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
關燈
小
中
大
成雲:“慈湖不免着在無意上。
”則龍溪之說,非師門定本可知。
若夫子之毋意,正可與誠意之說相發明,誠意乃所以毋意也,毋意者毋自欺也。
(以上丁醜) 子絕四,毋意,聖人心同太虛,一疵不存,了無端倪可窺,即就其存主處,亦化而不有,大抵歸之神明不測而已。
自意而積成為我,纔說得是私意,若竟以竟為私,是認念為意也。
日用之間,動靜雲為,莫不各有自然之理,苟能順以應之,如飢食渴飲,夏葛冬裘,不起一見,則亦無往而非道矣。
纔起一見,便屬我見,強我合道,動成兩牉。
格物,是格其有善無惡之物。
(以上戊寅。
) 存其心,養其性,存得恰好處,便是癢。
本是一個工夫,卻須兩句說,正如宋人言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”。
(己卯。
) 人心如穀種,滿腔都是生意,欲锢之而滞矣。
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,疏之而已耳。
又如明鏡,全體渾是光明,習染薰之而暗矣。
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,拂拭而已耳。
惟有内起之賊,從意根受者不易除,更加氣與之拘,物與之蔽,則表?夾攻,更無生意可留、明體可觌矣,是為喪心之人。
君子惓惓于慎獨,以此。
省察二字,正存養中喫緊工夫。
如一念於欲,便就此念體察,體得委是欲,立與消融而後已。
聖人之所謂道者,率性而已矣。
盈天地間皆性也,性一命也,命一天也,天即心,即理,即事,即物,而渾然一緻,無有乎上下、精粗之岐,所以謂中庸之道也。
後之言道者,妄意所謂形而上者,而求之虛無,既遁有而入無,又遁無而入有,有無兩遣,善惡不立,其究也,歸之斷滅性種,而猶謂之見性,何哉?(以上庚辰。
) 身無妄動可乎?無妄動易,無妄念難。
無妄可乎?曰無妄念易,無妄心難。
心是鑒察官,謂之良知,最有權,觸着便碎。
人但随俗習非,因而行有不慊,此時鑒察,仍是井井,卻已主不得。
鑒察無主,則血氣用事,何所不至!一事不做主,事事不做主,隐隐一竅,托在恍惚間,擁虛器而已。
語次多詭随,亦見主心之不一。
小人閑居為不善,隻為惹卻些子。
聖人勘之曰:“無所不至。
” 主靜,敬也。
若言主敬,便贅此主字。
如在性情上理會,但有過,更無不及可商。
如出手太粗,應手太急,便是過,不必到分數上争饒減也。
然間有太軟太弱時,總向廓然處讨消息。
人心一氣而已矣,而樞紐至微,纔入粗一二,則樞紐之地,霍然散矣。
散則浮,有浮氣,因以有浮質;有浮質,因以有浮性;有浮性,因以有浮想。
為此四浮,合成妄根。
為此一妄,種成萬惡。
差乎!其所由來者漸矣。
本心湛然無思無為,為天下主,過此一步,便為安排。
心有安排,因以有倚着;有倚着,因以有方所;有方所,因以有去住;有去住,因以有轉換。
則機6械變詐,無所不至矣。
(以上壬午淮上。
) 莫非命也,順而受之,正也。
莫之為而為,莫之緻而緻,如斯而已矣。
受制焉,僥倖苟免焉,一為桎梏,一為巖牆矣。
莫非性也,率而由之,真也。
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,如斯而已矣。
安排焉,知過造作焉,一為湍水,一為杞柳矣。
人有?言曰:“性命由一念之起滅,一息之呼吸,一日之晝夜,推之以至百年之生死。
時然而然,不期然而然,莫非性也,則莫非命也。
”今人專以生死言性命,蓋指其盡處言也。
而漸易以七尺之成毀,則性命之說,有時而晦矣。
心放自多言始,多言自言人短長始。
後之學者,每於道理二分之:推一分於在天,以為天命之性;推一分於萬物,以為在物之理;又推一分於古今典籍,以為耳目之用神。
反而求之吾心,如赤貧之子,一無所有,乃日夕乞哀於三者。
而幾幾乎其來舍焉,客子之過逆旅,止堪一宿,所謂疏者,續之不堅也。
當是時,主人貧甚,尚有一點靈明,可恃為續命之膏,又被佛氏先得之。
則益望望然恐,曰:“我儒也,何以佛為?”并其靈明而棄之。
於是天地萬物,古今典籍,皆阚亡,而返求其一宿而不可得,終望門持缽以死。
甯為牛後,無為鶪口,悲夫! 或問:“孰有以一念為萬年者乎?”曰:“無以為也。
往者過,來者續,今日之日,豈非昨日之日乎?學貴日新,日日取生手,一日剝換一日,方不犯人間火食。
”(以上壬午京邸。
) 《大學》首言“明德”,又繼之曰:“止於至善。
”蓋就明德中指出主宰,有所謂至善者,而求以止之,止之所以明之也。
然則學問工夫,固不止就一靈明處結果可知。
陽明先生曰:“無善無惡者理之靜,有善有惡者氣之動。
”理無動靜,氣有寂感,離氣無理,動靜有無,通一無二。
以理為靜,以氣為動,言有言無,則善惡之辨,轉展悠謬矣。
心且是無善無惡,其如動而為好惡,好必善,惡必惡,如火之熱,水之寒,斷斷不爽,乃見其所為善者。
孟子性善之說,本此。
故曰:“平旦之氣,其好惡與人相近者幾希。
”此性善第一義也。
《大學》之好惡,正指平旦之好惡而言。
故欺曰自欺,慊曰自慊。
自之為言,由也;自之為言,獨也。
朱子曰:“人心之靈,莫不有知。
”即所謂良知也。
但朱子則欲自此而一一緻之於外,陽明則欲自此而一一緻之於中。
不是知處異,乃是緻處異。
《大學》言明德,則不必更言良知,知無不良,即就明德中看出。
陽明特指點出來,蓋就工夫參本體,非全以本體言也。
又曰:“良知即天理,即未發之中。
”則全以本體言矣,将置明德於何地?至後人益張大之,搬弄此二字,愈晦原初立言之旨。
佛氏之學,隻主靈明,而抹去善惡二義,故曰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時見本來面目。
”本來面目,仍隻是一點靈明而已。
後之言《學》者本之,豈《大學》之義乎? 故敬齋曰:“心有專主之謂意。
”朱子釋《訓蒙詩》曰:“意是情專所主時。
”近之。
《大學章句》以心之所發言,恐未然。
愚謂敬齋亦近之,而未盡也。
心有專主,蓋言有所專主也。
有所專主,仍是逐物心,即朱子情專所主之說。
然讀《大學》本傳,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方見得他專主精神,隻是善也。
意本如是,非誠之而後如是,意還其意之謂誠,乃知意者心之主宰,非徒以專主言也。
天一也,自其主宰而言,謂之帝;心一也,自其主宰而言,謂之意。
天有五帝,而分之為八節十二辰,故曰帝出乎《震》,齊乎《巽》,相見乎《離》,緻沒乎《坤》,說言乎《兌》,戢乎《乾》,勞乎《坎》,成言乎《艮》,即主宰,即流行也。
此正是體用一原,顯微無聞處。
今言意為心之所發,亦無不可,言所發而所存在其中,終不可以心為所存,意為所發。
意者心之所發,發則有善有惡,陽明之說有自來矣。
抑善惡者意乎?好善惡惡者意乎?若果以好善惡惡者為意,則意之有善而無惡也,明矣。
然則誠意一關,其止至善之極則乎? 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蓋言獨體之好惡也。
元來隻是自好自惡,故欺曰自欺,慊曰自慊。
既是自好自惡,則好在善,即是惡在不善,惡在不善,即是好在善。
故好惡雖兩意而一幾,若以所感時言,則感之以可好而好,感之以可惡而惡,方有分用之機。
然所好在此,所惡在彼,心體仍隻是一個。
一者誠也,意本一,故以誠體還之,非意本有兩,而吾以誠之者一之也。
古本聖經,而後首傳誠意,前不及先緻知,後不及欲正心,直是單提直指,以一義總攝諸義。
至未又雲“故君子必誠其意”,何等鄭重。
故陽明古本《序》曰:“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。
”豈非言誠意而格緻包與其中,言誠意而正心以下,更無餘事乎?乃陽明宛轉歸到緻良知,為《大學》本旨,大抵以誠意為主意,以緻良知為工夫之則。
蓋曰“誠意無工夫,工夫隻在緻知”,以合於明善是誠身工夫,博文是約禮工夫,惟精是惟一工夫,豈不直截簡要?乃質之誠意本傳,終不打合。
及攷之修身章,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,隻此便是良知。
然則緻知工夫,不是另一項,仍隻就誠意中看出。
如離卻意根一步,亦更無緻知可言。
餘嘗謂好善惡惡是良知,舍好善惡惡,無所謂知善知惡者,好即是知好,惡即是知惡,非謂既知了善,方去好善,既知了惡,方去惡惡。
審如此,亦安見所謂良者?乃知知之與意,隻是一合,相分不得精粗動靜。
且陽明既以誠意配誠身,約禮惟一,則莫一於意,莫約於誠意一關。
今雲“有善有惡意之動”,善惡雜揉,向何處讨歸宿?抑豈《大學》知本之謂乎?如謂誠意,即誠其有善有惡之意,誠其有善,固可斷然為君子;誠其有惡,豈有不斷然為小人?吾不意當良知既緻之後,隻落得做半個小人。
若雲緻知之始,有善有惡,緻知之後,無善無惡,則雲“《大學》之道,正心而已矣”,始得。
前之既欲提宗於緻知,後之又欲收功於正心,視誠意之關,直是過路斷橋,使人放步不得,主意在何處? 濂溪曰:“幾善惡,即繼之曰德,愛曰仁,宜曰義,通曰禮,知曰智,守曰信,此所謂德幾也。
”道心惟微也。
幾本善而善中有惡,言仁義非出於中正,即是幾之惡,不謂忍與仁對,乖與義分也。
先儒解幾善惡多誤。
“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知之良”,二語,決不能相入,則知與意分明是兩事矣。
将意先動而知随之耶?抑知先主而意繼之耶?如意先動而知随之,則知落後着,不得謂良。
如知先主而意繼之,則離照之下,安得更留鬼魅?若或驅意於心之外,獨以知與心,則法惟有除意,不當誠意矣。
且自來經傳無有以意為心外者,求其說而不得,無乃即知即意乎?果即知即意,則知良意亦良,更不待言。
幾者動之微,不是前此有個靜地,後此又有動之着在,而幾則界乎動靜之間者。
審如此三截看,則一心之中,随處是絕流斷港,安得打合一貫?餘嘗謂周子誠神幾非三事,總是指點語。
《大學》止辨公私義利,而不分理欲天人;《中庸》隻指隐微顯見,而不分前後動靜。
此是儒門極大公案,後人愦愦千載於今。
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全是指點微體。
過此一關,微而着矣。
好而流為好樂,惡而流為忿懥,又再流而為親愛之僻,為賤惡之僻,又再流而為民好之僻,民惡之僻。
濫觞之弊,一至於此,總為不誠意故。
然則以“正心”章視誠意微着之辨彰彰,而世儒反以意為粗根,以心為妙體。
後儒格物之說,當以淮南為正。
曰:“格知身之為本,而家國天下之為末。
”予請申曰:“格知誠意之為本,而正修齊治平之為末。
”陽明雲:“意在於事親,則緻吾良知于事親之物。
”隻意在於事親,便犯個私意了。
當晨昏則定省,當冬夏則溫凊,何處容得意在於事親耶? 朱子表章《大學》,於格緻之說,最為緊要,而於誠意,反草草。
平日不知作何解,至易箦乃定為今章句。
曰:“實其心之所發,不過是就事盟心伎倆。
”於法已疏矣。
至慎獨二字,明是盡性喫緊工夫,與《中庸》無異旨,而亦以“心之所發”言,不更疏乎?朱子一生學問,半得力於主敬,今不從慎獨二字認取,而欲掇敬於格物之前,真所謂握燈而索照也。
予嘗謂學術不明,隻是《大學》之教不明。
《大學》之教不明,不争格緻之辨,而實在誠正之辨。
蓋良知與聞見之知,總是一知,良知何嘗離得聞見?聞見何嘗遺得心靈?水窮山盡,都到這?,誠正之辨,所關甚大。
辨意不清,則以起滅為情緣;辨心不清,則以虛無落幻相。
兩者相為表?,言有言無,不可方物,即區區一點良知,亦終日受其颠倒播弄,而不自知,适以為濟惡之具而已。
視聞見支離之病,何啻霄壞!一誠貫所性之全,而工夫則自明而入,故《中庸》曰“誠身”,曰“明善”,《大學》曰“誠意”,曰“緻知”,其旨一也。
要之,明善之善,不外一誠,明之所以誠之也;緻知之知,不離此意,緻之所以誠之也。
本體工夫,委是打合。
意根最微,誠體本天,本天者至善者也。
以其至善,還之至微,乃見其真。
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次第俱到,以歸之得,得無所得,乃為真得。
禅家所謂向一毛孔立腳是也。
此處圓滿,無處不圓滿,此處虧欠,無處不虧欠,故君子起戒於微,以克完其天心焉。
欺之為言欠也,所自者欠也,自處一動,便有夾雜。
因無夾雜,故無虧欠。
而端倪在好惡之地,性光呈露,善必好,惡必惡,彼此兩關,乃呈至善。
故謂之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。
此時渾然天體用事,不人力絲毫,於此尋個下手工夫,惟有慎之一法,乃得還他本位,曰獨。
仍不許動亂手腳一毫,所謂誠之者也。
此是堯、舜以來相傳心法,學者勿得草草放過。
心體本無動靜,性體亦無動靜,以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,尤屬後人附會。
喜怒哀樂,人心之全體,自其所存者,謂之未發;自其形之外者,謂之已發。
寂然之時,亦有未發已發;感通之時,亦有未發已發。
中外一機,中和一理也。
若徒以七情言,如笑啼怒罵之類,畢竟有喜時,有不喜時,有怒時,有不怒時,以是分配性情,勢不得不以斷滅者為性種,而以紛然雜出者為情緣,分明有動有靜矣。
周子主靜之靜,與動靜之靜,迥然不同。
蓋動靜生陰陽,兩者缺一不得,若於其中偏處一焉,則将何以為生生化化之本乎?然則周子何以又下個靜字?曰隻為主宰處着不得註腳,隻得就流行處讨消息。
亦以見動靜隻是一理,而陰陽太極隻是一事也。
先儒之解《大學》者,以意為心之所發,而以所發先所存,故於《中庸》亦有“緻和以緻中”等語。
近時鄒吉水有曰:“舍已發之和,而欲求未發之中,雖孔子不能。
”總為不能出脫一意字,故其說種種悠謬。
信如此,隻合和為天下之大本矣。
問:“雖不見聞,亦不敢忽,如何?”曰:“此除是閉耳合眼也。
心不在焉,始有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時。
若靜中工夫愈得力,則耳目聰明,亦愈加分曉,可見人生并無不睹不聞時也。
若謂戒懼工夫,不向睹聞處着力則可。
” 知在善不善之先,故能使善端充長,而惡自不起。
若知在善不善之後,無論知不善無救於短長,勢必至遂非文過,即知善反多此一知,雖善亦惡。
今人非全不知,隻是稍後耳。
視聖人霄壞,知隻是良知,而先後之間,所争緻與不緻也。
起一善念,吾從而知之,知之之後,如何頓放此念?若頓放不妥,吾慮其剜肉成瘡。
起一惡念,吾從而知之,知之之後,如何消化此念?若消化不去,吾恐其養虎遺患。
總為多此一起,纔有起處,雖善亦惡,轉為多此一念,纔屬念緣,無滅非起。
今人言緻良知者如是。
國家将興,必有祯祥,國家将亡,必有妖孽,此興亡先兆也。
蓋人心亦有兆焉,方一念未起之先,而時操之以戒懼,即與之一立。
立定,不至有岐路相疑之地,則此心有善而無惡。
即有介不善于善中,而吾且擇之精,而守之一,若明鏡當空,不能眩我以妍媸。
此所謂善必先知之,不善必先知之,吾之言緻知之學者如是。
就性情上理會,則曰涵養;就念慮上提撕,則曰省察;就氣質上消鎔,則曰克治。
省克得輕安,即是涵養;涵養得分明,即是省克。
其實一也,皆不是落後事。
知無先後,但自誠而明,便占先手,故曰“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
”若自明而誠,尚得急離誠言明,終落後。
即明盡天下之理,都收拾不到這?來,總屬狂慧。
天命之性,不可得而見,即就喜怒哀樂求之,猶以為粗,幾不足據也。
故又就喜怒哀樂,一氣流行之間,而誠通誠複。
有所謂鬼神之德者言之,德即人心之德,即天命之性。
故不睹不聞之中,而莫見莫顯者存焉。
是以君子之戒慎恐懼,真若或使之,如所謂“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上帝臨汝,無貳爾心”者。
故特以祭法推明之,一切工夫,總是一誠。
乃信陽明先生“戒慎恐懼是本體”之說,非虛語也。
本體此誠,工夫亦此誠,相逼成象,洋洋複洋洋,凡以見鬼神之為德如此。
本心之學,聖學也,而佛氏張大之,諱虛而言空。
空故無所不攝,攝一切有無而皆空,一切有無不受也。
又離一切無而不空,其所空自在也。
看來隻是弄精魂,語下而遺上者欤? 誠者不思而得,良知不慮而知,良知一誠也,緻知誠之者也。
此文成秘旨。
太極本無極,是直截語。
如後人參解,乃曰“太極本於無極”耳。
信如此,豈不加一重障礙?宜象山之聽聽而訟也。
孟子曰:“乃若其情,則可以為善矣。
”何故避性字不言?隻為性不可指言也。
蓋曰:“吾就性中之情蘊而言,分明見得是善。
”今即如此解,尚失孟子本色,況可雲以情念性乎?何言乎情之善也?孟子言這恻隐心就是仁,何善如之?仁義禮智,皆生而有之,所謂性也。
乃所以為善也,指情言性,非因情見性也;即心言性,非離心言善也。
後之解者曰:“因所發之情,而見所存之性;因所情之善,而見所性之善。
”豈不毫釐而千裡乎? 凡所雲性,隻是心之性,決不得心與性對;所雲情,可雲性之情,決不得性與情對。
恻隐之心仁也,又曰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
”說者以為端緒見外耳,此中仍自不出來,與仁也之意稍傷。
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,隻說得仁的一端,因就仁推義禮智去,故曰四端,如四體判下一般,說得最分明。
後人錯看了,又以誣仁也。
因以孟子誣《中庸》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。
雖喙長三尺,向誰說。
口之於味一章,最費解說,今略為拈出。
蓋曰“耳目口鼻之欲”,雖生而有之之性乎?然獨無所以宰制之乎?是即所謂命也。
故君子言命不言性,以緻遏欲存理之功。
綱常倫物之則,有至有不至,雖生而若限之命乎?然孰非心之所固有乎?是則所謂性也。
故君子言性不言命,以緻盡人達天之學。
蓋性命本無定名,合而言之皆心也,自其權籍而言,則曰命,故嘗能為耳目口鼻君;自其體蘊而言,則曰性,故可合天人,齊聖凡,而歸於一。
總許人在心上用功,就氣中參出理來。
故兩下分疏如此。
若謂命有不齊,惟聖人全處其豐,豈耳目口鼻之欲,聖人亦處其豐乎?性有不一,惟聖人全出乎理,豈耳目口鼻之性,獨非天道之流行乎?審若此,既有二性,又有二命矣。
惟提起心字,則性命各有條理,令人一一推诿不得,此孟子道性善本旨也。
後之言性者,離心而言之,離之弗能離,則曰一而二,二而一,愈玄愈遠。
離性言命亦然。
(羲以為性命之辨,莫明於此。
耳目口鼻是氣之流行者,離氣無所為理,故曰性也。
然即謂是為性,則理氣渾矣。
乃就氣中指出其主宰之命,這方是性。
故於耳目口鼻之流行者,不竟謂之為性也。
綱常倫物之則,世人以此為天地萬物公共之理,用之範圍世教,故曰命也。
所以後之儒者,窮理之學,必從公共處窮之,而我之所有者,唯知覺耳。
孟子言此理自人所固有,指出性真,不向天地萬物上求,故不謂之命也。
宋儒以上段是氣質之性,下段是義理之性,豈不誤哉?) 勿忘勿助間,适合其宜,即義。
非以勿忘勿助去集那義也。
如此,正是義襲了。
知言之學,隻是從未發之中看得透,故早破了偏見。
此處差之毫釐,氣便於此而受過。
過則暴也。
此孟子得統於子思處。
主一之謂敬,心本有主,主還其主,便是主一。
今日乃打破敬字,濂溪以中言性,而本之剛柔善惡。
剛柔二字,即喜怒哀樂之别名,剛善則怒中有喜,惡則即是偏於剛,一味肅殺之氣矣。
柔善則喜中有怒,惡則即是偏於柔,一味優柔之氣矣。
中便是善,言於剛柔之間認個中,非是於善惡之間認個中。
又非是於剛善柔善之外,另認個中也。
此中字,分明是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,故即承之曰:“中也者和也,中節也,天下之達道也,聖人之事也。
”《圖說》言仁義中正,仁義即剛柔之别名,中正即中和之别解,皆為《中庸》註疏。
後人不解《中庸》,并不解《圖說》、《通書》矣。
周子思之功,全向幾處用。
幾者動之微,吉之先見者也。
知幾故通微,通微故無不通,故可以盡神,可以體誠,故曰思者聖功之本,而吉兇之機也。
吉兇之機,言善惡由此而出,非幾中本有善惡也。
幾動誠動,言幾中之善惡,方動於彼,而為善去惡之實功,已先動於思,所以謂之“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”,所以謂之“知幾其神。
”機非幾也,言發動所由也。
善不善之幾,中於感應者,止有過不及之差,而乘於念慮者,則謂之惡。
然過而不已,念慮乘之,亦鮮不為大惡矣。
君子知幾,端在感應上控持得力,若念慮之惡,君子早已絕之矣。
程子以水喻性,其初皆清也,而其後漸流而至於濁,則受水之地異也。
如此分義理與氣質,似甚明。
但《易》稱“各正性命,乃利貞。
”又稱“成之者性也。
”亦以誠複言,則古人言性,皆主後天,而至於人生而靜以上,所謂不容說者也。
即繼之者善,已落一班,畢竟離氣質,無所謂性者。
生而濁則濁,生而清則清,非水本清,而受制於質,故濁也。
如此則水與受水者,終是兩事,性與心可分兩事乎?餘謂水心也,而清者其性也,有時而濁,未離乎清也,相近者也。
其終锢於濁,則習之罪也。
性本虛位,心有定理。
敬齋雲:“敬無間斷,便是誠。
”予謂“心有間斷,隻為不敬,故若敬,則自無間斷。
敬則所以誠之也,此所謂自明而誠也,非敬即是誠。
敬齋尚未及和靖,敬齋隻持守可觀,而和靖於涵養分上,大是得力。
以上癸未名(《存疑雜着》) 會語 問:“未發之中,難以摸索?”曰:“中體瑩然,何勞摸索?纔摸索,便不是中。
”為學莫先於辨誠僞,苟不於誠上立腳,千修、萬修,隻做得禽獸路上人。
祁世培問:“人於生死關頭不破,恐於義利,尚有未淨處。
”曰:“若從生死破生死,如何破得?隻從義利辨得清,認得真,有何生死可言?義當生自生,義當死自死,眼前止見一義,不見有生死在。
” 問:“生死”,陶石梁以臘月三十日言之。
先生曰:“臘月三十日,謂一年之事,以此日終;而一年之事,不自此日始,須從正月初一日做起也。
” 問:“格物當主何說?”有言:“聖賢道理圓通,門門可入,不必限定一路。
”先生曰:“畢竟隻有慎獨二字,足以蔽之,别無門路多端,可放步也。
” 問:“三教同源否?”曰:“莫懸虛勘三教異同,且當下辨人禽兩路。
” 古人成說如琴譜,要合拍須自家彈。
靜坐是養氣工夫,可以變化氣質。
陶石梁每提識認二字,果未經識,如何讨下手?乃門下便欲識認個甚麼?轉落影響邊事,愈求愈遠,堕入坑塹。
《中庸》言道不遠人,其要歸之子臣弟友,學者乃欲遠人以為道乎? 世人無日不在禽獸中生活,彼不自覺,不堪當道眼觀,并不堪當冷眼觀。
今以市井人觀市井人,彼此不覺耳。
問:“先生教某靜坐,坐時愈覺妄念紛擾,奈何?”曰:“待他供狀自招也好,不然且無從見矣。
此有根株在,如何一一去得?不靜坐,他何嘗無?隻是不覺耳。
” 吾輩心不能靜,隻為有根在。
假如科舉的人,隻在科舉上,仕途的人,隻在仕途上,即不專為此,總是此傍枝生來。
所以濂溪教人,隻把無欲兩字作丹頭。
先生歎曰:“人謂為人不如為己,故不忠。
看來忠於己謀者亦少,如機變,如蠢息,如欺世盜名,日日戕賊此身,誤認是佔便宜事。
”有友問:“三代之下,惟恐不好名,名字恐未可抹壞。
”王金如雲:“這是先儒有激之言,若論一名字,贻禍不是小小。
”友謂:“即如今日之會,來聽者亦為有好名之心耳,即此一念,便足亦取。
”先生曰:“此語尤有病,這會若為名而起,是率天下而為亂臣賊子,皆吾輩倡之也。
諸友?足而不可入斯門矣。
”友又謂:“大抵聖賢學問,從自己起見,豪傑建立事業,則從勳名起見。
無名心,恐事業亦不成。
”先生曰:“不要錯看了豪傑,古人一言一動,凡可信之當時,傳之後世者,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。
此一段精神,所謂誠也。
惟誠,故能建立,故足不朽。
稍涉名心,便是虛假,便是不誠。
不誠,則無物,何從生出事業來?” 問:“無欲而後可言良知否?”曰:“隻一緻知便了。
若言緻知,又言無欲,則緻知之上,又須添一頭腦。
所謂無欲,隻是此心之明,所言有欲,隻是此心之昧。
有欲無欲,止争明昧,相去不遠,但能常明,不必更言無欲。
” 習染日降,而人心萬古如一日。
敬則心中無一事。
舉“飯疏”章,先生曰:“浮雲不礙太虛,聖人之心亦然,直是空洞無一物,今且問如何是太虛之體?”或曰:“一念不起時。
”先生曰:“心無時而不起,試看天行健,何嘗一息之停?所謂不起念,隻是不起妄念耳。
” 性無性,道無道,理無理,何也?蓋有心而後有性,有氣而後有道,有事而後有理。
故性者心之性,道者氣之道,理者事之理也。
無形之名,從有形而起,如曰仁義禮智信,皆無形之名也。
然必有心而後有性之名,有父子而後有仁之名,有君臣而後有義之名,推之禮智信皆然。
故曰形色天性也,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。
先生儆諸生曰:“吾輩習俗既深,平日所為皆惡也,非過也。
學者隻有去惡可言,改過工夫且用不”又曰:“為不善,卻自恕為無害,不知字宙盡寬,萬物可容,容我一人不得。
” 吾輩偶呈一過,人以為無傷。
不知從此過而勘之,先尚有幾十層,從此過而究之,後尚有幾十層,故過而不已,必惡。
謂其出有源,其流無窮也。
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
然後有改過工夫可言。
甯學聖人而未至,無以一善成名者,士君子立志之說也。
甯以一善成名,無學聖人而未至者,士君子返躬之義也。
如為子死孝,為臣死忠,古今之常理,乃舍見在之當為,而曰吾不欲以一善成名,是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! 學者或雲於靜中見得道理如此,而動時又複忙亂;或雲於動時頗近於道,而靜中又複紛擾。
症雖二見,其實一病也。
動靜二字,不能打合,如何言學?陽明在軍中,一面講學,一面應酬軍務,纖毫不亂,此時動靜是一?是二? 有讀《人譜》,疑無善二字者,先生曰:“人心止有好惡一幾,好便好善,惡便惡不善,正見人性之善。
若說心有個善,吾從而好之,有個不善,吾從而惡之,則千頭萬緒,其為矯揉也多矣。
且謂好惡者心乎?善惡者心乎?識者當辨之。
”(《人譜》謂“無善而至善,心之體也”與陽明先生“無善無惡者,心之體”之語不同。
陽明但言寂然不動之時,故下即言“有善有惡,意之動”矣。
先生此語,即周子“無極而太極”也,以“至善”換“太極”二字,更覺親切。
人本無善,正言至善之不落象,無聲無臭也。
先生從至善看到無善,善為主也;周海門言“無善無惡,斯為至善”,從無強名之善,無為主也。
儒、釋分途於此。
) 《大學》所謂格物,《孟子》所謂集義,一事也不放過,一時也不放松,無事時惺惺不寐,有事時一真自如,不動些子。
無事時隻居處恭便了。
天理一點微妙處,提醒工夫在有意無意之間。
省察是存養之精明處。
靜中養出端倪,端倪即意,即獨,即天。
佛氏心無其心,不得不以天地萬物為心;物無其物,不得不以心為天地萬物。
正如鏡中花,用無其用,體非其體。
性即理也,理無往而不在,則性亦無往而不在。
心中無一事,浩然與天地同流。
觀春夏秋冬,而知天之一元生意,周流而無間;觀喜怒哀樂,而知人之一元生意,周流而無間。
為學亦養此一元生生之氣而己。
或曰:“未免間斷耳。
”先生曰:“有三說足以盡之:一、本來原無間斷,二、知間斷即禅續,三、此間斷又從何來?學者但從第三句做工夫,方有進步。
” 學不外日用動靜之間,但辨真與妄耳。
或問:“如何為真?”先生曰:“對妻子如此說,對外人卻不如此說;對同輩如此說,對仆隸卻不如此說。
即所謂不誠無物,不可以言學。
” 世之遠人以為道者,以道為一物,必用吾力以求之,故愈求愈遠。
其實揖讓進退之間,作止語默之際,無非道體之流行。
反之即是,又多乎哉? 問:“所存自謂不差,而發之不能無過,何也?”曰:“仍是靜存之中差耳。
此中先有罅隙,而後發之日用之間,始有過不及之事。
事豈離心而造者?故學者不必求之行事之着,而止求之念慮之微。
一言以蔽之曰誠而已矣。
” 心隻有人心,而道心者,人之所以為心也;性隻有氣質之性,而義理之性者,氣質之所以為性也。
問:“萬物皆備之義”。
曰:“纔見得有個萬物,便不親切,須知盈天地間,無所謂萬物者。
萬物皆因我而名,如父便是我之父,君便是我之君,類之五倫以往,莫不皆然。
然必實有孝父之心,而後成其為我之父,實有忠君之心,而後成其為我之君,此所謂反身而誠。
至此纔見得萬物非萬物,我非我,渾成一體,此身在天地間,無少欠缺,何樂如之?” 羲問:“孔明、敬輿、希文、君實,其立心制行,儒者未必能過之,今一切溝而出之於外,無乃隘乎?”先生曰:“千聖相傳,止此一,學者視此一為離合,所謂‘道心惟微’也。
如諸公,豈非千古豪傑?但於此一不能無出入,於此而放一頭地,則雜矣。
與其雜也,甯隘。
” 先生題魏忠節公主,羲侍先生於舟中。
陳幾亭以《與紹守書》呈先生。
先生覽畢付羲。
其大意謂:“天下之治亂在六部,六部之胥吏盡紹興。
胥吏在京師,其父兄子弟盡在紹興,為太守者,苟能化其父兄子弟,則胥吏亦從之而化矣。
故紹興者,天下治亂之根之本也。
”羲一笑而置之,曰:“迂腐。
”先生久之曰:“天下誰肯為迂腐者?”羲惕然,無以自容。
心須樂而行惟苦,學問中人無不從苦處打出。
道非有一物可名,隻在行處圓滿。
張二無從事主靜之學,請正。
先生曰:“心無分於動靜,故學亦無分於動靜。
若專求靜,便坐喜靜惡動之病,非體用一原之學也。
”二無曰:“讀先生《人譜》,而知《損》、《益》二卦,學者終身用之不盡。
”先生曰:“不然。
要識乾元,不識乾元,則心無主宰,即懲窒遷改,未免以後起為功,豈能直達本原乎?”二無竦然曰:“此元公以後,久默之旨。
” 祝淵苦遊思雜念,先生曰:“學者養心之法,必先養氣,養氣之功,莫如集義。
自今以往,隻事事求慊於心,凡閑勾當、閑話說,概與截斷,歸并一路,遊思雜念,何處可容?” 今人讀書,隻為句句明白,所以無法可處;若有不明白處,好商量也。
然徐而叩之,其實字字不明白。
世言上等資質人,宜從陸子之學;下等資質人,宜從朱子之學。
吾謂不然。
惟上等資質,然後可學朱子,以其胸中已有個本領,去做零碎工夫,條分縷析,亦自無礙。
若下等資質,必須識得道在吾心,不假外求,有了本領,方去為學,不然隻是向外馳求,誤卻一生矣。
祝淵言立志之難。
先生曰:“人之於道,猶魚之於水,魚終日在水,忽然念曰:‘吾當入水。
’躍起就水,勢必反在水外。
賢今何嘗不在道中?更要立志往那處求道?若便如此知得,連‘立志’二字也是贅。
” 先生語葉敦艮曰:“學者立身,不可自放一毫出路。
” 問:“改過
”則龍溪之說,非師門定本可知。
若夫子之毋意,正可與誠意之說相發明,誠意乃所以毋意也,毋意者毋自欺也。
(以上丁醜) 子絕四,毋意,聖人心同太虛,一疵不存,了無端倪可窺,即就其存主處,亦化而不有,大抵歸之神明不測而已。
自意而積成為我,纔說得是私意,若竟以竟為私,是認念為意也。
日用之間,動靜雲為,莫不各有自然之理,苟能順以應之,如飢食渴飲,夏葛冬裘,不起一見,則亦無往而非道矣。
纔起一見,便屬我見,強我合道,動成兩牉。
格物,是格其有善無惡之物。
(以上戊寅。
) 存其心,養其性,存得恰好處,便是癢。
本是一個工夫,卻須兩句說,正如宋人言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”。
(己卯。
) 人心如穀種,滿腔都是生意,欲锢之而滞矣。
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,疏之而已耳。
又如明鏡,全體渾是光明,習染薰之而暗矣。
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,拂拭而已耳。
惟有内起之賊,從意根受者不易除,更加氣與之拘,物與之蔽,則表?夾攻,更無生意可留、明體可觌矣,是為喪心之人。
君子惓惓于慎獨,以此。
省察二字,正存養中喫緊工夫。
如一念於欲,便就此念體察,體得委是欲,立與消融而後已。
聖人之所謂道者,率性而已矣。
盈天地間皆性也,性一命也,命一天也,天即心,即理,即事,即物,而渾然一緻,無有乎上下、精粗之岐,所以謂中庸之道也。
後之言道者,妄意所謂形而上者,而求之虛無,既遁有而入無,又遁無而入有,有無兩遣,善惡不立,其究也,歸之斷滅性種,而猶謂之見性,何哉?(以上庚辰。
) 身無妄動可乎?無妄動易,無妄念難。
無妄可乎?曰無妄念易,無妄心難。
心是鑒察官,謂之良知,最有權,觸着便碎。
人但随俗習非,因而行有不慊,此時鑒察,仍是井井,卻已主不得。
鑒察無主,則血氣用事,何所不至!一事不做主,事事不做主,隐隐一竅,托在恍惚間,擁虛器而已。
語次多詭随,亦見主心之不一。
小人閑居為不善,隻為惹卻些子。
聖人勘之曰:“無所不至。
” 主靜,敬也。
若言主敬,便贅此主字。
如在性情上理會,但有過,更無不及可商。
如出手太粗,應手太急,便是過,不必到分數上争饒減也。
然間有太軟太弱時,總向廓然處讨消息。
人心一氣而已矣,而樞紐至微,纔入粗一二,則樞紐之地,霍然散矣。
散則浮,有浮氣,因以有浮質;有浮質,因以有浮性;有浮性,因以有浮想。
為此四浮,合成妄根。
為此一妄,種成萬惡。
差乎!其所由來者漸矣。
本心湛然無思無為,為天下主,過此一步,便為安排。
心有安排,因以有倚着;有倚着,因以有方所;有方所,因以有去住;有去住,因以有轉換。
則機6械變詐,無所不至矣。
(以上壬午淮上。
) 莫非命也,順而受之,正也。
莫之為而為,莫之緻而緻,如斯而已矣。
受制焉,僥倖苟免焉,一為桎梏,一為巖牆矣。
莫非性也,率而由之,真也。
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,如斯而已矣。
安排焉,知過造作焉,一為湍水,一為杞柳矣。
人有?言曰:“性命由一念之起滅,一息之呼吸,一日之晝夜,推之以至百年之生死。
時然而然,不期然而然,莫非性也,則莫非命也。
”今人專以生死言性命,蓋指其盡處言也。
而漸易以七尺之成毀,則性命之說,有時而晦矣。
心放自多言始,多言自言人短長始。
後之學者,每於道理二分之:推一分於在天,以為天命之性;推一分於萬物,以為在物之理;又推一分於古今典籍,以為耳目之用神。
反而求之吾心,如赤貧之子,一無所有,乃日夕乞哀於三者。
而幾幾乎其來舍焉,客子之過逆旅,止堪一宿,所謂疏者,續之不堅也。
當是時,主人貧甚,尚有一點靈明,可恃為續命之膏,又被佛氏先得之。
則益望望然恐,曰:“我儒也,何以佛為?”并其靈明而棄之。
於是天地萬物,古今典籍,皆阚亡,而返求其一宿而不可得,終望門持缽以死。
甯為牛後,無為鶪口,悲夫! 或問:“孰有以一念為萬年者乎?”曰:“無以為也。
往者過,來者續,今日之日,豈非昨日之日乎?學貴日新,日日取生手,一日剝換一日,方不犯人間火食。
”(以上壬午京邸。
) 《大學》首言“明德”,又繼之曰:“止於至善。
”蓋就明德中指出主宰,有所謂至善者,而求以止之,止之所以明之也。
然則學問工夫,固不止就一靈明處結果可知。
陽明先生曰:“無善無惡者理之靜,有善有惡者氣之動。
”理無動靜,氣有寂感,離氣無理,動靜有無,通一無二。
以理為靜,以氣為動,言有言無,則善惡之辨,轉展悠謬矣。
心且是無善無惡,其如動而為好惡,好必善,惡必惡,如火之熱,水之寒,斷斷不爽,乃見其所為善者。
孟子性善之說,本此。
故曰:“平旦之氣,其好惡與人相近者幾希。
”此性善第一義也。
《大學》之好惡,正指平旦之好惡而言。
故欺曰自欺,慊曰自慊。
自之為言,由也;自之為言,獨也。
朱子曰:“人心之靈,莫不有知。
”即所謂良知也。
但朱子則欲自此而一一緻之於外,陽明則欲自此而一一緻之於中。
不是知處異,乃是緻處異。
《大學》言明德,則不必更言良知,知無不良,即就明德中看出。
陽明特指點出來,蓋就工夫參本體,非全以本體言也。
又曰:“良知即天理,即未發之中。
”則全以本體言矣,将置明德於何地?至後人益張大之,搬弄此二字,愈晦原初立言之旨。
佛氏之學,隻主靈明,而抹去善惡二義,故曰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時見本來面目。
”本來面目,仍隻是一點靈明而已。
後之言《學》者本之,豈《大學》之義乎? 故敬齋曰:“心有專主之謂意。
”朱子釋《訓蒙詩》曰:“意是情專所主時。
”近之。
《大學章句》以心之所發言,恐未然。
愚謂敬齋亦近之,而未盡也。
心有專主,蓋言有所專主也。
有所專主,仍是逐物心,即朱子情專所主之說。
然讀《大學》本傳,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方見得他專主精神,隻是善也。
意本如是,非誠之而後如是,意還其意之謂誠,乃知意者心之主宰,非徒以專主言也。
天一也,自其主宰而言,謂之帝;心一也,自其主宰而言,謂之意。
天有五帝,而分之為八節十二辰,故曰帝出乎《震》,齊乎《巽》,相見乎《離》,緻沒乎《坤》,說言乎《兌》,戢乎《乾》,勞乎《坎》,成言乎《艮》,即主宰,即流行也。
此正是體用一原,顯微無聞處。
今言意為心之所發,亦無不可,言所發而所存在其中,終不可以心為所存,意為所發。
意者心之所發,發則有善有惡,陽明之說有自來矣。
抑善惡者意乎?好善惡惡者意乎?若果以好善惡惡者為意,則意之有善而無惡也,明矣。
然則誠意一關,其止至善之極則乎? 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蓋言獨體之好惡也。
元來隻是自好自惡,故欺曰自欺,慊曰自慊。
既是自好自惡,則好在善,即是惡在不善,惡在不善,即是好在善。
故好惡雖兩意而一幾,若以所感時言,則感之以可好而好,感之以可惡而惡,方有分用之機。
然所好在此,所惡在彼,心體仍隻是一個。
一者誠也,意本一,故以誠體還之,非意本有兩,而吾以誠之者一之也。
古本聖經,而後首傳誠意,前不及先緻知,後不及欲正心,直是單提直指,以一義總攝諸義。
至未又雲“故君子必誠其意”,何等鄭重。
故陽明古本《序》曰:“《大學》之道,誠意而已矣。
”豈非言誠意而格緻包與其中,言誠意而正心以下,更無餘事乎?乃陽明宛轉歸到緻良知,為《大學》本旨,大抵以誠意為主意,以緻良知為工夫之則。
蓋曰“誠意無工夫,工夫隻在緻知”,以合於明善是誠身工夫,博文是約禮工夫,惟精是惟一工夫,豈不直截簡要?乃質之誠意本傳,終不打合。
及攷之修身章,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,隻此便是良知。
然則緻知工夫,不是另一項,仍隻就誠意中看出。
如離卻意根一步,亦更無緻知可言。
餘嘗謂好善惡惡是良知,舍好善惡惡,無所謂知善知惡者,好即是知好,惡即是知惡,非謂既知了善,方去好善,既知了惡,方去惡惡。
審如此,亦安見所謂良者?乃知知之與意,隻是一合,相分不得精粗動靜。
且陽明既以誠意配誠身,約禮惟一,則莫一於意,莫約於誠意一關。
今雲“有善有惡意之動”,善惡雜揉,向何處讨歸宿?抑豈《大學》知本之謂乎?如謂誠意,即誠其有善有惡之意,誠其有善,固可斷然為君子;誠其有惡,豈有不斷然為小人?吾不意當良知既緻之後,隻落得做半個小人。
若雲緻知之始,有善有惡,緻知之後,無善無惡,則雲“《大學》之道,正心而已矣”,始得。
前之既欲提宗於緻知,後之又欲收功於正心,視誠意之關,直是過路斷橋,使人放步不得,主意在何處? 濂溪曰:“幾善惡,即繼之曰德,愛曰仁,宜曰義,通曰禮,知曰智,守曰信,此所謂德幾也。
”道心惟微也。
幾本善而善中有惡,言仁義非出於中正,即是幾之惡,不謂忍與仁對,乖與義分也。
先儒解幾善惡多誤。
“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知之良”,二語,決不能相入,則知與意分明是兩事矣。
将意先動而知随之耶?抑知先主而意繼之耶?如意先動而知随之,則知落後着,不得謂良。
如知先主而意繼之,則離照之下,安得更留鬼魅?若或驅意於心之外,獨以知與心,則法惟有除意,不當誠意矣。
且自來經傳無有以意為心外者,求其說而不得,無乃即知即意乎?果即知即意,則知良意亦良,更不待言。
幾者動之微,不是前此有個靜地,後此又有動之着在,而幾則界乎動靜之間者。
審如此三截看,則一心之中,随處是絕流斷港,安得打合一貫?餘嘗謂周子誠神幾非三事,總是指點語。
《大學》止辨公私義利,而不分理欲天人;《中庸》隻指隐微顯見,而不分前後動靜。
此是儒門極大公案,後人愦愦千載於今。
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全是指點微體。
過此一關,微而着矣。
好而流為好樂,惡而流為忿懥,又再流而為親愛之僻,為賤惡之僻,又再流而為民好之僻,民惡之僻。
濫觞之弊,一至於此,總為不誠意故。
然則以“正心”章視誠意微着之辨彰彰,而世儒反以意為粗根,以心為妙體。
後儒格物之說,當以淮南為正。
曰:“格知身之為本,而家國天下之為末。
”予請申曰:“格知誠意之為本,而正修齊治平之為末。
”陽明雲:“意在於事親,則緻吾良知于事親之物。
”隻意在於事親,便犯個私意了。
當晨昏則定省,當冬夏則溫凊,何處容得意在於事親耶? 朱子表章《大學》,於格緻之說,最為緊要,而於誠意,反草草。
平日不知作何解,至易箦乃定為今章句。
曰:“實其心之所發,不過是就事盟心伎倆。
”於法已疏矣。
至慎獨二字,明是盡性喫緊工夫,與《中庸》無異旨,而亦以“心之所發”言,不更疏乎?朱子一生學問,半得力於主敬,今不從慎獨二字認取,而欲掇敬於格物之前,真所謂握燈而索照也。
予嘗謂學術不明,隻是《大學》之教不明。
《大學》之教不明,不争格緻之辨,而實在誠正之辨。
蓋良知與聞見之知,總是一知,良知何嘗離得聞見?聞見何嘗遺得心靈?水窮山盡,都到這?,誠正之辨,所關甚大。
辨意不清,則以起滅為情緣;辨心不清,則以虛無落幻相。
兩者相為表?,言有言無,不可方物,即區區一點良知,亦終日受其颠倒播弄,而不自知,适以為濟惡之具而已。
視聞見支離之病,何啻霄壞!一誠貫所性之全,而工夫則自明而入,故《中庸》曰“誠身”,曰“明善”,《大學》曰“誠意”,曰“緻知”,其旨一也。
要之,明善之善,不外一誠,明之所以誠之也;緻知之知,不離此意,緻之所以誠之也。
本體工夫,委是打合。
意根最微,誠體本天,本天者至善者也。
以其至善,還之至微,乃見其真。
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次第俱到,以歸之得,得無所得,乃為真得。
禅家所謂向一毛孔立腳是也。
此處圓滿,無處不圓滿,此處虧欠,無處不虧欠,故君子起戒於微,以克完其天心焉。
欺之為言欠也,所自者欠也,自處一動,便有夾雜。
因無夾雜,故無虧欠。
而端倪在好惡之地,性光呈露,善必好,惡必惡,彼此兩關,乃呈至善。
故謂之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。
此時渾然天體用事,不人力絲毫,於此尋個下手工夫,惟有慎之一法,乃得還他本位,曰獨。
仍不許動亂手腳一毫,所謂誠之者也。
此是堯、舜以來相傳心法,學者勿得草草放過。
心體本無動靜,性體亦無動靜,以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,尤屬後人附會。
喜怒哀樂,人心之全體,自其所存者,謂之未發;自其形之外者,謂之已發。
寂然之時,亦有未發已發;感通之時,亦有未發已發。
中外一機,中和一理也。
若徒以七情言,如笑啼怒罵之類,畢竟有喜時,有不喜時,有怒時,有不怒時,以是分配性情,勢不得不以斷滅者為性種,而以紛然雜出者為情緣,分明有動有靜矣。
周子主靜之靜,與動靜之靜,迥然不同。
蓋動靜生陰陽,兩者缺一不得,若於其中偏處一焉,則将何以為生生化化之本乎?然則周子何以又下個靜字?曰隻為主宰處着不得註腳,隻得就流行處讨消息。
亦以見動靜隻是一理,而陰陽太極隻是一事也。
先儒之解《大學》者,以意為心之所發,而以所發先所存,故於《中庸》亦有“緻和以緻中”等語。
近時鄒吉水有曰:“舍已發之和,而欲求未發之中,雖孔子不能。
”總為不能出脫一意字,故其說種種悠謬。
信如此,隻合和為天下之大本矣。
問:“雖不見聞,亦不敢忽,如何?”曰:“此除是閉耳合眼也。
心不在焉,始有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時。
若靜中工夫愈得力,則耳目聰明,亦愈加分曉,可見人生并無不睹不聞時也。
若謂戒懼工夫,不向睹聞處着力則可。
” 知在善不善之先,故能使善端充長,而惡自不起。
若知在善不善之後,無論知不善無救於短長,勢必至遂非文過,即知善反多此一知,雖善亦惡。
今人非全不知,隻是稍後耳。
視聖人霄壞,知隻是良知,而先後之間,所争緻與不緻也。
起一善念,吾從而知之,知之之後,如何頓放此念?若頓放不妥,吾慮其剜肉成瘡。
起一惡念,吾從而知之,知之之後,如何消化此念?若消化不去,吾恐其養虎遺患。
總為多此一起,纔有起處,雖善亦惡,轉為多此一念,纔屬念緣,無滅非起。
今人言緻良知者如是。
國家将興,必有祯祥,國家将亡,必有妖孽,此興亡先兆也。
蓋人心亦有兆焉,方一念未起之先,而時操之以戒懼,即與之一立。
立定,不至有岐路相疑之地,則此心有善而無惡。
即有介不善于善中,而吾且擇之精,而守之一,若明鏡當空,不能眩我以妍媸。
此所謂善必先知之,不善必先知之,吾之言緻知之學者如是。
就性情上理會,則曰涵養;就念慮上提撕,則曰省察;就氣質上消鎔,則曰克治。
省克得輕安,即是涵養;涵養得分明,即是省克。
其實一也,皆不是落後事。
知無先後,但自誠而明,便占先手,故曰“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
”若自明而誠,尚得急離誠言明,終落後。
即明盡天下之理,都收拾不到這?來,總屬狂慧。
天命之性,不可得而見,即就喜怒哀樂求之,猶以為粗,幾不足據也。
故又就喜怒哀樂,一氣流行之間,而誠通誠複。
有所謂鬼神之德者言之,德即人心之德,即天命之性。
故不睹不聞之中,而莫見莫顯者存焉。
是以君子之戒慎恐懼,真若或使之,如所謂“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上帝臨汝,無貳爾心”者。
故特以祭法推明之,一切工夫,總是一誠。
乃信陽明先生“戒慎恐懼是本體”之說,非虛語也。
本體此誠,工夫亦此誠,相逼成象,洋洋複洋洋,凡以見鬼神之為德如此。
本心之學,聖學也,而佛氏張大之,諱虛而言空。
空故無所不攝,攝一切有無而皆空,一切有無不受也。
又離一切無而不空,其所空自在也。
看來隻是弄精魂,語下而遺上者欤? 誠者不思而得,良知不慮而知,良知一誠也,緻知誠之者也。
此文成秘旨。
太極本無極,是直截語。
如後人參解,乃曰“太極本於無極”耳。
信如此,豈不加一重障礙?宜象山之聽聽而訟也。
孟子曰:“乃若其情,則可以為善矣。
”何故避性字不言?隻為性不可指言也。
蓋曰:“吾就性中之情蘊而言,分明見得是善。
”今即如此解,尚失孟子本色,況可雲以情念性乎?何言乎情之善也?孟子言這恻隐心就是仁,何善如之?仁義禮智,皆生而有之,所謂性也。
乃所以為善也,指情言性,非因情見性也;即心言性,非離心言善也。
後之解者曰:“因所發之情,而見所存之性;因所情之善,而見所性之善。
”豈不毫釐而千裡乎? 凡所雲性,隻是心之性,決不得心與性對;所雲情,可雲性之情,決不得性與情對。
恻隐之心仁也,又曰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
”說者以為端緒見外耳,此中仍自不出來,與仁也之意稍傷。
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,隻說得仁的一端,因就仁推義禮智去,故曰四端,如四體判下一般,說得最分明。
後人錯看了,又以誣仁也。
因以孟子誣《中庸》未發為性,已發為情。
雖喙長三尺,向誰說。
口之於味一章,最費解說,今略為拈出。
蓋曰“耳目口鼻之欲”,雖生而有之之性乎?然獨無所以宰制之乎?是即所謂命也。
故君子言命不言性,以緻遏欲存理之功。
綱常倫物之則,有至有不至,雖生而若限之命乎?然孰非心之所固有乎?是則所謂性也。
故君子言性不言命,以緻盡人達天之學。
蓋性命本無定名,合而言之皆心也,自其權籍而言,則曰命,故嘗能為耳目口鼻君;自其體蘊而言,則曰性,故可合天人,齊聖凡,而歸於一。
總許人在心上用功,就氣中參出理來。
故兩下分疏如此。
若謂命有不齊,惟聖人全處其豐,豈耳目口鼻之欲,聖人亦處其豐乎?性有不一,惟聖人全出乎理,豈耳目口鼻之性,獨非天道之流行乎?審若此,既有二性,又有二命矣。
惟提起心字,則性命各有條理,令人一一推诿不得,此孟子道性善本旨也。
後之言性者,離心而言之,離之弗能離,則曰一而二,二而一,愈玄愈遠。
離性言命亦然。
(羲以為性命之辨,莫明於此。
耳目口鼻是氣之流行者,離氣無所為理,故曰性也。
然即謂是為性,則理氣渾矣。
乃就氣中指出其主宰之命,這方是性。
故於耳目口鼻之流行者,不竟謂之為性也。
綱常倫物之則,世人以此為天地萬物公共之理,用之範圍世教,故曰命也。
所以後之儒者,窮理之學,必從公共處窮之,而我之所有者,唯知覺耳。
孟子言此理自人所固有,指出性真,不向天地萬物上求,故不謂之命也。
宋儒以上段是氣質之性,下段是義理之性,豈不誤哉?) 勿忘勿助間,适合其宜,即義。
非以勿忘勿助去集那義也。
如此,正是義襲了。
知言之學,隻是從未發之中看得透,故早破了偏見。
此處差之毫釐,氣便於此而受過。
過則暴也。
此孟子得統於子思處。
主一之謂敬,心本有主,主還其主,便是主一。
今日乃打破敬字,濂溪以中言性,而本之剛柔善惡。
剛柔二字,即喜怒哀樂之别名,剛善則怒中有喜,惡則即是偏於剛,一味肅殺之氣矣。
柔善則喜中有怒,惡則即是偏於柔,一味優柔之氣矣。
中便是善,言於剛柔之間認個中,非是於善惡之間認個中。
又非是於剛善柔善之外,另認個中也。
此中字,分明是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,故即承之曰:“中也者和也,中節也,天下之達道也,聖人之事也。
”《圖說》言仁義中正,仁義即剛柔之别名,中正即中和之别解,皆為《中庸》註疏。
後人不解《中庸》,并不解《圖說》、《通書》矣。
周子思之功,全向幾處用。
幾者動之微,吉之先見者也。
知幾故通微,通微故無不通,故可以盡神,可以體誠,故曰思者聖功之本,而吉兇之機也。
吉兇之機,言善惡由此而出,非幾中本有善惡也。
幾動誠動,言幾中之善惡,方動於彼,而為善去惡之實功,已先動於思,所以謂之“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”,所以謂之“知幾其神。
”機非幾也,言發動所由也。
善不善之幾,中於感應者,止有過不及之差,而乘於念慮者,則謂之惡。
然過而不已,念慮乘之,亦鮮不為大惡矣。
君子知幾,端在感應上控持得力,若念慮之惡,君子早已絕之矣。
程子以水喻性,其初皆清也,而其後漸流而至於濁,則受水之地異也。
如此分義理與氣質,似甚明。
但《易》稱“各正性命,乃利貞。
”又稱“成之者性也。
”亦以誠複言,則古人言性,皆主後天,而至於人生而靜以上,所謂不容說者也。
即繼之者善,已落一班,畢竟離氣質,無所謂性者。
生而濁則濁,生而清則清,非水本清,而受制於質,故濁也。
如此則水與受水者,終是兩事,性與心可分兩事乎?餘謂水心也,而清者其性也,有時而濁,未離乎清也,相近者也。
其終锢於濁,則習之罪也。
性本虛位,心有定理。
敬齋雲:“敬無間斷,便是誠。
”予謂“心有間斷,隻為不敬,故若敬,則自無間斷。
敬則所以誠之也,此所謂自明而誠也,非敬即是誠。
敬齋尚未及和靖,敬齋隻持守可觀,而和靖於涵養分上,大是得力。
以上癸未名(《存疑雜着》) 會語 問:“未發之中,難以摸索?”曰:“中體瑩然,何勞摸索?纔摸索,便不是中。
”為學莫先於辨誠僞,苟不於誠上立腳,千修、萬修,隻做得禽獸路上人。
祁世培問:“人於生死關頭不破,恐於義利,尚有未淨處。
”曰:“若從生死破生死,如何破得?隻從義利辨得清,認得真,有何生死可言?義當生自生,義當死自死,眼前止見一義,不見有生死在。
” 問:“生死”,陶石梁以臘月三十日言之。
先生曰:“臘月三十日,謂一年之事,以此日終;而一年之事,不自此日始,須從正月初一日做起也。
” 問:“格物當主何說?”有言:“聖賢道理圓通,門門可入,不必限定一路。
”先生曰:“畢竟隻有慎獨二字,足以蔽之,别無門路多端,可放步也。
” 問:“三教同源否?”曰:“莫懸虛勘三教異同,且當下辨人禽兩路。
” 古人成說如琴譜,要合拍須自家彈。
靜坐是養氣工夫,可以變化氣質。
陶石梁每提識認二字,果未經識,如何讨下手?乃門下便欲識認個甚麼?轉落影響邊事,愈求愈遠,堕入坑塹。
《中庸》言道不遠人,其要歸之子臣弟友,學者乃欲遠人以為道乎? 世人無日不在禽獸中生活,彼不自覺,不堪當道眼觀,并不堪當冷眼觀。
今以市井人觀市井人,彼此不覺耳。
問:“先生教某靜坐,坐時愈覺妄念紛擾,奈何?”曰:“待他供狀自招也好,不然且無從見矣。
此有根株在,如何一一去得?不靜坐,他何嘗無?隻是不覺耳。
” 吾輩心不能靜,隻為有根在。
假如科舉的人,隻在科舉上,仕途的人,隻在仕途上,即不專為此,總是此傍枝生來。
所以濂溪教人,隻把無欲兩字作丹頭。
先生歎曰:“人謂為人不如為己,故不忠。
看來忠於己謀者亦少,如機變,如蠢息,如欺世盜名,日日戕賊此身,誤認是佔便宜事。
”有友問:“三代之下,惟恐不好名,名字恐未可抹壞。
”王金如雲:“這是先儒有激之言,若論一名字,贻禍不是小小。
”友謂:“即如今日之會,來聽者亦為有好名之心耳,即此一念,便足亦取。
”先生曰:“此語尤有病,這會若為名而起,是率天下而為亂臣賊子,皆吾輩倡之也。
諸友?足而不可入斯門矣。
”友又謂:“大抵聖賢學問,從自己起見,豪傑建立事業,則從勳名起見。
無名心,恐事業亦不成。
”先生曰:“不要錯看了豪傑,古人一言一動,凡可信之當時,傳之後世者,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。
此一段精神,所謂誠也。
惟誠,故能建立,故足不朽。
稍涉名心,便是虛假,便是不誠。
不誠,則無物,何從生出事業來?” 問:“無欲而後可言良知否?”曰:“隻一緻知便了。
若言緻知,又言無欲,則緻知之上,又須添一頭腦。
所謂無欲,隻是此心之明,所言有欲,隻是此心之昧。
有欲無欲,止争明昧,相去不遠,但能常明,不必更言無欲。
” 習染日降,而人心萬古如一日。
敬則心中無一事。
舉“飯疏”章,先生曰:“浮雲不礙太虛,聖人之心亦然,直是空洞無一物,今且問如何是太虛之體?”或曰:“一念不起時。
”先生曰:“心無時而不起,試看天行健,何嘗一息之停?所謂不起念,隻是不起妄念耳。
” 性無性,道無道,理無理,何也?蓋有心而後有性,有氣而後有道,有事而後有理。
故性者心之性,道者氣之道,理者事之理也。
無形之名,從有形而起,如曰仁義禮智信,皆無形之名也。
然必有心而後有性之名,有父子而後有仁之名,有君臣而後有義之名,推之禮智信皆然。
故曰形色天性也,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。
先生儆諸生曰:“吾輩習俗既深,平日所為皆惡也,非過也。
學者隻有去惡可言,改過工夫且用不”又曰:“為不善,卻自恕為無害,不知字宙盡寬,萬物可容,容我一人不得。
” 吾輩偶呈一過,人以為無傷。
不知從此過而勘之,先尚有幾十層,從此過而究之,後尚有幾十層,故過而不已,必惡。
謂其出有源,其流無窮也。
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
然後有改過工夫可言。
甯學聖人而未至,無以一善成名者,士君子立志之說也。
甯以一善成名,無學聖人而未至者,士君子返躬之義也。
如為子死孝,為臣死忠,古今之常理,乃舍見在之當為,而曰吾不欲以一善成名,是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! 學者或雲於靜中見得道理如此,而動時又複忙亂;或雲於動時頗近於道,而靜中又複紛擾。
症雖二見,其實一病也。
動靜二字,不能打合,如何言學?陽明在軍中,一面講學,一面應酬軍務,纖毫不亂,此時動靜是一?是二? 有讀《人譜》,疑無善二字者,先生曰:“人心止有好惡一幾,好便好善,惡便惡不善,正見人性之善。
若說心有個善,吾從而好之,有個不善,吾從而惡之,則千頭萬緒,其為矯揉也多矣。
且謂好惡者心乎?善惡者心乎?識者當辨之。
”(《人譜》謂“無善而至善,心之體也”與陽明先生“無善無惡者,心之體”之語不同。
陽明但言寂然不動之時,故下即言“有善有惡,意之動”矣。
先生此語,即周子“無極而太極”也,以“至善”換“太極”二字,更覺親切。
人本無善,正言至善之不落象,無聲無臭也。
先生從至善看到無善,善為主也;周海門言“無善無惡,斯為至善”,從無強名之善,無為主也。
儒、釋分途於此。
) 《大學》所謂格物,《孟子》所謂集義,一事也不放過,一時也不放松,無事時惺惺不寐,有事時一真自如,不動些子。
無事時隻居處恭便了。
天理一點微妙處,提醒工夫在有意無意之間。
省察是存養之精明處。
靜中養出端倪,端倪即意,即獨,即天。
佛氏心無其心,不得不以天地萬物為心;物無其物,不得不以心為天地萬物。
正如鏡中花,用無其用,體非其體。
性即理也,理無往而不在,則性亦無往而不在。
心中無一事,浩然與天地同流。
觀春夏秋冬,而知天之一元生意,周流而無間;觀喜怒哀樂,而知人之一元生意,周流而無間。
為學亦養此一元生生之氣而己。
或曰:“未免間斷耳。
”先生曰:“有三說足以盡之:一、本來原無間斷,二、知間斷即禅續,三、此間斷又從何來?學者但從第三句做工夫,方有進步。
” 學不外日用動靜之間,但辨真與妄耳。
或問:“如何為真?”先生曰:“對妻子如此說,對外人卻不如此說;對同輩如此說,對仆隸卻不如此說。
即所謂不誠無物,不可以言學。
” 世之遠人以為道者,以道為一物,必用吾力以求之,故愈求愈遠。
其實揖讓進退之間,作止語默之際,無非道體之流行。
反之即是,又多乎哉? 問:“所存自謂不差,而發之不能無過,何也?”曰:“仍是靜存之中差耳。
此中先有罅隙,而後發之日用之間,始有過不及之事。
事豈離心而造者?故學者不必求之行事之着,而止求之念慮之微。
一言以蔽之曰誠而已矣。
” 心隻有人心,而道心者,人之所以為心也;性隻有氣質之性,而義理之性者,氣質之所以為性也。
問:“萬物皆備之義”。
曰:“纔見得有個萬物,便不親切,須知盈天地間,無所謂萬物者。
萬物皆因我而名,如父便是我之父,君便是我之君,類之五倫以往,莫不皆然。
然必實有孝父之心,而後成其為我之父,實有忠君之心,而後成其為我之君,此所謂反身而誠。
至此纔見得萬物非萬物,我非我,渾成一體,此身在天地間,無少欠缺,何樂如之?” 羲問:“孔明、敬輿、希文、君實,其立心制行,儒者未必能過之,今一切溝而出之於外,無乃隘乎?”先生曰:“千聖相傳,止此一,學者視此一為離合,所謂‘道心惟微’也。
如諸公,豈非千古豪傑?但於此一不能無出入,於此而放一頭地,則雜矣。
與其雜也,甯隘。
” 先生題魏忠節公主,羲侍先生於舟中。
陳幾亭以《與紹守書》呈先生。
先生覽畢付羲。
其大意謂:“天下之治亂在六部,六部之胥吏盡紹興。
胥吏在京師,其父兄子弟盡在紹興,為太守者,苟能化其父兄子弟,則胥吏亦從之而化矣。
故紹興者,天下治亂之根之本也。
”羲一笑而置之,曰:“迂腐。
”先生久之曰:“天下誰肯為迂腐者?”羲惕然,無以自容。
心須樂而行惟苦,學問中人無不從苦處打出。
道非有一物可名,隻在行處圓滿。
張二無從事主靜之學,請正。
先生曰:“心無分於動靜,故學亦無分於動靜。
若專求靜,便坐喜靜惡動之病,非體用一原之學也。
”二無曰:“讀先生《人譜》,而知《損》、《益》二卦,學者終身用之不盡。
”先生曰:“不然。
要識乾元,不識乾元,則心無主宰,即懲窒遷改,未免以後起為功,豈能直達本原乎?”二無竦然曰:“此元公以後,久默之旨。
” 祝淵苦遊思雜念,先生曰:“學者養心之法,必先養氣,養氣之功,莫如集義。
自今以往,隻事事求慊於心,凡閑勾當、閑話說,概與截斷,歸并一路,遊思雜念,何處可容?” 今人讀書,隻為句句明白,所以無法可處;若有不明白處,好商量也。
然徐而叩之,其實字字不明白。
世言上等資質人,宜從陸子之學;下等資質人,宜從朱子之學。
吾謂不然。
惟上等資質,然後可學朱子,以其胸中已有個本領,去做零碎工夫,條分縷析,亦自無礙。
若下等資質,必須識得道在吾心,不假外求,有了本領,方去為學,不然隻是向外馳求,誤卻一生矣。
祝淵言立志之難。
先生曰:“人之於道,猶魚之於水,魚終日在水,忽然念曰:‘吾當入水。
’躍起就水,勢必反在水外。
賢今何嘗不在道中?更要立志往那處求道?若便如此知得,連‘立志’二字也是贅。
” 先生語葉敦艮曰:“學者立身,不可自放一毫出路。
” 問:“改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