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分變第五
關燈
小
中
大
文字之變流,皆因自然,非有人造之也。
南北地隔則音殊,古今時隔則音亦殊,蓋無時不變,無地不變,此天理然。
當其時地相接,則轉變之漸可考焉。
文字亦然,《漢志》稱《史籀篇》者,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,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,則非劉歆僞體,為周時真字也。
其體則今《石鼓》及《說文》所存籀文是也。
然則孔子之書,《六經》藏之于孔子之堂,分寫于齊、魯之儒皆是。
秦之為篆,不過體勢加長,筆畫略減,如南北朝書體之少異。
蓋時地少移,因籀文之轉變,而李斯因其國俗之舊,頒行天下耳。
觀《石鼓》文字,與秦篆不同者無幾,王筠所謂其盤災敢葉,知文同籀法是也。
今秦篆猶存者,有《琅琊刻石》《泰山刻石》《會稽刻石碣》《石門刻石》,皆李斯所作,以為正體,體并圓長,而秦權、秦量即變方匾。
漢人承之而加少變,體在篆隸間。
以石考之,若《趙王上壽刻石》,為趙王遂廿二年,當文帝後元六年;《魯王泮池刻石》當宣帝五鳳二年,體已變矣,然絕無後漢之隸也。
至《厲王中殿刻石》幾于隸體,然無年月,江藩定為“江都厲王”,尚不足據。
左方文字莫辨,《補訪碑錄》審為“元鳳”二字,《金石萃編》疑為“保歲庶”等字,則“元鳳”固不确也。
《金石聚》有《鳳凰畫象題字》,體近隸書,《金石聚》以為元狩年作,江陰缪荃荪謂當從《補訪碑錄》釋為元康,則晉武帝時隸也。
《麃孝禹碑》為河平三年,則同治庚午新出土者,亦為隸,順德李文田以為僞作無疑也。
《葉子侯封田刻石》為始建國天鳳三年,亦隸書,嘉慶丁醜新出土,前漢無此體,蓋亦僞作。
則西漢未有隸體也。
降至東漢之初,若《建平郫縣石刻》《永光三處閣道石刻》《開通褒斜道石刻》《裴岑紀功碑》《石門殘刻》《郙閣頌》《戚伯著碑》《楊淮表紀》,皆以篆筆作隸者。
《北海相景君銘》,曳腳筆法猶然。
若《三公山碑》《是吾碑》,皆由篆變隸,篆多隸少者。
吳《天發神谶》,猶有此體。
若《三老通碑》《尊楗閣記》,為建武時碑,則由篆變隸,篆多隸阙者。
以漢鐘鼎考之,唯《高廟》《都倉》《孝成》《上林》諸鼎,有秦少意。
汾陰、好峙則似秦權。
至于《太官鐘》《周楊侯銅》《丞相府漏壺》《慮俿尺》,若《食官鐘銘》《綏和鐘銘》,則體皆扁缪,在篆、隸之間矣。
今焦山《陶陵鼎銘》,其體方折,與《啟封镫》及《王莽嘉量》同為《天發神谶》之先聲,亦無後漢之隸體者。
以瓦當考之,秦瓦如“維天降靈甲天下大萬樂當”、“嵬氏冢當”、“蘭沌宮當”、“延年瓦”、“方春萌芽”等瓦,為圓篆。
至于漢瓦,若“金”字、“樂”字、“延年”、“上林”、“右空”、“千秋萬歲”、“漢并天下”、“長樂未央”、“上林”、“甘泉”、“延壽萬歲”、“高安萬世”、“萬物鹹成”、“狼千萬延”、“宣靈萬有”、“喜萬歲”、“長樂萬歲”、“長生”、“無極”、“千秋長安”、“長生未央”、“永奉無疆”、“平樂何宮”、“億年無疆”、“仁義自成”、“揜衣中庭”、“上林農宮”、“為年益壽”,體兼方圓。
其“轉嬰柞含”、“六畜蕃息”及“便”字瓦,則方折近《郙閣》矣。
蓋西漢以前,無熹平隸體,和帝以前,皆有篆意。
其漢磚有竟甯、建平、秦阿房瓦“西凡廿九”、“六月宮人”字純作隸體,恐不足據。
蓋自秦篆變漢隸,減省方折,出于風氣遷變之自然。
許慎《說文叙》诋今學,謂“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,稱秦之隸書為倉颉時書雲,父子相傳,何得改易?”蓋是漢世實事。
自倉颉來,雖有省改,要由遷變,非有人改作也。
吾子行曰:“崔子玉寫張平子篆,多用隸法,不合《說文》,卻可入印,全是漢人篆法故也。
”杜未谷曰:“《說文》所無之字,見于缪篆者,不可枚舉。
缪篆與隸相通,各為一體,原不可以《說文》律之。
”蓋子玉所寫之隸法,《說文》所無之缪篆,皆今學家師師相傳,舊字舊體,展轉傳變可見也。
《志》乃謂秦時始建隸書,起于官獄多事,苟趨省易,施之于徒隸。
許慎又謂程邈所作,蓋皆劉歆僞撰古文,欲黜今學,或以徒隸之書比之,以重辱之。
其實古無籀篆隸之名,但謂之文耳,創名而仰揚之,實自歆始。
且孔子《五經》中,無籀、篆、隸三字,唯僞《周官》最多,則用《莊子》《韓非子》者,又卿乘篆車,此亦歆意也。
于是篆隸之名,行于二千年中,不可破矣。
夫以篆隸之名,承用之久,驟而攻之,鮮有不河漢者。
吾為一證以解之,今人日作真書,興于魏、晉之世,無一人能指為誰作者,然則風氣所漸移,非關人為之改作矣。
東漢之隸體,亦自然之變。
然漢隸中有極近今真楷者,如《高君阙》“故益州舉廉丞貫”等字,“陽”、“都”字之“邑”旁,直是今真書,允似顔真卿。
考《高頤碑》為建安十四年,此阙雖無年月,當同時也。
《張遷表頌》,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,《楊震碑》似褚遂良筆,蓋中平三年者。
《子遊殘石》《正直殘石》《孔彪碑》,亦與真
南北地隔則音殊,古今時隔則音亦殊,蓋無時不變,無地不變,此天理然。
當其時地相接,則轉變之漸可考焉。
文字亦然,《漢志》稱《史籀篇》者,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,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,則非劉歆僞體,為周時真字也。
其體則今《石鼓》及《說文》所存籀文是也。
然則孔子之書,《六經》藏之于孔子之堂,分寫于齊、魯之儒皆是。
秦之為篆,不過體勢加長,筆畫略減,如南北朝書體之少異。
蓋時地少移,因籀文之轉變,而李斯因其國俗之舊,頒行天下耳。
觀《石鼓》文字,與秦篆不同者無幾,王筠所謂其盤災敢葉,知文同籀法是也。
今秦篆猶存者,有《琅琊刻石》《泰山刻石》《會稽刻石碣》《石門刻石》,皆李斯所作,以為正體,體并圓長,而秦權、秦量即變方匾。
漢人承之而加少變,體在篆隸間。
以石考之,若《趙王上壽刻石》,為趙王遂廿二年,當文帝後元六年;《魯王泮池刻石》當宣帝五鳳二年,體已變矣,然絕無後漢之隸也。
至《厲王中殿刻石》幾于隸體,然無年月,江藩定為“江都厲王”,尚不足據。
左方文字莫辨,《補訪碑錄》審為“元鳳”二字,《金石萃編》疑為“保歲庶”等字,則“元鳳”固不确也。
《金石聚》有《鳳凰畫象題字》,體近隸書,《金石聚》以為元狩年作,江陰缪荃荪謂當從《補訪碑錄》釋為元康,則晉武帝時隸也。
《麃孝禹碑》為河平三年,則同治庚午新出土者,亦為隸,順德李文田以為僞作無疑也。
《葉子侯封田刻石》為始建國天鳳三年,亦隸書,嘉慶丁醜新出土,前漢無此體,蓋亦僞作。
則西漢未有隸體也。
降至東漢之初,若《建平郫縣石刻》《永光三處閣道石刻》《開通褒斜道石刻》《裴岑紀功碑》《石門殘刻》《郙閣頌》《戚伯著碑》《楊淮表紀》,皆以篆筆作隸者。
《北海相景君銘》,曳腳筆法猶然。
若《三公山碑》《是吾碑》,皆由篆變隸,篆多隸少者。
吳《天發神谶》,猶有此體。
若《三老通碑》《尊楗閣記》,為建武時碑,則由篆變隸,篆多隸阙者。
以漢鐘鼎考之,唯《高廟》《都倉》《孝成》《上林》諸鼎,有秦少意。
汾陰、好峙則似秦權。
至于《太官鐘》《周楊侯銅》《丞相府漏壺》《慮俿尺》,若《食官鐘銘》《綏和鐘銘》,則體皆扁缪,在篆、隸之間矣。
今焦山《陶陵鼎銘》,其體方折,與《啟封镫》及《王莽嘉量》同為《天發神谶》之先聲,亦無後漢之隸體者。
以瓦當考之,秦瓦如“維天降靈甲天下大萬樂當”、“嵬氏冢當”、“蘭沌宮當”、“延年瓦”、“方春萌芽”等瓦,為圓篆。
至于漢瓦,若“金”字、“樂”字、“延年”、“上林”、“右空”、“千秋萬歲”、“漢并天下”、“長樂未央”、“上林”、“甘泉”、“延壽萬歲”、“高安萬世”、“萬物鹹成”、“狼千萬延”、“宣靈萬有”、“喜萬歲”、“長樂萬歲”、“長生”、“無極”、“千秋長安”、“長生未央”、“永奉無疆”、“平樂何宮”、“億年無疆”、“仁義自成”、“揜衣中庭”、“上林農宮”、“為年益壽”,體兼方圓。
其“轉嬰柞含”、“六畜蕃息”及“便”字瓦,則方折近《郙閣》矣。
蓋西漢以前,無熹平隸體,和帝以前,皆有篆意。
其漢磚有竟甯、建平、秦阿房瓦“西凡廿九”、“六月宮人”字純作隸體,恐不足據。
蓋自秦篆變漢隸,減省方折,出于風氣遷變之自然。
許慎《說文叙》诋今學,謂“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,稱秦之隸書為倉颉時書雲,父子相傳,何得改易?”蓋是漢世實事。
自倉颉來,雖有省改,要由遷變,非有人改作也。
吾子行曰:“崔子玉寫張平子篆,多用隸法,不合《說文》,卻可入印,全是漢人篆法故也。
”杜未谷曰:“《說文》所無之字,見于缪篆者,不可枚舉。
缪篆與隸相通,各為一體,原不可以《說文》律之。
”蓋子玉所寫之隸法,《說文》所無之缪篆,皆今學家師師相傳,舊字舊體,展轉傳變可見也。
《志》乃謂秦時始建隸書,起于官獄多事,苟趨省易,施之于徒隸。
許慎又謂程邈所作,蓋皆劉歆僞撰古文,欲黜今學,或以徒隸之書比之,以重辱之。
其實古無籀篆隸之名,但謂之文耳,創名而仰揚之,實自歆始。
且孔子《五經》中,無籀、篆、隸三字,唯僞《周官》最多,則用《莊子》《韓非子》者,又卿乘篆車,此亦歆意也。
于是篆隸之名,行于二千年中,不可破矣。
夫以篆隸之名,承用之久,驟而攻之,鮮有不河漢者。
吾為一證以解之,今人日作真書,興于魏、晉之世,無一人能指為誰作者,然則風氣所漸移,非關人為之改作矣。
東漢之隸體,亦自然之變。
然漢隸中有極近今真楷者,如《高君阙》“故益州舉廉丞貫”等字,“陽”、“都”字之“邑”旁,直是今真書,允似顔真卿。
考《高頤碑》為建安十四年,此阙雖無年月,當同時也。
《張遷表頌》,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,《楊震碑》似褚遂良筆,蓋中平三年者。
《子遊殘石》《正直殘石》《孔彪碑》,亦與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