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說分第六
關燈
小
中
大
類不可枚舉,學者善用其意,便可前無古人矣。
自少溫既作,定為一尊,鼎臣兄弟,僅能模範,長腳曳尾,體長益甚,吾無取焉。
郭忠恕緻有奇思,未完牆壁。
黨懷英筆力驚絕,能成家具。
自茲以下,等自于桧。
明世分法中絕,懷麓宗師《謙卦》,蚓笛蛙鼓,難移我情。
國初猶守舊法,孫淵如、洪稚存、程春海并自名家,然皆未能出少溫範圍者也。
完白山人出,盡收古今之長,而結胎成形,于漢篆為多,遂能上掩千古,下開百祀,後有作者,莫之與京矣。
完白山人之得處,在以隸筆為篆,或者疑其破壞古法,不知商、周用刀簡,故籀法多尖,後用漆書,故頭尾皆圓,漢後用毫,便成方筆,多方矯揉,佐以燒毫,而為瘦健之少溫書,何若從容自在,以隸筆為漢篆乎?完白山人未出,天下以秦分為不可作之書,自非好古之士,鮮或能之。
完白既出之後,三尺豎僮,僅解操筆,皆能為篆。
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,猶儒家之有孟子,禅家之有大鑒禅師,皆直指本心,使人自證自悟,皆具廣大神力功德,以為教化主,天下有識者,當自知之也。
吾嘗學《琅琊台》《峄山碑》無所得,又學李陽冰《三墳記》《栖先瑩記》《城隍廟碑》《庚責德政碑》《般若台銘》,無所入。
後專學鄧石如,始有入處。
後見其篆書,辄複收之,凡百數十種,無體不有,無态不備,深思不能出其外也。
于是廢然而返,遂棄筆不複作者數年。
近乃始有悟入處,但以《石鼓》為大宗。
鐘衡上國者,亦有其人。
吾見先師朱九江先生,出其前明九世祖白嶽先生諱完者手書篆隸,結體取态,直與完白無二,始歎古今竟有暗合者,但得名不得名,自視世風所尚耳。
撚道人之心無二,徐遵明之指心為師,亦何異陸子靜哉!但風尚不同,尊卑迥絕耳。
道光間,香山黃子高篆法茂密雄深,迫真斯相,自唐後碑刻,罕見俦匹,雖博大變化,不逮完白,而專精之至,亦拔載成隊,此猶史遷之與班固,昌黎之與柳州,一以奇變稱能,一以摹古擅絕,亦未易遽為優劣。
世人貴耳賤目,未嘗考古辨真,雷同一談,何足以知之。
番禺陳蘭甫京卿,出于香山,亦自雄駿也。
杜工部不稱陽冰之篆,而稱李潮。
吾邱衍謂潮即陽冰,人或疑之。
《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:雍門子,長湜;次澥,字堅冰;次陽冰,潮之為名。
與湜、澥相類,陽冰與堅冰為字相類。
甫詩曰:“況潮小篆逼秦相。
”而歐陽《集古》、鄭漁仲《金石略》俱無潮篆,其為一人,無可疑也。
秦分體之大者,莫如少溫《般若台》《黃帝祠宇》,次則《谯敏碑額》,字大漢寸六寸。
若曹喜《大風歌》,字亦尺餘,亦秦分體之極大者,但非漢人書耳。
西漢分體,亦有數種,今舉存于世者别白箸焉。
其東漢挑法者,詳《本漢》篇。
鼎之《琅琊》為小宗,西漢分輔之。
馳思于萬物之表,結體于八分以上。
合篆、隸陶鑄為之,奇态異變,雜沓筆端,操之極熟,當有境界,亦不患無立錐地也。
吾筆力弱,性複懶,度不能為之,後有英絕之士,當必于此别開生面也。
吾邱衍曰:“篆法扁者最好,謂之螭扁。
”徐铉謂:“非老手不能到《石鼓文》字。
”唐篆《美原神泉銘》,結體方匾,大有《石鼓》遺意。
李樞、王宥《谒嶽祠題記》,吾甯取之。
《浯台銘》《浯溪銘》,參用籀筆,戈戟相向,亦自可人。
《碧落碑》筆法亦奇,不獨托體之古,陽冰見之,寝卧數日不去,則過陽冰遠矣。
近世吳山子作西漢分,體态樸逸,骎骎欲度骅骝前矣。
若加奇思新意,雖筆力稍弱,亦當與頑伯争一席地。
程蘅衫、吳讓之為鄧之嫡傳,然無完白筆力,又無完白新理,真若孟子門人,無任道統者矣。
陳潮思力頗奇,然如深山野番,犷悍未解人理。
左文襄筆法如董宣強項,雖為令長,故自不凡,近人多為完白之書,然得其姿媚靡靡之态,鮮有學其茂密古樸之神。
然則學完白者雖多,能為完白者其誰哉! 吾粵僻遠海濱,與中原文獻不相接,然藝業精能,其天然勝,工夫備,可與虎卧中原抗。
《秦權量刻字》 《魯泮池刻石》 《中殿刻石》 《建平郫縣刻石》 《永光三處閣道刻石》 《開通褒斜道刻石》 《裴岑紀功碑》 《石門殘刻》 《郙閣頌》 《戚伯著碑》 《楊淮表紀》 《會仙友題字》 右以篆筆作隸之西漢分,《食官鐘銘》《綏和鐘銘》亦同,魏太和《石門摩崖》由此體也。
《北海相景君銘》曳腳似《天發神谶》,漢铎有永平二年者,豐茂似《郙閣》,亦可附焉。
《三公山碑》 《是吾碑》 《天發神谶碑》 右以隸筆作缪篆,亦可附于西漢八分,《慮俿尺》同(贊碑有五分之篆,有四分之篆,《天發神》。
王弇州曰:《夏承碑》即所謂八分書是也)。
《三老碑》 《尊楗閣記》 右由篆變隸,隸多篆少之西漢分,建武時之碑僅此。
吾于漢人書酷愛八分,以其在篆、隸之間,樸茂雄逸,古氣未漓。
至桓、靈已後,變古已甚,滋味殊薄。
吾于正楷不取唐人書,亦以此也。
自少溫既作,定為一尊,鼎臣兄弟,僅能模範,長腳曳尾,體長益甚,吾無取焉。
郭忠恕緻有奇思,未完牆壁。
黨懷英筆力驚絕,能成家具。
自茲以下,等自于桧。
明世分法中絕,懷麓宗師《謙卦》,蚓笛蛙鼓,難移我情。
國初猶守舊法,孫淵如、洪稚存、程春海并自名家,然皆未能出少溫範圍者也。
完白山人出,盡收古今之長,而結胎成形,于漢篆為多,遂能上掩千古,下開百祀,後有作者,莫之與京矣。
完白山人之得處,在以隸筆為篆,或者疑其破壞古法,不知商、周用刀簡,故籀法多尖,後用漆書,故頭尾皆圓,漢後用毫,便成方筆,多方矯揉,佐以燒毫,而為瘦健之少溫書,何若從容自在,以隸筆為漢篆乎?完白山人未出,天下以秦分為不可作之書,自非好古之士,鮮或能之。
完白既出之後,三尺豎僮,僅解操筆,皆能為篆。
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,猶儒家之有孟子,禅家之有大鑒禅師,皆直指本心,使人自證自悟,皆具廣大神力功德,以為教化主,天下有識者,當自知之也。
吾嘗學《琅琊台》《峄山碑》無所得,又學李陽冰《三墳記》《栖先瑩記》《城隍廟碑》《庚責德政碑》《般若台銘》,無所入。
後專學鄧石如,始有入處。
後見其篆書,辄複收之,凡百數十種,無體不有,無态不備,深思不能出其外也。
于是廢然而返,遂棄筆不複作者數年。
近乃始有悟入處,但以《石鼓》為大宗。
鐘衡上國者,亦有其人。
吾見先師朱九江先生,出其前明九世祖白嶽先生諱完者手書篆隸,結體取态,直與完白無二,始歎古今竟有暗合者,但得名不得名,自視世風所尚耳。
撚道人之心無二,徐遵明之指心為師,亦何異陸子靜哉!但風尚不同,尊卑迥絕耳。
道光間,香山黃子高篆法茂密雄深,迫真斯相,自唐後碑刻,罕見俦匹,雖博大變化,不逮完白,而專精之至,亦拔載成隊,此猶史遷之與班固,昌黎之與柳州,一以奇變稱能,一以摹古擅絕,亦未易遽為優劣。
世人貴耳賤目,未嘗考古辨真,雷同一談,何足以知之。
番禺陳蘭甫京卿,出于香山,亦自雄駿也。
杜工部不稱陽冰之篆,而稱李潮。
吾邱衍謂潮即陽冰,人或疑之。
《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:雍門子,長湜;次澥,字堅冰;次陽冰,潮之為名。
與湜、澥相類,陽冰與堅冰為字相類。
甫詩曰:“況潮小篆逼秦相。
”而歐陽《集古》、鄭漁仲《金石略》俱無潮篆,其為一人,無可疑也。
秦分體之大者,莫如少溫《般若台》《黃帝祠宇》,次則《谯敏碑額》,字大漢寸六寸。
若曹喜《大風歌》,字亦尺餘,亦秦分體之極大者,但非漢人書耳。
西漢分體,亦有數種,今舉存于世者别白箸焉。
其東漢挑法者,詳《本漢》篇。
鼎之《琅琊》為小宗,西漢分輔之。
馳思于萬物之表,結體于八分以上。
合篆、隸陶鑄為之,奇态異變,雜沓筆端,操之極熟,當有境界,亦不患無立錐地也。
吾筆力弱,性複懶,度不能為之,後有英絕之士,當必于此别開生面也。
吾邱衍曰:“篆法扁者最好,謂之螭扁。
”徐铉謂:“非老手不能到《石鼓文》字。
”唐篆《美原神泉銘》,結體方匾,大有《石鼓》遺意。
李樞、王宥《谒嶽祠題記》,吾甯取之。
《浯台銘》《浯溪銘》,參用籀筆,戈戟相向,亦自可人。
《碧落碑》筆法亦奇,不獨托體之古,陽冰見之,寝卧數日不去,則過陽冰遠矣。
近世吳山子作西漢分,體态樸逸,骎骎欲度骅骝前矣。
若加奇思新意,雖筆力稍弱,亦當與頑伯争一席地。
程蘅衫、吳讓之為鄧之嫡傳,然無完白筆力,又無完白新理,真若孟子門人,無任道統者矣。
陳潮思力頗奇,然如深山野番,犷悍未解人理。
左文襄筆法如董宣強項,雖為令長,故自不凡,近人多為完白之書,然得其姿媚靡靡之态,鮮有學其茂密古樸之神。
然則學完白者雖多,能為完白者其誰哉! 吾粵僻遠海濱,與中原文獻不相接,然藝業精能,其天然勝,工夫備,可與虎卧中原抗。
《秦權量刻字》 《魯泮池刻石》 《中殿刻石》 《建平郫縣刻石》 《永光三處閣道刻石》 《開通褒斜道刻石》 《裴岑紀功碑》 《石門殘刻》 《郙閣頌》 《戚伯著碑》 《楊淮表紀》 《會仙友題字》 右以篆筆作隸之西漢分,《食官鐘銘》《綏和鐘銘》亦同,魏太和《石門摩崖》由此體也。
《北海相景君銘》曳腳似《天發神谶》,漢铎有永平二年者,豐茂似《郙閣》,亦可附焉。
《三公山碑》 《是吾碑》 《天發神谶碑》 右以隸筆作缪篆,亦可附于西漢八分,《慮俿尺》同(贊碑有五分之篆,有四分之篆,《天發神》。
王弇州曰:《夏承碑》即所謂八分書是也)。
《三老碑》 《尊楗閣記》 右由篆變隸,隸多篆少之西漢分,建武時之碑僅此。
吾于漢人書酷愛八分,以其在篆、隸之間,樸茂雄逸,古氣未漓。
至桓、靈已後,變古已甚,滋味殊薄。
吾于正楷不取唐人書,亦以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