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

關燈


    所以存心比之養火,溫溫得中,良非易易。

    若念起即除,又存心中,照了消磨緊着,非一味向意根上扒平,如以掌按波之謂也。

    至於未發不爽其惺,已發不遷其寂,頭頭現成,處處灑脫,則又知性知天,動靜不失其時。

    本等頑鈍如弟,雖遇上智,伸拳樹拂,不啻隔靴,即一棒一痕,非關真痛。

    故欲從存其心上,勉強從事,殊見為難。

    若直揭盡心一句,固是頂門一針,然謂事理二障,種種難盡,何以一識認其心,便能了當?且其心何以當下便識認得?噫!中庸不可能也。

    (《與金正希》) 虔中偶語 山川草木,皆有明神,若将我殼子罩他頭上,依舊是人。

     外邊色響投胸,皮肉闌之不住,内?情思赴物,門壁隔之不能,凡夫内外尚合,而況聖心? 痛癢即知,知實不曾痛癢。

     當念起時,憬然無起,於不起處,亦不求滅,其惟靜照有?乎? 鬼神不瞰人之形,專測人之意。

    毋意則鬼神莫知。

    陰陽能束我以氣,難縛我於虛,緻虛則陰陽莫治。

     問:“身當天崩地坼,我在何處?”曰:“今天地完好時,那便是汝。

    ” 每日事事相乘,一事偶歇,旋又無事詩事做矣。

    此際須要常省,便不多事,不失事,纔得事事見個性靈耳。

     事到頭來,拚将頭頂着做去,反得自由。

      我欲築室深山,視花木開謝為春秋,不問甲子。

    或曰:“每年一本曆書,何嘗擾汝?” 徵君孫锺元先生奇逢 孫奇逢字啟泰,号锺元,北直容城人。

    舉鄉書。

    初尚節俠,左忠毅、魏忠節、周忠介之獄,先後為之頓舍其子弟,與鹿忠節之父,舉旛擊鼓,歛義士之錢以救之。

    不足,則使其弟啟美,匹馬走塞外,求援於高陽。

    逆奄之燄,如火之燎原,先生焦頭爛額,赴之不顧也。

    燕、趙悲歌慷慨之風久湮,人謂自先生而再見。

    家有北海亭,名稱其實焉。

    其後一變而為理學,蔔居百原山,康節之遺址也。

    其鄉人皆從而化之。

    先生家貧,遇有宴會,先時蕭然一榻耳,至期則椅桌瓶罍不戒而集。

    北方之學者,大概出於其門。

    先生之所至,雖不知其淺深,使喪亂之餘,猶知有講學一脈者,要不可泯也。

    所着大者有《理學宗傳》,特表周元公、程純公、程正公、張明公、邵康節、朱文公、陸文安、薛文清、王文成、羅文恭、顧端文十一子為宗,以嗣孟子之後,諸儒别為考以次之,可謂别出手眼者矣。

    歲癸醜,作詩寄羲,勉以蕺山薪傳,讀而愧之。

    九時年九十矣,又二年卒。

     歲寒集 自渾樸散而象數之繁,異同之見,理氣之分,種種互起争長,然皆不謬於聖人所謂小德之川流也。

    有統宗會元之至人出焉,一以貫之,所謂大德之敦化也。

    學者不能有此大見識,切不可專執一偏之見,正宜於古人議論不同處着眼理會,如夷、尹、惠不同,微、箕、比不同,朱、陸不同,豈可相非?正借有此異以證其同,合知廉勇藝而文之以禮樂,愈見冶鑄之手。

     忠孝節義,道中之一節一目,文山以箕子自處,便不亟亟求畢旦夕之命。

    此身一日不死,便是大宋一日不滅,生貴乎順,不以生自嫌,死貴乎安,不以死塞責。

     處人之道,心厚而氣和,不獨待君子,即待小人亦然。

      問:“做人。

    ”曰:“飢餓窮愁困不倒,聲色貨利侵不倒,死生患難考不倒,而人之事畢矣。

    ” 問:“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。

    ”曰:“陽明初亦言至善,其所謂無善無惡者,無善之可言,亦猶之乎至善也,非告子之所謂無善也。

    ”  人者天地之心也,人失其為人,而天地何以清甯?故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者,聖賢之事也。

    明王不作,聖人已遠,而堯、舜、孔子之心,至今在此,非人也,天也。

     問:“理與氣是一是二?”曰:“渾沌之初,一氣而已,其主宰處為理,其運旋處為氣,指為二不可,混為一不可。

    ” 問:“性也有命,命也有性,性命是一是二?”曰:“性也有命,是就見在去尋源頭,不得認形骸為塊然之物;命也有性,是就源頭還他見在,不得以於穆為窈然之精。

    盡性立命,不容混而為一,亦不容截而為二。

    ” 或曰:“士不可小自待,不惟不宜讓今人,并不宜讓古人。

    ”予謂:“士不宜過自恃,不惟宜讓古人,并宜讓今人。

    無一人不在其上,則無一人不出其下矣;無一人不在其下,則無一人不出其上矣。

    十年不能去一矜字,此病不小。

    ” 問:“處事之道。

    ”曰:“水到渠成,不必性急,天大事總平常事。

    ” 成缺在事不在心,榮辱在心不在事。

     “五十守貧即是道”一語,罔敢失墬,迩聞志是其命,甚覺親切。

    子曰:“匹夫不可奪志也。

    ”蓋志不可奪,便是造命立命處。

     問:“道何在?”曰:“無物不有,無時不然,堯、舜後雖無堯、舜,堯、舜之心至今在,孔子後雖無孔子,孔子之心至今在,亦見之於無物不有,無時不然而已矣。

    其消息總得之於天。

    ”  念菴雲:“戒慎不睹,恐懼不聞,此孔門用工口訣也。

    ”白沙雲:“戒慎恐懼,所以防存之而非以為害也。

    ”白沙是對積學之人說,念菴是對初學之人說。

    徒飾于共見共聞之際,而隐微未慊,祇自欺之小人,緻謹於十目十手之嚴,而跼蹐太甚,終非成德之君子。

    二公各有對症之藥。

     連日取文清“靜坐觀心,閑中一樂”八字作功課,客曰:“心何用觀?”曰:“為其不在也。

    ”客曰:“不在而何以觀?”曰:“一觀之而即在矣。

    時時觀則時時在,到得不待觀而無不在,則無不樂,非誠意君子,未可語此。

    ” 人生在世,逐日擾攘,漫無自得,尋其根源,除怨天尤人,别無甚事。

     骨肉之間,多一分渾厚,便多留一分天性,是非正不必太明。

     問:“士當今日,道應如何?”曰“不辱身”。

    問“不辱”。

    曰:“薛文清有言,劉靜修百世之師也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