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本漢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筆為難,雖雲峻落逆入,此亦言意耳。
欲求模範,仍當自漢分中求之。
如《正直殘碑》“為”字“竅”字“辭”字,真《爨龍顔》之祖,可永為楷則者也。
《孔彪碑》亦至近楷書,熟觀漢分自得之。
《孔宙》《曹全》是一家眷屬,皆以風神逸宕勝。
《孔宙》用筆旁出逶迤,極其勢而去,如不欲還。
《馮君神道》《沈君神道》亦此派也,布白疏磔筆長。
《東海廟碑》體漸匾闊,然筆氣猶豐厚,有《郙閣》之遺,《孔謙》近之。
《尹宙》風華豔逸,與《韓敕》、《楊孟文》、《曹全碑陰》同家,皆漢分中妙品。
《曹全碑陰》逼近《石經》矣。
《楊叔恭》《鄭固》端整古秀,其碑側縱肆,姿意尤遠,皆頑伯所自出也。
《成陽》《靈台》,筆法豐茂渾勁,《楊統》《楊著》似之。
《楊淮表記》潤澤如玉,出于《石門頌》,而又與《石經論語》近,但疏蕩過之,或出中郎之筆,真書之《爨龍顔》《靈廟碑陰》《晖福寺》所師祖也。
《孔宙碑陰》筆意深古,昔人以為如蟄蟲盤屈,深冬自衛,真善為譬者。
帖中《州輔碑》兼雄深茂密之勝,《熹平殘碑》似之,又加峻峭也。
《魯峻碑額》渾厚中極其飄逸,與《李翕》、《韓敕》略同。
《婁壽碑》與《禮器》《張遷》豐茂相似,《張壽》與《孔彪》渾古亦相似,《耿勳》與《郙閣》古茂亦相類。
《楊孟文碑》勁挺有姿,與《開通褒斜道》疏密不齊,皆具深趣。
碑中“年”字“升”字“誦”字,垂筆甚長,與李孟初碑“年”字同法。
餘謂隸中有篆、楷、行三體,如《褒斜》《裴岑》《郙閣》,隸中之篆也;《楊震》《孔彪》《張遷》,隸中之楷也;《馮府君》《沈府君》《楊孟文》《李孟初》,隸中之草也。
《李孟初》《韓仁》皆以疏秀勝,殆蔡有鄰之所祖。
然唐隸似出《夏承》為多。
王惲以《夏承》飛動,有芝英、龍鳳之勢,蓋以為中郎書也。
吾謂《夏承》自是别體,若近今冬心、闆橋之類,以《論語》核之,必非中郎書也。
後人以中郎能書,凡桓、靈間碑必歸之。
吾謂中郎筆迹,惟《石經》稍有依據,此外《華山碑》猶不敢信徐浩之說。
若《魯峻》《夏承》《谯敏》皆出附會,至《郙閣》明明有書人仇绋,《範式》有“青龍二年”,其非邕書尤顯,益以見說者之妄也。
自桓、靈以後碑,世多附會為鐘、梁之筆。
然衛觊書《受禅表》确出于同時聞人牟準之言,而清臣、季海猶有異談,況張稚圭乎?其《按圖題記》,以《孔羨碑》為梁鹄書,吾亦以為不爾。
夫《乙瑛》既遠出鐘前,而稚圭題為元常所書,則《孔羨》亦何足信欤?以李嗣真精博,猶誤《範式》為蔡體,益見唐人之好附會。
故以《韓敕》為鐘書,吾亦不信也。
《華山碑》後世以季海之故,信為中郎之筆,推為絕作。
實則漢分佳者絕多,若《華山碑》實為下乘,淳古之氣已滅,姿制之妙無多,此詩家所薄之武功、四靈、竟陵、公安,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。
《景君銘》古氣磅礴,曳腳多用籀筆,與《天發神谶》相篆。
蓋和帝以前書,皆有銘意,若東漢分書,莫古于《王稚子阙》矣。
吾曆考書記,梁鹄之書不傳,《尊号》《受禅》,分屬鐘、衛,然《乙瑛》之圖記既謬,則《孔羨》之圖記亦非。
包慎伯盛稱二碑,強分二派,因以《呂望》《孫夫人》二碑分繼二宗,亦附會之談耳。
漢碑體裁至多,何止兩體?晉碑亦不止二種,以分領後世之書,未為确論,今無取焉。
《葉子侯碑》淺薄,前漢時無此體,與《麃孝禹碑》殆是赝作,字體古今,真可一望而知。
餘嘗見《三公碑》,體近《白石神君》,以為《三公山神君碑》矣。
餘意此不類永平時書,既而審之,果光和四年,故字體真可決時代也。
夫古今風氣不同,人生其時,辄為風氣所局,不得以美惡論,而美惡亦系之。
《漢書》所錄張敞察昌邑王疏,《文選注》所引劉整婢采音所供,詞皆古樸絕俗,為韓、柳所無。
吾見六朝造像數百種,中間雖野人之所書,筆法亦渾樸奇麗,有異态。
以及小唐碑,吾所見數百種,亦複各擅姿制,皆今之士大夫極意臨寫而莫能至者,何論名家哉?張南軒曰:“南海諸番書煞有好者,字畫遒勁。
”若古鐘鼎款識,諸國不同。
蓋風氣初開,為之先者,皆有質奇之氣,此不待于學也。
今人日習院體,平生見聞習熟,皆近世人所為,暗移漸轉,不複自知。
且目既見之,心必染之。
今人生宋、明後,欲無蘇、董筆意不可得。
若唐人書,無一筆宋人者,此何以故?心所本無。
故即好古者,抗心希古,終抑挫于大勢,故卑樸不能自由也。
譬吾粵人,生長居遊于粵,長遊京師,效燕語,雖極似矣,而清冽之音,助語之詞,終不可得。
燕人小兒,雖間有土語,而清吭百啭,呖呖可聽。
閩粵之人,雖服官京朝數十年者,莫能如之。
為文者日為制義,而欲為秦、漢、六朝之文,其不可為亦猶是也。
若徒論運筆結體,則近世解事者,何嘗不能之?
欲求模範,仍當自漢分中求之。
如《正直殘碑》“為”字“竅”字“辭”字,真《爨龍顔》之祖,可永為楷則者也。
《孔彪碑》亦至近楷書,熟觀漢分自得之。
《孔宙》《曹全》是一家眷屬,皆以風神逸宕勝。
《孔宙》用筆旁出逶迤,極其勢而去,如不欲還。
《馮君神道》《沈君神道》亦此派也,布白疏磔筆長。
《東海廟碑》體漸匾闊,然筆氣猶豐厚,有《郙閣》之遺,《孔謙》近之。
《尹宙》風華豔逸,與《韓敕》、《楊孟文》、《曹全碑陰》同家,皆漢分中妙品。
《曹全碑陰》逼近《石經》矣。
《楊叔恭》《鄭固》端整古秀,其碑側縱肆,姿意尤遠,皆頑伯所自出也。
《成陽》《靈台》,筆法豐茂渾勁,《楊統》《楊著》似之。
《楊淮表記》潤澤如玉,出于《石門頌》,而又與《石經論語》近,但疏蕩過之,或出中郎之筆,真書之《爨龍顔》《靈廟碑陰》《晖福寺》所師祖也。
《孔宙碑陰》筆意深古,昔人以為如蟄蟲盤屈,深冬自衛,真善為譬者。
帖中《州輔碑》兼雄深茂密之勝,《熹平殘碑》似之,又加峻峭也。
《魯峻碑額》渾厚中極其飄逸,與《李翕》、《韓敕》略同。
《婁壽碑》與《禮器》《張遷》豐茂相似,《張壽》與《孔彪》渾古亦相似,《耿勳》與《郙閣》古茂亦相類。
《楊孟文碑》勁挺有姿,與《開通褒斜道》疏密不齊,皆具深趣。
碑中“年”字“升”字“誦”字,垂筆甚長,與李孟初碑“年”字同法。
餘謂隸中有篆、楷、行三體,如《褒斜》《裴岑》《郙閣》,隸中之篆也;《楊震》《孔彪》《張遷》,隸中之楷也;《馮府君》《沈府君》《楊孟文》《李孟初》,隸中之草也。
《李孟初》《韓仁》皆以疏秀勝,殆蔡有鄰之所祖。
然唐隸似出《夏承》為多。
王惲以《夏承》飛動,有芝英、龍鳳之勢,蓋以為中郎書也。
吾謂《夏承》自是别體,若近今冬心、闆橋之類,以《論語》核之,必非中郎書也。
後人以中郎能書,凡桓、靈間碑必歸之。
吾謂中郎筆迹,惟《石經》稍有依據,此外《華山碑》猶不敢信徐浩之說。
若《魯峻》《夏承》《谯敏》皆出附會,至《郙閣》明明有書人仇绋,《範式》有“青龍二年”,其非邕書尤顯,益以見說者之妄也。
自桓、靈以後碑,世多附會為鐘、梁之筆。
然衛觊書《受禅表》确出于同時聞人牟準之言,而清臣、季海猶有異談,況張稚圭乎?其《按圖題記》,以《孔羨碑》為梁鹄書,吾亦以為不爾。
夫《乙瑛》既遠出鐘前,而稚圭題為元常所書,則《孔羨》亦何足信欤?以李嗣真精博,猶誤《範式》為蔡體,益見唐人之好附會。
故以《韓敕》為鐘書,吾亦不信也。
《華山碑》後世以季海之故,信為中郎之筆,推為絕作。
實則漢分佳者絕多,若《華山碑》實為下乘,淳古之氣已滅,姿制之妙無多,此詩家所薄之武功、四靈、竟陵、公安,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。
《景君銘》古氣磅礴,曳腳多用籀筆,與《天發神谶》相篆。
蓋和帝以前書,皆有銘意,若東漢分書,莫古于《王稚子阙》矣。
吾曆考書記,梁鹄之書不傳,《尊号》《受禅》,分屬鐘、衛,然《乙瑛》之圖記既謬,則《孔羨》之圖記亦非。
包慎伯盛稱二碑,強分二派,因以《呂望》《孫夫人》二碑分繼二宗,亦附會之談耳。
漢碑體裁至多,何止兩體?晉碑亦不止二種,以分領後世之書,未為确論,今無取焉。
《葉子侯碑》淺薄,前漢時無此體,與《麃孝禹碑》殆是赝作,字體古今,真可一望而知。
餘嘗見《三公碑》,體近《白石神君》,以為《三公山神君碑》矣。
餘意此不類永平時書,既而審之,果光和四年,故字體真可決時代也。
夫古今風氣不同,人生其時,辄為風氣所局,不得以美惡論,而美惡亦系之。
《漢書》所錄張敞察昌邑王疏,《文選注》所引劉整婢采音所供,詞皆古樸絕俗,為韓、柳所無。
吾見六朝造像數百種,中間雖野人之所書,筆法亦渾樸奇麗,有異态。
以及小唐碑,吾所見數百種,亦複各擅姿制,皆今之士大夫極意臨寫而莫能至者,何論名家哉?張南軒曰:“南海諸番書煞有好者,字畫遒勁。
”若古鐘鼎款識,諸國不同。
蓋風氣初開,為之先者,皆有質奇之氣,此不待于學也。
今人日習院體,平生見聞習熟,皆近世人所為,暗移漸轉,不複自知。
且目既見之,心必染之。
今人生宋、明後,欲無蘇、董筆意不可得。
若唐人書,無一筆宋人者,此何以故?心所本無。
故即好古者,抗心希古,終抑挫于大勢,故卑樸不能自由也。
譬吾粵人,生長居遊于粵,長遊京師,效燕語,雖極似矣,而清冽之音,助語之詞,終不可得。
燕人小兒,雖間有土語,而清吭百啭,呖呖可聽。
閩粵之人,雖服官京朝數十年者,莫能如之。
為文者日為制義,而欲為秦、漢、六朝之文,其不可為亦猶是也。
若徒論運筆結體,則近世解事者,何嘗不能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