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
關燈
小
中
大
,大本達道也。
此程子之本旨也。
” 常人有欲,順其欲則喜,逆其欲則怒,失其欲則哀,得其欲則樂,其所以為心者,非喜則怒,非哀則樂,情而已。
聖人無欲,渾然一性,何喜?何怒?何哀?何樂?故曰“隻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也”。
由是言之,聖人之心,未發之中也;赤子之心,發而未遠於中也;衆人之心,則皆已發者也。
然則聖人無發乎?曰發而中節,物各付物,是皆未發者之所形,而其未發者固自若也。
故曰“言和則中在其中,言中則含喜怒哀樂在其中矣”。
中以無過不及為義,過非道,不及非道,道者中而已。
以事言,則各有中,以道言,則一中以蔽之矣。
中者大本,言道之體也,安得謂有二義乎?如言心正則百事皆正,若中有二義,心亦可有二義乎? 或曰:“朱子論中和,其書成卷,子複有二論乎?”曰:“竊求諸程子而有疑焉。
蓋程門指此為傳授心法,故其門人論說最詳。
龜山之南也,羅仲素、李延平,實世守之,至朱子始自立說,以未發已發分屬動靜之時,學者但當因其時而各緻其力,非複程子之說矣。
周子《圖說》之主靜,自註無欲故靜。
《通書》曰:“一者無欲,無欲則靜虛動直。
”則是主靜之靜,乃所謂一者,而非陽動陰靜之靜也。
伊、洛源流,疑出於此。
若張子之天德,邵子之天心,皆指是為說也。
君子之道費而隐,費,用之廣也;隐,體之微也。
夫婦之所能知能行,聖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,語大語小,在上在下,萬有不齊,可謂費矣。
語其體則一而已,道是也,不可得而見也。
以聖人言之,動為道,言為法,行為則,三千三百,萬有不齊,可謂費矣。
語其體則一而已,心是也,不可得而見也。
鸢飛魚躍,上下察也,明隐之不可掩也,猶贊鬼神之德曰“微之顯”雲耳。
《中庸》始言“一理中散為萬事,末複合為一理,放之則彌六合,歛之則退藏於密”,即其旨也。
(以上《中庸說》) 君子喻於義,義其心也;小人喻於利,利其心也。
方其未形於事,初未有義利之可言,而其為體固已判矣。
義心天下之公,本於性者也,天也;利心一人之私,生於形者也,人也。
故君子從天不從人。
下學以所行言,上達以所見言,非二事也。
下學而不能上達,由之而不知者也。
窮理則盡性至命,下學而上達也。
(以上《論語說》) 必有事焉,以持志言;勿正者,猶言有事而未嘗有事雲耳。
勿忘,即是有事;勿助,即是勿正。
故程子以鸢飛魚躍言之。
(《孟子說》) 仁者何?人之本心是也。
求即其本心之安,是為仁也。
然則求仁之方,但嘿以守吾此心可乎?曰“非也。
視聽言動,出門使民,居處執事與人,以至事賢友仁,學問思辨,皆為仁之地也。
近世右象山而左朱子,曰吾心學也。
好異者靡然趨之,惑世誣民,其罪大矣。
”(《仁說》) 道一本而萬殊,夫子之一貫是矣。
以學言之,則必有事於萬殊,而後一者可幾也。
曾子之随事力行,子貢之多學而識,皆親受業於夫子之門者也。
顔子之博文約禮,而後如有所立,《易》之知崇禮卑,而後成性存存,皆一說也。
程子論學,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。
”朱子伸明之,曰:“主敬以立其本,窮理以緻其知,本立而知益明,知進而本益固。
”可謂盡矣。
陸氏之學,蓋略有見於道體,遂欲單刀直入,以徑造夫所謂一者,又自以為至簡至易,立跻聖域,故世之好異者靡然趨之,而不知其相率而陷於異端之說也。
張子曰:“儒者窮理,故率性可以謂之道,釋氏不知窮理,而自謂之性,故其說不可推而行。
”程子有言:“自物格而充之,然後可以至聖人,不知物格而先欲意誠心正者,未有能中於理者。
”據此可以斷陸氏之學。
氣質之性,生於形者也,心為形役,故惟氣質用事;天地之性,言性之本然,初不外於一心也,生乎形而不役於形,超然獨立,物我并照,則本性見矣。
學者知求複性,而不知即心以求,則未嘗讀《孟子》者也。
性即理也,窮理則盡性至命,以格物窮理為外,為末,而非之者,則未嘗讀《程子》也。
聖人之心,道也。
言者心之聲,行者心之,《六經》之為教,皆出於聖人之心,故曰心道也。
常人之心,去道遠矣,於是乎有學必窮理讀書廣見聞,而後理可明,必克己治心強恕,而後性可複。
學而至於成性,而後聖人之心可言也。
今始學者,知習靜以入德,亦一門徑,而遂曰“道在是,不假外求”,則妄說也。
道者,事物當然之理,所謂在物為理也,而其實體在我,何事何物不出此心?所謂處物為義也,故曰中。
理在事,義在心,聞樂而樂,食旨而甘,居處而安,人之情也。
理也。
其居喪也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居處不安,亦人之情也,理也。
故君子之學,求不失其本心而已。
自誠明謂之性,誠則無不明矣。
《中庸》論性而曰慎獨,曰笃恭,所以存誠也。
自明誠謂之教,未至於誠者,必由明而後至。
《大學》論學而首曰格物緻知,所以求明也。
程子論天論仁諸說,即《中庸》首章之旨,論窮理論進學諸說,即《大學》首章之旨,皆本乎一心而為言也。
儒、釋皆從心地上做工夫,故有相似處,所謂以心役物,不以物役心,以理自勝,不為事物所侵亂,夫豈不同?本末一貫,心迹合一,儒者之公而大地。
釋氏離本末,判心迹,求以自私自利而已。
(以上《學說》) 動而陽,靜而陰,相循於無窮者,是皆太極流行之用,而其體初未嘗動也。
(《體用說》) 通宇宙一氣也,氣之實,陰陽是已。
自其未成形者而言,絪縕揉錯,相兼相制,欲一之而不能,虛也。
自其成形者而言,天地法象,萬物形色,剛柔男女,粲然有分,實也。
實者虛之所為,形亦氣也,是皆可名之象耳。
又自其本而言,未嘗有體,曰太虛,虛而妙應,曰神,神而有常,曰天,曰性,一物也。
有天則有道,神天德,化天道,一於氣而已。
自其存主而言,曰德,自其流行而言,曰道。
知變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為乎? 耳目口體,氣之聚而成形者也;視聽言動,氣之虛而為用者也。
曰陰曰陽,可分屬也,而皆統於一心,則不可分矣。
氣之神也合一,不測之謂也。
由此而通於性與天道,君子之上達也,由此
此程子之本旨也。
” 常人有欲,順其欲則喜,逆其欲則怒,失其欲則哀,得其欲則樂,其所以為心者,非喜則怒,非哀則樂,情而已。
聖人無欲,渾然一性,何喜?何怒?何哀?何樂?故曰“隻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也”。
由是言之,聖人之心,未發之中也;赤子之心,發而未遠於中也;衆人之心,則皆已發者也。
然則聖人無發乎?曰發而中節,物各付物,是皆未發者之所形,而其未發者固自若也。
故曰“言和則中在其中,言中則含喜怒哀樂在其中矣”。
中以無過不及為義,過非道,不及非道,道者中而已。
以事言,則各有中,以道言,則一中以蔽之矣。
中者大本,言道之體也,安得謂有二義乎?如言心正則百事皆正,若中有二義,心亦可有二義乎? 或曰:“朱子論中和,其書成卷,子複有二論乎?”曰:“竊求諸程子而有疑焉。
蓋程門指此為傳授心法,故其門人論說最詳。
龜山之南也,羅仲素、李延平,實世守之,至朱子始自立說,以未發已發分屬動靜之時,學者但當因其時而各緻其力,非複程子之說矣。
周子《圖說》之主靜,自註無欲故靜。
《通書》曰:“一者無欲,無欲則靜虛動直。
”則是主靜之靜,乃所謂一者,而非陽動陰靜之靜也。
伊、洛源流,疑出於此。
若張子之天德,邵子之天心,皆指是為說也。
君子之道費而隐,費,用之廣也;隐,體之微也。
夫婦之所能知能行,聖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,語大語小,在上在下,萬有不齊,可謂費矣。
語其體則一而已,道是也,不可得而見也。
以聖人言之,動為道,言為法,行為則,三千三百,萬有不齊,可謂費矣。
語其體則一而已,心是也,不可得而見也。
鸢飛魚躍,上下察也,明隐之不可掩也,猶贊鬼神之德曰“微之顯”雲耳。
《中庸》始言“一理中散為萬事,末複合為一理,放之則彌六合,歛之則退藏於密”,即其旨也。
(以上《中庸說》) 君子喻於義,義其心也;小人喻於利,利其心也。
方其未形於事,初未有義利之可言,而其為體固已判矣。
義心天下之公,本於性者也,天也;利心一人之私,生於形者也,人也。
故君子從天不從人。
下學以所行言,上達以所見言,非二事也。
下學而不能上達,由之而不知者也。
窮理則盡性至命,下學而上達也。
(以上《論語說》) 必有事焉,以持志言;勿正者,猶言有事而未嘗有事雲耳。
勿忘,即是有事;勿助,即是勿正。
故程子以鸢飛魚躍言之。
(《孟子說》) 仁者何?人之本心是也。
求即其本心之安,是為仁也。
然則求仁之方,但嘿以守吾此心可乎?曰“非也。
視聽言動,出門使民,居處執事與人,以至事賢友仁,學問思辨,皆為仁之地也。
近世右象山而左朱子,曰吾心學也。
好異者靡然趨之,惑世誣民,其罪大矣。
”(《仁說》) 道一本而萬殊,夫子之一貫是矣。
以學言之,則必有事於萬殊,而後一者可幾也。
曾子之随事力行,子貢之多學而識,皆親受業於夫子之門者也。
顔子之博文約禮,而後如有所立,《易》之知崇禮卑,而後成性存存,皆一說也。
程子論學,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緻知。
”朱子伸明之,曰:“主敬以立其本,窮理以緻其知,本立而知益明,知進而本益固。
”可謂盡矣。
陸氏之學,蓋略有見於道體,遂欲單刀直入,以徑造夫所謂一者,又自以為至簡至易,立跻聖域,故世之好異者靡然趨之,而不知其相率而陷於異端之說也。
張子曰:“儒者窮理,故率性可以謂之道,釋氏不知窮理,而自謂之性,故其說不可推而行。
”程子有言:“自物格而充之,然後可以至聖人,不知物格而先欲意誠心正者,未有能中於理者。
”據此可以斷陸氏之學。
氣質之性,生於形者也,心為形役,故惟氣質用事;天地之性,言性之本然,初不外於一心也,生乎形而不役於形,超然獨立,物我并照,則本性見矣。
學者知求複性,而不知即心以求,則未嘗讀《孟子》者也。
性即理也,窮理則盡性至命,以格物窮理為外,為末,而非之者,則未嘗讀《程子》也。
聖人之心,道也。
言者心之聲,行者心之,《六經》之為教,皆出於聖人之心,故曰心道也。
常人之心,去道遠矣,於是乎有學必窮理讀書廣見聞,而後理可明,必克己治心強恕,而後性可複。
學而至於成性,而後聖人之心可言也。
今始學者,知習靜以入德,亦一門徑,而遂曰“道在是,不假外求”,則妄說也。
道者,事物當然之理,所謂在物為理也,而其實體在我,何事何物不出此心?所謂處物為義也,故曰中。
理在事,義在心,聞樂而樂,食旨而甘,居處而安,人之情也。
理也。
其居喪也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居處不安,亦人之情也,理也。
故君子之學,求不失其本心而已。
自誠明謂之性,誠則無不明矣。
《中庸》論性而曰慎獨,曰笃恭,所以存誠也。
自明誠謂之教,未至於誠者,必由明而後至。
《大學》論學而首曰格物緻知,所以求明也。
程子論天論仁諸說,即《中庸》首章之旨,論窮理論進學諸說,即《大學》首章之旨,皆本乎一心而為言也。
儒、釋皆從心地上做工夫,故有相似處,所謂以心役物,不以物役心,以理自勝,不為事物所侵亂,夫豈不同?本末一貫,心迹合一,儒者之公而大地。
釋氏離本末,判心迹,求以自私自利而已。
(以上《學說》) 動而陽,靜而陰,相循於無窮者,是皆太極流行之用,而其體初未嘗動也。
(《體用說》) 通宇宙一氣也,氣之實,陰陽是已。
自其未成形者而言,絪縕揉錯,相兼相制,欲一之而不能,虛也。
自其成形者而言,天地法象,萬物形色,剛柔男女,粲然有分,實也。
實者虛之所為,形亦氣也,是皆可名之象耳。
又自其本而言,未嘗有體,曰太虛,虛而妙應,曰神,神而有常,曰天,曰性,一物也。
有天則有道,神天德,化天道,一於氣而已。
自其存主而言,曰德,自其流行而言,曰道。
知變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為乎? 耳目口體,氣之聚而成形者也;視聽言動,氣之虛而為用者也。
曰陰曰陽,可分屬也,而皆統於一心,則不可分矣。
氣之神也合一,不測之謂也。
由此而通於性與天道,君子之上達也,由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