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
關燈
小
中
大
厭厭其苗,綿綿其麃。
”此之謂也。
仁根於天,夫猶是也,心一息少放,則生理亦一息間歇而不相依矣。
仁本與心一,而人自二之,是故服膺勿失,則相依之謂也。
心惟仁是依,故不違仁,農惟稼是依,故不失,稼,於其心而不求,亦猶舍其田而不芸也夫。
”(《求仁論》) 物理曷謂之天理也?本於賦予禀受,自然明覺,莫之為而為者也。
如恻隐之心,非納交要譽,惡其聲而然是也。
物欲曷謂之人欲也?不安於品節限制,而鑿以私智,非天之所以與我者也。
如子貢殖,而必先言其不受命是也。
去其所本無,而複其所固有,則萬物皆備於我矣。
夫理雖可以觸類而長,而其出於天者,物物各有當然不易之則,自私用智,則違天而自賊,故《詩》曰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”,又曰“不僭不賊,鮮不為則”,《周禮》曰“則以觀德,毀則為賊”是也。
(《格物論》) 則者,法也。
自貌言視聽而達諸人倫,無非物也,而莫不有法焉,如恭從明聰,以及親義序别信之類是也。
推之,盈天地間無一物而無理可法者,違其理則非天之法矣。
《易》所謂“天則”,正以其出於天,當然不易者也。
孟子亦曰:“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。
”豈敢毀之而自賊哉?将欲行之,必自緻知始,緻雖有推極之義,而《說文》原訓則曰:送,詣也。
”其文為久,至觸類而推極之久,則天牖帝迪,送詣而至。
性之本善,吾所固有者,明而通於心中矣。
是故格物所以明善也,誠意所以誠身也。
身主於心,心發於意,意萌於知,知起於物,曰“緻知在格物”,不言先者,知與意雖有先後,其實非二事也。
知之不至,則意不誠而無物。
《記》曰:“物至知知,而後好惡形焉。
”何者?好善惡惡,感於物理者也,好妍惡媸,好富惡貧,感於物欲者也。
道不離物,物不離事,盈天地間,物物各有一理存焉,去欲求理,豈以空談悟哉?不曰理,而曰物者,踐其實耳。
鄭玄曰:“格,來也。
物,猶事也。
”程子因言:“物來知起。
”象山曰:“格至也,研磨考索,以求其至。
”朱子因言:“窮至事物之理。
”溫公曰:“扞格外物,以物至為外,非合内外之道。
”黃潤玉曰:“格,正也,義取格其非心,心正矣,奚用誠意緻知為哉?”是數說,皆因《記》而億者也。
惟《說文》曰:“格,木長貌,從木各聲,取義於木,聲以諧之。
”其訓精矣。
(《格物論》) 今夫五行之各一其性也,水土金火彙萃鎔合,皆可為一。
惟木不然,挨接暫同,終則必異。
理欲同行而異情,正如桃李荊棘共陌連根,始若相似,及至條長之時,形色别矣。
荊棘必剪,猶惡之菑逮夫身者也,桃李必培,猶善之欲有諸己也。
培其根而達其枝,則本各滋息而長矣,修其本而達其末,則物各觸類而長矣。
是故耳目口體物也,心為本,而視聽食息其末也。
喜怒憂懼無節於内,胡為物交物引之而去乎?必使心能為身之本,明於庶物而後已。
父子兄弟物也,自孝弟慈推之,則身為本而絜矩其末也,好惡胡為而偏乎?必使身能為家國之本,至誠動物而後已。
(《格物論》) 天下大矣,始乎格物,先事者也。
理自理,欲自欲,則本根各異,物既格矣,至於天下平,後得者也。
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物各付物,則枝葉亦各不同焉。
惟明也,辨物之理欲而至善存;惟誠也,成物之始終而大道得。
孔子之誠身,不過乎物,孟子之萬物皆備,反身而誠,皆反本之謂也。
或曰:“禮樂刑政之道,鳥獸草木之名,莫非物也,汎而格諸?”曰:“否,否!本則身,厚則倫,經不雲乎?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,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”(《格物論》) 道也者,無有精粗、大小、遠迩、微顯,格天地,濟民物,日費而用之,不可得而盡也。
正萬目以視之,而莫知其所繇也,故曰“君子之道,費而隐”。
得之者,蓋或寡矣,必也敬乎?《易》以衣袽言戒,履霜言慎,目睹者也;以薦雷言恐懼,耳聞者也。
不睹而亦戒慎焉,不聞而亦恐懼焉,雖青天白日之下,稠人廣坐之中,其暗處細事,必自知之。
及其微有也,詩雲“無”曰“不顯”,“莫予”雲“觏”。
韓嬰曰:“匹夫匹婦,會於牆陰,而明日有傳之者矣。
男女大欲不正,則放辟邪侈,将靡不為焉,天命不能須臾存矣。
”是故君子慎獨,必造端乎夫婦,正其源也。
朱子曰:“有天地後此氣常運,有此身後此心常發,要於常運中見太極,常發中見本性。
”豈非顧諟之功邪?欲既遏矣,惟理是安,日用常行,念念精察,則此心全體虛明洞徹,天何言哉?昭昭於此。
已發者往,未發者來,逝者如斯,澄渟於此。
充滿流動,如川之不息,天之不窮,内外本末,體用動靜,洞然無一毫之間,而鸢飛魚躍,觸處朗然也。
存者存此而已,養者養此而已。
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,至此則從容中道,浩然之氣其生於性矣乎?及其成功也,自其燦然時出者言,則謂之聖。
聖則知命以盡性,故曰“如天如淵”。
自其渾然真切者言,則謂之仁。
仁則盡性以至命,故曰“其淵其天”。
敬以達誠,斯其至矣。
(《慎獨論》) 孔、孟之言性也,一而已矣,而以為有性氣之分者,二之,則不是也。
孔子曰“性相近也”,衆人之性則近求、由矣,求、由之性則近遊、夏矣,遊、夏之性則近淵、骞矣,淵、骞之性則近夫子矣,性固相近也。
又曰“習相遠也”,習於舜、禹則為舜、禹之徒矣,習於盜蹠則為盜蹠之徒矣,習固相遠也。
以瞽叟、伯鲧為父,而有舜、禹,習乎善而不習乎其父,以柳下惠為兄,而有盜蹠,習乎惡而不習乎其兄。
故曰“上智與下愚不移”。
人惟習於利欲,旦晝之氣梏其性而亡之,為放辟邪侈之事,在罟獲陷阱之中,曾莫之覺也。
向晦定息至於中夜,而清明之體還焉,良心複萌,所謂“繼之者善”,其在是矣。
誰無此心,豈非相近乎哉?孔、孟之後,周人世碩乃曰“性有善有惡”,荀卿則為“性惡,其善者僞也”,則又甚於世碩矣。
其論性惡,累數千百言,至援引堯、舜問答之詞以為證,其出於堯、舜與否,吾不得而知也。
曰“妻子具而孝衰於親”,則是妻子未具之先,嘗有孝矣;曰“爵祿榮而忠衰於君”,則是爵祿未榮之先,嘗有忠矣。
由是言之,則性固本善,而無惡也。
(《性習說》) 性命於天道之隐也,道弘於人性之顯也,聖人之道天命之流行,一而已矣。
天何言哉?吾無隐乎爾!自鄉黨朝廷宗廟,以至起居飲食經曲禮節,其即發育峻極之分乎?子思子論至誠無息,而及天地山川,生物無窮,可謂聞道者矣。
是故夫子之文章,鸢飛魚躍,顯焉者也,顯則聖人不得而隐之也。
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無聲無臭,隐焉者也,隐則聖人不得而顯之也。
(《凝道說》) 子思之聞,其猶子貢之聞乎?朝聞道夕死可矣,夫豈外性而有聞乎哉?不睹不聞,人之所不見,隐也,性也;參贊化育,察乎天地,顯也,道也。
故費隐以前,言學則用在其中,費隐以後,言用則學在其中。
大舜、文、武、周公,文章功業,豈在性與天道外哉?性外求道,道外求天,雖聞善言而不為己有,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
吾能屏絕利欲,一於理義,自費而隐,不須臾離,則德性完備,随在發見。
譬則持壺深汲,水漸充滿,滋溉取足,在吾壺矣。
至德之凝至道,何以異此?道之在天地也,猶水之在海也,口耳之徒,亡得於心,則亦五石之瓠,泛泛焉者耳,其何凝之有?是故流水之瀾,即在源中,日月容光,即在明中,天地之德川流,即在敦化之中,聖人之德達道,即在大本之中,堯明即在欽中,舜哲即在浚中。
故子周子曰:“中也者,和也,中節也,天下之達道也。
”天道與人,理一分殊,苟截本末而二之,斯支離矣。
故子程子又曰:“漠無朕之中,萬象森然已具,已應不是先,未應不是後。
”(《凝道說》) 理一而分殊,統之在道者也。
夫子贊《易》,始言窮理。
理不可見也,於氣見之。
《易》曰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
”朱子曰:“陰陽隐疊運者氣也,其理則所謂道。
”确哉言乎?理即氣也,氣之有條不可離者謂之理,理之全體不可離者謂之道。
蓋通天地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。
氣本一也,而分陰分陽,則一動一靜,一往一來,一阖一闢,一升一降,循環無已。
積微而着,由着複微,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,千條萬緒,紛纭膠轕而卒不可亂,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謂理也。
初非别有一物,依於氣而立,附於氣以行也。
或者因“易有太極”一言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,是不然
”此之謂也。
仁根於天,夫猶是也,心一息少放,則生理亦一息間歇而不相依矣。
仁本與心一,而人自二之,是故服膺勿失,則相依之謂也。
心惟仁是依,故不違仁,農惟稼是依,故不失,稼,於其心而不求,亦猶舍其田而不芸也夫。
”(《求仁論》) 物理曷謂之天理也?本於賦予禀受,自然明覺,莫之為而為者也。
如恻隐之心,非納交要譽,惡其聲而然是也。
物欲曷謂之人欲也?不安於品節限制,而鑿以私智,非天之所以與我者也。
如子貢殖,而必先言其不受命是也。
去其所本無,而複其所固有,則萬物皆備於我矣。
夫理雖可以觸類而長,而其出於天者,物物各有當然不易之則,自私用智,則違天而自賊,故《詩》曰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”,又曰“不僭不賊,鮮不為則”,《周禮》曰“則以觀德,毀則為賊”是也。
(《格物論》) 則者,法也。
自貌言視聽而達諸人倫,無非物也,而莫不有法焉,如恭從明聰,以及親義序别信之類是也。
推之,盈天地間無一物而無理可法者,違其理則非天之法矣。
《易》所謂“天則”,正以其出於天,當然不易者也。
孟子亦曰:“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。
”豈敢毀之而自賊哉?将欲行之,必自緻知始,緻雖有推極之義,而《說文》原訓則曰:送,詣也。
”其文為久,至觸類而推極之久,則天牖帝迪,送詣而至。
性之本善,吾所固有者,明而通於心中矣。
是故格物所以明善也,誠意所以誠身也。
身主於心,心發於意,意萌於知,知起於物,曰“緻知在格物”,不言先者,知與意雖有先後,其實非二事也。
知之不至,則意不誠而無物。
《記》曰:“物至知知,而後好惡形焉。
”何者?好善惡惡,感於物理者也,好妍惡媸,好富惡貧,感於物欲者也。
道不離物,物不離事,盈天地間,物物各有一理存焉,去欲求理,豈以空談悟哉?不曰理,而曰物者,踐其實耳。
鄭玄曰:“格,來也。
物,猶事也。
”程子因言:“物來知起。
”象山曰:“格至也,研磨考索,以求其至。
”朱子因言:“窮至事物之理。
”溫公曰:“扞格外物,以物至為外,非合内外之道。
”黃潤玉曰:“格,正也,義取格其非心,心正矣,奚用誠意緻知為哉?”是數說,皆因《記》而億者也。
惟《說文》曰:“格,木長貌,從木各聲,取義於木,聲以諧之。
”其訓精矣。
(《格物論》) 今夫五行之各一其性也,水土金火彙萃鎔合,皆可為一。
惟木不然,挨接暫同,終則必異。
理欲同行而異情,正如桃李荊棘共陌連根,始若相似,及至條長之時,形色别矣。
荊棘必剪,猶惡之菑逮夫身者也,桃李必培,猶善之欲有諸己也。
培其根而達其枝,則本各滋息而長矣,修其本而達其末,則物各觸類而長矣。
是故耳目口體物也,心為本,而視聽食息其末也。
喜怒憂懼無節於内,胡為物交物引之而去乎?必使心能為身之本,明於庶物而後已。
父子兄弟物也,自孝弟慈推之,則身為本而絜矩其末也,好惡胡為而偏乎?必使身能為家國之本,至誠動物而後已。
(《格物論》) 天下大矣,始乎格物,先事者也。
理自理,欲自欲,則本根各異,物既格矣,至於天下平,後得者也。
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物各付物,則枝葉亦各不同焉。
惟明也,辨物之理欲而至善存;惟誠也,成物之始終而大道得。
孔子之誠身,不過乎物,孟子之萬物皆備,反身而誠,皆反本之謂也。
或曰:“禮樂刑政之道,鳥獸草木之名,莫非物也,汎而格諸?”曰:“否,否!本則身,厚則倫,經不雲乎?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,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”(《格物論》) 道也者,無有精粗、大小、遠迩、微顯,格天地,濟民物,日費而用之,不可得而盡也。
正萬目以視之,而莫知其所繇也,故曰“君子之道,費而隐”。
得之者,蓋或寡矣,必也敬乎?《易》以衣袽言戒,履霜言慎,目睹者也;以薦雷言恐懼,耳聞者也。
不睹而亦戒慎焉,不聞而亦恐懼焉,雖青天白日之下,稠人廣坐之中,其暗處細事,必自知之。
及其微有也,詩雲“無”曰“不顯”,“莫予”雲“觏”。
韓嬰曰:“匹夫匹婦,會於牆陰,而明日有傳之者矣。
男女大欲不正,則放辟邪侈,将靡不為焉,天命不能須臾存矣。
”是故君子慎獨,必造端乎夫婦,正其源也。
朱子曰:“有天地後此氣常運,有此身後此心常發,要於常運中見太極,常發中見本性。
”豈非顧諟之功邪?欲既遏矣,惟理是安,日用常行,念念精察,則此心全體虛明洞徹,天何言哉?昭昭於此。
已發者往,未發者來,逝者如斯,澄渟於此。
充滿流動,如川之不息,天之不窮,内外本末,體用動靜,洞然無一毫之間,而鸢飛魚躍,觸處朗然也。
存者存此而已,養者養此而已。
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,至此則從容中道,浩然之氣其生於性矣乎?及其成功也,自其燦然時出者言,則謂之聖。
聖則知命以盡性,故曰“如天如淵”。
自其渾然真切者言,則謂之仁。
仁則盡性以至命,故曰“其淵其天”。
敬以達誠,斯其至矣。
(《慎獨論》) 孔、孟之言性也,一而已矣,而以為有性氣之分者,二之,則不是也。
孔子曰“性相近也”,衆人之性則近求、由矣,求、由之性則近遊、夏矣,遊、夏之性則近淵、骞矣,淵、骞之性則近夫子矣,性固相近也。
又曰“習相遠也”,習於舜、禹則為舜、禹之徒矣,習於盜蹠則為盜蹠之徒矣,習固相遠也。
以瞽叟、伯鲧為父,而有舜、禹,習乎善而不習乎其父,以柳下惠為兄,而有盜蹠,習乎惡而不習乎其兄。
故曰“上智與下愚不移”。
人惟習於利欲,旦晝之氣梏其性而亡之,為放辟邪侈之事,在罟獲陷阱之中,曾莫之覺也。
向晦定息至於中夜,而清明之體還焉,良心複萌,所謂“繼之者善”,其在是矣。
誰無此心,豈非相近乎哉?孔、孟之後,周人世碩乃曰“性有善有惡”,荀卿則為“性惡,其善者僞也”,則又甚於世碩矣。
其論性惡,累數千百言,至援引堯、舜問答之詞以為證,其出於堯、舜與否,吾不得而知也。
曰“妻子具而孝衰於親”,則是妻子未具之先,嘗有孝矣;曰“爵祿榮而忠衰於君”,則是爵祿未榮之先,嘗有忠矣。
由是言之,則性固本善,而無惡也。
(《性習說》) 性命於天道之隐也,道弘於人性之顯也,聖人之道天命之流行,一而已矣。
天何言哉?吾無隐乎爾!自鄉黨朝廷宗廟,以至起居飲食經曲禮節,其即發育峻極之分乎?子思子論至誠無息,而及天地山川,生物無窮,可謂聞道者矣。
是故夫子之文章,鸢飛魚躍,顯焉者也,顯則聖人不得而隐之也。
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無聲無臭,隐焉者也,隐則聖人不得而顯之也。
(《凝道說》) 子思之聞,其猶子貢之聞乎?朝聞道夕死可矣,夫豈外性而有聞乎哉?不睹不聞,人之所不見,隐也,性也;參贊化育,察乎天地,顯也,道也。
故費隐以前,言學則用在其中,費隐以後,言用則學在其中。
大舜、文、武、周公,文章功業,豈在性與天道外哉?性外求道,道外求天,雖聞善言而不為己有,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
吾能屏絕利欲,一於理義,自費而隐,不須臾離,則德性完備,随在發見。
譬則持壺深汲,水漸充滿,滋溉取足,在吾壺矣。
至德之凝至道,何以異此?道之在天地也,猶水之在海也,口耳之徒,亡得於心,則亦五石之瓠,泛泛焉者耳,其何凝之有?是故流水之瀾,即在源中,日月容光,即在明中,天地之德川流,即在敦化之中,聖人之德達道,即在大本之中,堯明即在欽中,舜哲即在浚中。
故子周子曰:“中也者,和也,中節也,天下之達道也。
”天道與人,理一分殊,苟截本末而二之,斯支離矣。
故子程子又曰:“漠無朕之中,萬象森然已具,已應不是先,未應不是後。
”(《凝道說》) 理一而分殊,統之在道者也。
夫子贊《易》,始言窮理。
理不可見也,於氣見之。
《易》曰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
”朱子曰:“陰陽隐疊運者氣也,其理則所謂道。
”确哉言乎?理即氣也,氣之有條不可離者謂之理,理之全體不可離者謂之道。
蓋通天地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。
氣本一也,而分陰分陽,則一動一靜,一往一來,一阖一闢,一升一降,循環無已。
積微而着,由着複微,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,千條萬緒,紛纭膠轕而卒不可亂,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謂理也。
初非别有一物,依於氣而立,附於氣以行也。
或者因“易有太極”一言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,是不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