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
關燈
小
中
大
得他發生一路,十中二三。
子貢於萬有路上,見得七八,隻是格物,物還未格。
顔子於元無路上,見得八九,已是物格,與知至為鄰耳。
他們常說世儒隻曉得格物,不曉得物格,正是此樣。
”又問:“億為格物,空為物格,則格物物格,中間亦距千裡耶?”某雲:“箭開時萬裡同觀,箭到時隻一镞地。
巧箭不射,高棋莫着,射是巧力所生,億是明聰隙現,難道靜觀動照,不是一樣神靈?隻是靜觀無礙,動照易窮耳。
” 命之有理與氣,如人之有形與神,合下并受,無有分層,順則都順,逆則都逆。
善作家人,說他餓死,他亦要仰拾府掇;善讀書人,縱有頑鈍,他亦要旁稽博覽。
有此一途,纔見工夫,為道教之本。
如論天命原始,則隻是饑食渴飲,不學不慮,清明在躬,志氣若神,人如看得名利亦澹,才情亦澹,自是理氣兩路俱清。
如看得名亦不澹,才情亦不澹,自是理氣兩路俱濁也。
人生隻此精神,先要拿得堅定,在堅定?充拓得松,便是得力,受用隻是點點滴滴,在聖賢理路,辨其生熟耳。
一日之間,心眼拿定,不走錯路,不放工夫,不趕枝葉,又不枯寂作事,使化精神在在灌注,随其所見,在在會心,便是絕大成就。
人有己便不仁,有己便傲,傲便無禮,無禮便與天下間隔。
無己便細,細便盡禮,盡禮便與天下相通。
克己者,隻把己總明才智,一一竭盡,精神力量,一一抖擻,要到極細極微所在,事事物物俱從理路煉得清明,視聽言動,無一是我自家氣質,如此便是格物物格,緻知知至耳。
所以天下更無間隔,更無人說我無禮,便是天下歸仁。
天下事物,稍稍着色,便行不去,隻是白地,受采受裁,如水一般,色味聲文,一毫不着,随地行去,無複險阻江河之礙。
富貴、貧賤、患難,一毫着心,便是不素,便行不去。
素字隻是平常戒慎恐懼,喜怒哀樂,一切安和,常有處澹處簡之意。
凡意不誠,總由他不格物,不格物所以不格理,謂萬物可以意造,萬理可以知破,如到不造不破去處,生成一個龍蟠虎踞,不得支離,漸漸自露性地,所以說是物格知至。
濂溪雲:“動而無靜,靜而無動,物也。
動而無動,靜而無靜,神也。
物則不通。
神妙萬物。
”如濂溪此語,猶是未嘗格物。
天下無無動無靜之物,有常動常靜之神。
《中庸》一部,說天地夫婦鬼神,通是此物。
知獨者該萬,知萬者還獨,知一者該兩,知兩者還一,如是格物工夫,隻從兩端細别,立剛與柔,立仁與義,原始要終,知終知至,隻此知能,便是聖人之所歛衽,鬼神之所彈指矣。
性涵動靜,隻是中和,任他萬物,無情無識,有氣有知,都是中和生聚得來,蕃變得去。
中和藏處,隻是一獨,如萬物歸根蟄伏時候,個個有戒慎恐懼的意思。
中和顯處,隻是一節,如萬物條生育時候,個個有識度數、制德行的意思。
無過不及,不驚不怪,雖虎兕龍蛇,蜂虿鬼蜮,於君子性上,有何隔礙?此理極是尋常,隻自家性地,看不明白耳。
自家性地,看得明白,比人照物,動靜一般,自然喜怒不傷,哀樂得度,萬物伏藏,與他共獨,萬物蕃變,與他同節。
雖有氣質情識,種積不齊,都為性光收攝得盡。
作用是性光,包羅是性體,如說中和,則無複體用分處。
問:“萬物看來,隻是好生惡死,天地亦是生物之性。
孟子說盡心知性,想此好生之心,充拓得盡,便是性體,與天地一般。
”某雲:“此處極是,但是不同。
凡物有性有情有命。
好生惡死,是萬物之情;方生方死,是萬物之命;或得偏而生,或得偏而死,是萬物之性。
虎豹之有慈仁,蜂蟻之有禮義,魚草木之有信智,具種種性,與人一般,隻是包羅充拓,全藉吾人。
《大莊》說‘天地之情’,《無妄》說‘萬物之性’,天地乘時,無一非禮之動,萬物純質,無一詐僞之萌,人能盡此兩端,便是參贊手段。
” 情是性之所分,性是情之所合,情自歸萬,性自歸一。
古今惟有周、孔、思、孟識性字,楊、荀、周、程隻識得質字,告子亦錯認質字耳。
《易》雲:“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”,善繼天地,性成萬物。
繼天立極,是性根上事,範圍曲成,是性量上事,善是萬物所得以生,性是萬物所得以成。
猿靜狙躁,貓義鼠貪,廌直羔馴,雁序雉介,此皆是質上事。
如性者,自是伊得以生,伊得以成,入水入林,能飛能躍的道理,此是天地主張,不關品彙,能盡得天主張道理,何患萬物陶鑄不成! 問:“未發以前,性在天地之心,已發以後,性在萬物身上。
自家胸中,有何生成安頓天地萬物去處?”某雲:“未發前,性亦不落天地,已發後,性亦不落萬物。
隻是自家看得天地缺陷,萬物颠踣,便惕然如墜性傷生一樣,此是我自家繼成本色。
”問:“如此,則是心也,雲何是性?”某雲:“若無心,如何認性得出?” 問:“性得天地之始,不假思慮,纔會中和,如心動便着物,便費操存,猶之分畫便有陰陽,如何更以太極陶鑄萬象?”某雲:“意自分陰陽,心自包太極,性是爻象全圖,從心起手,從意分義耳。
” 身心原無兩物,着物便是妄意。
意之與識,識之與情,情之與欲,此類者附身而起,誤認為心,則心無正面,亦無正位,都為意識情欲誘向外去。
若論格緻源頭,要曉得意識情欲,俱是物上精魄,不是性地靈光也。
天備二氣五行,留不得一點雲霧,雲霧盡淨,經緯盡呈,纔見天之正面,風雨晦冥,日光常在,入夷出晉,明體自存,此便是盡存正在的消息。
人曉得天之與日,纔曉得性之與心,曉得盡存正在,纔曉得本體工夫。
不已無息,格得此物,十倍分明,始信得意識情欲,是心邊物,初不是心;風雨雲雷,是日邊物,初不是日。
性之與天,皆備萬物,不着一物;心之與日,不着一物,乃照萬物。
隻此兩端,原無二物,知此一事,更無他知。
必有事焉而勿正。
正字,《說文》反正為乏,篆書正與已相近,當是乏與已之誤也。
有事勿乏,如不乏祀之乏,有事勿已,如純亦不已之已,則義暢而語順矣。
問:“忿懥等項,皆由身起,則是正心又先要修身了,如何是正心要着?”某雲:“如從心起,則是要着,如從身起,則是後着也。
知見覺聞,皆從心起,情欲畏惡,皆從身起,人從此處看不分明,所以颠倒。
如看得分明,則腑髒官骸,個個是性光所攝,身心修正,豈有兩路工夫?” 人從身上求心,如向國中覓主,終為權貴所亂。
從心上求身,如坐王位覓國,隻覺殿宇随身。
忿懥等項,所不得其正者,隻是從身覓心,修簡不上;戒慎恐懼,所能得其正者,隻是從心覓身,隐顯分明也。
外道七處徵心,隻說得意邊諸路,未曾就心中看得入夷出晉,赫赫如常。
須就夢寐中間,認出神之非形,情之非識。
情形動處,其實非心,神識靜中,未必是性。
再破神識,以納心端,重合形情,以歸性始。
如此十年,洞見天地日月星辰,纔有定靜田地。
聖人仰觀俯察,遠近類物,都是坤道。
所以必用坤道者,人生托足,便在?面,開口便是學習。
隻有敬義直方,不消學習,亦要從靜辨中來。
不從靜辨中來,便有無數風霧,遮蓋上面,冰霜之禍,都由學者自為。
豪傑處心不學,積漸所成,有此不屑下學一念,直至亂臣賊子,亦做得去。
有此專意下學一念,直至天地變化草木蕃,亦做得去。
草木托根於地,一曲一直,禽獸孚化於鷇,載飛載翔,當其用力,隻是本色,一日變化,皆不自知。
江水就下,河源出山,匹夫厲志,星蜺變天,此事豈人思想所到?釋、老隻是不學,無尊道工夫,便使後來譸張為幻。
如當時肯學,踐迹入室,豈得贻害至於今日? 問:“不知人在敦化中間,抑在川流?去?”某雲:“如此問亦希奇。
察天察地,不礙飛躍,是敦化上事;鳥以空為實,魚以水為空,是川流上事也。
聖人以天地觀身,以事業觀天地作用。
凡世間有形象者,都是吾身文字,有文字者,都是吾身文字註腳,過此以往,隻是魚鳥事業。
” 太極與陰陽,總是一個,動極處正是不動所在,曉得此理,所以随寓能安,入群不亂,不要光光在靜坐處尋起生義。
問:“人不能如仲尼,都在小德中,沿流赴海而已。
西漢以來,文章人才,各不相似,恐别有氣化在?面,吾輩囿之,而不自知耳。
”某雲:“氣化山川,皆能囿人,隻有心思,通徹天地。
仲尼在未學前,隻是忠信美質,
子貢於萬有路上,見得七八,隻是格物,物還未格。
顔子於元無路上,見得八九,已是物格,與知至為鄰耳。
他們常說世儒隻曉得格物,不曉得物格,正是此樣。
”又問:“億為格物,空為物格,則格物物格,中間亦距千裡耶?”某雲:“箭開時萬裡同觀,箭到時隻一镞地。
巧箭不射,高棋莫着,射是巧力所生,億是明聰隙現,難道靜觀動照,不是一樣神靈?隻是靜觀無礙,動照易窮耳。
” 命之有理與氣,如人之有形與神,合下并受,無有分層,順則都順,逆則都逆。
善作家人,說他餓死,他亦要仰拾府掇;善讀書人,縱有頑鈍,他亦要旁稽博覽。
有此一途,纔見工夫,為道教之本。
如論天命原始,則隻是饑食渴飲,不學不慮,清明在躬,志氣若神,人如看得名利亦澹,才情亦澹,自是理氣兩路俱清。
如看得名亦不澹,才情亦不澹,自是理氣兩路俱濁也。
人生隻此精神,先要拿得堅定,在堅定?充拓得松,便是得力,受用隻是點點滴滴,在聖賢理路,辨其生熟耳。
一日之間,心眼拿定,不走錯路,不放工夫,不趕枝葉,又不枯寂作事,使化精神在在灌注,随其所見,在在會心,便是絕大成就。
人有己便不仁,有己便傲,傲便無禮,無禮便與天下間隔。
無己便細,細便盡禮,盡禮便與天下相通。
克己者,隻把己總明才智,一一竭盡,精神力量,一一抖擻,要到極細極微所在,事事物物俱從理路煉得清明,視聽言動,無一是我自家氣質,如此便是格物物格,緻知知至耳。
所以天下更無間隔,更無人說我無禮,便是天下歸仁。
天下事物,稍稍着色,便行不去,隻是白地,受采受裁,如水一般,色味聲文,一毫不着,随地行去,無複險阻江河之礙。
富貴、貧賤、患難,一毫着心,便是不素,便行不去。
素字隻是平常戒慎恐懼,喜怒哀樂,一切安和,常有處澹處簡之意。
凡意不誠,總由他不格物,不格物所以不格理,謂萬物可以意造,萬理可以知破,如到不造不破去處,生成一個龍蟠虎踞,不得支離,漸漸自露性地,所以說是物格知至。
濂溪雲:“動而無靜,靜而無動,物也。
動而無動,靜而無靜,神也。
物則不通。
神妙萬物。
”如濂溪此語,猶是未嘗格物。
天下無無動無靜之物,有常動常靜之神。
《中庸》一部,說天地夫婦鬼神,通是此物。
知獨者該萬,知萬者還獨,知一者該兩,知兩者還一,如是格物工夫,隻從兩端細别,立剛與柔,立仁與義,原始要終,知終知至,隻此知能,便是聖人之所歛衽,鬼神之所彈指矣。
性涵動靜,隻是中和,任他萬物,無情無識,有氣有知,都是中和生聚得來,蕃變得去。
中和藏處,隻是一獨,如萬物歸根蟄伏時候,個個有戒慎恐懼的意思。
中和顯處,隻是一節,如萬物條生育時候,個個有識度數、制德行的意思。
無過不及,不驚不怪,雖虎兕龍蛇,蜂虿鬼蜮,於君子性上,有何隔礙?此理極是尋常,隻自家性地,看不明白耳。
自家性地,看得明白,比人照物,動靜一般,自然喜怒不傷,哀樂得度,萬物伏藏,與他共獨,萬物蕃變,與他同節。
雖有氣質情識,種積不齊,都為性光收攝得盡。
作用是性光,包羅是性體,如說中和,則無複體用分處。
問:“萬物看來,隻是好生惡死,天地亦是生物之性。
孟子說盡心知性,想此好生之心,充拓得盡,便是性體,與天地一般。
”某雲:“此處極是,但是不同。
凡物有性有情有命。
好生惡死,是萬物之情;方生方死,是萬物之命;或得偏而生,或得偏而死,是萬物之性。
虎豹之有慈仁,蜂蟻之有禮義,魚草木之有信智,具種種性,與人一般,隻是包羅充拓,全藉吾人。
《大莊》說‘天地之情’,《無妄》說‘萬物之性’,天地乘時,無一非禮之動,萬物純質,無一詐僞之萌,人能盡此兩端,便是參贊手段。
” 情是性之所分,性是情之所合,情自歸萬,性自歸一。
古今惟有周、孔、思、孟識性字,楊、荀、周、程隻識得質字,告子亦錯認質字耳。
《易》雲:“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”,善繼天地,性成萬物。
繼天立極,是性根上事,範圍曲成,是性量上事,善是萬物所得以生,性是萬物所得以成。
猿靜狙躁,貓義鼠貪,廌直羔馴,雁序雉介,此皆是質上事。
如性者,自是伊得以生,伊得以成,入水入林,能飛能躍的道理,此是天地主張,不關品彙,能盡得天主張道理,何患萬物陶鑄不成! 問:“未發以前,性在天地之心,已發以後,性在萬物身上。
自家胸中,有何生成安頓天地萬物去處?”某雲:“未發前,性亦不落天地,已發後,性亦不落萬物。
隻是自家看得天地缺陷,萬物颠踣,便惕然如墜性傷生一樣,此是我自家繼成本色。
”問:“如此,則是心也,雲何是性?”某雲:“若無心,如何認性得出?” 問:“性得天地之始,不假思慮,纔會中和,如心動便着物,便費操存,猶之分畫便有陰陽,如何更以太極陶鑄萬象?”某雲:“意自分陰陽,心自包太極,性是爻象全圖,從心起手,從意分義耳。
” 身心原無兩物,着物便是妄意。
意之與識,識之與情,情之與欲,此類者附身而起,誤認為心,則心無正面,亦無正位,都為意識情欲誘向外去。
若論格緻源頭,要曉得意識情欲,俱是物上精魄,不是性地靈光也。
天備二氣五行,留不得一點雲霧,雲霧盡淨,經緯盡呈,纔見天之正面,風雨晦冥,日光常在,入夷出晉,明體自存,此便是盡存正在的消息。
人曉得天之與日,纔曉得性之與心,曉得盡存正在,纔曉得本體工夫。
不已無息,格得此物,十倍分明,始信得意識情欲,是心邊物,初不是心;風雨雲雷,是日邊物,初不是日。
性之與天,皆備萬物,不着一物;心之與日,不着一物,乃照萬物。
隻此兩端,原無二物,知此一事,更無他知。
必有事焉而勿正。
正字,《說文》反正為乏,篆書正與已相近,當是乏與已之誤也。
有事勿乏,如不乏祀之乏,有事勿已,如純亦不已之已,則義暢而語順矣。
問:“忿懥等項,皆由身起,則是正心又先要修身了,如何是正心要着?”某雲:“如從心起,則是要着,如從身起,則是後着也。
知見覺聞,皆從心起,情欲畏惡,皆從身起,人從此處看不分明,所以颠倒。
如看得分明,則腑髒官骸,個個是性光所攝,身心修正,豈有兩路工夫?” 人從身上求心,如向國中覓主,終為權貴所亂。
從心上求身,如坐王位覓國,隻覺殿宇随身。
忿懥等項,所不得其正者,隻是從身覓心,修簡不上;戒慎恐懼,所能得其正者,隻是從心覓身,隐顯分明也。
外道七處徵心,隻說得意邊諸路,未曾就心中看得入夷出晉,赫赫如常。
須就夢寐中間,認出神之非形,情之非識。
情形動處,其實非心,神識靜中,未必是性。
再破神識,以納心端,重合形情,以歸性始。
如此十年,洞見天地日月星辰,纔有定靜田地。
聖人仰觀俯察,遠近類物,都是坤道。
所以必用坤道者,人生托足,便在?面,開口便是學習。
隻有敬義直方,不消學習,亦要從靜辨中來。
不從靜辨中來,便有無數風霧,遮蓋上面,冰霜之禍,都由學者自為。
豪傑處心不學,積漸所成,有此不屑下學一念,直至亂臣賊子,亦做得去。
有此專意下學一念,直至天地變化草木蕃,亦做得去。
草木托根於地,一曲一直,禽獸孚化於鷇,載飛載翔,當其用力,隻是本色,一日變化,皆不自知。
江水就下,河源出山,匹夫厲志,星蜺變天,此事豈人思想所到?釋、老隻是不學,無尊道工夫,便使後來譸張為幻。
如當時肯學,踐迹入室,豈得贻害至於今日? 問:“不知人在敦化中間,抑在川流?去?”某雲:“如此問亦希奇。
察天察地,不礙飛躍,是敦化上事;鳥以空為實,魚以水為空,是川流上事也。
聖人以天地觀身,以事業觀天地作用。
凡世間有形象者,都是吾身文字,有文字者,都是吾身文字註腳,過此以往,隻是魚鳥事業。
” 太極與陰陽,總是一個,動極處正是不動所在,曉得此理,所以随寓能安,入群不亂,不要光光在靜坐處尋起生義。
問:“人不能如仲尼,都在小德中,沿流赴海而已。
西漢以來,文章人才,各不相似,恐别有氣化在?面,吾輩囿之,而不自知耳。
”某雲:“氣化山川,皆能囿人,隻有心思,通徹天地。
仲尼在未學前,隻是忠信美質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