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

關燈
《大學》、《西銘》看,此意也好,也有病。

    蓋天下有許多書,若半年間都不教他看一字,幾時讀得天下許多書?某以為天之生人,人之有生,隻是一個明德而已,明德即仁也。

    聖人之學,隻是明此理以全之而已。

    學者苟於《大學》、《西銘》之旨而有得焉,則《六經》可不治而明矣。

    ”文公之言,或早年未定之見。

     人胸中除去一切閑思量,則天理自在,多少快活。

     自安命上,便可到天下何思何慮。

     學之得與不得亦易見,此心灑然,而勢利出脫,了無所系,此實得也。

    雖曰講學,而勢利纏繞,瞻前顧後,此無所得,隻是說話。

     孔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

    ”會得此意,則必終日乾乾,學惟為己而已,何處着得絲發為人之意哉? 袁燮曰:“人心與天地一本,精思以得之,兢業以守之,則與天地相似。

    ”可謂得象山之意矣。

     此心平平時,可以默觀道理。

      或曰:“理統於一心,散於萬事。

    ”此非真見,論其極,隻是理無外。

    為學要以心為本,涵養須用敬,所以養此心也;進學在緻知,所以明此心也。

     凡看經傳,皆以明此心為務,觀一物,處一事,皆有以驗此心之所形,則無往而非養心之學矣。

    心外無物,物外無心,心無内外也,要人自理會。

     範氏謂:“守約則足以盡博。

    ”此語亦獨見也。

      廣大寬平,胸中常覺有此氣象,是甚麼快活? 尋常間,隻從容自在,便是坦蕩蕩氣象。

     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,於此可見理外無事,事外無理,萬古聖人之正學,昭灼平實,無有餘說。

     惡念易去,妄念難去,人心無一念之妄,純乎道矣! 曆觀往古來今,天下有一定之命,隻是人自勞攘。

      學者至約工夫,隻是常常提醒此心。

      學者遇事,一以天理處之,不可少有顧忌,而存恐懼之心。

    一有恐懼之心,非知命也。

      呂東萊曰:“義理無窮,才智有限,非全放下,終難湊泊。

    ”放下政非易事也。

      生生之謂仁,存存之謂學。

     本心卻是天下之大本,動皆從心中流出,即為達道,一不從本心所發,便是私意,非道也。

     不見不聞,隻是虛,虛者心之本,實者心之質,可見者也。

    心也者,虛而實,君子之道,費而隐。

     四端在人本無增添,孟子所謂擴充者,隻是無間斷耳。

     聖人用功,與學者一般,但有生熟之異,謂聖人不用功者非也。

    蓋人之心,猶舟之有柁,心一不存,則惡生,柁一不持,則舟覆。

    聖人即老於行船者,進退推移自然,而柁亦未嘗離也。

    學者即學行船者,未免有把持着力之功,非自然而然也。

    一生熟之異,即盡聖人學者用功之說。

    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於井,皆有沭惕恻隐之心,此便是善端發見處,人人皆有,但有間斷,則若存若亡,不為己有。

    學者有此心,須充之到淵深塞實,方是有諸己。

    譬如栽一小樹,恐牛羊牧之,大風搖之,須從四圍作牆垣,以防牛羊,又時培土灌水,以備風日,則此樹漸大,根漸深且實,雖無垣牆,牛羊風日且如之何?如人善端發見,欲使之常存,必要去閑邪,邪閑則天理自存,存之之久,便到淵深塞實處,到此地位,則本體已複,實有諸己,彼富貴、貧賤、生死、禍福、得喪、夷狄、患難,若無與於己,豈能有以介吾意乎?學者須如此用力,方可閑邪,非如何去閑,隻是心正則邪自閑了,邪閑則誠存矣。

    閑邪存誠,是一件,非有二也。

    (右門人王龜年記) 《大學》格物、緻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,隻說明明德的明字,《中庸》明善誠身,擇善固執,隻說得誠之者的誠字,元來誠則明,明則誠,非有二也。

    故論學拘泥字不得,會得時橫來豎說,隻是此理。

     人得天地之心為心,仁也,其用,則義也。

    孔子於《易》曰:“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”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仁,人心也。

    義,仁路也。

    ”終之以“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

    ”此求仁之說也。

    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,立其體,則寂然不動,渾然天理;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則緻用各異,所謂義也。

    聖賢之正脈,其在是乎?  從心所欲不踰矩,矩者方也。

    《大學》絜矩,亦是此義。

    若此義便圓神,隻從此心所欲行出事去,自是方了。

    蓋此心固無方無體,到外方有體。

    (右門人羅洪先記)  嘉靖甲午夏五月,予卧病随州報恩寺,一日學子請問曰:“朱子之學,何學也?”予曰:“聖人之學也。

    ”曰:“何如?”“朱子詩雲:‘玄天幽且默,仲尼欲無言。

    動植各生遂,德容自清溫。

    彼哉誇毗子,呫嗫徒啾喧。

    但騁言辭好,豈知神鑒昏?曰予昧前訓,坐此枝葉繁。

    發憤永刊落,奇功收一原。

    ’曰‘神鑒’,曰‘一原’,朱子之學旨可知矣。

    ”曰:“或疑其釋《大學》,何如?”曰:“此學必論大頭腦處,如明德,此《大學》大頭腦也。

    朱子以虛靈釋明德,不可易也。

    明之功,則曰“因其所發而遂明之,以複其初”,此工夫至簡易也,何疑之有?”曰:“或疑其格緻求於外也,何如?”曰:“此不得朱子之精也。

    朱子曰:‘本明之體得之於天,終有不可得而昧者,是以雖甚昏蔽之極,而介然之頃,一有覺焉,則即此空隙之中,而其本體已洞然矣’。

    當時有問:‘介然之頃,一有覺焉,則其本體已洞然矣,須是就這些覺處,便緻知充廣将去’?朱子曰:‘然如擊石之火,隻是些子,纔引着便可以燎原。

    蓋介然之覺,一日之間,其發也無時無數,隻要人識認得,操持充養将去。

    ’此朱子之精,孔門求仁之學也。

    學者當默而識之。

    ”學子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遂記之。

    (《朱學問答。

    ) 嘉靖甲午秋七月,予遊大洪山,張子叔平從焉。

    一日張子問學,予曰:“求仁問仁。

    ”曰:“主一。

    ”曰:“孔子之學,惟以仁為訓。

    ”“何也?”曰:“天地之一動一靜,人心之一動一靜,一本也,仁也。

    求仁之學,萬古聖賢之正脈也。

    ”曰:“仁之體何如?”曰:“仁道至大,不可求之言語,不可求之訓诂,吾夫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

    ’此仁之體也。

    蓋一動一靜,天命之流行也,惟其動靜,此所以不窮。

    顔子之見卓爾,孟子之謂‘必有事焉而勿正’,是皆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。

    非知道者,孰能識之?孟氏之後,千有餘歲,惟伊、洛得聞之,此道明之會也。

    明道先生曰:‘天地之間,隻有一個感與應而已,更有甚事?’又曰:‘天地萬物之理,無獨必有對,皆自然而然,非有安排也。

    每中夜以思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

    ’此是‘天理二字,自家體貼出來’者也。

    伊川先生曰:‘有感必有應,凡有動皆為感,感則必有應,所應複為感,所感複有應,所以不已也。

    ’程夫子兄弟所謂感應,亦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。

    一動一靜,生生不已,仁之體在我矣。

    ”張子曰:“唯。

    ”乃書以授之。

    (《求仁問答》) 間嘗讀明道《行狀》曰:“聞汝南周茂叔論道,慨然有求道之志,未知其要,汎濫於諸家,出入於老、佛者幾十年,反求諸《六經》,而後得之。

    ”晦翁解太極,謂:“周子手是圖以授之,此可謂要矣。

    ”不知其所謂“未知要”者何事?而又汎濫諸家,出入老、佛,直待反求《六經》,而後得之,以為伊川尊明道之言乎?伊川恐非苟言也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載明道與伊川入成都,聞箍桶者說《易》,兄弟渙然有所省,後門人問《易》,伊川曰“《易》學在蜀。

    ”至着《易傳》,必曰:“斯義聞之成都隐者。

    ”每讀至此,歎曰:“此聖賢至公至平之心,無一毫自廣狹人之念,此所以繼千載之絕學也。

    ”於箍桶者有一論,尚欲表顯之,況於其師乎?此深可疑也。

    南軒與晦翁書,謂:“程先生與門人講論,未嘗一言及《太極圖》。

    ”晦翁謂:“此書詳於性命之原,而略于進為之目,有不可驟而語者。

    ”中思之,門人固有不可驟而語者,若伊川《易傳》之言,以教萬世,胡安定有言則引之,箍桶者有言則引之,何於周之圖,素未嘗一語及之乎?此深可疑也。

    晦翁與象山論無極太極,往複争辨,其書有曰:“周子灼見道體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此老真得千聖以來,不傳之秘。

    ”至序《大學》,以二程接孟子之傳,序《中庸》,又曰:“程夫子兄弟者出,得有所考,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;得有所據,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。

    微程夫子,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。

    ”信斯言也,則二程之學,似無與於周子矣,此深可疑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