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
關燈
小
中
大
忘。
既用功者,不怕助,隻怕不曾助。
語其本體,謂之未發,語其感通,謂之發。
若此心之靈,則非待有所感發,而後有知也。
學者涵養,須於靜中覺得有物,動時卻自無事,乃不偏着。
悟非意見想像之謂,此心生機也。
生機發動,則有自然之明覺,惟澄心凝慮,生機潛通,是自然有得。
自然有得,然後無思而無不通。
問:“《大學》於誠意以下皆有傳,獨格緻之義阙焉,何也?”曰:“物也,知也,意也,一物也。
格也,緻也,誠也,一事也。
由心之感曰物,由心之靈曰知,由心之萌曰意,非異也。
蓋心一也,即其感通之物而格之,以緻吾本然之知,就吾意所知之物而好惡之,必無自欺之蔽,是謂格物緻知誠意耳。
聖門之學内求,故三者為一,後人之學外求,故三者支焉。
以三者各自為義,則其以為阙也固宜。
《記》曰:‘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,感於物而動,性之欲也,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
’釋者以為心之知因物生,意從知起,無内外,無先後,其緻一焉者也。
《記》之物至,非《大學》所謂物乎?《記》之知知,非《大學》所謂知乎?《記》之好惡,非《大學》所謂意乎?可好可惡,物也;識其可好可惡,知也;好之惡之,意也。
今如人之心,其卒然以可好之物感也,則心之靈,雖不與物謀,而即知其可好矣,何者?心之好之之理,與物之可好者遇也。
如此則所以好之者,當盡其知而止也。
而好之不如好好色,是謂不緻好之知,不緻好之知,是謂不格物之善矣。
今如人之心,其卒然以可惡之物感也,則心之靈,雖不與物謀,而即知其可惡矣,何者?心之惡之之理,與物之可惡者遇也。
如此則所以惡之者,當盡其知而止也。
而惡之不如惡惡臭,是謂不緻惡之知,不緻惡之知,是謂不格物之惡矣。
故格物非他也,格吾知之物也,格吾意之物也;緻知非他也,緻吾物之知也,緻吾意之知也;誠意非他也,誠吾物之意也,誠吾知之意也。
雖然要之在於此心欺否之間耳,故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。
毋自欺,則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,此謂之自慊矣。
夫是之謂物格,夫如是之謂知緻,夫如是之謂意誠。
孟子曰:‘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
’惟萬物之理,備於吾心,故德性之知,周於萬物,反身而誠,則萬物之備於我者格,而德性之知緻矣,此之謂自慊。
蓋言樂也,然則如之何?亦於獨知之地,謹之而已。
蓋德性之知,我自有之,有感之頃,我自知之,於此不用其謹,惡乎用其謹哉?” 問:“意者雲何?”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心則其生之理也,意則其生理之初萌也。
天性純粹中,此為最先端倪,絕無一毫夾雜,少頃即有許多計較遷就之私矣。
少有計較遷就,即純粹端倪便不能直遂矣。
故《大學》教人誠意,隻是要人實養得端倪在,随地生幹生枝,吐華吐實,無非此一生理貫徹耳。
故身心國家天下者,非他也,誠意之枝幹花實也。
” 天地雖閉塞,而化未嘗息,日月雖沉晦,而明未嘗息,江河雖隐伏,而流未嘗息,故人心不可以動靜言,纔說靜已是動。
喜怒哀樂率吾性曰道,視聽言動行吾敬曰德。
飢欲食,渴欲飲者,人心也;不以飢渴之害為心害者,道心也。
欲生惡死者,人心也;欲惡有甚於生死而不為苟得者,道心也。
侍郎呂心吾先生坤 呂坤字叔簡,号心吾,河南甯陵人。
隆慶辛未進士。
授襄垣知縣,調大同,有人命坐抵,王山陰家屏欲緩其獄,不聽。
山陰入為吏部,語人曰:“天下第一不受請托者,無如大同令也。
”特疏薦也。
陞吏部主事,轉至郎中,出為山東參政,曆山西按察使,陝西布政使,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,入協理院事,陞刑部右侍郎,轉左。
每遇國家大議,先生持正,不為首鼠,以是小人不悅。
先生嘗為《閨範圖說》,行之坊間,神宗喜小說院本及出像諸書,内侍陳矩,因以《閨範》進覽。
神宗随賜皇貴妃鄭氏。
貴妃侈上之賜,制序重刊,頒之中外。
時國本未定,舉朝方集矢於鄭氏,而不悅先生者,謂可藉手中以奇禍。
給事中戴士衡劾先生假托《閨範圖說》,包藏禍心。
好事者又為憂危竑議,言先生以此書私通貴妃,貴妃答以寶镪五十,采币四端,易儲之謀,不幸有其矣。
戚臣鄭承恩上疏辯冤,戍士衡。
先生亦緻仕不起,家居四十年。
年八十三卒,贈刑部尚書。
先生資質魯鈍,少時讀書不能成誦,乃一切棄之,澄心體認,久之了悟,入目即不忘。
年十五讀性理書,欣然有會,作《夜氣鈔》、《擴良心詩》。
一生孜孜講學,多所自得,大抵在思上做工夫,心頭有一分檢點,便有一分得處,蓋從憂患中曆過,故不敢任情如此。
呻吟語 乾坤是毀底,故開闢後必有混沌,所以主宰乾坤,是不毀底,故混沌還成開闢。
主宰者何?元氣是已。
元氣亘萬億歲年,終不磨滅。
是形化氣化之祖也。
(《天地》) 先天之氣,發洩處不過毫釐;後天之氣,擴充之必極分量。
其實分量極處,原是毫釐中有底,若毫釐中合下原無,便一些增不去。
萬物之形色才情,種種可驗也。
(《形氣》。
) 道者,天下古今公共之理,人人都有分底。
道不自私,聖人不私道,而儒者每私之,曰聖人之道;言必循經,事必稽古,曰衛道。
嗟夫!此千古之大防也,誰敢決之?然道無津涯,非聖人之言所能限,事有時複,非聖人之制所能盡。
後世苟有明者出,發聖人所未發,而嘿契聖人欲言之心,為聖人所未為,而吻合聖人必為之事,此固聖人之深幸,而拘儒之所大駭也。
或問:“中之道,堯、舜傳心,必有至玄至妙之理。
”餘歎曰:“隻就我兩人眼前說,這飲酒不為限量,不至過醉,這就是飲食之中。
這說話不緘嘿,不狂誕,這就說話之中。
這作揖跪拜,不煩不疏,不疾不徐,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。
就是一事的堯、舜,推之萬事皆然,到那安行處,便是十全的堯、舜。
” 形神一息不相離,道器一息不相無,故道無精粗,言精粗者妄也。
因指案上樽俎言,其位置恰好處,皆是天然自有的道理。
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,卻在何處?若說這?有神化性命,這個工夫還欠缺否?推之耕耘簸揚之夫,炊爨烹調之婦,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,都能到神化性命之極。
學者把神化性命,看得太玄,把日用事物,看得太粗,隻因不曾理會。
理會得,橫豎推行,撲頭蓋面,腳踏身坐的,都是神化性命。
無萬則一何處着落?無一則萬誰為主張?此二字一時離不得。
得一隻在萬中走,故有正一無邪萬,有治一無亂萬,有中一無偏萬,有活一無死萬。
或問:“子之道何如?”曰:“飢食渴飲,倦眠醒起,冬爐夏扇,喜歌悲哭,如此而已矣。
”曰:“如此之道,其誰不能?”曰:“我有終身不能者在。
”(以上《道體》。
) 今人不如古人,隻是無學無識,學識須從三代以上來,纔正大,纔中平。
今隻将秦、漢以來見識,抵死與人争是非,已自可笑,況将眼前聞見,自己聰明,翹然不肯下人,尤可笑也。
今人無事不苟且,隻於虛套搪塞,竟不咀嚼真味。
不從學問中來,縱有掀天揭地事業,都是氣質作用。
氣象豈不炫赫可觀?一入聖賢秤尺,坐定不妥貼。
學問之要如何?随事用中而已。
學問二字,原自外面得來,蓋學問之理,雖全於吾心,而學問之事,則皆古今名物,人人而學,事事而問,攢零合整,融化貫串,然後此心與道,方浃洽暢快。
若怠於考古,恥於問人,聰明自己出,可憐可笑,不知怎麼叫做學者。
“無所為而為”五字,是聖賢根源,學者入門念頭,就要在這上做。
今人說話,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,隻為毀譽利害心脫
既用功者,不怕助,隻怕不曾助。
語其本體,謂之未發,語其感通,謂之發。
若此心之靈,則非待有所感發,而後有知也。
學者涵養,須於靜中覺得有物,動時卻自無事,乃不偏着。
悟非意見想像之謂,此心生機也。
生機發動,則有自然之明覺,惟澄心凝慮,生機潛通,是自然有得。
自然有得,然後無思而無不通。
問:“《大學》於誠意以下皆有傳,獨格緻之義阙焉,何也?”曰:“物也,知也,意也,一物也。
格也,緻也,誠也,一事也。
由心之感曰物,由心之靈曰知,由心之萌曰意,非異也。
蓋心一也,即其感通之物而格之,以緻吾本然之知,就吾意所知之物而好惡之,必無自欺之蔽,是謂格物緻知誠意耳。
聖門之學内求,故三者為一,後人之學外求,故三者支焉。
以三者各自為義,則其以為阙也固宜。
《記》曰:‘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,感於物而動,性之欲也,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
’釋者以為心之知因物生,意從知起,無内外,無先後,其緻一焉者也。
《記》之物至,非《大學》所謂物乎?《記》之知知,非《大學》所謂知乎?《記》之好惡,非《大學》所謂意乎?可好可惡,物也;識其可好可惡,知也;好之惡之,意也。
今如人之心,其卒然以可好之物感也,則心之靈,雖不與物謀,而即知其可好矣,何者?心之好之之理,與物之可好者遇也。
如此則所以好之者,當盡其知而止也。
而好之不如好好色,是謂不緻好之知,不緻好之知,是謂不格物之善矣。
今如人之心,其卒然以可惡之物感也,則心之靈,雖不與物謀,而即知其可惡矣,何者?心之惡之之理,與物之可惡者遇也。
如此則所以惡之者,當盡其知而止也。
而惡之不如惡惡臭,是謂不緻惡之知,不緻惡之知,是謂不格物之惡矣。
故格物非他也,格吾知之物也,格吾意之物也;緻知非他也,緻吾物之知也,緻吾意之知也;誠意非他也,誠吾物之意也,誠吾知之意也。
雖然要之在於此心欺否之間耳,故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。
毋自欺,則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,此謂之自慊矣。
夫是之謂物格,夫如是之謂知緻,夫如是之謂意誠。
孟子曰:‘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
’惟萬物之理,備於吾心,故德性之知,周於萬物,反身而誠,則萬物之備於我者格,而德性之知緻矣,此之謂自慊。
蓋言樂也,然則如之何?亦於獨知之地,謹之而已。
蓋德性之知,我自有之,有感之頃,我自知之,於此不用其謹,惡乎用其謹哉?” 問:“意者雲何?”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心則其生之理也,意則其生理之初萌也。
天性純粹中,此為最先端倪,絕無一毫夾雜,少頃即有許多計較遷就之私矣。
少有計較遷就,即純粹端倪便不能直遂矣。
故《大學》教人誠意,隻是要人實養得端倪在,随地生幹生枝,吐華吐實,無非此一生理貫徹耳。
故身心國家天下者,非他也,誠意之枝幹花實也。
” 天地雖閉塞,而化未嘗息,日月雖沉晦,而明未嘗息,江河雖隐伏,而流未嘗息,故人心不可以動靜言,纔說靜已是動。
喜怒哀樂率吾性曰道,視聽言動行吾敬曰德。
飢欲食,渴欲飲者,人心也;不以飢渴之害為心害者,道心也。
欲生惡死者,人心也;欲惡有甚於生死而不為苟得者,道心也。
侍郎呂心吾先生坤 呂坤字叔簡,号心吾,河南甯陵人。
隆慶辛未進士。
授襄垣知縣,調大同,有人命坐抵,王山陰家屏欲緩其獄,不聽。
山陰入為吏部,語人曰:“天下第一不受請托者,無如大同令也。
”特疏薦也。
陞吏部主事,轉至郎中,出為山東參政,曆山西按察使,陝西布政使,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,入協理院事,陞刑部右侍郎,轉左。
每遇國家大議,先生持正,不為首鼠,以是小人不悅。
先生嘗為《閨範圖說》,行之坊間,神宗喜小說院本及出像諸書,内侍陳矩,因以《閨範》進覽。
神宗随賜皇貴妃鄭氏。
貴妃侈上之賜,制序重刊,頒之中外。
時國本未定,舉朝方集矢於鄭氏,而不悅先生者,謂可藉手中以奇禍。
給事中戴士衡劾先生假托《閨範圖說》,包藏禍心。
好事者又為憂危竑議,言先生以此書私通貴妃,貴妃答以寶镪五十,采币四端,易儲之謀,不幸有其矣。
戚臣鄭承恩上疏辯冤,戍士衡。
先生亦緻仕不起,家居四十年。
年八十三卒,贈刑部尚書。
先生資質魯鈍,少時讀書不能成誦,乃一切棄之,澄心體認,久之了悟,入目即不忘。
年十五讀性理書,欣然有會,作《夜氣鈔》、《擴良心詩》。
一生孜孜講學,多所自得,大抵在思上做工夫,心頭有一分檢點,便有一分得處,蓋從憂患中曆過,故不敢任情如此。
呻吟語 乾坤是毀底,故開闢後必有混沌,所以主宰乾坤,是不毀底,故混沌還成開闢。
主宰者何?元氣是已。
元氣亘萬億歲年,終不磨滅。
是形化氣化之祖也。
(《天地》) 先天之氣,發洩處不過毫釐;後天之氣,擴充之必極分量。
其實分量極處,原是毫釐中有底,若毫釐中合下原無,便一些增不去。
萬物之形色才情,種種可驗也。
(《形氣》。
) 道者,天下古今公共之理,人人都有分底。
道不自私,聖人不私道,而儒者每私之,曰聖人之道;言必循經,事必稽古,曰衛道。
嗟夫!此千古之大防也,誰敢決之?然道無津涯,非聖人之言所能限,事有時複,非聖人之制所能盡。
後世苟有明者出,發聖人所未發,而嘿契聖人欲言之心,為聖人所未為,而吻合聖人必為之事,此固聖人之深幸,而拘儒之所大駭也。
或問:“中之道,堯、舜傳心,必有至玄至妙之理。
”餘歎曰:“隻就我兩人眼前說,這飲酒不為限量,不至過醉,這就是飲食之中。
這說話不緘嘿,不狂誕,這就說話之中。
這作揖跪拜,不煩不疏,不疾不徐,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。
就是一事的堯、舜,推之萬事皆然,到那安行處,便是十全的堯、舜。
” 形神一息不相離,道器一息不相無,故道無精粗,言精粗者妄也。
因指案上樽俎言,其位置恰好處,皆是天然自有的道理。
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,卻在何處?若說這?有神化性命,這個工夫還欠缺否?推之耕耘簸揚之夫,炊爨烹調之婦,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,都能到神化性命之極。
學者把神化性命,看得太玄,把日用事物,看得太粗,隻因不曾理會。
理會得,橫豎推行,撲頭蓋面,腳踏身坐的,都是神化性命。
無萬則一何處着落?無一則萬誰為主張?此二字一時離不得。
得一隻在萬中走,故有正一無邪萬,有治一無亂萬,有中一無偏萬,有活一無死萬。
或問:“子之道何如?”曰:“飢食渴飲,倦眠醒起,冬爐夏扇,喜歌悲哭,如此而已矣。
”曰:“如此之道,其誰不能?”曰:“我有終身不能者在。
”(以上《道體》。
) 今人不如古人,隻是無學無識,學識須從三代以上來,纔正大,纔中平。
今隻将秦、漢以來見識,抵死與人争是非,已自可笑,況将眼前聞見,自己聰明,翹然不肯下人,尤可笑也。
今人無事不苟且,隻於虛套搪塞,竟不咀嚼真味。
不從學問中來,縱有掀天揭地事業,都是氣質作用。
氣象豈不炫赫可觀?一入聖賢秤尺,坐定不妥貼。
學問之要如何?随事用中而已。
學問二字,原自外面得來,蓋學問之理,雖全於吾心,而學問之事,則皆古今名物,人人而學,事事而問,攢零合整,融化貫串,然後此心與道,方浃洽暢快。
若怠於考古,恥於問人,聰明自己出,可憐可笑,不知怎麼叫做學者。
“無所為而為”五字,是聖賢根源,學者入門念頭,就要在這上做。
今人說話,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,隻為毀譽利害心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