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
關燈
小
中
大
而梏於聞見,溺於物欲,小人之下達也。
客感客形,與無感無欲,惟盡性者一之,有無虛實,通為一物者,性也,即程子“道亦器,器亦道”之說。
知晝夜陰陽,則能一性命。
陰陽晝夜,屈伸相感於無窮,所謂天,所不能自已者謂命,而感之體即性也,故曰“一性命”。
聖人之至誠無息,誠其性,不息其命也。
鬼神常不死,誠而已。
故曰“誠不可掩”。
此之謂知性命,則知聖人,知鬼神。
(以上《正蒙說》) 曆家以日月星辰為天體,其度數有可紀者,有以地而言耳。
地有形質,則有四極,天之大也莫禦,而其與地相為依附而旋轉者,則猶可量也。
是故象見乎上,體必應乎下,若形影然。
(《讀程語》) 儒者言性,釋氏亦言性,但彼認為己有,所謂本以利心得來,故學者亦以利心向之。
性者萬物之一原,非有我之得私也。
惟大人為能盡其性,蓋闢佛、老而為言也。
朱子以後,學者知以理言性,不随於釋氏之虛空矣。
而未能識性者為體,則立言者之過也。
禅學直截心地上用功,卻緣何用心粗?彼蓋自以為道由我立,命由我出,其涉於迹者,可勿深較。
程子“不判心迹”,朱子“不向用時勤猛省,更於何處味真腴”,此儒、釋異處,學者要須識此。
(以上《雜說》) 詩 心非目不見,目自見之體。
須知瞑目前,明明有先視。
治心如治目,刮去膜與翳。
目淨視能傳,心清性無際。
胸中欲無事,須是必有事。
敬則心自虛,乃照無物地。
無物是何地?萬化從此出。
程門費講論,此之謂未發。
天理在何處?本心原不昧。
乃知堯、舜心,千年至今在。
(以上《論性》) 萬法總歸一,一複何所歸?太極本無極,天心無改移。
(《文中子意》) 釋氏談實際,省心亦省事。
聖人亦何心?萬事一天理。
釋言理是障,此錯認理字。
理即是吾心,無生亦無死。
管窺亦見天,隻是不廣大。
盡心而知天,乃見天無外。
靜中須有物,莫若理會敬。
能敬則知此,此是天命性。
戒懼一生心,即此是慎獨。
物欲遏将萌?乃是敬未足。
閑邪則固一,主一不須閑。
敬則自無已,天理本完全。
主一謂之敬,一者謂之誠。
一則無二三,何複言欲萌?此理最為約,但恐不持久。
既能體而樂,不患不能守。
心懈則有防,敬則無間斷。
存久體自明,天理一以貫。
隻要立個心,心即是天理。
此上有商量,應不出敬字。
此心即性天,京師是長安。
當下便認取,須知未發前言止不言定,須是止於事。
和則中在焉,此理嘿而識。
坐井而觀天,所見終不大。
試出井欄行,卻入井欄坐。
堯、舜幾千年,其心至今在。
道是堯舜心,何嘗見道壞?(以上《述程語》) 萬象無所隐,向明乃天理。
如顧影壁間,區區一物耳。
(《邵子之旨》) 湛一氣之本,感生方有象。
愛惡出太虛,末勝則本喪。
(《張子之旨》) 性是無物地,存心即養性。
何者是存心?不出誠與敬。
道心心是道,惟微道之體。
人心乃私欲,已涉形與氣。
(以上《漫述》) 文敏崔後渠先生銑 崔銑字子鐘,一字仲凫,号後渠,河南安陽人。
弱冠舉鄉試,入太學,與四方名士馬理、呂柟、寇天叙輩相期許。
登弘治乙醜進士第,改庶吉士,授編修。
逆瑾竊政,朝士見者多屈膝,先生與何瑭長揖而已。
瑾怒其輕薄,張綵曰:“此人有虛名,未可驟加之罪。
”終出為南京稽勳主事。
瑾誅,召還翰林。
時西涯以文藝籠絡天下,先生以為非宰相所急,上書規之。
侍講經筵,每以親君子遠小人磨切武宗,指錢甯、廖鵬而言也,小人皆欲甘心之。
晉侍讀,遂告歸。
嘉靖改元,起原官,尋擢南京祭酒。
大禮議起,上疏“勤聖學,辨忠邪,以回天變”。
上以為刺己也,勒令緻仕。
家居十六年,以皇太子立,選宮僚,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,轉南禮部右侍郎,入賀聖節,過家疾作而卒,辛醜歲也,年六十四。
贈禮部尚書,谥文敏。
先生之學,以程、朱為的,然於程子之言心學者,則又删之,以為涉於高虛,是門人之附會,無乃固欤!至其言理氣無縫合處,先生自有真得,不随朱子腳下轉是也。
其诋陽明不遺餘力,稱之為霸儒。
孫锺元曰:“文敏議象山、陽明為禅學,為異說。
夫二人者,且不必論其學術,荊門之政,有體有用;甯藩之事,拚九死以安社稷。
吾未見異端既出世而又肯任事者也。
”此以其外而言也。
先生以知能心之用也,愛敬性之實也,本諸天,故曰良。
今取以證其異說,删良能而不挈,非霸儒與?此是以心為知覺,以性為理,不可以知覺即是理之成說,頗與先生氣即理之論自相反。
且先生既言“本諸天故曰良”,孟子謂知能為良,則知能本諸天者,即是以愛敬之理,決不僅以此知覺本諸天也。
陽明單提良知而不及愛敬,其非懸空之知覺明矣。
孟子上節,知能并舉,下言“無不知愛其親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”,能字怕歸并知内,蓋知是性也,能是才也,言性則才自在其中矣。
士翼 造化流行,四時者氣乎?春當溫,秋當涼者,理乎?理乃氣之條段,雖紛纭而不可亂者,溫涼以時,聖人也。
冬過寒,則春行其餘冽,夏過炎,則秋冒其餘熾,氣偏理亦滞,中人之性也。
春必溫,秋必涼,性善之譬也。
故學修而性可返。
若夫酷烈載沉,七年固旱,其下愚哉!非用湯之精誠弗回。
自求心習靜之論興,竊見孔經之在世,猶襄、獻之王周、漢也,方伯連帥,雖曰同獎王室,然别出教令,自立社稷矣。
夫心即事也,事即道也。
事合於道則心存矣,事戾於道則心放矣,故動之不能亡靜,猶靜之不能亡動,各值其遇而已矣。
靜而無事,勿生妄念,勿從堕容;動而酬用,勿昧本心,勿徇外欲。
動而徇欲,難以求靜,靜而雜念,胡以制動?今求靜曰真空真識,抑何偏欤? 問:“伊川曰性即理也,然乎?”曰:“然。
性者仁義而已,曾謂仁義非理乎?仁義有不善欤?”問:“孔子何謂相近也?”曰:“别其所賦之等也。
”問:“性可以有等?”曰:“氣也。
”“然則氣即理乎?”曰:“然。
”“何以明之?”“今夫孩童知愛其親,仁也;知敬其長,義也。
即其喜笑慕戀謂之愛,即其恭敬推遜謂之敬,是非氣乎?發於外
客感客形,與無感無欲,惟盡性者一之,有無虛實,通為一物者,性也,即程子“道亦器,器亦道”之說。
知晝夜陰陽,則能一性命。
陰陽晝夜,屈伸相感於無窮,所謂天,所不能自已者謂命,而感之體即性也,故曰“一性命”。
聖人之至誠無息,誠其性,不息其命也。
鬼神常不死,誠而已。
故曰“誠不可掩”。
此之謂知性命,則知聖人,知鬼神。
(以上《正蒙說》) 曆家以日月星辰為天體,其度數有可紀者,有以地而言耳。
地有形質,則有四極,天之大也莫禦,而其與地相為依附而旋轉者,則猶可量也。
是故象見乎上,體必應乎下,若形影然。
(《讀程語》) 儒者言性,釋氏亦言性,但彼認為己有,所謂本以利心得來,故學者亦以利心向之。
性者萬物之一原,非有我之得私也。
惟大人為能盡其性,蓋闢佛、老而為言也。
朱子以後,學者知以理言性,不随於釋氏之虛空矣。
而未能識性者為體,則立言者之過也。
禅學直截心地上用功,卻緣何用心粗?彼蓋自以為道由我立,命由我出,其涉於迹者,可勿深較。
程子“不判心迹”,朱子“不向用時勤猛省,更於何處味真腴”,此儒、釋異處,學者要須識此。
(以上《雜說》) 詩 心非目不見,目自見之體。
須知瞑目前,明明有先視。
治心如治目,刮去膜與翳。
目淨視能傳,心清性無際。
胸中欲無事,須是必有事。
敬則心自虛,乃照無物地。
無物是何地?萬化從此出。
程門費講論,此之謂未發。
天理在何處?本心原不昧。
乃知堯、舜心,千年至今在。
(以上《論性》) 萬法總歸一,一複何所歸?太極本無極,天心無改移。
(《文中子意》) 釋氏談實際,省心亦省事。
聖人亦何心?萬事一天理。
釋言理是障,此錯認理字。
理即是吾心,無生亦無死。
管窺亦見天,隻是不廣大。
盡心而知天,乃見天無外。
靜中須有物,莫若理會敬。
能敬則知此,此是天命性。
戒懼一生心,即此是慎獨。
物欲遏将萌?乃是敬未足。
閑邪則固一,主一不須閑。
敬則自無已,天理本完全。
主一謂之敬,一者謂之誠。
一則無二三,何複言欲萌?此理最為約,但恐不持久。
既能體而樂,不患不能守。
心懈則有防,敬則無間斷。
存久體自明,天理一以貫。
隻要立個心,心即是天理。
此上有商量,應不出敬字。
此心即性天,京師是長安。
當下便認取,須知未發前言止不言定,須是止於事。
和則中在焉,此理嘿而識。
坐井而觀天,所見終不大。
試出井欄行,卻入井欄坐。
堯、舜幾千年,其心至今在。
道是堯舜心,何嘗見道壞?(以上《述程語》) 萬象無所隐,向明乃天理。
如顧影壁間,區區一物耳。
(《邵子之旨》) 湛一氣之本,感生方有象。
愛惡出太虛,末勝則本喪。
(《張子之旨》) 性是無物地,存心即養性。
何者是存心?不出誠與敬。
道心心是道,惟微道之體。
人心乃私欲,已涉形與氣。
(以上《漫述》) 文敏崔後渠先生銑 崔銑字子鐘,一字仲凫,号後渠,河南安陽人。
弱冠舉鄉試,入太學,與四方名士馬理、呂柟、寇天叙輩相期許。
登弘治乙醜進士第,改庶吉士,授編修。
逆瑾竊政,朝士見者多屈膝,先生與何瑭長揖而已。
瑾怒其輕薄,張綵曰:“此人有虛名,未可驟加之罪。
”終出為南京稽勳主事。
瑾誅,召還翰林。
時西涯以文藝籠絡天下,先生以為非宰相所急,上書規之。
侍講經筵,每以親君子遠小人磨切武宗,指錢甯、廖鵬而言也,小人皆欲甘心之。
晉侍讀,遂告歸。
嘉靖改元,起原官,尋擢南京祭酒。
大禮議起,上疏“勤聖學,辨忠邪,以回天變”。
上以為刺己也,勒令緻仕。
家居十六年,以皇太子立,選宮僚,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,轉南禮部右侍郎,入賀聖節,過家疾作而卒,辛醜歲也,年六十四。
贈禮部尚書,谥文敏。
先生之學,以程、朱為的,然於程子之言心學者,則又删之,以為涉於高虛,是門人之附會,無乃固欤!至其言理氣無縫合處,先生自有真得,不随朱子腳下轉是也。
其诋陽明不遺餘力,稱之為霸儒。
孫锺元曰:“文敏議象山、陽明為禅學,為異說。
夫二人者,且不必論其學術,荊門之政,有體有用;甯藩之事,拚九死以安社稷。
吾未見異端既出世而又肯任事者也。
”此以其外而言也。
先生以知能心之用也,愛敬性之實也,本諸天,故曰良。
今取以證其異說,删良能而不挈,非霸儒與?此是以心為知覺,以性為理,不可以知覺即是理之成說,頗與先生氣即理之論自相反。
且先生既言“本諸天故曰良”,孟子謂知能為良,則知能本諸天者,即是以愛敬之理,決不僅以此知覺本諸天也。
陽明單提良知而不及愛敬,其非懸空之知覺明矣。
孟子上節,知能并舉,下言“無不知愛其親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”,能字怕歸并知内,蓋知是性也,能是才也,言性則才自在其中矣。
士翼 造化流行,四時者氣乎?春當溫,秋當涼者,理乎?理乃氣之條段,雖紛纭而不可亂者,溫涼以時,聖人也。
冬過寒,則春行其餘冽,夏過炎,則秋冒其餘熾,氣偏理亦滞,中人之性也。
春必溫,秋必涼,性善之譬也。
故學修而性可返。
若夫酷烈載沉,七年固旱,其下愚哉!非用湯之精誠弗回。
自求心習靜之論興,竊見孔經之在世,猶襄、獻之王周、漢也,方伯連帥,雖曰同獎王室,然别出教令,自立社稷矣。
夫心即事也,事即道也。
事合於道則心存矣,事戾於道則心放矣,故動之不能亡靜,猶靜之不能亡動,各值其遇而已矣。
靜而無事,勿生妄念,勿從堕容;動而酬用,勿昧本心,勿徇外欲。
動而徇欲,難以求靜,靜而雜念,胡以制動?今求靜曰真空真識,抑何偏欤? 問:“伊川曰性即理也,然乎?”曰:“然。
性者仁義而已,曾謂仁義非理乎?仁義有不善欤?”問:“孔子何謂相近也?”曰:“别其所賦之等也。
”問:“性可以有等?”曰:“氣也。
”“然則氣即理乎?”曰:“然。
”“何以明之?”“今夫孩童知愛其親,仁也;知敬其長,義也。
即其喜笑慕戀謂之愛,即其恭敬推遜謂之敬,是非氣乎?發於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