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原書第一

關燈
三十六字母,所變化各書,猶可見也。

    唐古忒之書,出于天竺元世祖中統元年,命國師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千餘,母四十一,皆相關紐,則采唐古忒與天竺為之,亦迦慮之變相也。

    我朝達文成公,又采唐古忒蒙古之字,變化而成國書,至乾隆時,于是制成清篆,亦以聲而演形,并托音為字者。

    然印度之先,亦必以象形為字,未必能遽合聲為字,其合聲為字,必其後起也。

    遼太祖神冊五年,增損隸書之半,制契丹文字。

    金太祖命完顔希尹依效楷書,因契丹字合本國語為國書。

    西夏李元昊命野利仁榮演書,成十二卷,體類八分,此則本原于形,非自然而變者。

    本無精義自立,故國亡而書随之也。

     歐洲通行之字,亦合聲為之。

    英國字母二十六,法國二十五,俄德又各殊,然其始亦非能合聲為字也。

    至其古者,有阿拉伯文字,變為猶太文字焉;有叙利亞文字,巴比倫文字,埃及文字,希利尼文字,變為拉丁文字焉;又變為今法、英通行之文字焉。

    此亦如中國籀、篆、分、隸、行、草之展轉相變也,且彼又有篆分正斜大小草之異,亦其變之不能自已也。

     夫變之道有二,不獨出于人心之不容已也,亦由人情之競趨簡易焉。

    繁難者人所共畏也,簡易者人所共喜也。

    去其所畏,導其所喜,握其權便,人之趨之若決川于堰水之坡,沛然下行,莫不從之矣。

    幾席易為床榻,豆嵒易為盤碗,琴瑟易以筝琶,皆古今之變,于人便利。

    隸草之變,而行之獨久者,便易故也。

    鐘表興則壺漏廢,以鐘表便人,能懸于身,知時者未有舍鐘表之輕小,而佩壺漏之累重也。

    輪舟行則帆船廢,以輪舟能速緻,跨海者未有舍輪舟之疾速,而樂帆船之遲鈍也。

    故謂變者天也。

     梁釋僧祐曰,造書者三人,長曰梵書,右行;次佉樓,左行;少倉颉,下行。

    其說雖謬,為文字之制,欲資人之用耳,無中行左右行之分也,人圓讀不便于手,倒讀不便于目,則以中行為宜,橫行亦可為用。

    人目本橫,則橫行收攝為多,目睛實圓,則以中行直下為順。

    以此論之,中行為優也。

    安息書革旁行以為書記,安息即今波斯也。

    回回字右行,泰西之字左行,而中國之書中行,此亦先聖格物之精也。

    然每字寫形,必先左後右,數學書亦有橫列者,則便于右手之故,蓋中國亦兼左行而有之,但右行實于右手大不順,為最愚下耳。

     中國自有文字以來,皆以形為主,即假借行草,亦形也,惟諧聲略有聲耳。

    故中國所重在形,外國文字皆以聲為主。

    即分、篆、隸、行、草亦聲也,惟字母略有形耳。

    中國之字,無義不備,故極繁而條理不可及。

    外國之字,無聲不備,故極簡而意義亦可得。

    蓋中國用目,外國貴耳。

    然聲則地球皆同,義則風俗各異。

    緻遠之道,以聲為便,然合音為字,其音不備,牽強為多,不如中國文字之美備矣。

     天竺開國最先,創音為書亦最先,故戎蠻諸國悉因之。

    《西域記》稱跛祿迦國字源三十餘,羯霜那國、健馱羅國,有波爾尼仙作為字書,備有千頌,頌三十言,究極古今,總括文書。

    《八弦外史》及今四譯館所載,悖泥、文萊、蘇祿、暹羅、呂宋諸國書,皆合聲為字,體皆右行,并未原于梵書。

    日本國書字母四十有七,用中國草書為偏旁,而以音貫之,亦梵之餘裔也。

     聲學盛于印度,故佛典曰,我家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

    又以聲聞為一乘,其操聲為咒,能治奇鬼異獸,蓋聲音之精也。

    唐古忒、蒙古及泰西合聲為字之學,莫不本于印度焉(泰西治教,皆出天竺,予别有論,此變之大者也)。

     綜而言之,書學與治法,勢變略同。

    前以周為一體勢,漢為一體勢,魏晉至今為一體勢,皆千數百年一變。

    後之必有變也,可以前事驗之也。

    今用真楷,吾言真楷。

     或曰:書自結繩以前,民用雖篆草百變,立義皆同。

    由斯以談,但取成形,令人可識,何事誇鐘、衛,講王、羊,經營點畫之微,研悅筆劄之麗,令祁祁學子,玩時日于臨寫之中,敗心志于碑帖之内乎?應之曰:衣以揜體也,則裋褐足蔽,何事采章之觀?食以果腹也,則糗藜足饫,何取珍羞之美?垣牆以蔽風雨,何以有雕粉之璀璨?舟車以越山海,何以有幾組之陸離?詩以言志,何事律則欲諧?文以載道,胡為辭則欲巧?蓋凡立一義,必有精粗,凡營一室,必有深淺,此天理之自然,匪人為之好事。

    揚子雲曰:“斷木為棋,梡革為鞠,皆有法焉。

    ”而況書乎?昔唐太宗屈帝王之尊,親定晉史,禦撰之文,僅《羲之傳論》,此亦藝林之美談也。

    況茲《書譜》,講自前修,吾既不為時用,其他非所宜言,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因搜書論,略為引伸。

    蒙子臨池,或為識途之助。

    若告達識,則吾豈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