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綴法第二十一

關燈
僻。

    荒僻去矣,務于神采。

    ”善乎輪扁之言曰:“得于心而應于手。

    ”庖丁之言曰:“以神遇不以目視,官雖止而神自行。

    ”新理異态,變出無窮。

    如是則血濃骨老,筋藏肉瑩。

    譬道士服煉既成,神采王長,迥絕常人也。

     新理異态,古人所貴。

    逸少曰:“作一字須數種意。

    ”故先貴存想,馳思造化古今之故,寓情深郁豪放之間,象物于飛潛動植流峙之奇,以澀一通八法之則,以陰陽備四時之氣,新理異态,自然佚出。

    少溫自謂于天地山川,日月星辰,雲露草木,文物衣冠,皆有所得,雖文士誇妄之語,然寫《黃庭》則神遊缥缈,書《告誓》則情志沈郁,能移人情,乃為書之至極。

    佛法言聲、色、觸、法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以想、觸為大,書雖小技,其精者亦通于道焉。

     側之必收,勒之必澀,啄之必沈,努之必戰,此千古書家之公論,諸家所必同者也。

    然諸家于八法體勢各異,但熟玩諸碑可得之。

     行筆之間,亦無異法,在乎熟之而已。

    唐太宗曰:“緩則滞而無筋,急則病而無骨,橫毫側管,則鈍慢而多肉,豎筆直鋒,則幹枯而露骨。

    及其悟也,思與神合,同乎自然。

    ”吾謂書法亦猶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證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其極也,亦非口手可傳焉。

     古人言行草筆法有極詳明者。

    陳繹曾曰:“字一寸,蹲七厘,提五厘,捺九厘,盡一分,清勁者減三。

    初學提活,蹲輕則肉圓,老成提緊,蹲重則肉<走曆><走利>。

    ”然此隻就常法言之,令學者有下手處,然如《始平公》等碑,豈可複泥此邪?唐後人作書,隻能用輕筆,不能用肥筆。

    山谷謂瘦硬易作,肥勁難得。

    東坡謂李國主不為瘦硬,便不成書,益以見魏人筆力之不可及也。

     夫學書猶學射也。

    射者,内志正,外體直,持弓注矢,引滿而後發,無遠無近,無左無右,期中的焉。

    弓不欲強,強則爆,不欲弱,弱則弛。

    夫書者,正體,執筆,選毫,調墨,使之濃淡得,剛柔中,亦奚以異?古者以射選士,今以書,亦何選哉? 夫書道猶兵也。

    心意者将軍也,腕指者偏裨也,鋒者先鋒也,副毫者衆隊也,紙墨者器械也。

    古之書論猶古兵法也,古碑猶古陣圖也,執筆者束伍也,運筆者調卒也,選毫者選鋒也。

    将軍不熟于古兵法陣圖,則無以為将軍。

    遍裨不習熟将軍之意旨,而緻之士卒,不能束伍,或束伍不嚴,則無以為遍裨。

    毫不受令,則為驕兵。

    受令而衆隊不齊心,則為遍師,為散勇。

    将卒至矣,器械不精良,或精良而不善用,亦無以殺敵緻果,有一于此,皆可緻敗。

    名将練兵,豈可使有懈可擊哉!若夫百練之師,熟于古兵法,加以神明變化,武穆曰“運用之妙,則在一心”,此又存乎其人矣。

     墨之為器械也,譬之今日,其猶炮乎?用何鋼質,受藥多少,皆有分度,猶墨之濃淡稠稀也。

    墨太潰則散,太爆則枯。

    東坡論墨,謂如小兒眼睛,每起必研墨一鬥,供一日之用。

    蓋古人用墨必濃厚,觀《晖福寺》《溫泉額》《定國寺》,豐厚無比。

    所以能緻此者,萬毫齊力,而用墨漿濃色深,故能黝然作深碧色也。

     筆墨之交亦有道,筆之著墨三分,不得深浸至毫,弱無力也。

    幹研墨則濕點筆,濕研墨則幹點筆,太濃則肉滞,太淡則肉薄,然與其淡也甯濃,有力運之不能滞也。

     紙法,古人寡論之,然亦須令與筆墨有相宜之性,始可為書。

    若紙剛則用柔筆,紙柔則用剛筆,兩剛如以錐畫石,兩柔如以泥洗泥,既不圓暢,神格亡矣。

    今人必以羊毫矜能于蠟紙,是必欲制梃以撻秦楚也,豈見其利乎? 昔人謂“學者當用惡筆,令後不擇筆”,雖則雲然,而器械不精,亦不能善其事。

    故伯喈非流纨體素,不妄下筆。

    若子邑之紙,研染輝光,伸将之墨,一點如漆。

    若令思挫于弱毫,數屈于陋墨,言之使人於邑,侍中之歎,豈為謬欤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