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本漢第七

關燈
真書之變,其在魏、漢間乎?漢以前無真書體。

    真書之傳于今者,自吳碑之《葛府君》及元常《力命》《戎辂》《宣示》《薦季直》諸帖始。

    至二王則變化殆盡,以迄于今,遂為大法,莫或小易。

    上下百年間,傳變之速如此,人事之遷化亦急哉!自唐以後,尊二王者至矣。

    然二王之不可及,非徒其筆法之雄奇也,蓋所取資,皆漢、魏間瑰奇偉麗之書,故體質古樸,意态奇變。

    後人取法二王,僅成院體,雖欲稍變,其與幾何,豈能複追蹤古人哉?智過其師,始可傳授。

    今欲抗旌晉、宋,樹壘魏、齊,其道何由?必自本原于漢也。

    漢隸之始,皆近于篆,所謂八分也。

    若《趙王上壽》《泮池刻石》,降為《褒斜》《郙閣》《裴岑》《會仙友題字》,皆古茂雄深,得秦相筆意。

    缪篆則有《三公山碑》《是吾》《戚伯著》之瑰偉。

    至于隸法,體氣益多,駿爽則有《景君》《封龍山》《馮褷》,疏宕則有《西狹頌》《孔宙》《張壽》,高渾則有《楊孟文》《楊統》《楊著》《夏承》,豐茂則有《東海廟》《孔謙》《校官》,華豔則有《尹宙》《樊敏》《範式》,虛和則有《乙瑛》《史晨》,凝整則有《衡方》《白石神君》《張遷》,秀韻則有《曹全》《元孫》。

    以今所見真書之妙,諸家皆有之。

     蓋漢人極講書法,羊欣稱蕭何題前殿額,覃思三月,觀者如流水。

    《金壺記》曰:“蕭何用退筆書裳,大工。

    ”此雖未足信,然張安世以善書給事尚書。

    嚴延年善史書,奏成手中,奄忽如神。

    史遊工散隸。

    王尊能史書。

    谷永工筆劄。

    陳遵性善隸書,與人尺牍,主皆藏去以為榮。

    此皆著于漢史者,可見前漢風尚,已笃好之。

    降逮後漢,好書尤盛。

    曹喜(《大風歌》雖雲膺作,然筆勢亦可喜)。

    杜度、崔瑗、蔡邕、劉德昇之徒,并擅精能,各創新制。

    至靈帝好書,開鴻都之觀,善書之人鱗集,萬流仰風,争工筆劄。

    當是時,中郎為之魁,張芝、師宜官、鐘繇、梁鹄、胡昭、邯鄲淳、衛觊、韋誕、皇象之徒,各以古文、草、隸名家。

    《石經》精美,為中郎之筆。

    而堂谿典之外,《公羊》末則有趙域、劉宏、張文、蘇陵、傅桢,《論語》末則有左立、孫表諸人,又《武班碑》為紀伯允書,《郙閣頌》為仇子長書,《衡方碑》為朱登書,《樊敏碑》為劉懆書,雖非知名人,然已工絕如此。

    又有皇象《天發神谶》,蘇建《封禅國山碑》,筆力偉健冠古今。

    邯鄲、衛、韋精于古文,張芝聖于草法,書至漢末,蓋盛極矣。

    其樸質高韻,新意異态,詭形殊制,融為一爐而鑄之,故自絕于後世。

    晉、魏人筆意之高,蓋在本師之偉傑。

    逸少曰:“夫書先須引八分、章草入隸字中,發人意氣。

    若直取俗字,則不能生發。

    ”右軍所得,其奇變可想。

    即如《蘭亭》《聖教》,今習之爛熟,緻诮院體者。

    然其字字不同,點畫各異,後人學《蘭亭》者,平直如算子,不知其結胎得力之由。

    宜山谷曰:“世人日學《蘭亭》面,欲換凡骨無金丹。

    不知洛陽楊風子,下筆已到烏絲闌。

    ”右軍惟善學古人,而變其面目。

    後世師右軍面目而失其神理。

    楊少師變右軍之面目而神理自得,蓋以分作草,故能奇宕也。

    楊少師未必悟本漢之理,神思偶合,便已絕世。

    學者欲學書,當知所從事矣。

     右軍曰:“予少學衛夫人書,将謂大能。

    及渡江,北遊名山,見李斯、曹喜等書,又之許下,見鐘繇、梁鹄書,又之洛下,見蔡邕《石經》三體,又于從兄處見張昶《華嶽碑》,遂改本師,于衆碑學習焉。

    ”右軍所采之博,所師之古如此。

    今人未嘗師右軍之所師,豈能步趨右軍也? 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,《李仲璇》《曹子建》等碑顯用篆筆者無論,若《谷朗》《郛休》《爨寶子》《靈廟碑》《鞠彥雲》《吊比幹》,皆用隸體,《楊大眼》《惠感》《鄭長猷》《魏靈藏》,波磔極意駿厲,猶是隸筆。

    下逮唐世,《伊阙石龛》《道因碑》,仍存分隸遺意,固由餘風未沫,亦托體宜高,否則易失薄弱也。

     後人推平原之書至矣,然平原得力處,世罕知之。

    吾嘗愛《郙閣頌》體法茂密,漢末已渺,後世無知之者,惟平原章法結體獨有遺意。

    又《裴将軍詩》,雄強至矣,其實乃以漢分入草,故多殊形異态。

    二千年來,善學右軍者,惟清臣、景度耳,以其知師右軍之所師故也。

     漢分中有極近今真書者,《高君阙》“故益州舉廉丞貫”等字,“陽”、“都”字之“邑”旁,直是今楷,尤似顔清臣書。

    吾既察平原之所自出,而又以知學者取法之貴上也。

    《高頤碑》為建安十四年,此阙無年月,當同時,故宜與今楷近。

    《張遷表頌》亦可取其筆畫,置于真書。

    《楊震碑》缥缈如遊絲,古質如蟲蝕,尤似楷隸,為登善之先驅,蓋中平三年所立,亦似近今真書者。

    若吳《葛府君碑》,直是正書矣。

    惟《樊敏碑》在熹平時,體格甚高,有《郙閣》意。

    《魏元傑》《曹真》亦然,真可貴異也。

     《子遊殘石》有拙厚之形,而氣态濃深,筆頗而駿,殆《張黑女碑》所從出也。

    又書法每苦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