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
關燈
小
中
大
,即其在於中者也。
理者氣之條,善者氣之德,豈伊二物哉?”問:“氣有原乎?”曰:“有之。
《易》曰易有太極,《詩》曰有物有則,夫極者易之翕,則者物之能,故曰純粹精也。
舍是而談理氣支矣。
” 陽有知而陰無知,是故質受神以為運,魄資魂以為識。
陽有去而陰常居,是故炎火熄而灰存,花色落而朽貯。
人生為陽,志則宰而氣則從,氣為陽中之陰。
人死為陰,氣則升而魄則止,氣為陰中之陽。
朱子謂“氣有聚散,理無聚散”,竊所未詳。
蓋造化之原,理常聚而氣亦聚,人物之生,氣若散而理亦散。
氣既散矣,理安所附?是故天地寒暑也,人物禾稼也,暑來禾生,寒來禾死,盡矣。
明年又蕃其鮮者,故曰“日新之謂盛德。
” 天命之謂性,故物之理即吾心之理也。
外之物格,則内之知緻,見天下之物,各有則而不可易,即此則以應之,故時措之宜矣。
曰“窮理則隐而難求”,曰“格物則顯而可據。
”格物者,修治其目,人倫其先也。
若泛乎其務,則荒而靡節。
故博非顔子之文,則約非不畔之道。
亡氣外之形,亡神外之氣,亡理外之神,亡命外之理,亡心外之命,亡命外之心。
心者,具萬理而出命也。
問:“古之祭天地山川不屋,謂棟宇不能囿其形也,乃以人之飲食薦之,夫豈知神之所嗜乎?”曰:“祭也者,緻其敬與禮也,故以人道之所重者奉之,盡其報本之誠已耳。
若神之所嗜,夫惡知之?豺之祭獸,獺之祭魚,亦就其性之所能也夫!” 覺心之放,即求也;知我之病,即藥也。
矜己之是,即非也;妒人之長,即短也。
性之所寓曰心,心之所具曰性。
性者理也,心乃發用斯理者,孟子以四端驗之。
夫自修身而齊家而治國平天下,斯謂盡心盡性也。
精一道心者,用之執中也。
中者,道心之極也。
宋人以異端附會之,曰“道即心也”,則人非心欤? 問:“性即理也,有氣乎否?”曰:“氣也,惟其為理,斯謂之性,猶夫純潔而溫者,不謂之石而謂之玉也。
理之訓有條也,古用以言一事,至宋儒而言道體也。
” 程子雲:“聖人本天,釋氏本心。
”蓋天言其理也,心兼乎血氣也。
釋氏以精靈知覺為主,故迷則皆妄,悟則皆真,故曰心。
聖人以仁義禮智為主,故經綸大經,裁成大化與物同體,故曰天。
心性固不離,亦非雜。
知能心之用也,愛親敬長性也,好利惡害心之覺也,生可舍,死可取,性也。
譬之物焉,生生氣也,穀之甘,杏之酸,桂之辣,性也。
心靈而性活也,心移而性宰也。
孟子曰:“仁人心也”,乃言所主也,非用為訓也。
心性之辨,一言而決之矣。
陽剛也,生也,陰柔也,成也,皆氣也,即其理也。
仁陽也,愛也,義陰也,敬也,皆氣也,即其理也。
古人曰:“陰陽曰仁義,一而已。
”後人和合孔、孟之言性,乃立理氣之名,學者勿泥其詞而析其源,不可廢理而存氣也。
常人無中,小人無靜。
朱子論宋祧主,取諸商、周。
夫湯、文興自諸侯,契、稷始封之君也,宗之固當。
布衣而有天下,如宋太祖除亂救民,創業垂統,宜正東向之位,為百代之祖。
自宣祖而上,悉以親盡而祧,天子崩,臣子稱天以诔之,其祭也,奉天以配之。
若曰先世積德而緻,則大賢之後多湮,何乃棄赫赫之功,而求冥冥之報?若曰子孫不當自擇其先,則自一世二世,以至百世,皆不遷可也。
顔子之學,克己複禮,治怒改過,莊周謂之黜聰明,堕肢體,蓋肆為躗言以譏孔氏之緻知謹禮也。
宋劉彥諸人,祖述為文,則顔子乃孔門之達磨矣。
曾點言志,朱子許其天理流行。
夫遇一事,必有一則,處之當而熟,則聖人矣,一以貫之也。
豈有物見目前而可玩哉?水之流,鸢之飛,魚之躍,皆實體也;猶父之慈,子之孝,皆天命之性,人不率之,愧於物矣。
豈若黃花般若為禅機哉? 不格物而曰緻知者,妄也;不履事而曰存心者,偷也。
夫人不食而謂飽,即空而見花,非實也,乃病也。
觀諸造化,靜多於動,雖陽氣畢達,萬有并作,本末固凝也。
可以知德矣。
觀諸造化,動而無息,是故絕澗石壁,草蘇自生,冬冽地拆,荠麥自青。
可以知仁矣。
《大學》一篇,皆明明德而已。
仁者與物同體,遺一物,塗一民,非仁也。
故新民即明明德。
《中庸》不指“仁義”為性,而曰“喜怒哀樂”,蓋二者旨微而難言,四者常發而易見。
夫仁義之訓,至宋而明,今即田父市人而語之曰:“汝喜汝怒,性也。
”皆曉然而領。
四者即仁義之用,考孟子之四端,則參得之矣。
戒懼以體驗此中,使勿有所系而偏,《大學》所謂正心,慎獨以儆省此和,使勿有所逐而流。
《大學》所謂修身,靜立動之本,動達靜之具,交養互發,非二事也。
其世治者,其論公於衆;其世興者,其論公於朝;其世衰者,其論公於野。
上下不公,其世不可為已。
故黨锢息而漢亡,朋黨盡而宋亂。
夫公論弗可一日而廢也。
《關雎》詠淑女以配君子,間關思德音以括其上。
蓋幽王昏亂,法家拂士斥矣,所信惟婦言,故詩人冀其改德以親賢女爾。
心存則鑒物之理,氣和則識仁之象。
不言常而言變,異端皆然。
申、韓之法,皆防人之欺,疑人之叛,夫将置秉彜於何地耶? 松寤言 夫正物之謂格,至理之謂物,今之異言也,則心當何正?而至善有别名乎?孟子曰“良知良能”,知能心之用也,愛敬性之實也,本諸天,故曰良。
今取以證其異,删良能而不挈,非霸儒欤? 學者改過,追索其動念之故而除之,斯不萌於再。
孟子曰:“學問之道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
”條目不具,奚以求心?故曰: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,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”其存心之方乎?夫心火屬也,火麗物而後有形,心宰物而後有造。
異端之言異焉,曰“靜則心定,而理自見”,無待乎學矣。
是猶舍耒耜而言耕也。
問:“程子有《遺書》矣,子述程志也何居?”曰:“伐僞存真也。
高虛者異端則然,學者附之,斯人惑之,向使二夫子之道淆,其遊、謝之罪欤?鮑氏而下無譏焉。
是故夫子之道,仁也,敬其業也。
”
理者氣之條,善者氣之德,豈伊二物哉?”問:“氣有原乎?”曰:“有之。
《易》曰易有太極,《詩》曰有物有則,夫極者易之翕,則者物之能,故曰純粹精也。
舍是而談理氣支矣。
” 陽有知而陰無知,是故質受神以為運,魄資魂以為識。
陽有去而陰常居,是故炎火熄而灰存,花色落而朽貯。
人生為陽,志則宰而氣則從,氣為陽中之陰。
人死為陰,氣則升而魄則止,氣為陰中之陽。
朱子謂“氣有聚散,理無聚散”,竊所未詳。
蓋造化之原,理常聚而氣亦聚,人物之生,氣若散而理亦散。
氣既散矣,理安所附?是故天地寒暑也,人物禾稼也,暑來禾生,寒來禾死,盡矣。
明年又蕃其鮮者,故曰“日新之謂盛德。
” 天命之謂性,故物之理即吾心之理也。
外之物格,則内之知緻,見天下之物,各有則而不可易,即此則以應之,故時措之宜矣。
曰“窮理則隐而難求”,曰“格物則顯而可據。
”格物者,修治其目,人倫其先也。
若泛乎其務,則荒而靡節。
故博非顔子之文,則約非不畔之道。
亡氣外之形,亡神外之氣,亡理外之神,亡命外之理,亡心外之命,亡命外之心。
心者,具萬理而出命也。
問:“古之祭天地山川不屋,謂棟宇不能囿其形也,乃以人之飲食薦之,夫豈知神之所嗜乎?”曰:“祭也者,緻其敬與禮也,故以人道之所重者奉之,盡其報本之誠已耳。
若神之所嗜,夫惡知之?豺之祭獸,獺之祭魚,亦就其性之所能也夫!” 覺心之放,即求也;知我之病,即藥也。
矜己之是,即非也;妒人之長,即短也。
性之所寓曰心,心之所具曰性。
性者理也,心乃發用斯理者,孟子以四端驗之。
夫自修身而齊家而治國平天下,斯謂盡心盡性也。
精一道心者,用之執中也。
中者,道心之極也。
宋人以異端附會之,曰“道即心也”,則人非心欤? 問:“性即理也,有氣乎否?”曰:“氣也,惟其為理,斯謂之性,猶夫純潔而溫者,不謂之石而謂之玉也。
理之訓有條也,古用以言一事,至宋儒而言道體也。
” 程子雲:“聖人本天,釋氏本心。
”蓋天言其理也,心兼乎血氣也。
釋氏以精靈知覺為主,故迷則皆妄,悟則皆真,故曰心。
聖人以仁義禮智為主,故經綸大經,裁成大化與物同體,故曰天。
心性固不離,亦非雜。
知能心之用也,愛親敬長性也,好利惡害心之覺也,生可舍,死可取,性也。
譬之物焉,生生氣也,穀之甘,杏之酸,桂之辣,性也。
心靈而性活也,心移而性宰也。
孟子曰:“仁人心也”,乃言所主也,非用為訓也。
心性之辨,一言而決之矣。
陽剛也,生也,陰柔也,成也,皆氣也,即其理也。
仁陽也,愛也,義陰也,敬也,皆氣也,即其理也。
古人曰:“陰陽曰仁義,一而已。
”後人和合孔、孟之言性,乃立理氣之名,學者勿泥其詞而析其源,不可廢理而存氣也。
常人無中,小人無靜。
朱子論宋祧主,取諸商、周。
夫湯、文興自諸侯,契、稷始封之君也,宗之固當。
布衣而有天下,如宋太祖除亂救民,創業垂統,宜正東向之位,為百代之祖。
自宣祖而上,悉以親盡而祧,天子崩,臣子稱天以诔之,其祭也,奉天以配之。
若曰先世積德而緻,則大賢之後多湮,何乃棄赫赫之功,而求冥冥之報?若曰子孫不當自擇其先,則自一世二世,以至百世,皆不遷可也。
顔子之學,克己複禮,治怒改過,莊周謂之黜聰明,堕肢體,蓋肆為躗言以譏孔氏之緻知謹禮也。
宋劉彥諸人,祖述為文,則顔子乃孔門之達磨矣。
曾點言志,朱子許其天理流行。
夫遇一事,必有一則,處之當而熟,則聖人矣,一以貫之也。
豈有物見目前而可玩哉?水之流,鸢之飛,魚之躍,皆實體也;猶父之慈,子之孝,皆天命之性,人不率之,愧於物矣。
豈若黃花般若為禅機哉? 不格物而曰緻知者,妄也;不履事而曰存心者,偷也。
夫人不食而謂飽,即空而見花,非實也,乃病也。
觀諸造化,靜多於動,雖陽氣畢達,萬有并作,本末固凝也。
可以知德矣。
觀諸造化,動而無息,是故絕澗石壁,草蘇自生,冬冽地拆,荠麥自青。
可以知仁矣。
《大學》一篇,皆明明德而已。
仁者與物同體,遺一物,塗一民,非仁也。
故新民即明明德。
《中庸》不指“仁義”為性,而曰“喜怒哀樂”,蓋二者旨微而難言,四者常發而易見。
夫仁義之訓,至宋而明,今即田父市人而語之曰:“汝喜汝怒,性也。
”皆曉然而領。
四者即仁義之用,考孟子之四端,則參得之矣。
戒懼以體驗此中,使勿有所系而偏,《大學》所謂正心,慎獨以儆省此和,使勿有所逐而流。
《大學》所謂修身,靜立動之本,動達靜之具,交養互發,非二事也。
其世治者,其論公於衆;其世興者,其論公於朝;其世衰者,其論公於野。
上下不公,其世不可為已。
故黨锢息而漢亡,朋黨盡而宋亂。
夫公論弗可一日而廢也。
《關雎》詠淑女以配君子,間關思德音以括其上。
蓋幽王昏亂,法家拂士斥矣,所信惟婦言,故詩人冀其改德以親賢女爾。
心存則鑒物之理,氣和則識仁之象。
不言常而言變,異端皆然。
申、韓之法,皆防人之欺,疑人之叛,夫将置秉彜於何地耶? 松寤言 夫正物之謂格,至理之謂物,今之異言也,則心當何正?而至善有别名乎?孟子曰“良知良能”,知能心之用也,愛敬性之實也,本諸天,故曰良。
今取以證其異,删良能而不挈,非霸儒欤? 學者改過,追索其動念之故而除之,斯不萌於再。
孟子曰:“學問之道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
”條目不具,奚以求心?故曰: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,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”其存心之方乎?夫心火屬也,火麗物而後有形,心宰物而後有造。
異端之言異焉,曰“靜則心定,而理自見”,無待乎學矣。
是猶舍耒耜而言耕也。
問:“程子有《遺書》矣,子述程志也何居?”曰:“伐僞存真也。
高虛者異端則然,學者附之,斯人惑之,向使二夫子之道淆,其遊、謝之罪欤?鮑氏而下無譏焉。
是故夫子之道,仁也,敬其業也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