻。
圓筆不絞則痿,方筆不翻則滞。
圓筆出之險則得勁,方筆出以頗則得駿。
提筆如遊絲袅空,頓筆如獅狻蹲地,妙處在方圓并用,不方不圓,亦方亦圓,或體方而用圓,或用方而體圓,或筆方而章法圓。
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矣。
求之古碑,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始平公》《鄭長猷》《靈感》《張猛龍》《始興王》《隽修羅》《高貞》等碑,方筆也,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《瘗鶴銘》《刁遵》《高湛》《敬顯俊》《龍藏寺》等碑,圓筆也,《爨龍顔》《李超》《李仲璇》《解伯達》等碑,方圓并用之筆也。
方圓之分,雖雲導源篆、隸,然正書波磔,全出漢分。
漢分中實備方圓,如《褎斜》《郙閣》《孔謙》《尹宙》《東海廟》《曹全》《石經》,皆圓筆也,《衡方》《張遷》《白石神君》《上尊号》《受禅》,皆方筆也。
蓋方筆便于作正書,圓筆便于作行草。
然此言其大較。
正書無圓筆,則無宕逸之緻,行草無方筆,則無雄強之神。
故又交相為用也。
以腕力作書,便于作圓筆,以作方筆,似稍費力,而尤有矯變飛動之氣,便于自運,而亦可臨仿,便于行草,而尤工分、楷。
以指力作書,便于作方筆,不能作圓筆,便于臨仿,而難于自運,可以作分楷,不能作行草,可以臨歐、柳,不能臨《鄭文公》《瘗鶴銘》也。
故欲運筆,必先能運腕,而後能方能圓也。
然學之之始,又宜先方筆也。
古人筆法至多,然學者不經師授,鮮能用之。
但多見碑刻,多臨細驗,自有所得。
善乎張長史告裴儆曰:“倍加工學,臨寫書法,當自悟耳。
”可見昔人亦無奇特秘訣也。
即其告魯公,亦曰:“執筆圓暢,布置合宜,紙筆精佳,變通適懷。
”此數語至庸,而書道之精,誠不外此。
若言簡而該,有李華之說曰:“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,緩衄而急送,意在筆前,字居筆後,不拙不巧,不今不古,華質相半。
”又曰:“有二字神訣:截也,拽也。
”所謂截、拽者,謂未可截者截之,可以已者拽之。
後有山谷,殆得此訣以名家者也。
窦泉論書七十餘字,甚精可玩。
黃小仲論書,以章法為主,在牝牡相得,不計點畫工拙。
包慎伯因為大九宮之論,然古人實已有之。
張懷瓘曰:“偃仰向背,陰陽相應,鱗羽參差,峰巒起伏,遲澀飛動,射空玲珑,尺寸規度,随字變轉。
”此論小九宮,而施之大九宮尤精妙。
故曰一字則功妙盈虛,連行則巧勢起伏。
行筆之法,十遲五急,十曲五直,十藏五出,十起五伏,此已曲盡其妙。
然以中郎為最精,其論貴疾勢澀筆。
又曰:“令筆心常在點畫中,筆軟則奇怪生焉。
”此法惟平原得之。
篆書則李少溫,草書則楊少師而已。
若能如法行筆,所謂雖無師授,亦能妙合古人也。
古人作書,皆重藏鋒。
中郎曰:“藏頭護尾。
”右軍曰:“第一須存筋藏鋒,減迹隐端。
”又曰:“用尖筆須落筆混成,無使毫露。
”所謂築鋒下筆,皆令完成也。
錐畫沙,印印泥,屋漏痕,皆言無起止,即藏鋒也。
古人論書以勢為先。
中郎曰“九勢”,衛恒曰“書勢”,羲之曰“筆勢”。
蓋書,形學也。
有形則有勢,兵家重形勢,拳法亦重撲勢,義固相同。
得勢便則已操勝算。
右軍《筆勢論》曰:“一正腳手,二得形勢,三加遒潤,四兼拗拔。
”張懷瓘曰:“作書必先識勢,則務遲澀。
遲澀分矣,求無拘系。
拘系亡矣,求諸變态。
變态之旨,在乎奮斫。
奮斫之理,資于異狀。
異狀之變,無溺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