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馀論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包慎伯以《般若碑》為西晉人書,此未詳考也。今按此經完好,在薤山映佛岩,經主為梁父令王子椿,武平元年造,是齊碑也。是碑雖簡穆,然較《龍顔》《晖福》尚遜一籌,今所見岡山、尖山、鐵山摩崖,皆此類,實開隋碑洞達爽闿之體,故《曹子建碑》亦有《般若經》筆意。
六朝人書無露筋者,雍容和厚,禮樂之美,人道之文也。夫人非病疾,未有露筋,惟武夫作氣勢,矜好身手者乃為之,君子不尚也。季海、清臣,始以筋勝,後世遂有去皮肉專而用筋者,武健之餘,流為醜怪,宜元章诮之。
張長史謂“大字促令小,小字展令大”,非古注也。《張猛龍碑》結構為書家之至,而短長俯仰,各随其體。觀古鐘鼎書,各随字形,大小活動圓備,故知百物之狀。自小篆興,持三尺法,剪截齊割,已失古意,然隸、楷始興,猶有異态,至唐碑蓋不足觀矣。唐碑惟《馬君起浮圖》,奇姿異态,迥絕常制。吾于行書取《蘭亭》,于正書取《張猛龍》,各極其變化也。
本朝書有四家,皆集古大成以為楷。集分書之成,伊汀洲也;集隸書之成,鄧頑伯也;集帖學之成,劉石庵也;集碑之成,張廉卿也。
魯公書如《宋開府碑》之高渾絕俗,《入關齋》之氣體雍容,昔人以為似《瘗鶴銘》者,誠為絕作。蓋魯公無體不有,即如《離堆記》若無可考,後世豈以為魯公書乎?然《麻姑壇》握拳透爪,乃是魯公得意之筆,所謂“字外出力中藏棱”,魯公諸碑,當以為第一也。
《聖教序》,唐僧懷仁所集右軍書,位置天然,章法秩理,可謂異才。此與國朝黃唐亭集唐人詩,剪裁紉縫,皆若己出,可謂無獨有偶矣。然集字不止懷仁,僧大雅所集之《吳文碑》亦用右軍書,尤為逋峭。古今集右軍書凡十八家,以《開福寺》為最,不虛也。此猶之劉鳳诰之集杜詩乎?
完白山人計白當黑之論,熟觀魏碑自見,無不極茂密者。若《楊翚》《張猛龍》,尤其穎然。即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《朱君山》之奇逸,亦無不然。乃知“疏處可使走馬,密處不使通風”,真善言魏碑者。至于隋唐疏朗雍容,書乃大變,豈一統之會宜爾邪?柳誠懸《平西王碑》學《伊阙石龛》而無其厚氣,且體格未成,時柳公年已四十餘,書乃如此,可知古之名家,亦不易就。後人或稱此碑,則未解書道者也。
書若人然,須備筋骨血肉,血濃骨老,筋藏肉瑩,加之姿态奇逆,可謂美矣。吾愛米友仁書,殆亦散僧入聖者,求之北碑,《六十人造像》《李超》亦可以當之。
《靈廟碑陰》佳絕,其“将”、“軍”、“甯”、“烏”、“洛”、“陵”、“江”、“高”、“州”等字,筆墨渾穆,大有《石鼓》《琅琊台》《石經》筆意,真正書之極則,得其指甲,可無唐、宋人矣。
《惠輔造像記》端豐峻整,峨冠方袍,具官人氣象。字僅三四分,而筆法茂密,大有唐風矣。
《龍門造像》自為一體,意象相近,皆雄峻偉茂,極意發宕,方筆之極軌也。中惟《法生》用圓筆耳。《北海王元詳》筆雖流美,仍非大異。惟《優填王》則氣體卑薄,可謂非種在必鋤者,故舉《龍門》,皆稱其方筆也。
魏碑大種有三:一曰《龍門造像》,一曰《雲峰石刻》,一曰《岡山尖山鐵山摩崖》,皆數十種同一體者。《龍門》為方筆之極軌,《雲峰》為圓筆之極軌,二種争盟,可謂極盛。《四山摩崖》通隸、楷,備方、圓,高渾簡穆,為壁窠之極軌也。《龍門二十品》中,自《法生》《北海》《優填》外,率皆雄拔。然約而分之,亦有數體。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一弗》《惠感》《道匠》《孫秋生》《鄭長猷》沈著勁重為一體,《長樂王》《廣川王》《太妃侯》《高樹》端方峻整為一體,《解伯達》《齊郡王祐》峻骨妙氣為一體,《慈香》《安定王元燮》峻蕩奇偉為一體。總而名之,皆可謂之龍門體也。
《枳陽府君》筆法之佳,固也。考其體裁,可見隸、楷之變;質其文義,絕無谀墓之詞。體與元常諸帖近,真魏、晉之宗風也。《葛府君》字少,難得佳拓,《寶子》太高,惟此碑字多而拓佳,當為正書古石第一本。
六朝筆法,所以迥絕後世者,結體之密,用筆之厚,最其顯著。而其筆畫意勢舒長,雖極小字,嚴整之中,無不縱筆勢之宕往。自唐以後,局促褊急,若有不終日之勢,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。約而論之,自唐為界,唐以前之書密,唐以後之書疏;唐以前之書茂,唐以後之書凋;唐以前之書舒,唐以後之書迫;唐以前之書厚,唐以後之書薄;唐以前之書和,唐以後之書争;唐以前之書澀,唐以後之書滑;唐以前之書曲,唐以後之書直;唐以前之書縱,唐以後之書斂。學者熟觀北碑,當自得之。
《龍藏寺》秀韻芳情,馨香溢時,然所得自齊碑出。齊碑中《靈塔銘》《百人造像》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氣,《龍藏》變化加以活筆,遂覺青出于藍耳。褚河南則出于《龍藏》,并不能變化之。
六朝人書無露筋者,雍容和厚,禮樂之美,人道之文也。夫人非病疾,未有露筋,惟武夫作氣勢,矜好身手者乃為之,君子不尚也。季海、清臣,始以筋勝,後世遂有去皮肉專而用筋者,武健之餘,流為醜怪,宜元章诮之。
張長史謂“大字促令小,小字展令大”,非古注也。《張猛龍碑》結構為書家之至,而短長俯仰,各随其體。觀古鐘鼎書,各随字形,大小活動圓備,故知百物之狀。自小篆興,持三尺法,剪截齊割,已失古意,然隸、楷始興,猶有異态,至唐碑蓋不足觀矣。唐碑惟《馬君起浮圖》,奇姿異态,迥絕常制。吾于行書取《蘭亭》,于正書取《張猛龍》,各極其變化也。
本朝書有四家,皆集古大成以為楷。集分書之成,伊汀洲也;集隸書之成,鄧頑伯也;集帖學之成,劉石庵也;集碑之成,張廉卿也。
魯公書如《宋開府碑》之高渾絕俗,《入關齋》之氣體雍容,昔人以為似《瘗鶴銘》者,誠為絕作。蓋魯公無體不有,即如《離堆記》若無可考,後世豈以為魯公書乎?然《麻姑壇》握拳透爪,乃是魯公得意之筆,所謂“字外出力中藏棱”,魯公諸碑,當以為第一也。
《聖教序》,唐僧懷仁所集右軍書,位置天然,章法秩理,可謂異才。此與國朝黃唐亭集唐人詩,剪裁紉縫,皆若己出,可謂無獨有偶矣。然集字不止懷仁,僧大雅所集之《吳文碑》亦用右軍書,尤為逋峭。古今集右軍書凡十八家,以《開福寺》為最,不虛也。此猶之劉鳳诰之集杜詩乎?
完白山人計白當黑之論,熟觀魏碑自見,無不極茂密者。若《楊翚》《張猛龍》,尤其穎然。即《石門銘》《鄭文公》《朱君山》之奇逸,亦無不然。乃知“疏處可使走馬,密處不使通風”,真善言魏碑者。至于隋唐疏朗雍容,書乃大變,豈一統之會宜爾邪?柳誠懸《平西王碑》學《伊阙石龛》而無其厚氣,且體格未成,時柳公年已四十餘,書乃如此,可知古之名家,亦不易就。後人或稱此碑,則未解書道者也。
書若人然,須備筋骨血肉,血濃骨老,筋藏肉瑩,加之姿态奇逆,可謂美矣。吾愛米友仁書,殆亦散僧入聖者,求之北碑,《六十人造像》《李超》亦可以當之。
《靈廟碑陰》佳絕,其“将”、“軍”、“甯”、“烏”、“洛”、“陵”、“江”、“高”、“州”等字,筆墨渾穆,大有《石鼓》《琅琊台》《石經》筆意,真正書之極則,得其指甲,可無唐、宋人矣。
《惠輔造像記》端豐峻整,峨冠方袍,具官人氣象。字僅三四分,而筆法茂密,大有唐風矣。
《龍門造像》自為一體,意象相近,皆雄峻偉茂,極意發宕,方筆之極軌也。中惟《法生》用圓筆耳。《北海王元詳》筆雖流美,仍非大異。惟《優填王》則氣體卑薄,可謂非種在必鋤者,故舉《龍門》,皆稱其方筆也。
魏碑大種有三:一曰《龍門造像》,一曰《雲峰石刻》,一曰《岡山尖山鐵山摩崖》,皆數十種同一體者。《龍門》為方筆之極軌,《雲峰》為圓筆之極軌,二種争盟,可謂極盛。《四山摩崖》通隸、楷,備方、圓,高渾簡穆,為壁窠之極軌也。《龍門二十品》中,自《法生》《北海》《優填》外,率皆雄拔。然約而分之,亦有數體。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一弗》《惠感》《道匠》《孫秋生》《鄭長猷》沈著勁重為一體,《長樂王》《廣川王》《太妃侯》《高樹》端方峻整為一體,《解伯達》《齊郡王祐》峻骨妙氣為一體,《慈香》《安定王元燮》峻蕩奇偉為一體。總而名之,皆可謂之龍門體也。
《枳陽府君》筆法之佳,固也。考其體裁,可見隸、楷之變;質其文義,絕無谀墓之詞。體與元常諸帖近,真魏、晉之宗風也。《葛府君》字少,難得佳拓,《寶子》太高,惟此碑字多而拓佳,當為正書古石第一本。
六朝筆法,所以迥絕後世者,結體之密,用筆之厚,最其顯著。而其筆畫意勢舒長,雖極小字,嚴整之中,無不縱筆勢之宕往。自唐以後,局促褊急,若有不終日之勢,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。約而論之,自唐為界,唐以前之書密,唐以後之書疏;唐以前之書茂,唐以後之書凋;唐以前之書舒,唐以後之書迫;唐以前之書厚,唐以後之書薄;唐以前之書和,唐以後之書争;唐以前之書澀,唐以後之書滑;唐以前之書曲,唐以後之書直;唐以前之書縱,唐以後之書斂。學者熟觀北碑,當自得之。
《龍藏寺》秀韻芳情,馨香溢時,然所得自齊碑出。齊碑中《靈塔銘》《百人造像》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氣,《龍藏》變化加以活筆,遂覺青出于藍耳。褚河南則出于《龍藏》,并不能變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