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十家第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三古能書,不著己名。《石鼓》為史籀作,乃議拟之辭,《延陵墓石》為孔子題,乃附會之說,秦諸山石刻,雖史稱相斯所作,亦不著名,蓋風氣渾厚,末藝偏長,不以自誇也。沿及漢、魏,猶存此風。今漢存碑,其書人可考者,惟《武班碑》為紀伯允書,《郙閣頌》為仇绋書,《衡方碑》為朱登書,《樊敏碑》為劉懆書。《華嶽碑》郭香察書,或謂“察”者,察人之書,非人名也。或為蔡邕書,然後人附會邕書太多,必未即邕也。《石經》書字體不同,自蔡邕、棠谿典外,《公羊》末有“臣趙域、議郎臣劉宏、郎中臣張文、臣蘇陵、臣傅桢”。《論語》末題雲“诏書與博士臣左立、郎中臣孫表”。《上尊号奏》鐘繇書,《受禅表》衛觊書,《魯孔子廟碑》梁鹄書,《天發神谶》皇象書,《封禅國山》蘇建書,此外無考。降逮六朝,書法日工,而噉名未甚,雖《張猛龍》之精能,《爨龍顔》之高渾,猶不自著,即隋世尚不炫能于此。至于唐代,斯風遂墜,片石隻碣,靡不書名,遂為成例。
南、北朝碑,書人名者,略可指數。今鈎考之,凡得十六人,皆工絕一時,精能各壇者也。又“淇園”二字為司馬均書,字迹寡少,未成門戶。王羲之《曹娥碑》,王獻之《保母志》,陶貞白之《瘗鶴銘》,疑難遽定,不複錄。《天柱山銘》為鄭述祖書,《隴東王感孝頌》為梁恭之書,《華嶽碑》為趙文淵書,鄭氏世其家風,趙、梁得名前代,以其隸體不周時用,并從略焉。今著正書各成一體者列為十家,著所書碑述于後。
寇謙之《高嵩靈廟碑》
蕭顯慶《孫秋生造像》
朱義章《始平公造像》
崔浩《孝文皇帝吊比幹墓文》
王遠《石門銘》
鄭道昭《雲峰山四十二種》
貝義淵《始興王碑》
王長儒《李仲璇修孔子廟碑》
穆子容《太公呂望碑》
釋仙《報德像》十家體皆迥異,各有所長,瘦硬莫如崔浩,奇古莫如寇謙之,雄重莫如朱義章,飛逸莫如王遠,峻整莫如貝義淵,神韻莫如鄭道昭,超爽莫如王長儒,渾厚莫如穆子容,雅樸莫如釋仙。
朱義章、貝義淵、蕭顯慶、釋仙皆用方筆,王遠、鄭道昭、王長儒、穆子容則用圓筆,崔浩、寇謙之體兼隸楷,筆互方圓者也。九家皆源本分、隸,崔浩則《褒斜》之遺,寇謙之則《韓敕》之嗣,朱義章則《東海廟》之後,王遠、鄭道昭則《西狹》之遺,尤其易見者也。十家各成流派,崔浩之派為褚遂良、柳公權、沈傳師,貝義淵之派為歐陽詢,王長儒之派為虞世南、王行滿,穆子容之派為顔真卿,此其顯然者也。
後之學者,體經曆變,而其體意所近,罕能外此十家。十家者,譬道術之有九流,各有門戶,臯牢白代,中惟釋仙稍遜,抑可謂書之巨子矣。
南、北朝碑,書人名者,略可指數。今鈎考之,凡得十六人,皆工絕一時,精能各壇者也。又“淇園”二字為司馬均書,字迹寡少,未成門戶。王羲之《曹娥碑》,王獻之《保母志》,陶貞白之《瘗鶴銘》,疑難遽定,不複錄。《天柱山銘》為鄭述祖書,《隴東王感孝頌》為梁恭之書,《華嶽碑》為趙文淵書,鄭氏世其家風,趙、梁得名前代,以其隸體不周時用,并從略焉。今著正書各成一體者列為十家,著所書碑述于後。
寇謙之《高嵩靈廟碑》
蕭顯慶《孫秋生造像》
朱義章《始平公造像》
崔浩《孝文皇帝吊比幹墓文》
王遠《石門銘》
鄭道昭《雲峰山四十二種》
貝義淵《始興王碑》
王長儒《李仲璇修孔子廟碑》
穆子容《太公呂望碑》
釋仙《報德像》十家體皆迥異,各有所長,瘦硬莫如崔浩,奇古莫如寇謙之,雄重莫如朱義章,飛逸莫如王遠,峻整莫如貝義淵,神韻莫如鄭道昭,超爽莫如王長儒,渾厚莫如穆子容,雅樸莫如釋仙。
朱義章、貝義淵、蕭顯慶、釋仙皆用方筆,王遠、鄭道昭、王長儒、穆子容則用圓筆,崔浩、寇謙之體兼隸楷,筆互方圓者也。九家皆源本分、隸,崔浩則《褒斜》之遺,寇謙之則《韓敕》之嗣,朱義章則《東海廟》之後,王遠、鄭道昭則《西狹》之遺,尤其易見者也。十家各成流派,崔浩之派為褚遂良、柳公權、沈傳師,貝義淵之派為歐陽詢,王長儒之派為虞世南、王行滿,穆子容之派為顔真卿,此其顯然者也。
後之學者,體經曆變,而其體意所近,罕能外此十家。十家者,譬道術之有九流,各有門戶,臯牢白代,中惟釋仙稍遜,抑可謂書之巨子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