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執筆第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朱九江先生《執筆法》曰:“虛拳實指,平腕豎鋒。
”吾從之學,苦于腕平則筆不能正,筆正則腕不能平,因日窺先生執筆法,見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,指背圓密,如法為之,腕平而筆正矣。
于是作字體氣豐勻,筋力仍未沉勁。
先生曰:“腕平,當使杯水置上而不傾;豎鋒,當使大指橫撐而出。
夫職運筆者腕也,職執筆者指也。
”如法為之,大指所執愈下,掌背愈豎,手眼骨反下欲切案,筋皆反紐,抽掣肘及肩臂,抽掣既緊,腕自虛懸,通身之力,奔赴腕指間,筆力自能沉勁,若饑鷹側攫之勢,于是随意臨古碑,皆有氣力。
始知向不能書,皆由不解執筆。
以指代運,故筆力靡弱,欲卧紙上也。
古人作書,無用指者。
《筆陣圖》曰:“點畫波撇屈曲,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。
”夫用指力者,以指撥筆,腕且不動,何所用一身之力哉!欲用一身之力者,必平其腕,豎其鋒,使筋反紐,由腕入臂,然後一身之力得用焉。
或者乃謂撥镫法,始自唐人,六朝無不參指力者,可以《筆陣圖》說證之。
遍求六朝,亦無用指運筆之說也。
學者欲執筆,先求腕平,次求掌豎,後以大指與中指,相對擫管,令大指之勢倒而仰,中指之體直而垂。
名雖曰執,實則緊夾其管。
李後主所雲在大指上節下端,中指著指尖,名指在爪甲肉之際也。
大指中指夾管,已自成書,然患其氣浮而不沉,體超而不隐。
又患腕平則筆鋒多偃向右,故以名指擫之使左。
又患其擫力推之使外也,則以食指擫之使内。
四指争力,勢相蹙迫,鋒自然中正渾全,掌自虛,腕自圓,筋自左紐,而通身之力出矣。
自後漢崔子玉傳筆法,至鐘、王,下逮永禅師,永傳虞世南,世南傳陸柬之,柬之傳其侄彥遠,彥遠傳張長史,長史傳崖邈,邈以授韓方明。
方明曰:“置筆于大指節前,大指齊中指,相助為力,指自然實,掌自然虛。
”盧攜述羲、獻以來相傳筆法曰:“大指擫,中指斂,第二指拒無名指。
”林韫傳盧肇撥镫法,亦雲以筆管著中指尖,令圓活易轉運。
其法與今同,蓋足踏馬镫,淺則易轉運,“撥镫”二字,誠為妙譬,蓋崔、杜之舊軌,鐘、王之正傳也。
以指運筆之說,惟唐人《翰林密論》乃有之。
其法曰:“作點向左,以中指斜頓,向右,以大指齊頓;作橫畫,皆用大指遣之;作策法,仰指擡筆上;作勒法,用中指鈎筆澀進,覆畫以中指頓筆,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。
”自爾之後,指運之說大盛。
韓方明所譏今人置筆當節,礙其轉動,拳指塞掌,絕其力勢。
然則唐人之書,固多不善執筆者矣。
宋人講意态,無施不可。
東坡乃有把筆無定法,要使虛而寬,以永叔指運而腕不知為妙,蓋愛取姿态故也。
夫以數指俯仰運送,其力有幾,運送亦不能出分寸外。
苟過寸字,已滞于用,然則又易執筆法乎?則未得國能,失其故步矣。
東坡操之至熟,變化生新,其詩曰:“貌妍容有颦,璧美何妨橢?”亦其不足之故。
孫壽以齲齒堕馬為美,已非碩人颀颀模範矣,在東坡猶可,然由此遂遠遜古人,後人勿震于東坡而欲效颦也。
夫用指力者,筆力必困弱。
欲卧紙上,勢為之也。
包慎伯之論書精細之至,為後世開山,然以其要歸于運指,謂大指能揭管則鋒自開,引歐蘇之說以為證,乃謂握之太緊,力止在管,而不在毫端,其書必抛筋露骨,枯而且弱,其說粗謬可笑。
蓋慎伯好講墨法,又好言萬毫齊力,不得其故,而思借助于指。
不知握筆既緊,腕平掌豎,俾手眼之勢,欲斜切于案,以腕運筆,欲提筆則毫起,欲頓筆則毫鋪,頓挫則生姿,行筆戰掣,
”吾從之學,苦于腕平則筆不能正,筆正則腕不能平,因日窺先生執筆法,見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,指背圓密,如法為之,腕平而筆正矣。
于是作字體氣豐勻,筋力仍未沉勁。
先生曰:“腕平,當使杯水置上而不傾;豎鋒,當使大指橫撐而出。
夫職運筆者腕也,職執筆者指也。
”如法為之,大指所執愈下,掌背愈豎,手眼骨反下欲切案,筋皆反紐,抽掣肘及肩臂,抽掣既緊,腕自虛懸,通身之力,奔赴腕指間,筆力自能沉勁,若饑鷹側攫之勢,于是随意臨古碑,皆有氣力。
始知向不能書,皆由不解執筆。
以指代運,故筆力靡弱,欲卧紙上也。
古人作書,無用指者。
《筆陣圖》曰:“點畫波撇屈曲,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。
”夫用指力者,以指撥筆,腕且不動,何所用一身之力哉!欲用一身之力者,必平其腕,豎其鋒,使筋反紐,由腕入臂,然後一身之力得用焉。
或者乃謂撥镫法,始自唐人,六朝無不參指力者,可以《筆陣圖》說證之。
遍求六朝,亦無用指運筆之說也。
學者欲執筆,先求腕平,次求掌豎,後以大指與中指,相對擫管,令大指之勢倒而仰,中指之體直而垂。
名雖曰執,實則緊夾其管。
李後主所雲在大指上節下端,中指著指尖,名指在爪甲肉之際也。
大指中指夾管,已自成書,然患其氣浮而不沉,體超而不隐。
又患腕平則筆鋒多偃向右,故以名指擫之使左。
又患其擫力推之使外也,則以食指擫之使内。
四指争力,勢相蹙迫,鋒自然中正渾全,掌自虛,腕自圓,筋自左紐,而通身之力出矣。
自後漢崔子玉傳筆法,至鐘、王,下逮永禅師,永傳虞世南,世南傳陸柬之,柬之傳其侄彥遠,彥遠傳張長史,長史傳崖邈,邈以授韓方明。
方明曰:“置筆于大指節前,大指齊中指,相助為力,指自然實,掌自然虛。
”盧攜述羲、獻以來相傳筆法曰:“大指擫,中指斂,第二指拒無名指。
”林韫傳盧肇撥镫法,亦雲以筆管著中指尖,令圓活易轉運。
其法與今同,蓋足踏馬镫,淺則易轉運,“撥镫”二字,誠為妙譬,蓋崔、杜之舊軌,鐘、王之正傳也。
以指運筆之說,惟唐人《翰林密論》乃有之。
其法曰:“作點向左,以中指斜頓,向右,以大指齊頓;作橫畫,皆用大指遣之;作策法,仰指擡筆上;作勒法,用中指鈎筆澀進,覆畫以中指頓筆,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。
”自爾之後,指運之說大盛。
韓方明所譏今人置筆當節,礙其轉動,拳指塞掌,絕其力勢。
然則唐人之書,固多不善執筆者矣。
宋人講意态,無施不可。
東坡乃有把筆無定法,要使虛而寬,以永叔指運而腕不知為妙,蓋愛取姿态故也。
夫以數指俯仰運送,其力有幾,運送亦不能出分寸外。
苟過寸字,已滞于用,然則又易執筆法乎?則未得國能,失其故步矣。
東坡操之至熟,變化生新,其詩曰:“貌妍容有颦,璧美何妨橢?”亦其不足之故。
孫壽以齲齒堕馬為美,已非碩人颀颀模範矣,在東坡猶可,然由此遂遠遜古人,後人勿震于東坡而欲效颦也。
夫用指力者,筆力必困弱。
欲卧紙上,勢為之也。
包慎伯之論書精細之至,為後世開山,然以其要歸于運指,謂大指能揭管則鋒自開,引歐蘇之說以為證,乃謂握之太緊,力止在管,而不在毫端,其書必抛筋露骨,枯而且弱,其說粗謬可笑。
蓋慎伯好講墨法,又好言萬毫齊力,不得其故,而思借助于指。
不知握筆既緊,腕平掌豎,俾手眼之勢,欲斜切于案,以腕運筆,欲提筆則毫起,欲頓筆則毫鋪,頓挫則生姿,行筆戰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