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
關燈
小
中
大
文定何柏齋先生瑭
何瑭字粹夫,号柏齋,懷慶武涉人。
生而端重,不事嬉戲,人以為呆。
七歲時,入郡城見彌勒像,抗言請去之,人皆大駭。
及為諸生,慨然慕許文正、薛文清之為人,索其遺書讀之。
登弘治壬戌進士第,改庶吉士,曆編修修撰。
逆瑾召諸翰林,各贈川扇。
翰林入見而跪,先生獨長揖,瑾怒,扇不及之。
翰林謝扇複跪,先生從旁曰:“嘻!何跪而又跪也?”瑾大怒,诘其姓名,先生前對曰:“修撰何瑭。
”知不為瑾所容,累疏謝病,緻仕歸。
瑾誅,複職。
無何,以經筵觸忌諱,谪同知開州,量移同知東昌府,又歸。
嘉靖初,起山西提學副使,丁憂。
改浙江,進南京太常少卿、本寺正卿,曆工戶禮三部侍郎,謝病。
陞右都禦史,掌留台,不就。
家居十餘年。
癸卯九月卒,年七十。
贈禮部尚書,谥文定。
先生以儒者之學,當務之為急,細而言語威儀,大而禮樂刑政,此物之當格而不可後者也。
學問思辨,一旦卓有定見,則物格而知至矣。
由是而發之以誠,主之以正,然而身不修,家不齊,未之有也。
至究其本原為性命,形於着述為文章,固非二道,特其緩急先後,各有次第,不可紊耳。
今曰“理出於心,心存則萬理備,吾道一貫,聖人之極緻也,奚事外求?”吾恐其修齊治平之道,反有所略,則所學非所用,所用非所學,於古人之道,不免差矣。
先生此論為陽明而發也。
蓋力主在心為知覺,在物為理之說,固無足怪,獨是以本原性命,非當務之急,若無與乎修齊之事者,則與清談何異?修齊之事,無乃專靠言語威儀、禮樂刑政與?真可謂本末倒置矣。
先生與王浚川、許函谷辨論陰陽數千言,為浚川所破者不一,其大指之差,在“以神為無,以形為有”,有無豈能相合?則神形已離為二,神形既二,又豈待人死而後無知哉? 儒學管見 或問儒者之學。
曰:“《五經》、《四書》之所載,皆儒者之道也。
於此而學之,則儒者之學也。
”問其要。
曰:“莫要於《大學》。
”請問其旨。
曰:“人之有生,莫不有身焉,亦莫不有家焉,仕而在位,則又有國與天下之責焉。
修齊治平,莫不有道,此則道之實體也。
具此道於心神性情之間,明德也;行此道於家國天下之際,新民也。
明德為體,而實見於新民之用;新民為用,而實本於明德之體。
蓋内外合一者也,而莫不各有至善之所當止焉。
然斯道也,非知之於先,則不能行之於後,故有知止能得之訓焉,《大學》之要指也。
”請問其詳。
曰:“人之生也,莫不有心以為此身之主,忿懥恐懼、好樂憂患,皆心之用也,情也,其未發則性也。
方其未發也,必廓然大公,無所偏倚,心之本體,方得其正;一有偏倚,則不正矣,此善惡之根也。
”或曰:“朱子謂心之未發,如鑑空衡平,無正不正之可言,必其既發,則正不正始有可見,故章句謂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。
今乃謂未發之時,心已不正,何也?” 曰:“心之正不正,雖見於既發之後,實根於未發之前,如鑑之不明,衡之不平,雖未照物懸物,而其體固已不正矣。
至於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,則‘修身章’内親愛五者之偏,正指此而言,所謂已發而為情者也。
若謂‘正心’傳内不得其正,即指已發,則‘修身’傳内五者之偏,又何指耶?”“朱子章句,蓋一時之誤也。
其以正心次誠意之後,何也?”曰:“意不誠者,明知善之當行,而不能行;明知惡之當去,而不能去。
蓋自欺之小人也,又何暇論其心之正不正哉?其或誠於好善而惡惡矣,而氣禀識見之偏,心有未正,則接人處事之際,往往随其所偏而發,不複加察,則雖誠於好善惡惡,不免有時而失,此誠意之後,繼以正心,蓋欲其涵養省察,使其心未發之時,無少偏倚,感物而動之際,又加察焉。
使情之所發,用之所行,無一不中乎理,此則儒者之極功焉。
然五者之情,各行於接人處事之際,接家人、國人、天下人,無不然也,而所接莫先於家人,故於‘修身’、‘齊家’傳内發之,非謂接他人不然也。
格物緻知雲者,格修齊治平之道,而真知孰善孰惡也。
誠意雲者,行修齊治平之道,誠行其善而去其惡者也。
至於天下之治亂,天命之得失,則善惡之效,而萬世之勸戒也。
此儒學體用之大全也。
” 學與政非二道也,學以政為大,天下之政總於六部,以
生而端重,不事嬉戲,人以為呆。
七歲時,入郡城見彌勒像,抗言請去之,人皆大駭。
及為諸生,慨然慕許文正、薛文清之為人,索其遺書讀之。
登弘治壬戌進士第,改庶吉士,曆編修修撰。
逆瑾召諸翰林,各贈川扇。
翰林入見而跪,先生獨長揖,瑾怒,扇不及之。
翰林謝扇複跪,先生從旁曰:“嘻!何跪而又跪也?”瑾大怒,诘其姓名,先生前對曰:“修撰何瑭。
”知不為瑾所容,累疏謝病,緻仕歸。
瑾誅,複職。
無何,以經筵觸忌諱,谪同知開州,量移同知東昌府,又歸。
嘉靖初,起山西提學副使,丁憂。
改浙江,進南京太常少卿、本寺正卿,曆工戶禮三部侍郎,謝病。
陞右都禦史,掌留台,不就。
家居十餘年。
癸卯九月卒,年七十。
贈禮部尚書,谥文定。
先生以儒者之學,當務之為急,細而言語威儀,大而禮樂刑政,此物之當格而不可後者也。
學問思辨,一旦卓有定見,則物格而知至矣。
由是而發之以誠,主之以正,然而身不修,家不齊,未之有也。
至究其本原為性命,形於着述為文章,固非二道,特其緩急先後,各有次第,不可紊耳。
今曰“理出於心,心存則萬理備,吾道一貫,聖人之極緻也,奚事外求?”吾恐其修齊治平之道,反有所略,則所學非所用,所用非所學,於古人之道,不免差矣。
先生此論為陽明而發也。
蓋力主在心為知覺,在物為理之說,固無足怪,獨是以本原性命,非當務之急,若無與乎修齊之事者,則與清談何異?修齊之事,無乃專靠言語威儀、禮樂刑政與?真可謂本末倒置矣。
先生與王浚川、許函谷辨論陰陽數千言,為浚川所破者不一,其大指之差,在“以神為無,以形為有”,有無豈能相合?則神形已離為二,神形既二,又豈待人死而後無知哉? 儒學管見 或問儒者之學。
曰:“《五經》、《四書》之所載,皆儒者之道也。
於此而學之,則儒者之學也。
”問其要。
曰:“莫要於《大學》。
”請問其旨。
曰:“人之有生,莫不有身焉,亦莫不有家焉,仕而在位,則又有國與天下之責焉。
修齊治平,莫不有道,此則道之實體也。
具此道於心神性情之間,明德也;行此道於家國天下之際,新民也。
明德為體,而實見於新民之用;新民為用,而實本於明德之體。
蓋内外合一者也,而莫不各有至善之所當止焉。
然斯道也,非知之於先,則不能行之於後,故有知止能得之訓焉,《大學》之要指也。
”請問其詳。
曰:“人之生也,莫不有心以為此身之主,忿懥恐懼、好樂憂患,皆心之用也,情也,其未發則性也。
方其未發也,必廓然大公,無所偏倚,心之本體,方得其正;一有偏倚,則不正矣,此善惡之根也。
”或曰:“朱子謂心之未發,如鑑空衡平,無正不正之可言,必其既發,則正不正始有可見,故章句謂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。
今乃謂未發之時,心已不正,何也?” 曰:“心之正不正,雖見於既發之後,實根於未發之前,如鑑之不明,衡之不平,雖未照物懸物,而其體固已不正矣。
至於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,則‘修身章’内親愛五者之偏,正指此而言,所謂已發而為情者也。
若謂‘正心’傳内不得其正,即指已發,則‘修身’傳内五者之偏,又何指耶?”“朱子章句,蓋一時之誤也。
其以正心次誠意之後,何也?”曰:“意不誠者,明知善之當行,而不能行;明知惡之當去,而不能去。
蓋自欺之小人也,又何暇論其心之正不正哉?其或誠於好善而惡惡矣,而氣禀識見之偏,心有未正,則接人處事之際,往往随其所偏而發,不複加察,則雖誠於好善惡惡,不免有時而失,此誠意之後,繼以正心,蓋欲其涵養省察,使其心未發之時,無少偏倚,感物而動之際,又加察焉。
使情之所發,用之所行,無一不中乎理,此則儒者之極功焉。
然五者之情,各行於接人處事之際,接家人、國人、天下人,無不然也,而所接莫先於家人,故於‘修身’、‘齊家’傳内發之,非謂接他人不然也。
格物緻知雲者,格修齊治平之道,而真知孰善孰惡也。
誠意雲者,行修齊治平之道,誠行其善而去其惡者也。
至於天下之治亂,天命之得失,則善惡之效,而萬世之勸戒也。
此儒學體用之大全也。
” 學與政非二道也,學以政為大,天下之政總於六部,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