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

關燈
辰,躔次而畢見也。

    猶者,圖像也。

    居者,坐位也。

    報天主日及四望,其氣常伸,故謂之天神,而位於上。

    禮月及四渎山川,顯以示人,其氣二而小,故謂之地示,而位於下。

    享五帝祖祢在陰陽之間,故謂之人鬼。

    名物則禮樂之器也。

    天神人鬼,以冬日至緻之,應陽氣也。

    人鬼魂氣歸天,昭明於上,與天神為類。

    地示物,以夏日至緻之,應陰氣也。

    物則百物之精,如山林川澤諸示在幽陰者是也。

    豈非大合樂?分而序之,以降天神,出地示,格人鬼,為成者與?《樂記》曰“大樂與天地同和,大禮與天地同節,和故百物不失,節故祀天祭地”者此也。

    小仙殆亦百物之精,使貴邑人或祠之,則與何仙類矣。

    (《與鄭抑齋》)  老聃得長生久視之道,百有餘歲。

    朱子謂莊周明言老聃死,則人鬼爾。

    道家列為三清,位於昊天上帝之上,何哉?據程子謂道家之說,無可闢者,以文王於昭于天例之,雖位於天神地示之中可也。

    生愚素不喜佛書,如姚秦時,五胡十六國,稱帝稱王,疊興疊滅,梵僧鸠摩羅什,從而附會之。

    其所譯《法華經》,謂佛說法時來聽受者,菩薩八萬人,天子七萬二千人,其餘天王鬼神之類,不可勝紀。

    又文殊師利於海中,宣說是經,娑竭龍女忽現於前,禮敬獻一寶珠,受之,即變成男子。

    又觀世音普門品,複有十數變現,此則妄為誇大,無從而猶其居,又與道家異矣。

    迩來學術分裂,立門戶,尊德性者,厭棄聖經而喜誦佛書,如曰“佛氏之學,亦有同於吾儒,而不害其為異者”,又曰“心随《法華》轉,非是轉《法華》”,謂之何哉?謂之何哉?生今與後進講學,隻博約二語而已,讀書以明之。

    聞見之知,研究此理,博文也,反身以誠之;德性之知,惇庸此理,約禮也。

    自媿淺薄,未見有謹信者爾。

    不能談禅,以應變現,奈何!奈何!(《與鄭抑齋》) 羅整菴雲:“氣本一也,而一動一靜,一往一來,一阖一闢,一升一降,循環無已,積微而着,由着複微,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,千條萬緒,紛纭膠轕,而卒不可亂,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謂理也。

    初非别有一物,依於氣而立,附於氣以行也。

    人物之生,受氣之初,其理惟一,成形之後,其分則殊。

    ”(《與林兆泉上元》) 因思孔子系《易》,言性與天道,有統言天命率性之道,如曰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,朱子釋之曰:“陰陽疊運者氣也,其理則所謂道。

    ”嘗曰:“天下未有無理之氣,亦無無氣之理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人之所以為人,其理則天地之理,其氣則天地之氣,理無不可見,故於氣觀之,既以為一矣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未有天地之先,畢竟是理,有理便有氣,流行發育萬物。

    ”此言理在氣先也。

    註《中庸》則曰:“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,而理亦賦焉。

    ”則理又在氣後矣,是判理氣而為二,乃未定之論也。

    然道之大原出於天,既曰“天積氣也”,又曰“天者理而已矣”,理氣判而為二,豈天兼之與?抑理氣各有一天與?蓋人窮理於心,一氣自太極而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土在其中,則為五行。

    自此化生萬物,飛潛動植,皆人以文字名之爾。

    是則理由羲畫始也,而文字生焉,豈有理在天地之先,而乘氣以行,如人乘馬者哉?由此辨之,氣之有條不可紊者,謂之理,理之全體不可離者,謂之道。

    天生人物,靈蠢不同,實有主宰之者,惟得天命之正,而能存存無息,則可以配命同天,故《詩》、《書》言天又言帝,如曰:“敕天之命,惟時惟幾”,敕敬而正之也。

    (《與林兆泉上元》) 無一時無一事,而不敬慎以存養省察者,即《中庸》所雲也。

    如曰“惟皇上帝,降衷于下民,若有?性。

    ”不言天而言帝者,有主宰於其間,使靈而為人者,其性異於蠢物,與牛犬之性不同,即孟子所言也。

    說者謂心中之氣,寓理而靈,故曰“心神”。

    然太虛中亦有氣,靈如人心者,則曰“天神”,故紫微有星,謂之帝。

    人能學問涵養,充實其德,而有光輝,即天也已。

    上下通徹,無有間隔,是故以性情謂之乾,以妙用謂之神,以形體謂之天,以主宰謂之帝。

    苟棄天焉,天亦棄人矣。

    《書》曰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

    ”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乃若形而上者謂之道,則以爻象所形而言,世儒一概論之,誤矣。

    (《與林兆泉上元》)  試共分源論之,孔子翼《易》,言心性天道,有自卦爻取象言者,亦有自天人統言者,如《習坎》“有孚維心亨”,此所謂心,乃剛中之象也;“聖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”,此所謂心,乃聖人之心也。

    《乾》之利貞曰性情,《複》之見天地之心,皆象焉耳矣。

    “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,統言天人之理。

    所謂陰陽,乃二氣流行於天地之間者,何與於取象哉?其曰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”,道與器對,此則論卦爻陰陽而立是名也。

    後儒概以統言者混論之,則誤矣。

    程子曰“惟此語截得上下分明”,亦是象言也。

    蓋道非無形也,無形則與器離而不合,豈非窈冥昏默之說乎?夫卦爻陰陽之見於奇偶,猶有生之類肖形於天地者也。

    凡物象可見者,皆謂之形。

    然非非道也,自形以上即謂之道矣,蓋其一陰一陽,動而無動,靜而無靜,不離乎形,而亦不雜乎形者也。

    道非器也,自形以下即謂之器矣,蓋其囿於陰陽,靜而無動,動而無靜,所象之物,成形而滞於形者矣。

    不分道器,則混精粗於一矣;不知上下,則岐有無而二之矣。

    故曰:“道亦器,器亦道,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。

    ”今分源體要終發明,偶亦相合。

    (《與王分源任用》) 生惟安於命而無欲速,蓋成周以《詩》、《書》造士,以三物賓興,自一年離經辨志,迨九年大成,而猶待強迺仕,若此其久者,何也?欲其多識而貫之以一,博文而約之以禮,畜德以潤身,而後能從政以澤民故也。

    三物者,其明明德於天下,本始於格緻者乎?六德之先知仁也,六行之先孝友也,六藝之先禮樂也。

    知本也,其本治而末從之矣。

    是雖成而上下,然理一分殊,非聖言末由漸悟。

    盍觀於殖乎?溉其根者博也,歸其根者約也,千莖萬穗自根而出,食其實,散其赢,器其菑翳,缗其絲麻,日滋歲懋,用足而施普矣。

    不殖則将落,而奚普之能施?此生之所以安於命,而無欲速者也。

    (《與張蒙溪》)  孔子之教人,博約而已矣。

    博文而約之以禮,即多學而貫之以一者也。

    昔嘗談及尋樂,朱子曰:“不用思量顔子,惟是博文約禮後,見理分明,日用純熟,不為欲撓,自爾快樂”以佐觀之,《論語》言博約者凡三見,蓋從事經書,質問師友,反身而誠,服膺勿失,則此樂得諸心矣。

    樂善不倦,絕無私欲,天爵在我,不為人爵所困役,天地萬物與吾同體,更無窒礙,随時随處,無入而不自得。

    然則寓形宇宙之内,更有何樂可以代此哉?莊誦執事《餘冬序錄》終篇,啟發滋多,與向日京邸共談時,樂無以異。

    然則執事殆真得孔、顔之樂者哉!夫庖羲始造書契,治官察民,《墳》、《典》興焉,、夔、稷、契既讀其書矣,是即博文也。

    得之於心,則天之叙秩我者,我得而惇庸之,同寅協恭和衷,如陶所雲者,而能有行焉,是即約禮也。

    (《與何燕泉》) 今之道學,未嘗讀書,而索之空寂杳冥,無由貫徹物理,而徒曰緻知,則物既弗格矣,無由反身而誠,則樂處於何而得哉?善乎!執事之論學也,其曰:“孔子後,斯道至宋儒複明,而濂溪實倡之。

    ”先生令郴時,郡守李初平聞先生論學,欲讀書。

    先生曰:“公老無及矣,請為公言之。

    ”初平聽先生語,二年卒有得。

    此可見學必讀書,然後為學,問必聽受師友,然後為問。

    駕言浮談,但曰“學苟知本,則《六經》皆我註腳”,則自索之覺悟,正執事所謂野狐禅耳。

    呂希哲解《大學》曰:“緻知,緻良知也;物格,則知自至。

    堯、舜與人同者,忽然自見。

    ”又作詩,癖元凱而俳相如,以莊周所言顔子心齋為至。

    嗟乎!莊周不讀孔子《魯論》之書,又安知心齋由於博而後得於約邪?謝顯道見明道誦讀書史,明道稱顯道能多識,伊川見人靜坐以為知學,蓋聖賢修習,必反躬内省,若徒誦其言而忘其味,《六經》一糟粕耳。

    又執事所謂口耳出入之間,言語文字之末,剪綵為春,象龍救旱,抑竟何益哉?此周濂溪教二程尋樂之宗旨也。

    (《與何燕泉》)  然世俗相傳,謂先生《太極圖說》得諸潤州鶴林寺僧壽涯者,其誣固不必辯。

    但此《圖》與《通書》相為表?,先生蓋讀書深造而自得,非索之空寂杳冥者。

    《圖》首曰:“無極而太極。

    ”蓋無聲無臭之中,而實理存焉。

    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