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執筆第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血肉滿足,運行如風,雄強逸蕩。
安有抛筋露骨,枯弱之病?慎伯自稱其書得于簡牍,頗傷婉麗,則逸少龍威虎震,大令跳宕雄奇,豈非簡婉乎?不自知腕弱之由,敗績在指,而反攻運腕之弱,不其謬乎!此誠智者千慮之失,餘慮人惑于慎伯之說,故亟正之。
執筆高下,亦自有法。
衛夫人真書,執筆去筆頭二寸,此蓋就漢尺言,漢尺二寸,僅今寸許。
然亦以為衛夫人之說,為寸外大字言之。
大約執筆總以近下為主。
盧攜曰:“執筆淺深,在去紙遠近。
遠則浮泛虛薄,近則揾鋒體重。
”體驗甚精。
包慎伯述黃小仲法曰“布指欲其疏”則謬,“執筆欲其近”則有得之言也。
近人執筆多高,蓋惑于衛夫人之說而不知考,亦由宋、明相傳,多作行、草不能真楷之故。
蓋其執筆太高,畫勢虛浮,故不能真書也。
近人又矜言執筆欲近之說,以為不傳之秘,亦為可笑。
吾自解執筆,即已低下,人多疑之,吾亦不能答其揾重之故。
閱諸說,頗訝其暗合。
後乃知吾腕平,大指橫撐,執筆自不得不近下。
以此知苟得其本,其末自有不待學而能者矣。
包慎伯又述王瞿言:“管須向左後稍偃,自能逆入平出,卷毫而行。
”此法不止矜為秘傳,且托于神授矣。
吾腕欲平而大指撐出,管常微偃右,自學執筆時,即能逆入平出,卷毫而行矣。
蓋常人執筆,腕斜欹案上,大指向上,筆管必斜右,毫尖必向左,落筆既順畫,則毫尖向上,豎則毫尖向左,其鋒全在邊線,故未能萬毫齊力。
若腕能平,使手眼幾欲切案,則無論如何執法,管自向左,但鋒仍自外耳。
惟以中指直擫之,則鋒自向内,又有大指橫撐,直出拒之,食指亦橫出作橢圓形,以指尖推筆,故管自向右,鋒自迤後向左,名指控禁之,則鋒自定。
筆在四指之尖,轉動空活,故類撥镫。
王侍中《書訣》所謂“中控前沖,拇左食右,名禁後從”,皆悉暗合。
侍中用“沖”、“禁”二字尤精,蓋不用大指食指尖推筆,則不得為沖,名指在外禁定其筆,隻能謂之禁,不能謂之拒也。
然吾之暗合古法,亦不出“腕平欲置杯水而不傾,大指橫撐而出”二語而已。
黃小仲雲:“食指須高,如鵝頭昂曲。
”欲其如是,大指橫撐出拒筆,食指自有是勢。
故苟能腕平指橫,則王侍中石本之訣,小仲不傳之秘,仲瞿神授之說,慎伯累牍之言,皆以備有無遺,富哉言乎!故學貴有本,小藝亦其理也。
吾謂之語曰,平腕,欲手眼之向下,橫撐大指,欲其指平而執低。
手眼向下,則腕反而筋紐。
大指橫平下拒,則掌豎而食指昂。
右腕挺開,則鋒正對準。
腕懸而肩背力出。
左腕挺開貼案,則氣勢停勻,右腕益虛活。
如此,則八面完全,險勁雄渾,篆真行草,無不得勢矣。
蓋隸書橫匾,故勒為最難,其努次之。
腕開則得橫勢,順勢行之,則畫平滿有氣。
對準則努垂下自有勢,筋紐則險勁自出。
自此學書,無施不可。
視其學之深淺高低,以為其書品之高下耳。
丞相稱下筆如鷹隼攫拏,中郎筆勢洞達,右軍曰字勢雄強。
詳觀索靖、王導、右軍、大令、魯公草書,及《天發神谶》,北碑中若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惠感》諸造像,巨刃揮天,大刀斫陣,無不以險勁為主,若不得執筆之勢,如何能之?慎伯之論書雖精,其見聞及此,然未嘗論及腕平大指橫撐之說,想慎伯尚未知之,故用功至深,而終傷腕弱。
吾偶得此,又證以古法及慎伯之法,無不吻合。
雖用力過淺,未及于古,而欲階古人,舍是則出不由戶,莫能緻也。
吾亦不欲緘秘之,以示子弟,俾繼此而神明之,或有成焉。
安有抛筋露骨,枯弱之病?慎伯自稱其書得于簡牍,頗傷婉麗,則逸少龍威虎震,大令跳宕雄奇,豈非簡婉乎?不自知腕弱之由,敗績在指,而反攻運腕之弱,不其謬乎!此誠智者千慮之失,餘慮人惑于慎伯之說,故亟正之。
執筆高下,亦自有法。
衛夫人真書,執筆去筆頭二寸,此蓋就漢尺言,漢尺二寸,僅今寸許。
然亦以為衛夫人之說,為寸外大字言之。
大約執筆總以近下為主。
盧攜曰:“執筆淺深,在去紙遠近。
遠則浮泛虛薄,近則揾鋒體重。
”體驗甚精。
包慎伯述黃小仲法曰“布指欲其疏”則謬,“執筆欲其近”則有得之言也。
近人執筆多高,蓋惑于衛夫人之說而不知考,亦由宋、明相傳,多作行、草不能真楷之故。
蓋其執筆太高,畫勢虛浮,故不能真書也。
近人又矜言執筆欲近之說,以為不傳之秘,亦為可笑。
吾自解執筆,即已低下,人多疑之,吾亦不能答其揾重之故。
閱諸說,頗訝其暗合。
後乃知吾腕平,大指橫撐,執筆自不得不近下。
以此知苟得其本,其末自有不待學而能者矣。
包慎伯又述王瞿言:“管須向左後稍偃,自能逆入平出,卷毫而行。
”此法不止矜為秘傳,且托于神授矣。
吾腕欲平而大指撐出,管常微偃右,自學執筆時,即能逆入平出,卷毫而行矣。
蓋常人執筆,腕斜欹案上,大指向上,筆管必斜右,毫尖必向左,落筆既順畫,則毫尖向上,豎則毫尖向左,其鋒全在邊線,故未能萬毫齊力。
若腕能平,使手眼幾欲切案,則無論如何執法,管自向左,但鋒仍自外耳。
惟以中指直擫之,則鋒自向内,又有大指橫撐,直出拒之,食指亦橫出作橢圓形,以指尖推筆,故管自向右,鋒自迤後向左,名指控禁之,則鋒自定。
筆在四指之尖,轉動空活,故類撥镫。
王侍中《書訣》所謂“中控前沖,拇左食右,名禁後從”,皆悉暗合。
侍中用“沖”、“禁”二字尤精,蓋不用大指食指尖推筆,則不得為沖,名指在外禁定其筆,隻能謂之禁,不能謂之拒也。
然吾之暗合古法,亦不出“腕平欲置杯水而不傾,大指橫撐而出”二語而已。
黃小仲雲:“食指須高,如鵝頭昂曲。
”欲其如是,大指橫撐出拒筆,食指自有是勢。
故苟能腕平指橫,則王侍中石本之訣,小仲不傳之秘,仲瞿神授之說,慎伯累牍之言,皆以備有無遺,富哉言乎!故學貴有本,小藝亦其理也。
吾謂之語曰,平腕,欲手眼之向下,橫撐大指,欲其指平而執低。
手眼向下,則腕反而筋紐。
大指橫平下拒,則掌豎而食指昂。
右腕挺開,則鋒正對準。
腕懸而肩背力出。
左腕挺開貼案,則氣勢停勻,右腕益虛活。
如此,則八面完全,險勁雄渾,篆真行草,無不得勢矣。
蓋隸書橫匾,故勒為最難,其努次之。
腕開則得橫勢,順勢行之,則畫平滿有氣。
對準則努垂下自有勢,筋紐則險勁自出。
自此學書,無施不可。
視其學之深淺高低,以為其書品之高下耳。
丞相稱下筆如鷹隼攫拏,中郎筆勢洞達,右軍曰字勢雄強。
詳觀索靖、王導、右軍、大令、魯公草書,及《天發神谶》,北碑中若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惠感》諸造像,巨刃揮天,大刀斫陣,無不以險勁為主,若不得執筆之勢,如何能之?慎伯之論書雖精,其見聞及此,然未嘗論及腕平大指橫撐之說,想慎伯尚未知之,故用功至深,而終傷腕弱。
吾偶得此,又證以古法及慎伯之法,無不吻合。
雖用力過淺,未及于古,而欲階古人,舍是則出不由戶,莫能緻也。
吾亦不欲緘秘之,以示子弟,俾繼此而神明之,或有成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