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說分第六
關燈
小
中
大
秦分(即小篆)。
以李斯為宗,今琅琊、泰山、會稽、芝罘諸山刻石是也。
相斯之筆畫如鐵石,體若飛動,為書家宗法。
若《石鼓文》則金钿落地,芝草團雲,不煩整截,自有奇采,體稍方扁,統觀蟲籀,氣體相近。
《石鼓》既為中國第一古物,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。
李少溫以篆名一時,自稱于天地、山川、衣冠、文物,皆有所得。
斯翁以後,直至小生。
然其筆法出于《峄山》,僅以瘦勁取勝,若《謙訃銘》,益形怯薄,破壞古法極矣。
夫自斯翁以來,漢人隸法,莫不茂密雄厚,崔子玉、許叔重并善小篆,張懷瓘稱其“師模李斯,甚得其妙”,曹喜、蔡邕、邯鄲、韋、衛目睹古文(古文雖劉歆僞作,然此非考經學,但論筆墨,所出既古,亦不能廢),見聞濡染,莫非奇古。
少溫生後千年,舊迹日湮,古文不複見于世,徒以瘦健一新耳目,如昌黎之古文,陽明之心學,首開家法,斯世無人,驟獲盛名,豈真能過出漢人,空前絕後哉!漢人秦分書存于世者,吾以寡陋,所見尚二十餘種。
吳碑二種。
《趙王群臣上壽》 《魯王泮池刻石》 《祝其卿墳壇題字》 《上谷府卿墳壇題字》 《少室神道阙》 《開母廟》 《三公山碑》 《是吾碑》 《建初殘石》 《孔宙碑額》 《衡方碑額》 《惠安西表》 《孔彪碑額》 《範式碑額》 《上尊号奏額》 《受禅表額》 《韓仁碑額》 《尹宙碑額》 《白石神君碑額》 《婁壽碑額》 《張遷碑額》 《谯敏碑額》 《樊敏碑額》 《魯王墓石人》(太守麃君亭長題字) 《魯王墓石人》(府門卒題字) 《華山碑額》 《馮褷碑額》 《仙人唐公房碑額》 《中平殘石》 《天發神谶碑》 《封禅國山碑》(蘇建書) 《大風歌》 諸碑中蒼古則《三公山》,妙麗則碑額,奇偉則《天發神谶》,雅健則《封禅國山》,而茂密渾勁,莫如《少室》《開母》。
漢人篆碑,隻存二種,可謂希世之鴻寶,篆書之上儀也。
《大風歌》傳為曹喜作,然不類漢人書,以其為黨懷英所自出,故附于末焉。
又州輔石獸膊有“天祿辟邪”四字,體與《谷口銅筒銘》同。
凡諸篆雖工拙不同,皆具茂密偉麗之觀,誠《琅琊》之嫡嗣。
且體裁近古,亦有《石鼓》之意,必毫鋪紙上,萬毫齊力而後能為,豈如《謙卦銘》瘦骨柴立,緻吾邱衍以為燒筆尖而作書哉! 又秦漢瓦當文,皆廉勁方折,體亦螭扁,學者得其筆意,亦足成家。
骀湯萬年瓦,瘦硬絕倫。
都司空瓦,微帶尖腳,筆法亦同。
嘗見漢《谷口銅筒銘》數十字,瘦渾圓妙極矣。
陽冰《城隍》《謙卦》,實祖于是。
必師少溫者,曷師此邪?宗正官當,亦似少溫者,八風壽存,綿缪虬糾,幾開唐印之體,然凡瓦當皆缪篆類,應附秦權、漢量、《三公山碑》之後也。
漢鐘鼎文缪篆為多,《太官鐘》《周陽侯銅》《丞相府漏壺》《慮俿尺》皆扁缪,惟《高廟》《都倉》《孝成》《上林》諸鼎,則有周鼎意。
若《汾陰》《好珝》則肖秦權,《都倉》則婉麗同碑額矣。
餘以光緒壬午登焦山,摩挲《瘗鶴銘》,後問《陶陵鼎》,見其篆瘦硬方折,與《啟封镫》同,心酷愛之。
後見王莽《嘉量銘》,轉折方圓,實開《天發神谶》之先,而為《浯台銘》之祖者,筆意亦出于此。
及悟秦分本圓,而漢人變之以方,漢分本方,而晉字變之以圓。
凡書貴有新意妙理,以方作秦分,以圓作漢分,以章程作章。
筆筆皆留,以飛動作楷,筆筆皆舞,未有不工者也。
凡漢分為金、為石、為瓦,有方、有圓,而無不扁密者,學者引伸新體異态,生意逸出,不患無家數也。
鐘鼎為僞文,然劉歆所采甚古。
考古則當辨之,學書不妨采之。
右軍欲引八分隸書入真書中,吾亦欲采鐘鼎體意入小篆中,則新理獨得矣。
吾以壬午試京兆,中秋丁祭,恭谒文廟,摩挲《石鼓》,仰瞻高宗純皇帝所頒彜尊十器,乃始講識鼎彜。
南還遊揚州,入焦山,閱周《無專鼎》,暗然渾古,疏落欹斜,若崩雲乍頹,連山忽起,為之心醉。
及戊子再遊京師,見潘尚書伯寅、盛祭酒柏羲所藏鐘鼎文,以千計,爛若雲錦,天下之大觀也。
此學别為專門,今言書法,略條一二,以發學者意耳。
鐘鼎亦有扁有長,有肥有瘦,章法有疏落有茂密,與隸無異。
擇而采之,亦河海之義也。
章法茂密,以商《太己卣》為最古,至周《寶林鐘》而茂密極矣。
疏落之體,乃蟲篆之餘,随舉皆然。
阙裡孔廟器以商《冊父乙卣》為最古,焦山《無專鼎》亦其體。
《楚公鐘》奇古雄深,尤為傑作矣。
長瘦之體,若楚《曾侯鐘》《吳季子逞劍》,字窄而甚長,極婀娜之緻。
《齊侯皞鐘銘》,銘詞五百餘字,文既古渾,書亦渾美,《詛楚》之先驅也。
《邿季敦》《魚冶妊鼎》,茂密匾美,甚近漢篆。
《壽敦》《蘇公》篆體亦相同,皆可用于秦分體者也。
《正師戈》字如屈玉,又為《石經》之祖。
若此
以李斯為宗,今琅琊、泰山、會稽、芝罘諸山刻石是也。
相斯之筆畫如鐵石,體若飛動,為書家宗法。
若《石鼓文》則金钿落地,芝草團雲,不煩整截,自有奇采,體稍方扁,統觀蟲籀,氣體相近。
《石鼓》既為中國第一古物,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。
李少溫以篆名一時,自稱于天地、山川、衣冠、文物,皆有所得。
斯翁以後,直至小生。
然其筆法出于《峄山》,僅以瘦勁取勝,若《謙訃銘》,益形怯薄,破壞古法極矣。
夫自斯翁以來,漢人隸法,莫不茂密雄厚,崔子玉、許叔重并善小篆,張懷瓘稱其“師模李斯,甚得其妙”,曹喜、蔡邕、邯鄲、韋、衛目睹古文(古文雖劉歆僞作,然此非考經學,但論筆墨,所出既古,亦不能廢),見聞濡染,莫非奇古。
少溫生後千年,舊迹日湮,古文不複見于世,徒以瘦健一新耳目,如昌黎之古文,陽明之心學,首開家法,斯世無人,驟獲盛名,豈真能過出漢人,空前絕後哉!漢人秦分書存于世者,吾以寡陋,所見尚二十餘種。
吳碑二種。
《趙王群臣上壽》 《魯王泮池刻石》 《祝其卿墳壇題字》 《上谷府卿墳壇題字》 《少室神道阙》 《開母廟》 《三公山碑》 《是吾碑》 《建初殘石》 《孔宙碑額》 《衡方碑額》 《惠安西表》 《孔彪碑額》 《範式碑額》 《上尊号奏額》 《受禅表額》 《韓仁碑額》 《尹宙碑額》 《白石神君碑額》 《婁壽碑額》 《張遷碑額》 《谯敏碑額》 《樊敏碑額》 《魯王墓石人》(太守麃君亭長題字) 《魯王墓石人》(府門卒題字) 《華山碑額》 《馮褷碑額》 《仙人唐公房碑額》 《中平殘石》 《天發神谶碑》 《封禅國山碑》(蘇建書) 《大風歌》 諸碑中蒼古則《三公山》,妙麗則碑額,奇偉則《天發神谶》,雅健則《封禅國山》,而茂密渾勁,莫如《少室》《開母》。
漢人篆碑,隻存二種,可謂希世之鴻寶,篆書之上儀也。
《大風歌》傳為曹喜作,然不類漢人書,以其為黨懷英所自出,故附于末焉。
又州輔石獸膊有“天祿辟邪”四字,體與《谷口銅筒銘》同。
凡諸篆雖工拙不同,皆具茂密偉麗之觀,誠《琅琊》之嫡嗣。
且體裁近古,亦有《石鼓》之意,必毫鋪紙上,萬毫齊力而後能為,豈如《謙卦銘》瘦骨柴立,緻吾邱衍以為燒筆尖而作書哉! 又秦漢瓦當文,皆廉勁方折,體亦螭扁,學者得其筆意,亦足成家。
骀湯萬年瓦,瘦硬絕倫。
都司空瓦,微帶尖腳,筆法亦同。
嘗見漢《谷口銅筒銘》數十字,瘦渾圓妙極矣。
陽冰《城隍》《謙卦》,實祖于是。
必師少溫者,曷師此邪?宗正官當,亦似少溫者,八風壽存,綿缪虬糾,幾開唐印之體,然凡瓦當皆缪篆類,應附秦權、漢量、《三公山碑》之後也。
漢鐘鼎文缪篆為多,《太官鐘》《周陽侯銅》《丞相府漏壺》《慮俿尺》皆扁缪,惟《高廟》《都倉》《孝成》《上林》諸鼎,則有周鼎意。
若《汾陰》《好珝》則肖秦權,《都倉》則婉麗同碑額矣。
餘以光緒壬午登焦山,摩挲《瘗鶴銘》,後問《陶陵鼎》,見其篆瘦硬方折,與《啟封镫》同,心酷愛之。
後見王莽《嘉量銘》,轉折方圓,實開《天發神谶》之先,而為《浯台銘》之祖者,筆意亦出于此。
及悟秦分本圓,而漢人變之以方,漢分本方,而晉字變之以圓。
凡書貴有新意妙理,以方作秦分,以圓作漢分,以章程作章。
筆筆皆留,以飛動作楷,筆筆皆舞,未有不工者也。
凡漢分為金、為石、為瓦,有方、有圓,而無不扁密者,學者引伸新體異态,生意逸出,不患無家數也。
鐘鼎為僞文,然劉歆所采甚古。
考古則當辨之,學書不妨采之。
右軍欲引八分隸書入真書中,吾亦欲采鐘鼎體意入小篆中,則新理獨得矣。
吾以壬午試京兆,中秋丁祭,恭谒文廟,摩挲《石鼓》,仰瞻高宗純皇帝所頒彜尊十器,乃始講識鼎彜。
南還遊揚州,入焦山,閱周《無專鼎》,暗然渾古,疏落欹斜,若崩雲乍頹,連山忽起,為之心醉。
及戊子再遊京師,見潘尚書伯寅、盛祭酒柏羲所藏鐘鼎文,以千計,爛若雲錦,天下之大觀也。
此學别為專門,今言書法,略條一二,以發學者意耳。
鐘鼎亦有扁有長,有肥有瘦,章法有疏落有茂密,與隸無異。
擇而采之,亦河海之義也。
章法茂密,以商《太己卣》為最古,至周《寶林鐘》而茂密極矣。
疏落之體,乃蟲篆之餘,随舉皆然。
阙裡孔廟器以商《冊父乙卣》為最古,焦山《無專鼎》亦其體。
《楚公鐘》奇古雄深,尤為傑作矣。
長瘦之體,若楚《曾侯鐘》《吳季子逞劍》,字窄而甚長,極婀娜之緻。
《齊侯皞鐘銘》,銘詞五百餘字,文既古渾,書亦渾美,《詛楚》之先驅也。
《邿季敦》《魚冶妊鼎》,茂密匾美,甚近漢篆。
《壽敦》《蘇公》篆體亦相同,皆可用于秦分體者也。
《正師戈》字如屈玉,又為《石經》之祖。
若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