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

關燈
不去,開口便是如此。

     人才不甚相遠,隻看好學不好學,用心不用心耳。

     以粗疏心看古人親切之語,以煩燥心看古人靜深之語,以浮汎心看古人玄細之語,以淺狹心看古人博洽之語,字意未解,句讀未真,便加評骘,真孟浪人也。

     一門人向予數四窮問:“無極太極,及理氣同異,性命精粗,性善是否?”予曰:“此等語,予亦能勦先儒之說,及一己之謬見,以相發明,然非汝今日急務。

    假若了悟性命,洞達天人,也隻於性理書上添了‘某氏曰’一段言語,講學門中多了一宗卷案,後世窮理之人,信彼駁此,服此闢彼,百世後,汗牛充棟,都是這樁話說,不知於國家之存亡,萬姓之生死,身心之邪正,見在得濟否?我隻有個粗法子,汝隻把存心、制行、處事、接物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大本、小節,都事事心下信得過了,再講這話不遲。

    ”曰:“理氣性命,終不可談耶?”曰:“這便是理氣性命顯設處,除了撒數沒總數。

    ”(以上《問學》) 人各有抵死不能變之偏質,慣發不自由之熟病,要在有痛恨之志,密時檢之功,總來不如沉潛涵養,病根久自消磨。

    然涵養中須防一件,久久收歛衰歇之意多,發強之意少,視天下無一可為之事,無一可惡之惡,德量日以寬洪,志節日以摧折,沒有這個,便是聖賢涵養,着了這個,便是釋道涵養。

      涵養不定的,自初生至蓋棺時,凡幾變,即知識已到,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。

    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,到堅定時,随常變窮達生死,隻一般,即有難料理處,亦能把持。

    若平日不遇事時,盡算好人,一遇個小小題目,便考出本态,假遇着難者、大者,知成個甚麼人?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,恐我當此,未便在渠上也。

      涵養要九分,省察隻消一分,若沒涵養,就省察得,也沒力量降伏那私欲。

      平居時有心訒言還容易,隻是當喜怒愛憎時,發當其可,無一厭人語,才見涵養。

      天地萬物之理,皆始於從容,而卒於急促。

    急促者,盡氣也,從容者,初氣也,事從容,則有餘味,人從容,則有餘年。

    (以上《涵養》) 心要有個着落,不着落到好處,便向不好處。

    與慶陽李克菴通宵談,非天德則王道,因相謂曰:“即此便是不放心。

    ” 心放不放,要在邪正上說,不在出入上說,且如高卧山林,遊心廊廟,身處衰世,夢想唐、虞,遊子思親,貞婦懷夫,這個是放心否?若不論邪正,隻較出入,卻是禅定之學。

     一善念發,未說到擴充,且先執持住,此萬善之囮也。

    若随來随去,更不操存,此心如驿傳,然終身無主人住矣。

     隻是心不放肆,便無過差,隻是心不怠忽,便無遺忘。

     隻一事不留心,便有一事不得其理,一物不留心,便有一物不得其所。

     一事不從心中出,便是亂舉動,一刻心不在腔子?,便是空軀殼。

    (以上《存心》) 慎言動於妻子仆隸之間,檢身心於食息起居之際,這工夫便密了。

      此身要與世融洽,不見有萬物形迹,六合界限,此之謂化。

    然中間卻不糢糊,自有各正的道理,此之謂精。

      天地人物,原來隻是一個身體,一個心腸,同了便是一家,異了便是萬類,而今看着風雲雷雨,都是我胸中發出,虎豹蛇蠍,都是我身上分來,那個是天地?那個是萬物?(以上《修身》) 或問“敬之道。

    ”曰:“外面整齊嚴肅,内面齊莊中正,是靜時涵養的敬;讀書則心在於所讀,治事則心在於所治,是主一無适的敬;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,是随事小心的敬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若笑談歌詠,宴息造次之時,恐如是則矜持不泰然矣。

    ”曰:“敬以端嚴為體,以虛活為用,以不離於正為主。

    齋日衣冠而寝,夢寐乎所祭者也。

    不齋之寝,則解衣脫冕矣。

    未有無衣冕而持敬者也。

    然而心不流於邪僻,事不詭於道義,則不害其為敬矣。

    若專去端嚴上求敬,則荷鋤負畚,執辔禦車,鄙事賤役,古聖賢皆為之矣,豈皆日日手容恭足容重耶?大端心與正依,事與道合,雖不拘拘於端嚴,不害其為敬。

    苟心遊千裡逐百欲,而此身卻兀然端嚴在此,這是敬否?” 懶散二字,立身之賊也,千德萬業,日怠廢而無成,千罪萬惡,日橫恣而無制,皆此二字為之。

     靜中看天地萬物,都無些子。

    (以下《主靜》) 學者萬病,隻一個靜字,治得定靜中境界,與六合一般大,?面空空寂寂,無一個事物,纔問他索時,般般足,樣樣有。

     千紛百擾中,此心不亂,千撓百逆中,此氣不動,此之謂至靜。

    (以上《居敬》) 喜來時一點檢,怒來時一點檢,怠惰時一點檢,放肆時一點檢,此是省察大條款。

    人到此多想不起,顧不得,一錯了,便悔不及。

    若養得定了,便發而中節,無用此矣。

     聖狂之分,隻在苟不苟二字。

    (以上《省察》) 天下難降伏難管攝的,古今人都做得來,不為難事。

    惟有降伏管攝自家難,聖賢做工夫,隻在這?(《克治》) 天德之良知,是千聖一心,萬古一道,坐鬥室而通於六合的,纔落聞見,便有偏倚駁雜世俗氣味矣。

    是以聖賢将聞見來證心,不以心聞見。

    (《緻知》) 字到不擇筆處,文到不修句處,話到不檢口處,事到不苦心處,皆謂之自得者與天遇。

    (《力行》) 夫一言之發,四面皆淵阱也。

    善言之,則以為矯;戚言之,則以為谄;謙言之,則以為谄;直言之,則以為陵;微言之,則以為險;明言之,則以為浮;無心犯諱,則謂有心之機;無為發端,則疑有為之說。

    簡而當事,曲而當情,精而當理,确而當時,一言而濟事,一言而服人,一言而明道,是謂修辭之善者。

    其要有二:曰澄心,曰定氣。

     世人喜言無好人,此孟浪語也。

    今且不須擇人,隻於市井稠人中,聚百人而各取其所長,人必有一善,集百人之善,可以為賢人;人必有一見,集百人之見,可以決大計。

    恐我於百人中,未必人人高出之也。

    而安可忽匹夫匹婦哉? 清議酷於律令,清議之人酷於治獄之吏。

    律令所冤,賴清議以明之;清議所冤,萬古無反案矣。

    是以君子不輕議人,懼冤之也。

    故此事得罪於天甚重。

      對左右言,四顧無媿色,對朋友言,臨别無戒語,可謂光明矣,胸中何累之有? 在邪人前正論,不問有心無心,此是不磨之恨,故位在,則進退在我,行法可也。

    位不在,而情意相關,密諷可也。

    若與我無幹涉,則箝口而已。

    禮,入門而問諱,此亦當諱者。

     天下事,最不可先必而預道之,已定矣,臨時還有變更,況未定者乎?故甯有不知之名,無贻失言之悔。

    (以上《慎言》)  近世料度人意,常向不好邊說去,固是衰世人心,無忠厚之意。

    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,若是素行孚人,便是别念頭,人亦向好邊料度。

    何者?所以自立者足信也。

     以患難視心居安樂,以淵谷視康莊,以疾病視強健,以不測視無事,則無往而不安穩。

    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,他人未必非,便有長進。

    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,吾身隻是過多,便有長進。

      胸中情景,要看得春不是繁華,夏不是發暢,秋不是寥落,冬不是枯槁,方為我境。

    (以上《反己》) 有天欲,有人欲。

    吟風弄月,傍花随柳,此天欲也。

    天欲不可無,無則寂,人欲不可有,有則穢。

    天欲即好的人欲,人欲即不好的天欲。

      愈進修,愈覺不長,愈點檢,愈覺有非。

    何者?不留意作人,自家盡看得過,隻日日留意向上,看得自家都是病痛,那有一些好處?初頭隻見得人欲中過失,久久又見得天理中過失,到無天理過失,則中行矣。

    又有不自然,不渾化,着色喫力過失,走出這個邊境,纔是聖人,能立無過之地。

    (以上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