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
關燈
小
中
大
轉而歸咎仁之不若人。
故孟子特地拈出本來此心,人人圓滿,但是一日之造端,便判終身之趨向,即夫子“習相遠”之說也。
說箇信果,定是未言未行之先,先着一番心了。
大人未言,那見有當信之理?未行,那見有當果之事?任他危言遜言,旁行正行,再沒有不中于則者。
義有準而心無着也。
感遇聚散,佛氏視之,皆太虛中遊氣紛擾,與性體一毫不相妨礙,儒者則皆是我本根發出枝葉,無一件是假。
心體無盡,凡天地間所有之事,古今來所有之功,聖賢接續盡之,豈能盡得? 陽明先生答陸元靜,無妄無照之論,蓋本之佛書。
佛書言妄心即真心影像,妄本無妄,以有感故,感亦無感,以能照故。
若是,則照妄之心,即是無妄之心,雲何複得有妄心?心本無妄,以無照故謂之妄。
今指為真心之影像,畢竟影是形生,像随鏡見,推不得是鏡以外事。
今欲卻妄而完真,安得逃影而滅像乎? 佛氏言心無常,為無所住而生其心,念念生滅不停也。
此儒者之所謂妄心也。
而佛氏正以顯此心之性空,妙理即謂之真如不動。
此蓋有見於流行,無見於主宰,以其常動而謂之不動,非真不動也。
《中庸》曰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
”佛氏所缺者,至德也。
公都子所言“性無善無不善”,“性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”,“有性善有性不善”三說,總是一說。
不觀之佛書雲:“性無善惡,能生善惡。
”又雲:“善惡同以心性為性,若斷性惡,則斷心性。
”性不可斷,故性善性惡皆不可斷,既不可斷,則是性有善惡也。
若雲“性本無性,性亦非性”,畢竟有箇生善生惡者在,則是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也。
佛法先要人信心,蓋佛法示人本是種種可疑。
於此教人盡行奪下整身,跳入其中,豈不立地成佛?何必更假修為?若吾儒亦是穿衣喫飯,夏葛冬裘,見成道理,伸手便見,率之即是,體之即存。
故不必言信,無疑非信;不必言悟,無修非悟。
釋氏言宗心,言妄心,謂常住不動之真心為宗,緣起者為妄。
其實所謂常住不動者,空而已矣;緣起而流行者,天地萬物皆野馬塵埃也。
但不足以礙我空體,與空體截然不相粘合。
吾儒則就此野馬塵埃之中,流行而不失其則者,乃是常住不動之真心,故其名則同,而所指實異也。
宗伯吳霞舟先生锺巒 吳锺巒字巒,号霞舟,武進人也。
崇祯甲戌進士。
先生弱冠為諸生,出入文社,講會者四十餘年,海内推為名宿。
以貢教谕光州學。
從河南鄉舉登第,時年已五十八矣。
授長興知縣。
閹人崔璘榷鹾,以犀禮待郡縣,先生不往。
降紹興照磨,量移桂林推官。
南渡,陞禮部主事,未上而國亡。
閩中以原官召之,上書言國事,時宰不悅。
先生曰:“今日何等時?如某者更說一句不得耶?”出為廣東副使。
未行而國又亡。
遁迹海濱,會時自浙至中左,建國以一旅奉之。
二三人望,皆觀望不出。
先生曰:“吾等之出,未必有濟;然因吾等之不出,而人心解體,何以見魯、衛之士?亦惟以死繼之而已。
”起為通政使。
及返浙海,先生以禮部尚書扈跸,所至錄其士之秀者為弟子員,率之見于行朝。
仆仆拜起,人笑其迂,先生曰:“此與陸君實舟中講《大學》‘正心’章一例耳。
”後退處補陀,聞滃洲事亟,先生曰:“昔者吾友李仲達死奄禍,吾尚為諸生,不得請死;吾友馬君常死國難,吾為遠臣,不得從死;閩事之壞,吾已辭行,不得驟死。
吾老矣,不及此時此土,死得明白幹淨,即一旦疾病死,何以謝吾友,見先帝於地下哉?”複渡海入滃洲。
辛卯八月末,于聖廟右庑設高座,積薪其下,城破,捧夫子神位,登座危坐,舉火而卒,年七十五。
先生受業於泾陽,而于景逸、玄台、季思皆為深交,所奉以為守身法者,則淇澳《困思抄》也。
在長興五載,以為差足自喜者三事:一為子劉子弔丁長儒至邑,得侍杖履,一為九日登烏膽山;一為分房得錢希聲。
所謂道德文章山水,兼而有之矣。
先生嘗選時文名士品,擇一時之有品行者,不滿二十人,而某與焉。
其後同處圍城,執手恸哭,某别先生,行三十裡,先生複棹三闆追送,其語絕痛。
薛諧孟傳先生所謂“嗚咽而赴四明山中之招者”,此也。
嗚呼!先生之知某如此,今抄先生學案,去之三十年,嚴毅之氣,尚浮動目中也。
霞舟随筆 人生隻君親兩大本,凡日用應酬,宗族眷屬,無不本于親,本此之謂仁。
凡踐土食毛,事上臨下,無不本于君,本此之謂義。
人隻除了利根,便為聖賢,故喻利喻義,分别君子小人。
小人所以喻利,隻為遂耳目口鼻之欲,孟子所以說“養其小體為小人”。
試想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八字,直将此身立在千仞岡上,下視養口體物交物一班人,渺乎小哉!真蠛蠓一世矣。
有伊尹之志則可仕,不則貪位慕祿之鄙夫而已矣,不可與事君也;有顔子之樂則可處,不則飽食閑居之小人而已矣,未足與議道也。
士大夫為盜賊關說者,是即盜賊,為倡優關說者,是即倡優。
或問:“當此之時,何以自處?”答雲:“見危臨難,大節所在,惟有一死。
其他随緣俟命,不榮通,不醜窮,常養喜神,獨尋樂處,天下自亂,吾身自治。
《履》之九二:‘履道坦坦,幽人貞吉。
’《象》曰:‘幽人貞吉,中不自亂也。
’玩之可得守身法。
” 當此之時,惟見危授命,是天下第一等事。
不死以社稷,成敗尚聽諸天,非立命之學也。
當此之時,避世深山,亦天下第一等事。
徼幸以就功名,禍福全聽諸人,非保身之道也。
錢
故孟子特地拈出本來此心,人人圓滿,但是一日之造端,便判終身之趨向,即夫子“習相遠”之說也。
說箇信果,定是未言未行之先,先着一番心了。
大人未言,那見有當信之理?未行,那見有當果之事?任他危言遜言,旁行正行,再沒有不中于則者。
義有準而心無着也。
感遇聚散,佛氏視之,皆太虛中遊氣紛擾,與性體一毫不相妨礙,儒者則皆是我本根發出枝葉,無一件是假。
心體無盡,凡天地間所有之事,古今來所有之功,聖賢接續盡之,豈能盡得? 陽明先生答陸元靜,無妄無照之論,蓋本之佛書。
佛書言妄心即真心影像,妄本無妄,以有感故,感亦無感,以能照故。
若是,則照妄之心,即是無妄之心,雲何複得有妄心?心本無妄,以無照故謂之妄。
今指為真心之影像,畢竟影是形生,像随鏡見,推不得是鏡以外事。
今欲卻妄而完真,安得逃影而滅像乎? 佛氏言心無常,為無所住而生其心,念念生滅不停也。
此儒者之所謂妄心也。
而佛氏正以顯此心之性空,妙理即謂之真如不動。
此蓋有見於流行,無見於主宰,以其常動而謂之不動,非真不動也。
《中庸》曰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
”佛氏所缺者,至德也。
公都子所言“性無善無不善”,“性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”,“有性善有性不善”三說,總是一說。
不觀之佛書雲:“性無善惡,能生善惡。
”又雲:“善惡同以心性為性,若斷性惡,則斷心性。
”性不可斷,故性善性惡皆不可斷,既不可斷,則是性有善惡也。
若雲“性本無性,性亦非性”,畢竟有箇生善生惡者在,則是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也。
佛法先要人信心,蓋佛法示人本是種種可疑。
於此教人盡行奪下整身,跳入其中,豈不立地成佛?何必更假修為?若吾儒亦是穿衣喫飯,夏葛冬裘,見成道理,伸手便見,率之即是,體之即存。
故不必言信,無疑非信;不必言悟,無修非悟。
釋氏言宗心,言妄心,謂常住不動之真心為宗,緣起者為妄。
其實所謂常住不動者,空而已矣;緣起而流行者,天地萬物皆野馬塵埃也。
但不足以礙我空體,與空體截然不相粘合。
吾儒則就此野馬塵埃之中,流行而不失其則者,乃是常住不動之真心,故其名則同,而所指實異也。
宗伯吳霞舟先生锺巒 吳锺巒字巒,号霞舟,武進人也。
崇祯甲戌進士。
先生弱冠為諸生,出入文社,講會者四十餘年,海内推為名宿。
以貢教谕光州學。
從河南鄉舉登第,時年已五十八矣。
授長興知縣。
閹人崔璘榷鹾,以犀禮待郡縣,先生不往。
降紹興照磨,量移桂林推官。
南渡,陞禮部主事,未上而國亡。
閩中以原官召之,上書言國事,時宰不悅。
先生曰:“今日何等時?如某者更說一句不得耶?”出為廣東副使。
未行而國又亡。
遁迹海濱,會時自浙至中左,建國以一旅奉之。
二三人望,皆觀望不出。
先生曰:“吾等之出,未必有濟;然因吾等之不出,而人心解體,何以見魯、衛之士?亦惟以死繼之而已。
”起為通政使。
及返浙海,先生以禮部尚書扈跸,所至錄其士之秀者為弟子員,率之見于行朝。
仆仆拜起,人笑其迂,先生曰:“此與陸君實舟中講《大學》‘正心’章一例耳。
”後退處補陀,聞滃洲事亟,先生曰:“昔者吾友李仲達死奄禍,吾尚為諸生,不得請死;吾友馬君常死國難,吾為遠臣,不得從死;閩事之壞,吾已辭行,不得驟死。
吾老矣,不及此時此土,死得明白幹淨,即一旦疾病死,何以謝吾友,見先帝於地下哉?”複渡海入滃洲。
辛卯八月末,于聖廟右庑設高座,積薪其下,城破,捧夫子神位,登座危坐,舉火而卒,年七十五。
先生受業於泾陽,而于景逸、玄台、季思皆為深交,所奉以為守身法者,則淇澳《困思抄》也。
在長興五載,以為差足自喜者三事:一為子劉子弔丁長儒至邑,得侍杖履,一為九日登烏膽山;一為分房得錢希聲。
所謂道德文章山水,兼而有之矣。
先生嘗選時文名士品,擇一時之有品行者,不滿二十人,而某與焉。
其後同處圍城,執手恸哭,某别先生,行三十裡,先生複棹三闆追送,其語絕痛。
薛諧孟傳先生所謂“嗚咽而赴四明山中之招者”,此也。
嗚呼!先生之知某如此,今抄先生學案,去之三十年,嚴毅之氣,尚浮動目中也。
霞舟随筆 人生隻君親兩大本,凡日用應酬,宗族眷屬,無不本于親,本此之謂仁。
凡踐土食毛,事上臨下,無不本于君,本此之謂義。
人隻除了利根,便為聖賢,故喻利喻義,分别君子小人。
小人所以喻利,隻為遂耳目口鼻之欲,孟子所以說“養其小體為小人”。
試想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八字,直将此身立在千仞岡上,下視養口體物交物一班人,渺乎小哉!真蠛蠓一世矣。
有伊尹之志則可仕,不則貪位慕祿之鄙夫而已矣,不可與事君也;有顔子之樂則可處,不則飽食閑居之小人而已矣,未足與議道也。
士大夫為盜賊關說者,是即盜賊,為倡優關說者,是即倡優。
或問:“當此之時,何以自處?”答雲:“見危臨難,大節所在,惟有一死。
其他随緣俟命,不榮通,不醜窮,常養喜神,獨尋樂處,天下自亂,吾身自治。
《履》之九二:‘履道坦坦,幽人貞吉。
’《象》曰:‘幽人貞吉,中不自亂也。
’玩之可得守身法。
” 當此之時,惟見危授命,是天下第一等事。
不死以社稷,成敗尚聽諸天,非立命之學也。
當此之時,避世深山,亦天下第一等事。
徼幸以就功名,禍福全聽諸人,非保身之道也。
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