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
關燈
小
中
大
。
夫宇宙間隻有一箇理,在《易》曰“太極”,在《大學》曰“明德”,在《中庸》曰“中”,一也。
論太極既以周子真得千聖以來不傳之秘,而序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又以二程續千載不傳之緒,此深可疑也。
佛氏曰定,明道亦曰定,佛氏曰惺惺,上蔡亦曰惺惺,何也?忘己耳。
若灼然有以實見得吾心之體,有在于此,設以佛氏所嘗語,反規規然而避之,是反涉於較計偏倚之私,而累其廣大光明之量,其於斯道無我無物之體,不無有害。
(已上《答湛甘泉》) 今之以學自命者,人皆議其行事之謬,謂平日講道學而行事如此,其僞也。
愚以為不然。
平日講學,隻成一個自私,而自以為天理,故其行事之謬者,非僞也,學術之差也。
《大學》孔氏之訓,明道先生兄弟表顯之,以覺後學者也。
慈湖一切掃之,如定靜安慮,彼則曰:“此膏肓之病也。
”如格物緻知誠意正心,彼則曰:“何其支也?取人大中至正之心,紛然而鑿之,豈不為毒?”信斯言也,則《大學》在所屏絕矣,其可乎?開口說毋意,毋意是也,然有取乎主忠信,而以一為未離乎意,此為毋意乎?有意乎?不可不察也。
聖功之要,曰存,曰思,任意削去。
當時象山先生已見其微,故戒之曰:“若茫然而無主,泛然而無歸,則将有颠頓狼狽之患。
”信然矣,其蔽之本指,其於心不在焉。
則以為心如何?曰:“在正,舍之則亡。
”則以為聖人未嘗貴操而賤舍,此說若行,是率天下貿貿焉,莫知所之,不至於槁木死灰不已也。
其為學術之害,可勝言哉!(已上《答羅達夫》) 文敏霍渭先生韬 霍韬字渭先,始号兀,後更渭,廣之南海人。
目有重瞳,始就小學,即揭“居處恭”三字于壁,力行之。
日誦數千言,一二歲間,諸經皆遍。
登正德甲戌進士第。
告歸,讀書西樵山中,無仕進意。
嘉靖初,起為兵部職方主事,仍謝病歸山。
丙戌陞少詹事兼侍讀學士,丁亥進詹事,戊子陞禮部右侍郎、禮部尚書,皆辭免。
庚寅丁母憂。
服阕起吏部侍郎,丙申出為南京禮部尚書,己亥改禮部尚書,加太子少保,掌詹事府事。
庚子十月卒於位,年五十四。
贈太子太保,谥文敏。
先生以議大禮,與張桂俱為上所寵眷。
然張桂賦性傾險,既躐取大位,仇視不同議之人。
而先生舉動光明,於不同議之人,如豐熙、楊慎、徐文華、唐樞、陸粲,皆極力薦舉。
其所論列,動關安危大計,在吏部則铨政為之一清,在禮部則南中體統肅然,風俗為之一變。
為舉主不認門生,居鄉不喜治生,真行其道,不顧是非恩怨。
魏莊渠曰:“兀之亡,於世道有大關系。
”非虛語也。
今以先生與張桂同類并稱,是先生為張桂所掩也。
獨是與邃菴、桂洲相讦,皆以意氣用事,乏中和之義,所謂豪傑而不聖賢者也。
先生薦文成,謂“臣不如也”,而於文成之學不能契。
大意以知有聖人之知,有下愚之知,聖人之知則可緻,下愚之知則無所不至矣。
夫文成之所謂良知,即人人所同賦之性也,性之靈處,即是知,知之不息處,即是性,非因下愚而獨無也,緻者緻此也。
先生之所謂知,乃習染聞見之知也,惡得良?故聖人與下愚,相去倍蓰無算,如何緻之哉?此真千裡之謬矣。
文敏粹言 嚴威俨恪不懈,則不言敬而敬在其中矣。
或問:“明道先生如何是道?”曰:“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上求,此道學正路。
世之淫於老、佛,老、佛上一截與吾儒同,又謂佛與聖賢隻差毫釐,此千古名教之罪人也。
” 人於食息之間,放過多少。
初學刻勵工夫,安得便自在快活?亦須勉強持守,習熟自别。
初學勿憂助長,隻憂忘了,到有助長之病,又自有藥。
學知為己真味,則知接人處事,有一毫不盡其心者,皆切己實病。
今人說操心,隻是懸空捕影。
思不出於私,便是天理,從天理上思,便是窮理盡心知性,再不消說主一,不消說涵養,但不可太急迫為心病。
說能存心,而容貌詞氣不管,乃自欺爾。
隻中無主而靜坐,且認靜坐作工夫,便有許多病痛。
須知窮理,即所以養心。
吾人有一息天理純全處,亦天道流行也,豈惟吾人鸢飛魚躍,活潑潑地。
世有苟賤無恥之流,多借忍耐之說以自蒙臭惡,可憐也,乃且曰道學如是。
丙申秋,某與緻齋、甬川日集伺朝所,緻齋講陽明之學,曰緻良知,曰知行合一,與甬川異,辨說棼拏,莫相一也。
某曰:“聖人位育,皆心性事,謂良知非聖與?非也。
然而有聖人之知,有下愚之知,率下愚之知,認欲為理,認利為義,曰吾良知,吾緻吾良知,是聖跖混,故人心道心之辨,貴精一也。
知行合一,矯學者口耳之敝也,要之知行亦自有辨,過矯反蔽,君子自立,不求同於時,姑竣後世耳。
” 惟孜孜不敢少懈,隻求不得罪天理而已。
居處恭之目何如?曰非禮勿視也,非禮勿聽也,非禮勿言也,非禮勿動也,四者,居處恭之目也。
聖賢實學,淺深高下,一以貫之者也。
世儒不實用力,以居處恭為粗淺,不屑言,以四勿為精深,不敢言,求所謂主敬之說,求所謂格緻之說,求所謂戒慎之說,惟費口耳,全無實力。
今之人耳目口鼻猶夫古之人也,聲音笑貌猶夫古之人也,何獨於心而疑之?堯、舜所以聖,純天理,絕人欲而巳矣;學者希聖,擴天理遏人欲而已矣。
擴天理遏人欲,不在乎他,覺悟之間而已矣。
公議所在,系國家元氣,系天下治亂。
未有天地,一氣而已矣。
清而上覆,天由生焉;凝而下奠,地由生焉。
一翕一闢,氣化流行焉。
時其翕也,秋冬生焉;時其闢也,春夏生焉。
譬諸人焉,吹氣而寒,唇所翕也;呵氣而煖,唇所闢也。
一氣而已矣。
謂陰陽有二氣,亦謂吹呵有兩人也,可乎?陽生祀天,陰生祀地,則陰陽判矣,陰陽判而氣化滞矣,氣化滞而鬼神之機息矣。
君子之於學也,太和元氣灌注一身,斯其學之醇;君子之於治也,太和元氣灌注天下,斯其治之極。
有袂交者其辭情,道義交者其辭理。
其辭情者損,其辭理者益。
天下一氣也,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地所覆載,日月霜霧所照墜,高極無極,深極無極,太極無極,一氣也。
然而有山谿之險,内外之限焉,何也?地之形為之也。
人也者,天地之心也,所以贊天之能,理地之紀,完合宇宙於一氣者也。
仁也者人也,合宇宙為一氣者也。
陽明之學,一言蔽之曰“緻良知”,析曰“格物”,曰“知行合一”,均之緻良知也。
然有聖哲之知焉,有下愚之知焉。
聖哲之知緻焉,位育參贊良知也;下愚之知緻焉,飲食男女亦良知也。
今夫犬之,狐之綏綏,鹑之奔奔,鸱之擛擛,良知也。
下愚奚擇焉?緻下愚之知,禽獸羞伍,是故修道之教,不可已也。
考功薛西原先生蕙 薛蕙字君采,号西原,亳州人。
正德甲戌進士。
授刑部主事。
武廟南巡,抗疏谏。
已,調吏部。
大禮之議起,先生撰《為人後解》、《為人後辨》,奏入,下獄。
尋複官,曆考功司郎中而罷。
嘉請辛醜正月卒,年五十三。
先生初好養生家言,自是絕去文字,收歛耳目,澄慮默照,如是者若幹年,而卒未之有得也。
久之,乃悟曰:“此生死障耳,不足學。
”然因是讀《老子》及佛書,得其虛靜慧寂之說,不逆於心,已而證之《六經》及濂、洛諸說,至於《中庸》“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”,曰:“是矣!是矣!”故其學以複性為要。
未發之中,即性善也,情則始有善不善。
聖人盡性,則寂多於感,衆人私感不息,幾於無寂。
此言似是而非。
夫性不可以動靜言,濂溪之主靜,無欲故靜。
又曰:“一者,無欲。
其非動靜之靜可知矣。
”孟子言性,多以情言,蓋舍情無以見性,與諸子專向人生而靜以上說性者不同。
若止靠靜中覺性,以為情發之張本,則一當事變紛纭,此體微薄,便霍然而散矣。
一真一切,真無晝夜,無古今,無寂感,方可言性也。
約言 太虛之中,一理旁薄,甯有二乎?幽明人鬼,未始不一,上帝固曰天,吾心亦天也;鬼神固曰神,吾心亦神也。
及世愈衰,小人自智其愚,妄意神道為茫昧,故肆其惡而無忌憚,謂天為弗知,而吾心已知矣;謂神為可欺,而吾心已不可欺矣。
《書》曰:“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。
”民之聰明,即
夫宇宙間隻有一箇理,在《易》曰“太極”,在《大學》曰“明德”,在《中庸》曰“中”,一也。
論太極既以周子真得千聖以來不傳之秘,而序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又以二程續千載不傳之緒,此深可疑也。
佛氏曰定,明道亦曰定,佛氏曰惺惺,上蔡亦曰惺惺,何也?忘己耳。
若灼然有以實見得吾心之體,有在于此,設以佛氏所嘗語,反規規然而避之,是反涉於較計偏倚之私,而累其廣大光明之量,其於斯道無我無物之體,不無有害。
(已上《答湛甘泉》) 今之以學自命者,人皆議其行事之謬,謂平日講道學而行事如此,其僞也。
愚以為不然。
平日講學,隻成一個自私,而自以為天理,故其行事之謬者,非僞也,學術之差也。
《大學》孔氏之訓,明道先生兄弟表顯之,以覺後學者也。
慈湖一切掃之,如定靜安慮,彼則曰:“此膏肓之病也。
”如格物緻知誠意正心,彼則曰:“何其支也?取人大中至正之心,紛然而鑿之,豈不為毒?”信斯言也,則《大學》在所屏絕矣,其可乎?開口說毋意,毋意是也,然有取乎主忠信,而以一為未離乎意,此為毋意乎?有意乎?不可不察也。
聖功之要,曰存,曰思,任意削去。
當時象山先生已見其微,故戒之曰:“若茫然而無主,泛然而無歸,則将有颠頓狼狽之患。
”信然矣,其蔽之本指,其於心不在焉。
則以為心如何?曰:“在正,舍之則亡。
”則以為聖人未嘗貴操而賤舍,此說若行,是率天下貿貿焉,莫知所之,不至於槁木死灰不已也。
其為學術之害,可勝言哉!(已上《答羅達夫》) 文敏霍渭先生韬 霍韬字渭先,始号兀,後更渭,廣之南海人。
目有重瞳,始就小學,即揭“居處恭”三字于壁,力行之。
日誦數千言,一二歲間,諸經皆遍。
登正德甲戌進士第。
告歸,讀書西樵山中,無仕進意。
嘉靖初,起為兵部職方主事,仍謝病歸山。
丙戌陞少詹事兼侍讀學士,丁亥進詹事,戊子陞禮部右侍郎、禮部尚書,皆辭免。
庚寅丁母憂。
服阕起吏部侍郎,丙申出為南京禮部尚書,己亥改禮部尚書,加太子少保,掌詹事府事。
庚子十月卒於位,年五十四。
贈太子太保,谥文敏。
先生以議大禮,與張桂俱為上所寵眷。
然張桂賦性傾險,既躐取大位,仇視不同議之人。
而先生舉動光明,於不同議之人,如豐熙、楊慎、徐文華、唐樞、陸粲,皆極力薦舉。
其所論列,動關安危大計,在吏部則铨政為之一清,在禮部則南中體統肅然,風俗為之一變。
為舉主不認門生,居鄉不喜治生,真行其道,不顧是非恩怨。
魏莊渠曰:“兀之亡,於世道有大關系。
”非虛語也。
今以先生與張桂同類并稱,是先生為張桂所掩也。
獨是與邃菴、桂洲相讦,皆以意氣用事,乏中和之義,所謂豪傑而不聖賢者也。
先生薦文成,謂“臣不如也”,而於文成之學不能契。
大意以知有聖人之知,有下愚之知,聖人之知則可緻,下愚之知則無所不至矣。
夫文成之所謂良知,即人人所同賦之性也,性之靈處,即是知,知之不息處,即是性,非因下愚而獨無也,緻者緻此也。
先生之所謂知,乃習染聞見之知也,惡得良?故聖人與下愚,相去倍蓰無算,如何緻之哉?此真千裡之謬矣。
文敏粹言 嚴威俨恪不懈,則不言敬而敬在其中矣。
或問:“明道先生如何是道?”曰:“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上求,此道學正路。
世之淫於老、佛,老、佛上一截與吾儒同,又謂佛與聖賢隻差毫釐,此千古名教之罪人也。
” 人於食息之間,放過多少。
初學刻勵工夫,安得便自在快活?亦須勉強持守,習熟自别。
初學勿憂助長,隻憂忘了,到有助長之病,又自有藥。
學知為己真味,則知接人處事,有一毫不盡其心者,皆切己實病。
今人說操心,隻是懸空捕影。
思不出於私,便是天理,從天理上思,便是窮理盡心知性,再不消說主一,不消說涵養,但不可太急迫為心病。
說能存心,而容貌詞氣不管,乃自欺爾。
隻中無主而靜坐,且認靜坐作工夫,便有許多病痛。
須知窮理,即所以養心。
吾人有一息天理純全處,亦天道流行也,豈惟吾人鸢飛魚躍,活潑潑地。
世有苟賤無恥之流,多借忍耐之說以自蒙臭惡,可憐也,乃且曰道學如是。
丙申秋,某與緻齋、甬川日集伺朝所,緻齋講陽明之學,曰緻良知,曰知行合一,與甬川異,辨說棼拏,莫相一也。
某曰:“聖人位育,皆心性事,謂良知非聖與?非也。
然而有聖人之知,有下愚之知,率下愚之知,認欲為理,認利為義,曰吾良知,吾緻吾良知,是聖跖混,故人心道心之辨,貴精一也。
知行合一,矯學者口耳之敝也,要之知行亦自有辨,過矯反蔽,君子自立,不求同於時,姑竣後世耳。
” 惟孜孜不敢少懈,隻求不得罪天理而已。
居處恭之目何如?曰非禮勿視也,非禮勿聽也,非禮勿言也,非禮勿動也,四者,居處恭之目也。
聖賢實學,淺深高下,一以貫之者也。
世儒不實用力,以居處恭為粗淺,不屑言,以四勿為精深,不敢言,求所謂主敬之說,求所謂格緻之說,求所謂戒慎之說,惟費口耳,全無實力。
今之人耳目口鼻猶夫古之人也,聲音笑貌猶夫古之人也,何獨於心而疑之?堯、舜所以聖,純天理,絕人欲而巳矣;學者希聖,擴天理遏人欲而已矣。
擴天理遏人欲,不在乎他,覺悟之間而已矣。
公議所在,系國家元氣,系天下治亂。
未有天地,一氣而已矣。
清而上覆,天由生焉;凝而下奠,地由生焉。
一翕一闢,氣化流行焉。
時其翕也,秋冬生焉;時其闢也,春夏生焉。
譬諸人焉,吹氣而寒,唇所翕也;呵氣而煖,唇所闢也。
一氣而已矣。
謂陰陽有二氣,亦謂吹呵有兩人也,可乎?陽生祀天,陰生祀地,則陰陽判矣,陰陽判而氣化滞矣,氣化滞而鬼神之機息矣。
君子之於學也,太和元氣灌注一身,斯其學之醇;君子之於治也,太和元氣灌注天下,斯其治之極。
有袂交者其辭情,道義交者其辭理。
其辭情者損,其辭理者益。
天下一氣也,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地所覆載,日月霜霧所照墜,高極無極,深極無極,太極無極,一氣也。
然而有山谿之險,内外之限焉,何也?地之形為之也。
人也者,天地之心也,所以贊天之能,理地之紀,完合宇宙於一氣者也。
仁也者人也,合宇宙為一氣者也。
陽明之學,一言蔽之曰“緻良知”,析曰“格物”,曰“知行合一”,均之緻良知也。
然有聖哲之知焉,有下愚之知焉。
聖哲之知緻焉,位育參贊良知也;下愚之知緻焉,飲食男女亦良知也。
今夫犬之,狐之綏綏,鹑之奔奔,鸱之擛擛,良知也。
下愚奚擇焉?緻下愚之知,禽獸羞伍,是故修道之教,不可已也。
考功薛西原先生蕙 薛蕙字君采,号西原,亳州人。
正德甲戌進士。
授刑部主事。
武廟南巡,抗疏谏。
已,調吏部。
大禮之議起,先生撰《為人後解》、《為人後辨》,奏入,下獄。
尋複官,曆考功司郎中而罷。
嘉請辛醜正月卒,年五十三。
先生初好養生家言,自是絕去文字,收歛耳目,澄慮默照,如是者若幹年,而卒未之有得也。
久之,乃悟曰:“此生死障耳,不足學。
”然因是讀《老子》及佛書,得其虛靜慧寂之說,不逆於心,已而證之《六經》及濂、洛諸說,至於《中庸》“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”,曰:“是矣!是矣!”故其學以複性為要。
未發之中,即性善也,情則始有善不善。
聖人盡性,則寂多於感,衆人私感不息,幾於無寂。
此言似是而非。
夫性不可以動靜言,濂溪之主靜,無欲故靜。
又曰:“一者,無欲。
其非動靜之靜可知矣。
”孟子言性,多以情言,蓋舍情無以見性,與諸子專向人生而靜以上說性者不同。
若止靠靜中覺性,以為情發之張本,則一當事變紛纭,此體微薄,便霍然而散矣。
一真一切,真無晝夜,無古今,無寂感,方可言性也。
約言 太虛之中,一理旁薄,甯有二乎?幽明人鬼,未始不一,上帝固曰天,吾心亦天也;鬼神固曰神,吾心亦神也。
及世愈衰,小人自智其愚,妄意神道為茫昧,故肆其惡而無忌憚,謂天為弗知,而吾心已知矣;謂神為可欺,而吾心已不可欺矣。
《書》曰:“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。
”民之聰明,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