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
關燈
小
中
大
貪生之生;知死之盡,隻是知個怕性死之死而已。
然則百年生死,不必知乎?”曰:“奚而不知也?子曰‘朝聞道,夕死可矣’是也。
如何是聞道?其要隻在破除生死心。
此正不必遠求百年,即一念之間,一起一滅,無非生死心造孽。
既無起滅,自無生死。
”又曰:“盡語默之道,則可以盡去就之道;盡去就之道,則可以盡生死之道。
生死非大,語默去就非小,學者時時有生死關頭難過,從此理會透天地萬物,便是這?,方是耳道。
”(《生死說》) 獨之外,别無本體;慎獨之外,别無工夫。
此所以為中庸之道也。
乃虞廷言心,則曰“人”,曰“道”,而《中庸》直指“率性之道”,無乃混人道而一之乎?此言心言性之别也。
虞廷言心,非分言之則不精,不精無以為至一之地;《中庸》言性,性一而已,何岐之有?然性是一,則心不得獨二。
夫天命之所在,即人心之所在,人心之所在,即道心之所在,此虞廷未發之旨也。
或曰有“氣質之性”,有“義理之性”,則性亦有二與?為之說者,本之人心道心而誤焉者也。
(《天命章說》) 程子曰:“論性不論氣不備,論氣不論性不明,二之則不是。
”若既有氣質之性,又有義理之性,将使學者任氣質而遺義理,則“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”之說信矣!又或遺氣質而求義理,則“無善無不善”之說信矣!又或衡氣質義理而并重,則“有性善有性不善”之說信矣!三者之說信,而性善之旨複晦,此孟氏之所憂也。
須知性隻是氣質之性,而義理者氣質之本然,乃所以為性也。
性隻是人心,而道者人之所當然,乃所以為心也。
人心道心,隻是一心,氣質義理,隻是一性。
識得心一性一,則工夫亦可一。
靜存之外,更無動察;主敬之外,更無窮理。
其究也,工夫與本體亦一,此慎獨之說也。
而後之解者,往往失之。
昔周元公着《太極圖說》,實本之《中庸》,至“主靜立人極”一語,尤為“慎獨”二字傳神。
其後龜山門下一派,羅、李二先生相傳口訣,專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。
朱子親授業于延平,固嘗聞此。
(《天命章說》) 而程子則以靜字稍偏,不若專主于敬;又以敬字未盡,益之以窮理之說,又曰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在緻知。
”朱子從而信之,所學為之少變。
遂以之解《大》、《中》,謂慎獨之外,另有窮理工夫,以合于格緻誠正之說。
仍以慎獨為動,屬省察邊事,前此另有一項靜存工夫。
近日陽明先生始目之為支離,專提“緻良知”三字為教法,而曰“良知隻是獨之時”,又曰“惟精是惟一工夫,博聞是約禮工夫,緻知是誠意工夫,明善是誠身工夫”,可謂心學獨窺一源。
至他日答門人“慎獨是緻知工夫,而以中為本體,無可着力,”此卻疑是權教。
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,而可徒事乎道生者。
工夫用到無可着力處,方是真工夫,故曰:“勿忘勿助,未嘗緻纖毫之力。
”此非真用力于獨體者,固不足以知之也。
大抵諸儒之見,或同或異,多系轉相偏矯,因病立方,盡是權教。
至于反身力踐之間,未嘗不同歸一路,不謬于慎獨之旨。
後之學者,無從向語言文字生葛藤。
但反求之吾心,果何處是根本一着?從此得手,方窺進步,有欲罷不能者。
學不知本,即動言本體,終無着落。
學者但知即物窮理為支離,而不知同一心耳,舍淵淵靜深之地,而從事思慮紛起之後,泛應曲當之間,正是尋枝摘葉之大者,其為支離之病,亦一而已。
将恃此為學,又何成乎?又何成乎?(《天命章說》) 天命流行,物與無妄,人得之以為心。
是謂本心。
人心無一妄而已。
忽焉有妄,希乎微乎?其不得而端倪乎?是謂微過,獨知主之;有微過,是以有隐過,七情主之;有隐過,是以有顯過,九容主之;有顯過,是以有大過,五倫主之;有大過,是以有叢過,百行主之。
總之妄也。
譬之木自本而根、而幹、而标,水自源而後及于流,盈科而至於放海,故曰:“涓涓不息,将成江河;綿綿不絕,将尋斧柯。
”是以君子貴防之早也。
其惟慎獨乎?慎獨則時時知改。
俄而授之隐過矣,當念過,便從當念改;又授之顯過矣,當身過,便從當身改;又授之大過矣,當境過,當境改;又授之叢過矣,随事過,随事改。
改之則複於無過,可喜也;不改成過,且得無改乎?總之皆祛妄還真之學,而工夫次第如此。
譬之擒賊者,擒之於室甚善,不於室而於堂,不於堂而於外門,於衢,於境上,必成擒而後已。
子絕四;毋意,毋固,毋我。
真能慎獨者也。
其次則“克伐怨欲不行焉爾。
”宋人之言曰:“獨行不愧影,獨行不愧衾。
”獨而顯矣;司馬溫公則雲;“某平生無甚過人處,但無一事不可對人言者。
”庶幾免於大過乎?若邢恕之一日三檢點,則叢過對治法也。
真能慎獨者,無之非獨,即邢恕學問,孔子亦用得,故曰“不為酒困。
”不然自原憲而下,總是個閑居小人,為不善而已。
善學者須學孔子之學,隻於意根上止截一下,便千了百當。
若到必固我,已漸成決裂,幸於我處止截得,猶不失為顔子,克己過,此無可商量矣。
落一格,粗一格,工夫轉愈難一格,故曰:“可為難矣。
”學者須是學孔子之學。
人之言曰:“有心為惡,無心為過。
”則過容有不及知者,因有不及改,是大不然。
夫心不愛過者也,纔有一點過,便屬礙膺之物,必一決之而後快。
故人未有有過而不自知者,隻不肯自認為知爾。
然則過又安從生?曰隻不肯自認為知處,其受蔽處良多,以此造過遂多,仍做過不知而已。
孟子言:“君子之過,如日月之食。
”可見人心隻是一團靈明,而不能不受暗於過。
明處是心,暗處是過。
明中有暗,暗中有明。
明中之暗,即是過;暗中之明,即是改,手勢如此親切。
但常人之心,忽明忽暗,展轉出沒,終不能還得明明之體,不歸薄蝕何疑?君子則以暗中之明,用箇緻曲工夫,漸次與它恢擴去,在《論語》則曰“訟過”,如兩造當庭,抵死仇對,不至十分明白不已。
纔明白,便無事。
如一事有過,直勘到事前之心,果是如何?一念有過,直勘到念後之事,更當如何?如此反覆推勘,更無躲閃,雖一塵亦駐足不得,此所謂緻曲工夫也。
《大易》則言“補過”,謂此心一經缺陷,便立刻與之圓滿那靈明爾。
若隻是小小補綴,頭痛救頭,腳痛救腳,敗缺難掩,而彌縫日甚,謂之文過而已。
雖然,人猶有有過而不自知者。
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。
”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過,人必知之。
”然則學者虛心,遜志時務,察言觀色,以輔所不逮,有不容緩者。
(以上《改過說》) 陽明子言良知,最有功于後學,然隻傳孟子教法,于《大學》之說,終有未合。
古本《序》曰:“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;止至善之則,緻良知而已矣。
”宛轉說來,頗傷氣脈。
至龍溪所傳《天泉問答》,則曰:“無善無惡者心之體,有善有惡者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”益增割裂矣。
即所雲良知,亦非究竟義也。
知善知惡與知愛知敬相似,而實不同。
知愛知敬,知在愛敬之中,知善知惡,知在善惡之外。
知在愛敬中,更無不愛不敬者以參之,是以謂之良知。
知在善惡外,第取分别見,謂之良知所發則可,而已落第二義矣。
且所謂知善知惡,蓋有善有惡而言者也。
因有善有惡,而後知善知惡,是知為意奴也,良在何處?又反無善無惡而言者也。
本無善無惡,而又知善知惡,是知為心祟也,良在何處?且《大學》所謂緻知,亦隻是緻其知止之知,知止之知,即知先之知,知先之知,即知本之知。
惟其知止知先知本也,則謂之良知,亦得知在止中,良因止見,故言知止,則不必更言良知。
(《良知說》) 若曰以良知之知知止,又以良知之知知先而知本,豈不架屋疊之甚乎?且《大學》明言止於至善矣,則惡又從何處來?心意知物,總是至善中全副家當,而必事事以善惡兩糾之。
若曰去其惡而善乃至,姑為下根人設法,如此則又不當有無善無惡之說矣。
有則一齊俱有,既以惡而疑善,無則一齊俱無,且将以善而疑惡,更從何處讨知善知惡之分曉?止因陽明将意字認壞,故不得不進而求良于知,仍将知字認粗,又不得不退而求精于心,種種矛盾,固已不待龍溪駁正,而知其非《大學》之本旨矣。
《大學》開口言明德,因明起照,良知自不待言。
而又曰“良知即至善”,“即未發之中”,亦既恍然有見于知之消息,惜轉多此良字耳。
然則良知何知乎?知愛知敬而已矣。
知皆擴而充之,達之天下而已矣。
格此之謂格物,誠此之謂誠意,正此之謂正心,舉而措之謂之平天下。
陽明曰:“緻知焉盡之矣。
”餘亦曰:“緻知盡之矣。
”(《良知說》) 讀易圖說 圖中有一點,變化無窮。
子曰“《易》有太極”,周子曰:“無極而太極”,淪于無矣。
解無極者曰“無形有理”,益滞于無無矣。
今請為太極起廢而表是圖,其為象曰有,即未必周子之旨也,抑亦孔門之說欤?雖然滞于有矣,夫圖其似之者也。
佛氏亦有是圖,然其中一點,仍作空解,意實不同。
天有四時,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,中氣行焉;地有四方,南北為經,東西為緯,中央建焉;人有四氣,喜怒哀樂,中和出焉。
其德則謂之仁義禮智信是也。
是故元亨利貞,即春夏秋冬之表義,非元亨利貞生春夏秋冬也。
左右前後,即東南西北之表義,非左右前後生東西南北也。
仁義禮智,即喜怒哀樂之表義,非仁義禮智生喜怒哀樂也。
又非仁義禮智為性,喜怒哀樂為情也;又非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也。
”後儒之言曰:“理生氣,性生情。
”又曰:“心統性情。
”其然,豈其然乎? 造化之理,新新故故,相推而不窮,如草木之榮枯,昆蟲之啟蟄,日月之晦明,四時之盛衰,氣運之往來,陵谷之遷徙,莫不皆然。
人囿于大化之中,與萬物同體,自一日以往,自少而壯、而老、而死,無不變也。
有之其惟積氣、積習乎?油人于,不可複出,此其不變者也。
孰知去故滋遠,反常滋甚矣乎? 君子仰觀於天,而得先天之《易》焉。
“維天之命,於穆不已”,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。
是故君子戒懼于所不睹聞,此慎獨之說也。
至哉獨乎?微乎微乎?穆穆乎不已者乎?蓋曰心之所以為心也,則心一天也。
獨體不息之中,而一元常運,喜怒哀樂,四氣周流,存此之謂中,發此之謂和,陰陽之象也。
四氣一陰陽也,陰陽一獨也。
其為物不二,則其生物不測也。
故其中為天下之大本,而和為天下之達道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,至隐至微至顯至見也,故曰:“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。
”君子所以必慎其獨也,此性宗也。
君子俯察于地,而得後天之《易》焉。
夫性本天者也,心本人者也,天非人不盡,性非心不體也。
心也者,覺而已矣,覺故能照,照心常寂而常感,感之以可喜而喜,感之以可怒而怒,其大端也。
喜之變為欲,為愛,怒之變為惡,為哀,為懼,則立於四者之中,喜得之而不至於淫,怒得之而不至於傷者。
合而觀之,即人心之七政也。
七者皆照心所發也,發則馳矣,衆人溺焉。
惟君子時發而時止,時返其照心,而不逐于感,得《易》之逆數焉。
此之謂“後天而奉天時”,蓋慎獨之實功也。
聖學喫緊三關 學莫先于問途,則人己辨焉,此處不差,後來方有進步可觀。
不然,隻是終身擾擾而已。
為己為人,隻聞達之辨,說得大概已盡。
後儒又就聞中指出許多病痛,往往不離功名富貴四字,而蔽之以義利兩言。
除卻利便是義,除卻功名富貴便是道,此中是一是二,辨之最微。
學者合下未開眼孔,隻為己不足,故求助於人,豈知愈求助於人,愈不足於己乎?(以上《人己關》) 學以為己,己以内又有己焉。
隻此方寸之中,作得主者,是此所謂真己也。
敬乎?(《敬肆關》) 由主敬而入,方能觌體承當,其要歸於覺地,故終言迷悟。
工夫卻從存養中來,非懸空揣控,索之象罔者也。
故宋儒往往不喜頓悟之說。
或曰:“格物緻知,《大學》之始事,今以悟為終事,何也!”曰:“格緻工夫,自判斷人己一關時,已用得着矣。
然必知止知至以後,體之當身,一一無礙,方謂之了悟。
悟豈易言乎?若僅取當下一點靈明,瞥然有見時,便謂之悟,恐少間已不可複恃。
”(以上《迷悟關》) 大學雜繹 夫大學之所謂主腦者,止至而已矣。
緻知之功,格物而已矣。
格物之要,誠正以修身而已矣。
盈天地間皆物也,自其分者而觀之,天地萬物各一物也;自其合者而觀之,天地萬物一物也。
一物本無物也,無物者理之不物于物,為至善之體,而統于吾心者也。
雖不物于物,而不能不顯于物,耳得之而成聲,目寓之而成色,莫非物也,則莫非心也。
耳能辨天下之聲,而不可欺以濁,吾因而緻焉,并不可欺以一切清濁,所以緻吾心之聰也。
目能辨天下之色,而不可欺以缁素,吾因而緻焉,并不可欺以一切缁素,所以緻吾心之明也。
緻吾心之聰明者,緻吾之良知也。
(《格緻》) 良知之於物,如鑑之於妍媸,衡之於高下,而規矩之於方圓也。
鑑不離物而定妍媸,衡不離物而取高下,規矩不離物而辨是非,一也。
故曰緻知在格物。
然而緻吾心之聰,非無不聞之謂也,聞吾至善而已矣。
緻吾心之明,非無不見之謂也,見吾至善而已矣。
聞吾至善,返于無聞矣,見吾至善,返于無見矣,知無知矣。
《中庸》曰:“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
”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,其要歸于慎獨,此格物真下手處。
故格物即格其反身之物,不離修者是;而緻知即緻其所性之知,不離止者是。
孔門之學,無往而不以格緻為第一義,博文約禮,其定本也。
又曰:“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
”心非内也,耳目非外也,物非粗也,無物之物非精也。
即心即物,非心非物,此謂一以貫之。
自格緻之旨晦,而聖學淪于多岐。
滞耳目而言知者,物者也;離耳目而言知者,遺物者也。
物者弊之于一草一木,亦用工夫;而遺物求心,又逃之無善無惡,均失也。
(《格緻》) 君子之學,先天下而本之國,先國而本之家與身,亦屬之己矣。
又自身而本之心,本之意,本之知,本至此,無可推求,無可揣控,而其為己也,隐且微矣。
隐微之地,是名曰獨。
其為何物乎?本無一物之中而物物具焉,此至善之所統命也。
緻知在格物,格此而已。
獨者物之本,而慎獨者,格物之始事也。
君子之為學也,非能藏身而不動,杜口而不言,絕天下之耳目而不與交也。
終日言,而其所以言者,人不得而聞也,自聞而已矣。
終日動,而其所以動者,人不得而見也,自見而已矣。
自聞自見者,自知者也。
吾求之自焉,使此心常止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,慎之至也。
慎獨也者,人以為誠意之功,而不知即格緻之功也。
《大學》之道,一言以蔽之,曰慎獨而已矣。
自虞廷執中以來,無非此意,故伊、洛以一為入道之門。
朱子析之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。
”故于《大學》分格緻誠正為兩事。
至解慎獨,又以為動而省察邊事,先此更有一段靜存工夫,則愈析而愈支矣。
陽明子反之,曰:“慎獨即是緻良知。
”即知即行,即動即靜,庶幾心學獨窺一源。
總之,獨無動靜也,其有時而動靜焉,動亦慎,靜亦慎也,而靜為主。
使非靜時做得主張,則動而馳矣,如挽逝波,其可及乎?動而常知,常止焉,則常靜矣。
周子曰“主靜立人極”是也。
(《慎獨》) 天圓地方,規矩之至也。
人心一天地也,其體動而圓,故資始不窮,有天道焉。
其用靜而方,故賦形有定,有地道焉。
君子之學,圓效天,方法地也。
其獨知之地,不可得而睹聞矣,效天者也。
由不睹而之于無所不睹,由不聞而之于無所不聞,地之善承天也。
《易》曰:“君子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”,規矩之至也。
(《絜矩》) 人心終日如馬足車輪,奔馳無止,果系何物受累?苟能去所累心者,而於止也幾矣!知此之謂知止,止此之謂至善。
問《大學》要義。
曰:“言本體喫緊得個善字,言工夫喫緊得箇止字,言本體工夫一齊俱到處,喫緊得箇知字,言本體工夫一齊歸管處,喫緊得箇身字。
”(以上《首章》) 緻知者,緻吾知止之知也,收攝到極處,即是推緻到極處,逮止於至善,則知至矣。
(《至善。
) 格物不妨訓窮理,隻是反躬窮理,則知本之意自在其中。
隻是一箇良知,正須從意根查考,心源體認,身上檢點,家庭印證,國與天下推廣,這便是格物工夫,便是緻知工夫。
朱子雲:“格物須提起第一義,便是極至道理。
”如在朝,便須進君子退小人,決無小人可用之理,這便是第一義。
若見不破,便謂小人可用。
子謂“進君子退小人,根吾好惡來。
”其能好能惡是第一義,好人惡人是第二義,知進退人,又是第三四義了。
知此方是知本。
(《知本》) 矩是至善之式,所以安頓此心恰好處,夫子之“不踰矩”是也。
(《釋矩》) 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。
誠意之功,慎獨而已矣。
意也者,至善歸宿之地,其為物不二,故曰獨。
其為物不二,而生物不測,所謂物有本末也。
格物緻知,總為誠意而設,亦總為慎獨而設也。
非誠意之先,又有所謂緻知之功也。
故誠意者《大學》之專義也,前此不必在格物,後此不必在正心也。
亦《大學》之了義也,後此無正心之功,并無修治平之功也。
後之解誠意者,吾惑焉。
曰“意者心之所發”,則誰為所存乎?曰“有善有惡者,意之動”,則誰為好之惡之者乎? 幾者動之微,則前此更有靜者,幾乎?曰:“非然也。
動之微,則動而無動矣。
動而無動,所以靜而無靜也。
此心體主宰之妙也。
故名之曰‘意’。
” 《章句》雲:“實其心之所發。
”不知實字代得誠字否?又不知是發前求實,抑是發後求實?若是發前求實,則工夫仍在存時。
然《章句》又雲:“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。
”似言凡于意之所發,皆務求所以實之,則誠之功,已落在意後矣。
落在意後,則必就其事而實之,而自欺仍隻是自欺,其意是看意字尚精,而看誠字轉粗也。
所以轉下慎獨,方打入?面,有審幾之說,不免就誠意推先一層矣。
夫既以獨知為獨,而以慎獨推先於意誠,明是“欲誠其意,先緻其知”之註疏,既有獨知之緻知,又有補傳窮理之緻知,頭緒何所适從乎?(以上《誠意》) 聖學本心,維心本天,維玄維默,體乎太虛。
因所不見,是名曰獨。
獨本無知,因物有知,物體于知,好惡立焉。
好惡一機,藏於至靜,感物而動,七精着焉。
自身而家,自家而國,國而天下,慶賞刑威,惟所措焉,是為心量,其大無外,故名曰天。
天命何命?即吾獨知。
一氣流行,分陰分陽,運為四氣,性體乃朕,率為五常,殊為萬事。
反平獨知,獨知常止。
全體具之,本無明暗,常止則明,紛馳乃暗,故曰“闇然日章”,“的然日亡”。
君子知之,凜乎淵水。
於所不睹,於所不聞,日夕兢兢,道念乃凝。
萬法歸一,不盈此知,配天塞地,盡性知命。
此知無始,是為原始,此知無終,是為反終。
死生之說,畫夜之常,吾生與生,吾死與死。
夷彼萬形,非吾得私。
猥雲不死,狂馳何異!(《獨箴》) 論語學案 君子學以慎獨,直從聲臭外立根基,一切言動事為,慶賞刑威,無不日見于天下,而問其所從出之地,凝然不動些子,隻有一箇淵然之象,為天下立皇極而已。
衆星晝夜旋轉,天樞不動,其不動處,是天心,這便是“道心惟微。
”其運旋處,便是“人心惟危。
”其常運而常靜處,便是“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
”天人之學也。
(《為政以德》) 心之官則思,思曰睿,睿作聖。
思本無邪,其卒流于邪者,勿思耳。
以為思無邪,非也。
思無邪者,閑邪之學也。
《詩》以理性情,人心之情自正,何邪之有?(《詩三百》) 孟武伯問孝,是人子身上事,父母惟其疾之憂,是父母身上事。
問是孝,答是慈,有何關涉?豈知人子于父母,其初隻是一人之身,父母的痛癢,便是人子的痛癢,若于此漠不相關,更有何孝可言?若於此認得親切,亦更有何孝可言?惟疾之憂,非徒以慰親之為孝也,知乎此者,必能以其身為父母之身,以其心為父母之心,而終身孺慕之情,有無所不至者矣。
(《孟武伯》) 知則全體皆知,不知則全體皆不知,更無半明半暗分數。
但私意蔽锢,亦有去來,則有時而知,有時而不知耳。
夫既有時而知,有時而不知,則并其知而非,人能知己之不知,正是無所不知的本體呈露時。
金針一撥,宿障全消。
(《誨女知之》) 信是本之真心,而見之然諾之際者,是身世作合關鍵,猶車之輗軏。
然舉世尚狙詐,人而無信,一味心口相違,千蹊萬徑,用得熟時,若以為非此不可持身,不可禦世,豈知其斷斷乎不可者!可不可隻衡在是非上,而行不行方格到利害上也。
(《無信》) 君子之于仁,惟有貧賤一途,是終身得力地,雖終食之頃,未始無去處交乘之隙,使終食而為貧賤之終食,則疏食飲水樂也。
極貧賤之途,雖造次仁也,颠沛仁也,苟舍此而欲處以非道之富貴,有斷斷乎不可者!君子所以練此心之仁,不容躲閃,不容方便,纔是中心安仁也。
孔子圍匡七日,子路曰:“吾聞仁者必容,知者必用。
”如此說,則天下更無非道之貧賤可處。
豈知自人分上看貧賤則非道,自君子身上看,未嘗非道也。
世人隻為見得有非道貧賤,所以怨天尤人,無所不至。
(以上《富與貴》) 盈天地間,萬事萬物,各有條理,而其條理貫通處,渾無内外人己感應之迹,亦無精粗大小之殊,所謂一以貫之也。
一本無體,就至不一,會得無二無雜之體,從此手提線索,一一貫通。
纔有壅淤,便與消融;纔有偏枯,便與圓滿。
時時澄徹,處處流行,直将天地萬物之理,打合一處,亦更無以我合彼之勞,方是聖學分量。
此孔門求仁之旨也。
聖人從自己身上,言心無死地,則曰實。
無所不貫,則曰一以貫之,非以一貫萬也。
一以貫之,還他天地自然本色。
(以上《一貫》) 仁者渾然全體而無息,就全體中露出個治賦,為宰,為傧相才具,便是大海中一漚發現。
且有待而然,有時豎起,有時放下,非不息之體。
故即三子之才,而其未仁亦自可見。
(《可使治賦》) 鄧定宇曰:“此非闵、憲以下學問,顔子心常止,故不遷;心常一,故不貳。
”予謂心本常止,而不能不動以怒,故就怒時求止法,曰不遷。
心本常一,而不能不二於過,故就過時求一法,曰不二。
此正複性之功。
若先得此心之止與一者以立本,而後遇怒能不遷,遇過能不二,則是止者一心,而不遷者又一心也。
一者一心,而不貳者又一心也。
将孔門一切懲忿窒欲,遷善改過之學,都無用處,所謂複性之功者,不幾求之虛無寂滅之歸乎?(《不遷怒》) 此道身有之,則不言而信,以歸於慥慥之地,所謂躬行君子也,故雲默識。
識如字,謂信諸心也。
默識之學,精神毫不滲漏,徹首徹尾,以此學,即以此教,何厭倦之有?自默字訛解,而學者逐以語言道斷當之,謂聖學入手,隻在妙悟,學都從悟中來。
不知聖學自下學,則自反躬體,豈有堕于杳冥玄默之見乎?(《默而識之》) 世謂聞見之知,與德性之知有二。
予謂聰明睿知,非恃乎睿知之體,不能不竅于聰明,而聞見啟焉。
性聞見也,效性而動者學也。
今必以聞見為外,而欲堕體黜聰,以求睿知,并其睿知而槁矣,是堕性于空,而禅學之談柄也。
張子曰:“非天聰明,不成其為人,聖則天聰明之盡者耳。
”天聰天明,耳辨聞,目辨見,是天聰明之盡,則夫子“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”是也。
曰“知次”者,人次於天以見天,非人不盡也!(《知之次》) 常人之過,人知處得九分,己知處得一分;聖人之過,人知處得一分,己知處得九分。
說聖人有過,已是騃人,今說聖人猶有不知之過,至為人所知,益奇。
此意最宜理會,學者便當長一格。
(《陳司敗》) 曾子學問,都是軀殼上讨得,最有持循,一則一,二則二。
(《有疾》) 古人濟大事,全靠腳定,隻是不從身家名位起念,便是。
凡可奪處,皆是此等作祟也。
誠極則精,精極則變,一切作用,皆從此出。
誠中之識見,是大識見,誠中之擔當,是大擔當,故君子非有才之難,而誠之難。
(《可以托六尺》) 人之氣質,不失之高明,則失之卑暗。
而氣質之性,終不锢其理義之性,狂者必直,侗者必願,悾悾者必信,自習染勝而三者并漓,人心之變,可勝窮乎?(《狂而不直》) 天下一物也,聖人視外物,無大小都作等閑看,打過得箪食豆羹關,便打得天下關。
(《舜禹之有天下》) 子絕四,聖人之心,置在何處?曰:“絕四之外,更無心。
”問:“意必固我,與聲色貨利,有淺深否?”曰:“看他四者之心,從何處起。
”(《子絕四》) 顔子之學,纔動轫便可到頭,為從文禮處得力來。
後人欲一齊放過,謂文既足以溺心,禮亦不免于執着,絕意去智,專用力于末由之境。
微者堕于空寂,放者入於猖狂,佛、老之教行,而聖道裂矣。
(《顔淵喟然》) 權者道之體也,道體千變萬化,而不離于中,非權而何?《易》曰“巽以行權”,言入道之微也。
權居無事,因物付物,而輕重準焉,言天下之至靜而不可測也,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離也。
權之理主常,而準諸事主變,理即事,事即理,其常也,乃所以為變也。
漢儒反經合道之說,誠非;朱子謂權之與經,亦須有辨,亦非也。
天下有二道乎?嫂溺援之以手者,權也。
正是道理合當如此,乃所為經也。
故權非反經而為言也。
然則經何辨乎?曰經者權之體,權者經之用,合而言之道也。
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皆經也。
神而明之,妙用出焉,權也。
二而一者也。
(《未可與權》) 吳康齋夜半思貧處之策,至日中始決。
如此計較,便是貨殖。
故魯齋治生之言,亦病。
如拼一餓死,更有甚計較?然則聖學有死地乎?曰義不食粟,則亦有死而已,古今處君臣之義皆然。
其嗟也可去,其謝也可食,倘終不謝,便當一死。
聖人于辭受取與,一斷以義,無纖毫拟議方便法門。
(《貨殖》) 道體大段易見得,隻是微處難窺,才小心,便有湊泊處。
(《聞斯行之》) 視聽言動一心也,這點心不存,則聽視言動到處受病,皆妄矣。
若言“視思明,聽思聰,言思忠,動思敬”,猶近支離。
問:“仁是如何名狀?”曰:“先儒言公、言覺、言生、言愛,亦僅舉其動機言,尚遺卻靜中體段,故不若孟子曰:‘仁者,人也。
’試觀人目何以能視?耳何以能聽?口何以能言?四肢何以能動?非仁而何?《易》曰‘乾元統天’,蓋曰‘天之所以為天也’。
‘仁者,人也,蓋曰‘人之所以為人也’。
” 天地以生物為心,仁也,萬物資生。
人與萬物皆生于仁,本是一體,故人合下生來,便能愛,便是親親。
由親親而推之,便能仁民,便能愛物。
天地以生物為心,人亦以生物為心,本來之心,便是仁;本來的人,便是仁,故曰:“仁,人心也。
”又曰:“仁者,人也。
” 問“己如何克去?”曰:“隻是不從己起見,便是克。
” 問:“克,勝也,是以仁勝不仁否?”曰“非先有個仁去勝不仁,隻勝不仁處,便是仁也。
”曰:“畢竟有主人翁,方勝盜賊。
”曰:“頭上安頭之見也。
仁體湛然,不容一物,纔有物,不論善惡是非,都是不仁。
為仁者,正就此處銷鎔,還他個湛然本體,此克己正當時也。
若先據個主人在,便是物欲,所謂認賊作主也。
若主人常在,則亦無盜賊可逐,能逐盜賊,便是主人,不必另尋主人。
”(以上《克複》) 道體渾然無可持循,故聖人就分見處,示人以入德之地。
延平曰:“理一而分殊,理不患不一,所難者分之殊也。
”聖人之言四勿,言居處,三者皆就分殊以見理一也。
(《居處恭》)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也,亦不行也。
然顔子不善,隻是一念絕續之間,就仁中揀出不仁來,故為不遠之複。
原憲不行,則已成此四等症候,旋潰旋制,終不能奏廓如之效。
則不行之心,猶然人僞而已,於人體何當? 予始與陸以建論學,謂克伐怨欲不行,正是克己工夫。
子曰:“可以為難者,欲其先難而後獲也。
”以建甚不然之。
看來不行之心,早是個己也。
然學者根器淺,不恁地不得,由此進之,扶得個不行心常做主,便是克己力量也。
(《克伐怨欲》) 鄧定宇晚年學問有得,其兄問之,曰:“弟近日隻查己過。
”病革,謂弟子曰:“萬事萬念皆善,都不算;隻一事一念不善,便算。
”(《寡過》) 問“出位之思。
”曰:“孟子言:‘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’出位非思也,念也。
然有覺者,思之體;然無根者,念之動。
”(《思不出位》) 問:“不億逆矣,容有不先覺者否?”曰:“先覺非用察識之謂,隻良知不蔽而已。
如子産受欺于校人,舜受欺于象,正不失為先覺。
”(《逆詐》) 古來無偷惰放逸的學問,故下一敬字,攝入諸義。
就中大題目,是克己複禮,忠恕一貫,擇善固執,慎獨,求放心,便是。
後儒将敬死看,轉入註腳去,便是矜持把捉,反為道病。
(《修己以敬》) 《春秋》去先王之世未遠,始生老氏,為惑世誣民之祖。
當時一種好異之民起而應之,如原壤者不少,轉相祖述,愈流愈遠。
一變而為楊、墨,再變而為申、韓,三變而為蘇、張,終變而為佛氏之學,以返老氏清淨易簡之初旨。
嗣後士夫往往以佛氏之說,文老氏之奸。
精者竊《道德》之唾餘以學佛,粗者拾翕張之機鋒以學禅,而楊、墨、申、韓、蘇、張之學,時時出沒其間,終宇宙世界,學道人隻是此局。
(《原壤》) 後儒之學,多教人理會個一,便未必多學。
聖門不如此,以子貢之穎悟,猶不輕示,必俟其學有得,方道破。
若先道破,便無持循處,不若且從多學而識,自尋來路。
久之,須有水窮山盡時,所見無非一者,是一乃從多處來,故曰:“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。
”聖門授受如印闆,顔、曾、賜皆一樣多學。
(《多學而識》) 說者謂孔子言性,隻言近,孟子方言善、言一。
隻為氣質之性、義理之性分析後,便令性學不明,故說孔子言性,是氣質之性;孟子言性,是義理之性。
愚謂氣質還他是氣質,如何扯性?性是就氣質之中,指點義理,非氣質即為性也。
清濁厚薄不同也,是氣質一定之分,為習所從出者。
氣質就習上看,不就性上看,以氣質言性,是以習言性也。
(《性相近》) 鄙夫,正後世所謂好人便是。
(《鄙夫》) 心一也,形而下者謂之人,形而上者謂之道。
人心易溺,故惟危;道心難着,故惟微。
道器原不相離,危者合于微而危,微者合于危而微,兩物一體。
合人與道言心,而心之妙始見,其蘊始盡,所以聖賢千言萬語,闡發無盡,事心之功亦無盡。
乃其要隻在精與一,精以析人心道心之幾,而一則以緻其精也。
兩心揉雜處,止患不精,不精便不一,精而一之,則人心道心妙合無間,而心性流行之妙,無往而非中矣!(《堯曰》)
然則百年生死,不必知乎?”曰:“奚而不知也?子曰‘朝聞道,夕死可矣’是也。
如何是聞道?其要隻在破除生死心。
此正不必遠求百年,即一念之間,一起一滅,無非生死心造孽。
既無起滅,自無生死。
”又曰:“盡語默之道,則可以盡去就之道;盡去就之道,則可以盡生死之道。
生死非大,語默去就非小,學者時時有生死關頭難過,從此理會透天地萬物,便是這?,方是耳道。
”(《生死說》) 獨之外,别無本體;慎獨之外,别無工夫。
此所以為中庸之道也。
乃虞廷言心,則曰“人”,曰“道”,而《中庸》直指“率性之道”,無乃混人道而一之乎?此言心言性之别也。
虞廷言心,非分言之則不精,不精無以為至一之地;《中庸》言性,性一而已,何岐之有?然性是一,則心不得獨二。
夫天命之所在,即人心之所在,人心之所在,即道心之所在,此虞廷未發之旨也。
或曰有“氣質之性”,有“義理之性”,則性亦有二與?為之說者,本之人心道心而誤焉者也。
(《天命章說》) 程子曰:“論性不論氣不備,論氣不論性不明,二之則不是。
”若既有氣質之性,又有義理之性,将使學者任氣質而遺義理,則“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”之說信矣!又或遺氣質而求義理,則“無善無不善”之說信矣!又或衡氣質義理而并重,則“有性善有性不善”之說信矣!三者之說信,而性善之旨複晦,此孟氏之所憂也。
須知性隻是氣質之性,而義理者氣質之本然,乃所以為性也。
性隻是人心,而道者人之所當然,乃所以為心也。
人心道心,隻是一心,氣質義理,隻是一性。
識得心一性一,則工夫亦可一。
靜存之外,更無動察;主敬之外,更無窮理。
其究也,工夫與本體亦一,此慎獨之說也。
而後之解者,往往失之。
昔周元公着《太極圖說》,實本之《中庸》,至“主靜立人極”一語,尤為“慎獨”二字傳神。
其後龜山門下一派,羅、李二先生相傳口訣,專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。
朱子親授業于延平,固嘗聞此。
(《天命章說》) 而程子則以靜字稍偏,不若專主于敬;又以敬字未盡,益之以窮理之說,又曰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在緻知。
”朱子從而信之,所學為之少變。
遂以之解《大》、《中》,謂慎獨之外,另有窮理工夫,以合于格緻誠正之說。
仍以慎獨為動,屬省察邊事,前此另有一項靜存工夫。
近日陽明先生始目之為支離,專提“緻良知”三字為教法,而曰“良知隻是獨之時”,又曰“惟精是惟一工夫,博聞是約禮工夫,緻知是誠意工夫,明善是誠身工夫”,可謂心學獨窺一源。
至他日答門人“慎獨是緻知工夫,而以中為本體,無可着力,”此卻疑是權教。
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,而可徒事乎道生者。
工夫用到無可着力處,方是真工夫,故曰:“勿忘勿助,未嘗緻纖毫之力。
”此非真用力于獨體者,固不足以知之也。
大抵諸儒之見,或同或異,多系轉相偏矯,因病立方,盡是權教。
至于反身力踐之間,未嘗不同歸一路,不謬于慎獨之旨。
後之學者,無從向語言文字生葛藤。
但反求之吾心,果何處是根本一着?從此得手,方窺進步,有欲罷不能者。
學不知本,即動言本體,終無着落。
學者但知即物窮理為支離,而不知同一心耳,舍淵淵靜深之地,而從事思慮紛起之後,泛應曲當之間,正是尋枝摘葉之大者,其為支離之病,亦一而已。
将恃此為學,又何成乎?又何成乎?(《天命章說》) 天命流行,物與無妄,人得之以為心。
是謂本心。
人心無一妄而已。
忽焉有妄,希乎微乎?其不得而端倪乎?是謂微過,獨知主之;有微過,是以有隐過,七情主之;有隐過,是以有顯過,九容主之;有顯過,是以有大過,五倫主之;有大過,是以有叢過,百行主之。
總之妄也。
譬之木自本而根、而幹、而标,水自源而後及于流,盈科而至於放海,故曰:“涓涓不息,将成江河;綿綿不絕,将尋斧柯。
”是以君子貴防之早也。
其惟慎獨乎?慎獨則時時知改。
俄而授之隐過矣,當念過,便從當念改;又授之顯過矣,當身過,便從當身改;又授之大過矣,當境過,當境改;又授之叢過矣,随事過,随事改。
改之則複於無過,可喜也;不改成過,且得無改乎?總之皆祛妄還真之學,而工夫次第如此。
譬之擒賊者,擒之於室甚善,不於室而於堂,不於堂而於外門,於衢,於境上,必成擒而後已。
子絕四;毋意,毋固,毋我。
真能慎獨者也。
其次則“克伐怨欲不行焉爾。
”宋人之言曰:“獨行不愧影,獨行不愧衾。
”獨而顯矣;司馬溫公則雲;“某平生無甚過人處,但無一事不可對人言者。
”庶幾免於大過乎?若邢恕之一日三檢點,則叢過對治法也。
真能慎獨者,無之非獨,即邢恕學問,孔子亦用得,故曰“不為酒困。
”不然自原憲而下,總是個閑居小人,為不善而已。
善學者須學孔子之學,隻於意根上止截一下,便千了百當。
若到必固我,已漸成決裂,幸於我處止截得,猶不失為顔子,克己過,此無可商量矣。
落一格,粗一格,工夫轉愈難一格,故曰:“可為難矣。
”學者須是學孔子之學。
人之言曰:“有心為惡,無心為過。
”則過容有不及知者,因有不及改,是大不然。
夫心不愛過者也,纔有一點過,便屬礙膺之物,必一決之而後快。
故人未有有過而不自知者,隻不肯自認為知爾。
然則過又安從生?曰隻不肯自認為知處,其受蔽處良多,以此造過遂多,仍做過不知而已。
孟子言:“君子之過,如日月之食。
”可見人心隻是一團靈明,而不能不受暗於過。
明處是心,暗處是過。
明中有暗,暗中有明。
明中之暗,即是過;暗中之明,即是改,手勢如此親切。
但常人之心,忽明忽暗,展轉出沒,終不能還得明明之體,不歸薄蝕何疑?君子則以暗中之明,用箇緻曲工夫,漸次與它恢擴去,在《論語》則曰“訟過”,如兩造當庭,抵死仇對,不至十分明白不已。
纔明白,便無事。
如一事有過,直勘到事前之心,果是如何?一念有過,直勘到念後之事,更當如何?如此反覆推勘,更無躲閃,雖一塵亦駐足不得,此所謂緻曲工夫也。
《大易》則言“補過”,謂此心一經缺陷,便立刻與之圓滿那靈明爾。
若隻是小小補綴,頭痛救頭,腳痛救腳,敗缺難掩,而彌縫日甚,謂之文過而已。
雖然,人猶有有過而不自知者。
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。
”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過,人必知之。
”然則學者虛心,遜志時務,察言觀色,以輔所不逮,有不容緩者。
(以上《改過說》) 陽明子言良知,最有功于後學,然隻傳孟子教法,于《大學》之說,終有未合。
古本《序》曰:“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;止至善之則,緻良知而已矣。
”宛轉說來,頗傷氣脈。
至龍溪所傳《天泉問答》,則曰:“無善無惡者心之體,有善有惡者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”益增割裂矣。
即所雲良知,亦非究竟義也。
知善知惡與知愛知敬相似,而實不同。
知愛知敬,知在愛敬之中,知善知惡,知在善惡之外。
知在愛敬中,更無不愛不敬者以參之,是以謂之良知。
知在善惡外,第取分别見,謂之良知所發則可,而已落第二義矣。
且所謂知善知惡,蓋有善有惡而言者也。
因有善有惡,而後知善知惡,是知為意奴也,良在何處?又反無善無惡而言者也。
本無善無惡,而又知善知惡,是知為心祟也,良在何處?且《大學》所謂緻知,亦隻是緻其知止之知,知止之知,即知先之知,知先之知,即知本之知。
惟其知止知先知本也,則謂之良知,亦得知在止中,良因止見,故言知止,則不必更言良知。
(《良知說》) 若曰以良知之知知止,又以良知之知知先而知本,豈不架屋疊之甚乎?且《大學》明言止於至善矣,則惡又從何處來?心意知物,總是至善中全副家當,而必事事以善惡兩糾之。
若曰去其惡而善乃至,姑為下根人設法,如此則又不當有無善無惡之說矣。
有則一齊俱有,既以惡而疑善,無則一齊俱無,且将以善而疑惡,更從何處讨知善知惡之分曉?止因陽明将意字認壞,故不得不進而求良于知,仍将知字認粗,又不得不退而求精于心,種種矛盾,固已不待龍溪駁正,而知其非《大學》之本旨矣。
《大學》開口言明德,因明起照,良知自不待言。
而又曰“良知即至善”,“即未發之中”,亦既恍然有見于知之消息,惜轉多此良字耳。
然則良知何知乎?知愛知敬而已矣。
知皆擴而充之,達之天下而已矣。
格此之謂格物,誠此之謂誠意,正此之謂正心,舉而措之謂之平天下。
陽明曰:“緻知焉盡之矣。
”餘亦曰:“緻知盡之矣。
”(《良知說》) 讀易圖說 圖中有一點,變化無窮。
子曰“《易》有太極”,周子曰:“無極而太極”,淪于無矣。
解無極者曰“無形有理”,益滞于無無矣。
今請為太極起廢而表是圖,其為象曰有,即未必周子之旨也,抑亦孔門之說欤?雖然滞于有矣,夫圖其似之者也。
佛氏亦有是圖,然其中一點,仍作空解,意實不同。
天有四時,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,中氣行焉;地有四方,南北為經,東西為緯,中央建焉;人有四氣,喜怒哀樂,中和出焉。
其德則謂之仁義禮智信是也。
是故元亨利貞,即春夏秋冬之表義,非元亨利貞生春夏秋冬也。
左右前後,即東南西北之表義,非左右前後生東西南北也。
仁義禮智,即喜怒哀樂之表義,非仁義禮智生喜怒哀樂也。
又非仁義禮智為性,喜怒哀樂為情也;又非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也。
”後儒之言曰:“理生氣,性生情。
”又曰:“心統性情。
”其然,豈其然乎? 造化之理,新新故故,相推而不窮,如草木之榮枯,昆蟲之啟蟄,日月之晦明,四時之盛衰,氣運之往來,陵谷之遷徙,莫不皆然。
人囿于大化之中,與萬物同體,自一日以往,自少而壯、而老、而死,無不變也。
有之其惟積氣、積習乎?油人于,不可複出,此其不變者也。
孰知去故滋遠,反常滋甚矣乎? 君子仰觀於天,而得先天之《易》焉。
“維天之命,於穆不已”,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。
是故君子戒懼于所不睹聞,此慎獨之說也。
至哉獨乎?微乎微乎?穆穆乎不已者乎?蓋曰心之所以為心也,則心一天也。
獨體不息之中,而一元常運,喜怒哀樂,四氣周流,存此之謂中,發此之謂和,陰陽之象也。
四氣一陰陽也,陰陽一獨也。
其為物不二,則其生物不測也。
故其中為天下之大本,而和為天下之達道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,至隐至微至顯至見也,故曰:“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。
”君子所以必慎其獨也,此性宗也。
君子俯察于地,而得後天之《易》焉。
夫性本天者也,心本人者也,天非人不盡,性非心不體也。
心也者,覺而已矣,覺故能照,照心常寂而常感,感之以可喜而喜,感之以可怒而怒,其大端也。
喜之變為欲,為愛,怒之變為惡,為哀,為懼,則立於四者之中,喜得之而不至於淫,怒得之而不至於傷者。
合而觀之,即人心之七政也。
七者皆照心所發也,發則馳矣,衆人溺焉。
惟君子時發而時止,時返其照心,而不逐于感,得《易》之逆數焉。
此之謂“後天而奉天時”,蓋慎獨之實功也。
聖學喫緊三關 學莫先于問途,則人己辨焉,此處不差,後來方有進步可觀。
不然,隻是終身擾擾而已。
為己為人,隻聞達之辨,說得大概已盡。
後儒又就聞中指出許多病痛,往往不離功名富貴四字,而蔽之以義利兩言。
除卻利便是義,除卻功名富貴便是道,此中是一是二,辨之最微。
學者合下未開眼孔,隻為己不足,故求助於人,豈知愈求助於人,愈不足於己乎?(以上《人己關》) 學以為己,己以内又有己焉。
隻此方寸之中,作得主者,是此所謂真己也。
敬乎?(《敬肆關》) 由主敬而入,方能觌體承當,其要歸於覺地,故終言迷悟。
工夫卻從存養中來,非懸空揣控,索之象罔者也。
故宋儒往往不喜頓悟之說。
或曰:“格物緻知,《大學》之始事,今以悟為終事,何也!”曰:“格緻工夫,自判斷人己一關時,已用得着矣。
然必知止知至以後,體之當身,一一無礙,方謂之了悟。
悟豈易言乎?若僅取當下一點靈明,瞥然有見時,便謂之悟,恐少間已不可複恃。
”(以上《迷悟關》) 大學雜繹 夫大學之所謂主腦者,止至而已矣。
緻知之功,格物而已矣。
格物之要,誠正以修身而已矣。
盈天地間皆物也,自其分者而觀之,天地萬物各一物也;自其合者而觀之,天地萬物一物也。
一物本無物也,無物者理之不物于物,為至善之體,而統于吾心者也。
雖不物于物,而不能不顯于物,耳得之而成聲,目寓之而成色,莫非物也,則莫非心也。
耳能辨天下之聲,而不可欺以濁,吾因而緻焉,并不可欺以一切清濁,所以緻吾心之聰也。
目能辨天下之色,而不可欺以缁素,吾因而緻焉,并不可欺以一切缁素,所以緻吾心之明也。
緻吾心之聰明者,緻吾之良知也。
(《格緻》) 良知之於物,如鑑之於妍媸,衡之於高下,而規矩之於方圓也。
鑑不離物而定妍媸,衡不離物而取高下,規矩不離物而辨是非,一也。
故曰緻知在格物。
然而緻吾心之聰,非無不聞之謂也,聞吾至善而已矣。
緻吾心之明,非無不見之謂也,見吾至善而已矣。
聞吾至善,返于無聞矣,見吾至善,返于無見矣,知無知矣。
《中庸》曰:“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
”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,其要歸于慎獨,此格物真下手處。
故格物即格其反身之物,不離修者是;而緻知即緻其所性之知,不離止者是。
孔門之學,無往而不以格緻為第一義,博文約禮,其定本也。
又曰:“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
”心非内也,耳目非外也,物非粗也,無物之物非精也。
即心即物,非心非物,此謂一以貫之。
自格緻之旨晦,而聖學淪于多岐。
滞耳目而言知者,物者也;離耳目而言知者,遺物者也。
物者弊之于一草一木,亦用工夫;而遺物求心,又逃之無善無惡,均失也。
(《格緻》) 君子之學,先天下而本之國,先國而本之家與身,亦屬之己矣。
又自身而本之心,本之意,本之知,本至此,無可推求,無可揣控,而其為己也,隐且微矣。
隐微之地,是名曰獨。
其為何物乎?本無一物之中而物物具焉,此至善之所統命也。
緻知在格物,格此而已。
獨者物之本,而慎獨者,格物之始事也。
君子之為學也,非能藏身而不動,杜口而不言,絕天下之耳目而不與交也。
終日言,而其所以言者,人不得而聞也,自聞而已矣。
終日動,而其所以動者,人不得而見也,自見而已矣。
自聞自見者,自知者也。
吾求之自焉,使此心常止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,慎之至也。
慎獨也者,人以為誠意之功,而不知即格緻之功也。
《大學》之道,一言以蔽之,曰慎獨而已矣。
自虞廷執中以來,無非此意,故伊、洛以一為入道之門。
朱子析之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。
”故于《大學》分格緻誠正為兩事。
至解慎獨,又以為動而省察邊事,先此更有一段靜存工夫,則愈析而愈支矣。
陽明子反之,曰:“慎獨即是緻良知。
”即知即行,即動即靜,庶幾心學獨窺一源。
總之,獨無動靜也,其有時而動靜焉,動亦慎,靜亦慎也,而靜為主。
使非靜時做得主張,則動而馳矣,如挽逝波,其可及乎?動而常知,常止焉,則常靜矣。
周子曰“主靜立人極”是也。
(《慎獨》) 天圓地方,規矩之至也。
人心一天地也,其體動而圓,故資始不窮,有天道焉。
其用靜而方,故賦形有定,有地道焉。
君子之學,圓效天,方法地也。
其獨知之地,不可得而睹聞矣,效天者也。
由不睹而之于無所不睹,由不聞而之于無所不聞,地之善承天也。
《易》曰:“君子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”,規矩之至也。
(《絜矩》) 人心終日如馬足車輪,奔馳無止,果系何物受累?苟能去所累心者,而於止也幾矣!知此之謂知止,止此之謂至善。
問《大學》要義。
曰:“言本體喫緊得個善字,言工夫喫緊得箇止字,言本體工夫一齊俱到處,喫緊得箇知字,言本體工夫一齊歸管處,喫緊得箇身字。
”(以上《首章》) 緻知者,緻吾知止之知也,收攝到極處,即是推緻到極處,逮止於至善,則知至矣。
(《至善。
) 格物不妨訓窮理,隻是反躬窮理,則知本之意自在其中。
隻是一箇良知,正須從意根查考,心源體認,身上檢點,家庭印證,國與天下推廣,這便是格物工夫,便是緻知工夫。
朱子雲:“格物須提起第一義,便是極至道理。
”如在朝,便須進君子退小人,決無小人可用之理,這便是第一義。
若見不破,便謂小人可用。
子謂“進君子退小人,根吾好惡來。
”其能好能惡是第一義,好人惡人是第二義,知進退人,又是第三四義了。
知此方是知本。
(《知本》) 矩是至善之式,所以安頓此心恰好處,夫子之“不踰矩”是也。
(《釋矩》) 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。
誠意之功,慎獨而已矣。
意也者,至善歸宿之地,其為物不二,故曰獨。
其為物不二,而生物不測,所謂物有本末也。
格物緻知,總為誠意而設,亦總為慎獨而設也。
非誠意之先,又有所謂緻知之功也。
故誠意者《大學》之專義也,前此不必在格物,後此不必在正心也。
亦《大學》之了義也,後此無正心之功,并無修治平之功也。
後之解誠意者,吾惑焉。
曰“意者心之所發”,則誰為所存乎?曰“有善有惡者,意之動”,則誰為好之惡之者乎? 幾者動之微,則前此更有靜者,幾乎?曰:“非然也。
動之微,則動而無動矣。
動而無動,所以靜而無靜也。
此心體主宰之妙也。
故名之曰‘意’。
” 《章句》雲:“實其心之所發。
”不知實字代得誠字否?又不知是發前求實,抑是發後求實?若是發前求實,則工夫仍在存時。
然《章句》又雲:“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。
”似言凡于意之所發,皆務求所以實之,則誠之功,已落在意後矣。
落在意後,則必就其事而實之,而自欺仍隻是自欺,其意是看意字尚精,而看誠字轉粗也。
所以轉下慎獨,方打入?面,有審幾之說,不免就誠意推先一層矣。
夫既以獨知為獨,而以慎獨推先於意誠,明是“欲誠其意,先緻其知”之註疏,既有獨知之緻知,又有補傳窮理之緻知,頭緒何所适從乎?(以上《誠意》) 聖學本心,維心本天,維玄維默,體乎太虛。
因所不見,是名曰獨。
獨本無知,因物有知,物體于知,好惡立焉。
好惡一機,藏於至靜,感物而動,七精着焉。
自身而家,自家而國,國而天下,慶賞刑威,惟所措焉,是為心量,其大無外,故名曰天。
天命何命?即吾獨知。
一氣流行,分陰分陽,運為四氣,性體乃朕,率為五常,殊為萬事。
反平獨知,獨知常止。
全體具之,本無明暗,常止則明,紛馳乃暗,故曰“闇然日章”,“的然日亡”。
君子知之,凜乎淵水。
於所不睹,於所不聞,日夕兢兢,道念乃凝。
萬法歸一,不盈此知,配天塞地,盡性知命。
此知無始,是為原始,此知無終,是為反終。
死生之說,畫夜之常,吾生與生,吾死與死。
夷彼萬形,非吾得私。
猥雲不死,狂馳何異!(《獨箴》) 論語學案 君子學以慎獨,直從聲臭外立根基,一切言動事為,慶賞刑威,無不日見于天下,而問其所從出之地,凝然不動些子,隻有一箇淵然之象,為天下立皇極而已。
衆星晝夜旋轉,天樞不動,其不動處,是天心,這便是“道心惟微。
”其運旋處,便是“人心惟危。
”其常運而常靜處,便是“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
”天人之學也。
(《為政以德》) 心之官則思,思曰睿,睿作聖。
思本無邪,其卒流于邪者,勿思耳。
以為思無邪,非也。
思無邪者,閑邪之學也。
《詩》以理性情,人心之情自正,何邪之有?(《詩三百》) 孟武伯問孝,是人子身上事,父母惟其疾之憂,是父母身上事。
問是孝,答是慈,有何關涉?豈知人子于父母,其初隻是一人之身,父母的痛癢,便是人子的痛癢,若于此漠不相關,更有何孝可言?若於此認得親切,亦更有何孝可言?惟疾之憂,非徒以慰親之為孝也,知乎此者,必能以其身為父母之身,以其心為父母之心,而終身孺慕之情,有無所不至者矣。
(《孟武伯》) 知則全體皆知,不知則全體皆不知,更無半明半暗分數。
但私意蔽锢,亦有去來,則有時而知,有時而不知耳。
夫既有時而知,有時而不知,則并其知而非,人能知己之不知,正是無所不知的本體呈露時。
金針一撥,宿障全消。
(《誨女知之》) 信是本之真心,而見之然諾之際者,是身世作合關鍵,猶車之輗軏。
然舉世尚狙詐,人而無信,一味心口相違,千蹊萬徑,用得熟時,若以為非此不可持身,不可禦世,豈知其斷斷乎不可者!可不可隻衡在是非上,而行不行方格到利害上也。
(《無信》) 君子之于仁,惟有貧賤一途,是終身得力地,雖終食之頃,未始無去處交乘之隙,使終食而為貧賤之終食,則疏食飲水樂也。
極貧賤之途,雖造次仁也,颠沛仁也,苟舍此而欲處以非道之富貴,有斷斷乎不可者!君子所以練此心之仁,不容躲閃,不容方便,纔是中心安仁也。
孔子圍匡七日,子路曰:“吾聞仁者必容,知者必用。
”如此說,則天下更無非道之貧賤可處。
豈知自人分上看貧賤則非道,自君子身上看,未嘗非道也。
世人隻為見得有非道貧賤,所以怨天尤人,無所不至。
(以上《富與貴》) 盈天地間,萬事萬物,各有條理,而其條理貫通處,渾無内外人己感應之迹,亦無精粗大小之殊,所謂一以貫之也。
一本無體,就至不一,會得無二無雜之體,從此手提線索,一一貫通。
纔有壅淤,便與消融;纔有偏枯,便與圓滿。
時時澄徹,處處流行,直将天地萬物之理,打合一處,亦更無以我合彼之勞,方是聖學分量。
此孔門求仁之旨也。
聖人從自己身上,言心無死地,則曰實。
無所不貫,則曰一以貫之,非以一貫萬也。
一以貫之,還他天地自然本色。
(以上《一貫》) 仁者渾然全體而無息,就全體中露出個治賦,為宰,為傧相才具,便是大海中一漚發現。
且有待而然,有時豎起,有時放下,非不息之體。
故即三子之才,而其未仁亦自可見。
(《可使治賦》) 鄧定宇曰:“此非闵、憲以下學問,顔子心常止,故不遷;心常一,故不貳。
”予謂心本常止,而不能不動以怒,故就怒時求止法,曰不遷。
心本常一,而不能不二於過,故就過時求一法,曰不二。
此正複性之功。
若先得此心之止與一者以立本,而後遇怒能不遷,遇過能不二,則是止者一心,而不遷者又一心也。
一者一心,而不貳者又一心也。
将孔門一切懲忿窒欲,遷善改過之學,都無用處,所謂複性之功者,不幾求之虛無寂滅之歸乎?(《不遷怒》) 此道身有之,則不言而信,以歸於慥慥之地,所謂躬行君子也,故雲默識。
識如字,謂信諸心也。
默識之學,精神毫不滲漏,徹首徹尾,以此學,即以此教,何厭倦之有?自默字訛解,而學者逐以語言道斷當之,謂聖學入手,隻在妙悟,學都從悟中來。
不知聖學自下學,則自反躬體,豈有堕于杳冥玄默之見乎?(《默而識之》) 世謂聞見之知,與德性之知有二。
予謂聰明睿知,非恃乎睿知之體,不能不竅于聰明,而聞見啟焉。
性聞見也,效性而動者學也。
今必以聞見為外,而欲堕體黜聰,以求睿知,并其睿知而槁矣,是堕性于空,而禅學之談柄也。
張子曰:“非天聰明,不成其為人,聖則天聰明之盡者耳。
”天聰天明,耳辨聞,目辨見,是天聰明之盡,則夫子“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”是也。
曰“知次”者,人次於天以見天,非人不盡也!(《知之次》) 常人之過,人知處得九分,己知處得一分;聖人之過,人知處得一分,己知處得九分。
說聖人有過,已是騃人,今說聖人猶有不知之過,至為人所知,益奇。
此意最宜理會,學者便當長一格。
(《陳司敗》) 曾子學問,都是軀殼上讨得,最有持循,一則一,二則二。
(《有疾》) 古人濟大事,全靠腳定,隻是不從身家名位起念,便是。
凡可奪處,皆是此等作祟也。
誠極則精,精極則變,一切作用,皆從此出。
誠中之識見,是大識見,誠中之擔當,是大擔當,故君子非有才之難,而誠之難。
(《可以托六尺》) 人之氣質,不失之高明,則失之卑暗。
而氣質之性,終不锢其理義之性,狂者必直,侗者必願,悾悾者必信,自習染勝而三者并漓,人心之變,可勝窮乎?(《狂而不直》) 天下一物也,聖人視外物,無大小都作等閑看,打過得箪食豆羹關,便打得天下關。
(《舜禹之有天下》) 子絕四,聖人之心,置在何處?曰:“絕四之外,更無心。
”問:“意必固我,與聲色貨利,有淺深否?”曰:“看他四者之心,從何處起。
”(《子絕四》) 顔子之學,纔動轫便可到頭,為從文禮處得力來。
後人欲一齊放過,謂文既足以溺心,禮亦不免于執着,絕意去智,專用力于末由之境。
微者堕于空寂,放者入於猖狂,佛、老之教行,而聖道裂矣。
(《顔淵喟然》) 權者道之體也,道體千變萬化,而不離于中,非權而何?《易》曰“巽以行權”,言入道之微也。
權居無事,因物付物,而輕重準焉,言天下之至靜而不可測也,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離也。
權之理主常,而準諸事主變,理即事,事即理,其常也,乃所以為變也。
漢儒反經合道之說,誠非;朱子謂權之與經,亦須有辨,亦非也。
天下有二道乎?嫂溺援之以手者,權也。
正是道理合當如此,乃所為經也。
故權非反經而為言也。
然則經何辨乎?曰經者權之體,權者經之用,合而言之道也。
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皆經也。
神而明之,妙用出焉,權也。
二而一者也。
(《未可與權》) 吳康齋夜半思貧處之策,至日中始決。
如此計較,便是貨殖。
故魯齋治生之言,亦病。
如拼一餓死,更有甚計較?然則聖學有死地乎?曰義不食粟,則亦有死而已,古今處君臣之義皆然。
其嗟也可去,其謝也可食,倘終不謝,便當一死。
聖人于辭受取與,一斷以義,無纖毫拟議方便法門。
(《貨殖》) 道體大段易見得,隻是微處難窺,才小心,便有湊泊處。
(《聞斯行之》) 視聽言動一心也,這點心不存,則聽視言動到處受病,皆妄矣。
若言“視思明,聽思聰,言思忠,動思敬”,猶近支離。
問:“仁是如何名狀?”曰:“先儒言公、言覺、言生、言愛,亦僅舉其動機言,尚遺卻靜中體段,故不若孟子曰:‘仁者,人也。
’試觀人目何以能視?耳何以能聽?口何以能言?四肢何以能動?非仁而何?《易》曰‘乾元統天’,蓋曰‘天之所以為天也’。
‘仁者,人也,蓋曰‘人之所以為人也’。
” 天地以生物為心,仁也,萬物資生。
人與萬物皆生于仁,本是一體,故人合下生來,便能愛,便是親親。
由親親而推之,便能仁民,便能愛物。
天地以生物為心,人亦以生物為心,本來之心,便是仁;本來的人,便是仁,故曰:“仁,人心也。
”又曰:“仁者,人也。
” 問“己如何克去?”曰:“隻是不從己起見,便是克。
” 問:“克,勝也,是以仁勝不仁否?”曰“非先有個仁去勝不仁,隻勝不仁處,便是仁也。
”曰:“畢竟有主人翁,方勝盜賊。
”曰:“頭上安頭之見也。
仁體湛然,不容一物,纔有物,不論善惡是非,都是不仁。
為仁者,正就此處銷鎔,還他個湛然本體,此克己正當時也。
若先據個主人在,便是物欲,所謂認賊作主也。
若主人常在,則亦無盜賊可逐,能逐盜賊,便是主人,不必另尋主人。
”(以上《克複》) 道體渾然無可持循,故聖人就分見處,示人以入德之地。
延平曰:“理一而分殊,理不患不一,所難者分之殊也。
”聖人之言四勿,言居處,三者皆就分殊以見理一也。
(《居處恭》)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也,亦不行也。
然顔子不善,隻是一念絕續之間,就仁中揀出不仁來,故為不遠之複。
原憲不行,則已成此四等症候,旋潰旋制,終不能奏廓如之效。
則不行之心,猶然人僞而已,於人體何當? 予始與陸以建論學,謂克伐怨欲不行,正是克己工夫。
子曰:“可以為難者,欲其先難而後獲也。
”以建甚不然之。
看來不行之心,早是個己也。
然學者根器淺,不恁地不得,由此進之,扶得個不行心常做主,便是克己力量也。
(《克伐怨欲》) 鄧定宇晚年學問有得,其兄問之,曰:“弟近日隻查己過。
”病革,謂弟子曰:“萬事萬念皆善,都不算;隻一事一念不善,便算。
”(《寡過》) 問“出位之思。
”曰:“孟子言:‘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’出位非思也,念也。
然有覺者,思之體;然無根者,念之動。
”(《思不出位》) 問:“不億逆矣,容有不先覺者否?”曰:“先覺非用察識之謂,隻良知不蔽而已。
如子産受欺于校人,舜受欺于象,正不失為先覺。
”(《逆詐》) 古來無偷惰放逸的學問,故下一敬字,攝入諸義。
就中大題目,是克己複禮,忠恕一貫,擇善固執,慎獨,求放心,便是。
後儒将敬死看,轉入註腳去,便是矜持把捉,反為道病。
(《修己以敬》) 《春秋》去先王之世未遠,始生老氏,為惑世誣民之祖。
當時一種好異之民起而應之,如原壤者不少,轉相祖述,愈流愈遠。
一變而為楊、墨,再變而為申、韓,三變而為蘇、張,終變而為佛氏之學,以返老氏清淨易簡之初旨。
嗣後士夫往往以佛氏之說,文老氏之奸。
精者竊《道德》之唾餘以學佛,粗者拾翕張之機鋒以學禅,而楊、墨、申、韓、蘇、張之學,時時出沒其間,終宇宙世界,學道人隻是此局。
(《原壤》) 後儒之學,多教人理會個一,便未必多學。
聖門不如此,以子貢之穎悟,猶不輕示,必俟其學有得,方道破。
若先道破,便無持循處,不若且從多學而識,自尋來路。
久之,須有水窮山盡時,所見無非一者,是一乃從多處來,故曰:“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。
”聖門授受如印闆,顔、曾、賜皆一樣多學。
(《多學而識》) 說者謂孔子言性,隻言近,孟子方言善、言一。
隻為氣質之性、義理之性分析後,便令性學不明,故說孔子言性,是氣質之性;孟子言性,是義理之性。
愚謂氣質還他是氣質,如何扯性?性是就氣質之中,指點義理,非氣質即為性也。
清濁厚薄不同也,是氣質一定之分,為習所從出者。
氣質就習上看,不就性上看,以氣質言性,是以習言性也。
(《性相近》) 鄙夫,正後世所謂好人便是。
(《鄙夫》) 心一也,形而下者謂之人,形而上者謂之道。
人心易溺,故惟危;道心難着,故惟微。
道器原不相離,危者合于微而危,微者合于危而微,兩物一體。
合人與道言心,而心之妙始見,其蘊始盡,所以聖賢千言萬語,闡發無盡,事心之功亦無盡。
乃其要隻在精與一,精以析人心道心之幾,而一則以緻其精也。
兩心揉雜處,止患不精,不精便不一,精而一之,則人心道心妙合無間,而心性流行之妙,無往而非中矣!(《堯曰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