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備魏第十
關燈
小
中
大
北碑莫盛于魏,莫備于魏。蓋乘晉、宋之末運,兼齊、梁之流風,享國既永,藝業自興。孝文黼黻,笃好文術,潤色鴻業,故太和之後,碑版尤盛,佳書妙制,率在其時。延昌正光,染被斯暢。考其體裁俊偉,筆氣深厚,恢恢乎有太平之象。晉、宋禁碑,周、齊短祚,故言碑者,必稱魏也。
孝文以前,文學無稱,碑版亦不著。今所要者,惟有三碑,道武時則有《秦從造像》,王銀堂題名,太武時則有《鞏伏龍造像》《趙褵造像》皆新出土者也。雖草昧初構,已有王風矣。
太和之後,諸家角出,奇逸則有若《石門銘》,古樸則有若《靈廟》《鞠彥雲》,古茂則有若《晖福寺》,瘦硬則有若《吊比幹文》,高美則有若《靈廟碑陰》《鄭道昭碑》《六十人造像》,峻美則有若《李超》《司馬元興》,奇古則有若《劉玉》《皇甫騑》,精能則有若《張猛龍》《賈思伯》《楊翚》,峻宕則有若《張黑女》《馬鳴寺》,虛和則有若《刁遵》《司馬昇》《高湛》,圓靜則有若《法生》《劉懿》《敬使君》,亢夷則有若《李仲璇》,莊茂則有若《孫秋生》《長樂王》《太妃侯》《溫泉頌》,豐厚則有若《呂望》,方重則有若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始平公》,靡逸則有若《元詳造像》《優填王》。統觀諸碑,若遊群玉之山,若行山陰之道,凡後世所有之體格無不備,凡後世所有之意态亦無不備矣。
凡魏碑,随取一家,皆足成體,盡合諸家,則為具美。雖南碑之綿麗,齊碑之逋峭,隋碑之洞達,皆涵蓋渟蓄,蘊于其中。故言魏碑,雖無南碑及齊、周、隋碑,亦無不可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南碑也?南碑奇古之《寶子》,則有《靈廟碑》似之;高美之《爨龍顔》,峻整之《始興王碑》,則有《靈廟碑陰》《張猛龍》《溫泉頌》當之;安茂之《枳楊府君》《梁石阙》,則有《晖福寺》當之;奇逸之《瘗鶴銘》,則有《石門銘》當之。自餘魏碑所有,南碑無之,故曰莫備于魏碑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齊碑也?齊碑之佳者,峻樸莫若《鋋修羅》,則《張黑女》《楊大眼》近之;奇逸莫如《朱君山》,則豈若《石門銘》《刁遵》也?瘦硬之《武平五年造像》,豈若《吊比幹墓》也?洞達之《報德像》,豈若《李仲璇》也?豐厚之《定國寺》,豈若《晖福寺》也?安稚之《王僧》,豈若《皇甫摐》《高湛》也?
何言有魏碑可無周碑也?古樸之《曹恪》,不如《靈廟》;奇質之《時珍》,不如《皇甫摐》;精美之《強獨樂》,不如《楊翚》;峻整之《賀屯植》,不如《溫泉頌》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隋碑也?瘦美之《豆盧通造像》,則《吊比幹》有之;豐莊之《趙芬》,則《溫泉頌》有之;洞達之《仲思那》,則《楊大眼》有之;開整之《賀若誼》,則《高貞》有之;秀美之《美人董氏》,則《刁遵》有之;奇古之《臧質》,則《靈廟》有之;樸雅之《宋永貴》《甯贊》,則《李超》有之;莊美之《舍利塔》《蘇慈》,則《賈思伯》《李仲璇》有之;樸雅之《吳俨》《龍華寺》,則不足比數也。
故有魏碑可無齊、周、隋碑。然則三朝碑真無絕出新體者乎?曰:齊碑之《鋋修羅》《朱君山》,隋之《龍藏寺碑》《曹子建》,四者皆有古質奇趣,新體異态,乘時獨出,變化生新,承魏開唐,獨标俊異。四碑真可出魏碑之外,建标千古者也。
後世稱碑之盛者莫若有唐,名家傑出,諸體并立。然自吾觀之,未若魏世也。唐人最講結構,然向背往來伸縮之法,唐世之碑,孰能比《楊翚》《賈思伯》《張猛龍》也?其筆氣渾厚,意态跳宕;長短大小,各因其體;分行布白,自妙其緻。寓變化于整齊之中,藏奇崛于方平之内,皆極精采。作字工夫,斯為第一,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。以視歐、褚、顔、柳,斷凫續鶴以為工,真成可笑。永興登善,頗存古意,然實出于魏。各家皆然,略詳《導源篇》。
孝文以前,文學無稱,碑版亦不著。今所要者,惟有三碑,道武時則有《秦從造像》,王銀堂題名,太武時則有《鞏伏龍造像》《趙褵造像》皆新出土者也。雖草昧初構,已有王風矣。
太和之後,諸家角出,奇逸則有若《石門銘》,古樸則有若《靈廟》《鞠彥雲》,古茂則有若《晖福寺》,瘦硬則有若《吊比幹文》,高美則有若《靈廟碑陰》《鄭道昭碑》《六十人造像》,峻美則有若《李超》《司馬元興》,奇古則有若《劉玉》《皇甫騑》,精能則有若《張猛龍》《賈思伯》《楊翚》,峻宕則有若《張黑女》《馬鳴寺》,虛和則有若《刁遵》《司馬昇》《高湛》,圓靜則有若《法生》《劉懿》《敬使君》,亢夷則有若《李仲璇》,莊茂則有若《孫秋生》《長樂王》《太妃侯》《溫泉頌》,豐厚則有若《呂望》,方重則有若《楊大眼》《魏靈藏》《始平公》,靡逸則有若《元詳造像》《優填王》。統觀諸碑,若遊群玉之山,若行山陰之道,凡後世所有之體格無不備,凡後世所有之意态亦無不備矣。
凡魏碑,随取一家,皆足成體,盡合諸家,則為具美。雖南碑之綿麗,齊碑之逋峭,隋碑之洞達,皆涵蓋渟蓄,蘊于其中。故言魏碑,雖無南碑及齊、周、隋碑,亦無不可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南碑也?南碑奇古之《寶子》,則有《靈廟碑》似之;高美之《爨龍顔》,峻整之《始興王碑》,則有《靈廟碑陰》《張猛龍》《溫泉頌》當之;安茂之《枳楊府君》《梁石阙》,則有《晖福寺》當之;奇逸之《瘗鶴銘》,則有《石門銘》當之。自餘魏碑所有,南碑無之,故曰莫備于魏碑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齊碑也?齊碑之佳者,峻樸莫若《鋋修羅》,則《張黑女》《楊大眼》近之;奇逸莫如《朱君山》,則豈若《石門銘》《刁遵》也?瘦硬之《武平五年造像》,豈若《吊比幹墓》也?洞達之《報德像》,豈若《李仲璇》也?豐厚之《定國寺》,豈若《晖福寺》也?安稚之《王僧》,豈若《皇甫摐》《高湛》也?
何言有魏碑可無周碑也?古樸之《曹恪》,不如《靈廟》;奇質之《時珍》,不如《皇甫摐》;精美之《強獨樂》,不如《楊翚》;峻整之《賀屯植》,不如《溫泉頌》。
何言有魏碑可無隋碑也?瘦美之《豆盧通造像》,則《吊比幹》有之;豐莊之《趙芬》,則《溫泉頌》有之;洞達之《仲思那》,則《楊大眼》有之;開整之《賀若誼》,則《高貞》有之;秀美之《美人董氏》,則《刁遵》有之;奇古之《臧質》,則《靈廟》有之;樸雅之《宋永貴》《甯贊》,則《李超》有之;莊美之《舍利塔》《蘇慈》,則《賈思伯》《李仲璇》有之;樸雅之《吳俨》《龍華寺》,則不足比數也。
故有魏碑可無齊、周、隋碑。然則三朝碑真無絕出新體者乎?曰:齊碑之《鋋修羅》《朱君山》,隋之《龍藏寺碑》《曹子建》,四者皆有古質奇趣,新體異态,乘時獨出,變化生新,承魏開唐,獨标俊異。四碑真可出魏碑之外,建标千古者也。
後世稱碑之盛者莫若有唐,名家傑出,諸體并立。然自吾觀之,未若魏世也。唐人最講結構,然向背往來伸縮之法,唐世之碑,孰能比《楊翚》《賈思伯》《張猛龍》也?其筆氣渾厚,意态跳宕;長短大小,各因其體;分行布白,自妙其緻。寓變化于整齊之中,藏奇崛于方平之内,皆極精采。作字工夫,斯為第一,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。以視歐、褚、顔、柳,斷凫續鶴以為工,真成可笑。永興登善,頗存古意,然實出于魏。各家皆然,略詳《導源篇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