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
關燈
小
中
大
,則淺矣。
近時學者,知皆及此,然言天矣,而人尚未盡,言悟矣,而修且未能,世豈有能緻中而不能緻和,能正心而不修身者哉?則不可不戒也。
大抵果能合天,則必益盡其人事,果能真悟,則必益盡其真修。
堯、舜、文王、孔子,何人也?而兢兢業業,望道未見,徙義改過,沒齒以之也。
(《答李贊宇》) 仁體策 仁人之用心,舉諸我以加諸彼乎?曰非然也。
有彼我,則有封域,有封域,則有急緩,有急緩,則有校量,其卑者,易入於納交聲譽之僞,其高者,亦曲而不直,滓而不粹,暫而不?,虧而不滿。
夫湛然而仁具,油然而仁興,奚暇校量哉?昔先哲之談仁也,曰仁,心之德也。
而泥之者,乃於心之内更求德焉,似非德不足以見仁也者。
不知心,焉知仁?故曰仁人,心也,言心而不言德。
而泥之者,乃於人之内更求心焉,似非心不足以見仁也者。
不知人,焉知仁?故曰仁者,人也,言人而不言心。
嘻!至矣,若理若氣,若形若性,若身若心,貫通矣,渾合矣,天也,地也,萬有不齊之物也,我也,其生之所自一也。
鴻濛未闢之始,有合而無分,形象既判之後,似分而實合。
故靈明各具,天不獨豐,人不獨啬,人不獨得,物不獨阙,其中通也。
一陰乍動,一陽來複,倏忽彌漫,周於天地,貫於萬物,亦其中通也。
疾痛癢,相連相關,不但父母兄弟,推之一切,莫不皆然,亦以其中通也。
而或者乃曰:“母齧子痛,則常聞之,焉有物痛而亦痛?”嗟乎!母齧子痛,世未必皆其人也,然則父母非一體耶?此其體之木也,木則無不木也,不木則無所木也。
入其室,父母兄弟環向而處,不知其暱也。
出則遊闤闠之中,遇其父母兄弟,則暱之。
之郡城焉,遇其邑之人,則暱之。
之會城焉,遇其郡之人,則暱之。
之都城焉,遇其省之人,則暱之。
之海外異邦焉,遇中國之人則暱之。
之圹洋之水,木石鹿豕之為叢,遇似人者而暱之矣。
方其未暱也,木也,及其既暱也,不木也。
且光風霁月,何與於我而忻?狂飓陰霾,何與於我而慘?水光山色,何與於我而喜?荒原頹壁,何與於我而悽?則風月水石,固有通於我者,我乃忻之、慘之、喜之、悽之耳。
奈何日日周遊,時時茂對,人忻亦忻,人慘亦慘,以目為賞,以目為惜。
語雲:“我乃行之,不得我心,不自察耳。
”察則不木,不察則木。
顧華裔之界限,人物之差等,仁人未嘗無别,此以别之者體之也。
華得其所,裔亦得其所也,盡人之理,亦盡物之理也。
分殊者脈絡之分也,理一者公溥之量也。
然征伐可廢乎?刑誅可弛乎?仁人未嘗不嚴此,以嚴之者體之也。
仁與不仁,辨之以心,不辨之以。
除莠剔蠹,以殺機為生,織花铩鶴,以生機為殺。
故貶灼不廢於肌膚,夏楚不靳於愛子,虞廷四罪,魯國肆眚,周王一怒,宋公不阨。
孰一體?孰非一體?必有分矣。
夫以天地萬物為體,則體大,以四體為體,則體小,以天地萬物之體為人,則人大,以四體之體為人,則人小。
大體者能卷能放,流衍於衆小體之中,而衆小體不能隔也,四體之木,則知療之,天地萬物之體之木,則不知療,弗思故也。
夫千萬世之上,此天地也,有萬物焉;千萬世之下,此天地也,有萬物焉。
天道無窮,地道無窮,物生無窮,吾心亦無窮,往聖之絕學,未辍於命,而萬世之太平,辄營於中。
仲尼之生,千古不疚;堯、舜之心,至今猶存。
即其體存也。
故曰會人物於一身,通古今於一息,區區補葺於百年之間,君子以為猶木也。
故仁以為己任,古之成仁者如此。
忠節呂豫石先生維祺 呂維祺字介孺,号豫石,河南新安人。
萬曆癸醜進士。
除兖州推官,入為吏部主事。
光、熹之際,上疏請慎起居,擇近侍,防微杜漸,與楊左相唱和也。
累轉郎中。
告歸。
崇祯初,起尚寶卿,再轉太常卿。
庚午,陞南京戶部右侍郎,兼右佥都禦史,總督糧儲。
時邊饷既借支,而納戶逋欠又多,積弊難清,上特敕,侵欺者五品以下就便提問。
先生悉心籌畫,解支有序。
乃曰:“昔人有言,人至察則無徒,第思國家多故,君父焦勞,為臣子者豈能自已。
”陞南京兵部尚書。
賊犯鳳陵,南京大震。
先生尋以台省拾遺落職為民。
辛巳正月,雒陽陷,先生為賊所執。
道遇福王,昂首謂王曰:“死生命也,名義至重,無自辱。
”已而賊害王,酌其血,雜鹿醢飲之,曰:“此福祿酒也。
”先生大罵死之。
贈太子少保,谥忠節。
逆奄之時,拆天下書院,以學為諱,先生與張抱初方講於芝泉書院,幾中危禍。
在南都立豐芑大社。
歸又立伊雒社,修複孟雲浦講會,中州學者多從之。
嘗言:“一生精神,結聚在《孝經》,二十年潛玩躬行,未嘗少怠。
曾子示門人曰:‘吾知免夫!’非謂免於毀傷,蓋戰兢之心,死而後已也。
”若先生者,其見道未可知,庶幾講學而不僞者欤? 論學書 天下萬世所以常存而不毀者,隻為此道常存,此道之存,人心之所以不死也。
使人心而死,則天地之毀也久矣。
人心不死,而人人未能操存之,便厭厭無生意。
所以持世之人,力為擔任,将一副精神,盡用之於此道。
而卑者祇役役於富貴功名,意見蹊徑。
其高者又耽入於懸虛,以為道更有在也。
不知此道至平至易,見前即是,轉疑即非,即入世之中,亦自有出世之法,非必盡謝絕人世而後為學也。
(《與蘇抑堂》) 世不難於出而難於入,出而不入,出而乃欲入,此幻與僞之為也。
入而能出,此吾儒學問之所以異於二氏也。
老兄雲:“即今亦自可學誠哉?即今亦自可學也。
”弟有聯雲:“人隻此人,不入聖,便作狂,中間難站腳。
學須就學,昨既過,今又待,何日始回頭?”故曰:“纔說姑待明日,便不可也。
”自古聖賢,何人不由學問涵養?而必曰生知雲雲,則自棄甚矣。
隻要認定一路,一直硬肩做去,日新不已,即吾侪自有聖谛,彼程、邵諸先覺非人也乎哉?彼何以與天地不朽?而我輩空沒沒也。
思念及此,有不愧汗浃趾者,豈人哉?然老兄之所以遲疑於其間者,得無謂今天下講學者多僞也?不則謂講學與不講者,多分一畛域,恐吾涉於一邊?噫!豈其然哉!講學之僞,誠有之,然真者必於此出,以其僞而廢真,何異於因噎廢食。
且天下之貪官綦多也,未聞以廢仕進也。
至於講學之家,多分畛域,亦自有說,吾隻見得吾身,非此無以為人,安身立命,的的在此。
世自有世之講學,吾自有吾之講學,所謂天淵懸隔者也。
今天下禁講學,而學會日盛,學會雖盛,而真實在此間做者甚少,弟之修複孟先生會,原自修複,不沾帶世間一塵。
近日敝邑及鄰邑遠近之士,覺彬彬興起。
今世風之壞也久,而人心日不古矣。
以老兄之識力,辨此最易,如有意於此,固無事遲疑。
孟子雲:“奚有於是,亦為之而已矣。
”(《與蘇抑堂》) 天下第一等事,是何人做?天下第一等人,是從何事做起?可惜終身憧憧擾擾,虛度光陰,到雨過庭空,風過花飛時,究竟攜得甚物去?以此思之,何重何輕?何真何幻?何去何從?自有辨之者。
然而眼界不開,由骨力不堅,骨力不堅,所以眼界愈不開,以此思之,學問下手處,可味也。
而世往往目學問為僞,為迂,某謂世之學者,豈無僞哉?而真者固自真也。
以僞為非,去其僞而可矣,至於學問不足經世,又何學之為?以此思之,學力事業非兩事也。
(《與友人》) 弟維祜問:“講學為人所非笑,何以處之?”曰:“講學不為世俗非笑,是為鄉願,講學不到使非笑我者,終心服我,是為鄉人,講學必别立崖岸,欲自異於世俗,是為隐怪,講學不大昌其道於天下後世,以承先啟後自任,以為法可傳自勵,是為半途之廢。
”(《答問》一則)
近時學者,知皆及此,然言天矣,而人尚未盡,言悟矣,而修且未能,世豈有能緻中而不能緻和,能正心而不修身者哉?則不可不戒也。
大抵果能合天,則必益盡其人事,果能真悟,則必益盡其真修。
堯、舜、文王、孔子,何人也?而兢兢業業,望道未見,徙義改過,沒齒以之也。
(《答李贊宇》) 仁體策 仁人之用心,舉諸我以加諸彼乎?曰非然也。
有彼我,則有封域,有封域,則有急緩,有急緩,則有校量,其卑者,易入於納交聲譽之僞,其高者,亦曲而不直,滓而不粹,暫而不?,虧而不滿。
夫湛然而仁具,油然而仁興,奚暇校量哉?昔先哲之談仁也,曰仁,心之德也。
而泥之者,乃於心之内更求德焉,似非德不足以見仁也者。
不知心,焉知仁?故曰仁人,心也,言心而不言德。
而泥之者,乃於人之内更求心焉,似非心不足以見仁也者。
不知人,焉知仁?故曰仁者,人也,言人而不言心。
嘻!至矣,若理若氣,若形若性,若身若心,貫通矣,渾合矣,天也,地也,萬有不齊之物也,我也,其生之所自一也。
鴻濛未闢之始,有合而無分,形象既判之後,似分而實合。
故靈明各具,天不獨豐,人不獨啬,人不獨得,物不獨阙,其中通也。
一陰乍動,一陽來複,倏忽彌漫,周於天地,貫於萬物,亦其中通也。
疾痛癢,相連相關,不但父母兄弟,推之一切,莫不皆然,亦以其中通也。
而或者乃曰:“母齧子痛,則常聞之,焉有物痛而亦痛?”嗟乎!母齧子痛,世未必皆其人也,然則父母非一體耶?此其體之木也,木則無不木也,不木則無所木也。
入其室,父母兄弟環向而處,不知其暱也。
出則遊闤闠之中,遇其父母兄弟,則暱之。
之郡城焉,遇其邑之人,則暱之。
之會城焉,遇其郡之人,則暱之。
之都城焉,遇其省之人,則暱之。
之海外異邦焉,遇中國之人則暱之。
之圹洋之水,木石鹿豕之為叢,遇似人者而暱之矣。
方其未暱也,木也,及其既暱也,不木也。
且光風霁月,何與於我而忻?狂飓陰霾,何與於我而慘?水光山色,何與於我而喜?荒原頹壁,何與於我而悽?則風月水石,固有通於我者,我乃忻之、慘之、喜之、悽之耳。
奈何日日周遊,時時茂對,人忻亦忻,人慘亦慘,以目為賞,以目為惜。
語雲:“我乃行之,不得我心,不自察耳。
”察則不木,不察則木。
顧華裔之界限,人物之差等,仁人未嘗無别,此以别之者體之也。
華得其所,裔亦得其所也,盡人之理,亦盡物之理也。
分殊者脈絡之分也,理一者公溥之量也。
然征伐可廢乎?刑誅可弛乎?仁人未嘗不嚴此,以嚴之者體之也。
仁與不仁,辨之以心,不辨之以。
除莠剔蠹,以殺機為生,織花铩鶴,以生機為殺。
故貶灼不廢於肌膚,夏楚不靳於愛子,虞廷四罪,魯國肆眚,周王一怒,宋公不阨。
孰一體?孰非一體?必有分矣。
夫以天地萬物為體,則體大,以四體為體,則體小,以天地萬物之體為人,則人大,以四體之體為人,則人小。
大體者能卷能放,流衍於衆小體之中,而衆小體不能隔也,四體之木,則知療之,天地萬物之體之木,則不知療,弗思故也。
夫千萬世之上,此天地也,有萬物焉;千萬世之下,此天地也,有萬物焉。
天道無窮,地道無窮,物生無窮,吾心亦無窮,往聖之絕學,未辍於命,而萬世之太平,辄營於中。
仲尼之生,千古不疚;堯、舜之心,至今猶存。
即其體存也。
故曰會人物於一身,通古今於一息,區區補葺於百年之間,君子以為猶木也。
故仁以為己任,古之成仁者如此。
忠節呂豫石先生維祺 呂維祺字介孺,号豫石,河南新安人。
萬曆癸醜進士。
除兖州推官,入為吏部主事。
光、熹之際,上疏請慎起居,擇近侍,防微杜漸,與楊左相唱和也。
累轉郎中。
告歸。
崇祯初,起尚寶卿,再轉太常卿。
庚午,陞南京戶部右侍郎,兼右佥都禦史,總督糧儲。
時邊饷既借支,而納戶逋欠又多,積弊難清,上特敕,侵欺者五品以下就便提問。
先生悉心籌畫,解支有序。
乃曰:“昔人有言,人至察則無徒,第思國家多故,君父焦勞,為臣子者豈能自已。
”陞南京兵部尚書。
賊犯鳳陵,南京大震。
先生尋以台省拾遺落職為民。
辛巳正月,雒陽陷,先生為賊所執。
道遇福王,昂首謂王曰:“死生命也,名義至重,無自辱。
”已而賊害王,酌其血,雜鹿醢飲之,曰:“此福祿酒也。
”先生大罵死之。
贈太子少保,谥忠節。
逆奄之時,拆天下書院,以學為諱,先生與張抱初方講於芝泉書院,幾中危禍。
在南都立豐芑大社。
歸又立伊雒社,修複孟雲浦講會,中州學者多從之。
嘗言:“一生精神,結聚在《孝經》,二十年潛玩躬行,未嘗少怠。
曾子示門人曰:‘吾知免夫!’非謂免於毀傷,蓋戰兢之心,死而後已也。
”若先生者,其見道未可知,庶幾講學而不僞者欤? 論學書 天下萬世所以常存而不毀者,隻為此道常存,此道之存,人心之所以不死也。
使人心而死,則天地之毀也久矣。
人心不死,而人人未能操存之,便厭厭無生意。
所以持世之人,力為擔任,将一副精神,盡用之於此道。
而卑者祇役役於富貴功名,意見蹊徑。
其高者又耽入於懸虛,以為道更有在也。
不知此道至平至易,見前即是,轉疑即非,即入世之中,亦自有出世之法,非必盡謝絕人世而後為學也。
(《與蘇抑堂》) 世不難於出而難於入,出而不入,出而乃欲入,此幻與僞之為也。
入而能出,此吾儒學問之所以異於二氏也。
老兄雲:“即今亦自可學誠哉?即今亦自可學也。
”弟有聯雲:“人隻此人,不入聖,便作狂,中間難站腳。
學須就學,昨既過,今又待,何日始回頭?”故曰:“纔說姑待明日,便不可也。
”自古聖賢,何人不由學問涵養?而必曰生知雲雲,則自棄甚矣。
隻要認定一路,一直硬肩做去,日新不已,即吾侪自有聖谛,彼程、邵諸先覺非人也乎哉?彼何以與天地不朽?而我輩空沒沒也。
思念及此,有不愧汗浃趾者,豈人哉?然老兄之所以遲疑於其間者,得無謂今天下講學者多僞也?不則謂講學與不講者,多分一畛域,恐吾涉於一邊?噫!豈其然哉!講學之僞,誠有之,然真者必於此出,以其僞而廢真,何異於因噎廢食。
且天下之貪官綦多也,未聞以廢仕進也。
至於講學之家,多分畛域,亦自有說,吾隻見得吾身,非此無以為人,安身立命,的的在此。
世自有世之講學,吾自有吾之講學,所謂天淵懸隔者也。
今天下禁講學,而學會日盛,學會雖盛,而真實在此間做者甚少,弟之修複孟先生會,原自修複,不沾帶世間一塵。
近日敝邑及鄰邑遠近之士,覺彬彬興起。
今世風之壞也久,而人心日不古矣。
以老兄之識力,辨此最易,如有意於此,固無事遲疑。
孟子雲:“奚有於是,亦為之而已矣。
”(《與蘇抑堂》) 天下第一等事,是何人做?天下第一等人,是從何事做起?可惜終身憧憧擾擾,虛度光陰,到雨過庭空,風過花飛時,究竟攜得甚物去?以此思之,何重何輕?何真何幻?何去何從?自有辨之者。
然而眼界不開,由骨力不堅,骨力不堅,所以眼界愈不開,以此思之,學問下手處,可味也。
而世往往目學問為僞,為迂,某謂世之學者,豈無僞哉?而真者固自真也。
以僞為非,去其僞而可矣,至於學問不足經世,又何學之為?以此思之,學力事業非兩事也。
(《與友人》) 弟維祜問:“講學為人所非笑,何以處之?”曰:“講學不為世俗非笑,是為鄉願,講學不到使非笑我者,終心服我,是為鄉人,講學必别立崖岸,欲自異於世俗,是為隐怪,講學不大昌其道於天下後世,以承先啟後自任,以為法可傳自勵,是為半途之廢。
”(《答問》一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