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
關燈
小
中
大
自此之外,豈複有餘蘊乎?(右《第六章》)
或曰:“《乾》靜專而動直,《坤》靜翕而動辟,《易大傳》也。
今謂天專為動,地專為靜,何居?”曰:“《易大傳》之文,為乾坤交不交而言也。
乾有時而不交坤,故謂之靜,然其本體之動者,自若也。
坤有時而受乾之交,故謂之動,然其本體之靜者,亦自若也。
觀天地則可知矣,夫何疑乎?”(右《第七章》) 或曰:“《易大傳》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。
今謂天為陽,地為陰,不亦異乎?”曰:“乾,陽物也,其象為天;坤,陰物也,其象為地。
茲非《易》道之彰彰者乎?”曰:“言若是之不同,何也?”曰:“各有指也。
火,陽也,雖附於天而未嘗不行於地;水,陰也,雖附於地而未嘗不行於天。
水火者,天地之二用也,故天有陰陽,地有柔剛,默識而旁通之,則并行而不悖矣。
”(右《第八章》) 或曰:“周子之太極何如?”曰:“非吾之所知也。
其說謂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;靜而生陰,靜極複動。
自今觀之,則天陽之動者也,果何時動極而靜乎?地陰之靜者也,果何時靜極而動乎?天不能生地,水不能生火,無愚智皆知之,乃謂陰陽相生,不亦誤乎?蓋天地水火,雖渾然而不可離,實燦然而不可亂。
先儒但見其不相離,而未察其不可亂也,故立論混而無别。
愚竊以為陰之與陽,謂之相依則可,謂之相生則不可。
”(右《第九章》) 或曰:“何謂太極?”曰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,道,太極也。
”“周子之論何如?”曰:“似矣,而實非也。
五行一陰陽,陰陽一太極,則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,而陰陽不外乎五行矣。
自今論之,水,水也,火,火也,金木水火土之交,變也。
土,地也,天安在乎?有地而無天,謂之造化之全,可乎?”一曰:“天太極也,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,以天道流行釋陰陽,豈可謂之有地而無天乎?”曰:“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之中有乾有坤,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。
以天為太極之全體,而地為天之分體,豈不誤甚矣哉?《太極圖》為性理之首,而其失有如此者,故不可不辨。
”(右《第十章》) 或曰:“張子之《正蒙》何如?”曰:“太虛即氣,太虛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
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可見,散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不可見。
不可因其可見,始謂之有,因其不可見,遂謂之無。
故謂聖人不言有無,言有無為諸子之陋。
此其書之大指也。
殊不知造化之道,陽為神,陰為形,形聚則可見,散則不可見。
神無聚散之,故終不可見。
今夫人之知覺運動,皆神之所為也,是豈有形而可見乎?觀人則造化之妙可知矣。
張子之論,蓋以意見窺測而未至者也。
”(右《第十一章》) 或曰:“邵子之經世何如?”曰:“元會運世之分,無所依據,先儒已有議其失者,今不贅論。
天以日月星辰變而為暑寒晝夜,地以水火土石化而為雨風露雷。
此其書之大指也。
自今觀之,暑寒晝夜皆主,於日月星辰何有焉?風為天所變,雷為火所變,雨露皆水所變,其理甚明,少思則得之矣。
火為風,石為雷,土為露,豈不牽強之甚哉?且其取象,《乾》不為天而為日,《離》不為日而為星,《坤》反為水,《坎》反為土,與伏羲之《易》象大異。
乃自謂其學出於伏羲之《先天圖》,吾不知其說也。
”(右《第十二章》) 或曰:“子自謂所論皆出於伏羲之《易》,其詳何如?”曰:“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此伏羲《易》象之本也。
《乾》、《離》皆生於陽,故謂天火為陽;《坤》、《坎》皆生於陰,故謂地水為陰。
《乾》變其初九為初六,則為《巽》,故謂風為天之變,蓋天下交於陰也;《坤》變其六三為九三,則為《艮》,故謂山為地之變,蓋地上交於陽也。
《離》變其九三為六三,則為《震》,火為陰伏則奮擊而為雷,故謂雷為火之變;《坎》變其初六為初九,則為《兌》,水與陽交則相和而為澤,故謂澤為水之變。
《坤》、《艮》、《離》、《震》相比,從其類也。
《乾》、《兌》、《坎》、《巽》相遠,無乃以《乾》為陽,可下行於地之分,《坎》為陰之陽,亦能上入於天之分,故兩易其位耶?若以《兌》為《巽》,以《巽》為《兌》,則陰陽之
今謂天專為動,地專為靜,何居?”曰:“《易大傳》之文,為乾坤交不交而言也。
乾有時而不交坤,故謂之靜,然其本體之動者,自若也。
坤有時而受乾之交,故謂之動,然其本體之靜者,亦自若也。
觀天地則可知矣,夫何疑乎?”(右《第七章》) 或曰:“《易大傳》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。
今謂天為陽,地為陰,不亦異乎?”曰:“乾,陽物也,其象為天;坤,陰物也,其象為地。
茲非《易》道之彰彰者乎?”曰:“言若是之不同,何也?”曰:“各有指也。
火,陽也,雖附於天而未嘗不行於地;水,陰也,雖附於地而未嘗不行於天。
水火者,天地之二用也,故天有陰陽,地有柔剛,默識而旁通之,則并行而不悖矣。
”(右《第八章》) 或曰:“周子之太極何如?”曰:“非吾之所知也。
其說謂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;靜而生陰,靜極複動。
自今觀之,則天陽之動者也,果何時動極而靜乎?地陰之靜者也,果何時靜極而動乎?天不能生地,水不能生火,無愚智皆知之,乃謂陰陽相生,不亦誤乎?蓋天地水火,雖渾然而不可離,實燦然而不可亂。
先儒但見其不相離,而未察其不可亂也,故立論混而無别。
愚竊以為陰之與陽,謂之相依則可,謂之相生則不可。
”(右《第九章》) 或曰:“何謂太極?”曰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,道,太極也。
”“周子之論何如?”曰:“似矣,而實非也。
五行一陰陽,陰陽一太極,則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,而陰陽不外乎五行矣。
自今論之,水,水也,火,火也,金木水火土之交,變也。
土,地也,天安在乎?有地而無天,謂之造化之全,可乎?”一曰:“天太極也,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,以天道流行釋陰陽,豈可謂之有地而無天乎?”曰:“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之中有乾有坤,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。
以天為太極之全體,而地為天之分體,豈不誤甚矣哉?《太極圖》為性理之首,而其失有如此者,故不可不辨。
”(右《第十章》) 或曰:“張子之《正蒙》何如?”曰:“太虛即氣,太虛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
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可見,散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不可見。
不可因其可見,始謂之有,因其不可見,遂謂之無。
故謂聖人不言有無,言有無為諸子之陋。
此其書之大指也。
殊不知造化之道,陽為神,陰為形,形聚則可見,散則不可見。
神無聚散之,故終不可見。
今夫人之知覺運動,皆神之所為也,是豈有形而可見乎?觀人則造化之妙可知矣。
張子之論,蓋以意見窺測而未至者也。
”(右《第十一章》) 或曰:“邵子之經世何如?”曰:“元會運世之分,無所依據,先儒已有議其失者,今不贅論。
天以日月星辰變而為暑寒晝夜,地以水火土石化而為雨風露雷。
此其書之大指也。
自今觀之,暑寒晝夜皆主,於日月星辰何有焉?風為天所變,雷為火所變,雨露皆水所變,其理甚明,少思則得之矣。
火為風,石為雷,土為露,豈不牽強之甚哉?且其取象,《乾》不為天而為日,《離》不為日而為星,《坤》反為水,《坎》反為土,與伏羲之《易》象大異。
乃自謂其學出於伏羲之《先天圖》,吾不知其說也。
”(右《第十二章》) 或曰:“子自謂所論皆出於伏羲之《易》,其詳何如?”曰:“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此伏羲《易》象之本也。
《乾》、《離》皆生於陽,故謂天火為陽;《坤》、《坎》皆生於陰,故謂地水為陰。
《乾》變其初九為初六,則為《巽》,故謂風為天之變,蓋天下交於陰也;《坤》變其六三為九三,則為《艮》,故謂山為地之變,蓋地上交於陽也。
《離》變其九三為六三,則為《震》,火為陰伏則奮擊而為雷,故謂雷為火之變;《坎》變其初六為初九,則為《兌》,水與陽交則相和而為澤,故謂澤為水之變。
《坤》、《艮》、《離》、《震》相比,從其類也。
《乾》、《兌》、《坎》、《巽》相遠,無乃以《乾》為陽,可下行於地之分,《坎》為陰之陽,亦能上入於天之分,故兩易其位耶?若以《兌》為《巽》,以《巽》為《兌》,則陰陽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