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

關燈


    次言諸識有三種相,謂轉相,業相,真相。

    又雲:“界說有三種識,廣識有八相。

    ”何等為三?謂真識、現識及分别事識。

    又雲:“若複彼真識,種種不實諸虛妄滅,則一切根識滅,是名相滅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轉識、藏識,真相若異者,藏識非因;若不異者,轉識滅,藏識亦應滅,而自真實相不滅。

    非自真實相滅,但業相滅。

    若自真實相滅者,藏識則滅;藏識滅者,不異外道斷見議論。

    ”又破外道斷見雲:“若識流注滅者,無始流注應斷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水流處,藏識、轉識浪生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外境界風飄蕩,心海識浪不斷。

    ”又偈雲:“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種種諸識浪,騰躍而轉生。

    ”又偈雲:“凡夫無智慧,藏識如巨海。

    業相猶波浪,依彼譬類通。

    ”第二卷有雲:“一切自性習氣,藏意意識,習見轉變,名為涅槃。

    ”  注雲:“自性習氣,謂衆生心識性執,熏習氣分。

    藏意意識者,即藏識與事識,由愛見妄相之所熏習。

    轉變者,謂轉藏識、事識,為自覺聖智境界也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識者,因樂種種迹境界,故餘趣相續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外道四種涅槃,非我所說法。

    我所說者,妄想識滅,名為涅槃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意識者,境界分段,計着生。

    習氣長養,藏識意俱。

    我、我所計着,思惟因緣生。

    不壞身相藏識,因攀緣自心現境界,計着心聚生,展轉相因,譬如海浪,自心現境界風吹,若生若滅,亦如是。

    是故意識滅,七識亦滅。

    ” 注雲:“境界分段者,六識從六塵生也。

    習氣長養者,言六識不離七識、八識也。

    我、我所計着者,言七識我執,從思惟彼因彼緣而生。

    不壞身相藏識,即第八識,謂此八識,因于六識能緣還緣,自心所現境界以計着故,而生六識,能總諸心,故雲心聚生也。

    展轉相因者,八識轉生諸識,六識起善起惡,七識則傳送其間。

    海喻八識,浪喻六識,以六塵為境界風。

    境界,乃自心所現,還吹八識心海,轉生諸識,若生若滅,亦猶依海而有風,因風而鼓浪,風息則浪滅,故雲意識滅,七識亦滅也。

    ”又偈雲:“心縛于境界,覺想智随轉。

    無所有及勝,平等智慧生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現在一念,為塵境所轉,故有業縛,而本有覺智,亦随妄而轉,若了妄即真,離諸有相,及至佛地,則複平等大慧矣。

    ” 第三卷有雲:“彼生滅者是識,不生不滅者是智。

    堕相無相,及堕有無種種相因是識;超有無相是智。

    長養相是識,非長養相是智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無礙相是智,境界種種礙相是識,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,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。

    得相是識,不得相是智。

    自得聖智境界,不出不入,如水中月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根、塵及我,和合相應而生,是識,此不知自性相故,若知性相,則一念靈知,不假緣生,故雲無事方便自性相,是智相。

    惟是一而有離不離之異,故雲得不得也。

    ”又偈雲:“心意及與識,遠離思惟想。

    得無思想法,佛子非聲聞。

    寂靜勝進忍,如來清淨智。

    生于善勝義,所行悉遠離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得無思想法,則轉識為智,此是菩薩,而非聲聞,智之始也。

    寂靜勝進忍,即如來清淨忍智,智之終也。

    ” 第四卷有雲:“如來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偏興造一切趣生。

    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,我所不覺彼故,三緣和合,方便而生。

    外道不覺計着,作者為無始虛僞惡習所薰,名為識藏。

    生無明住地,與七識俱,如海浪身,常生不斷,離無常過,離于我論,自性無垢,畢竟清淨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此随染緣從細至粗也。

    若能一念回光,能随淨緣,則離無常之過,二我之執,自性清淨,所謂性德如來,則究顯矣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,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,若無識藏名、如來藏者,則無生滅。

    ”註雲:“識藏以名言者,由迷如來藏轉成妄識,無有别體故,但有名。

    若無識藏之名,則轉妄識為如來藏也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彼相者,眼識所照,名為色;耳鼻舌身意識所照,名為聲香味觸法,是名為相。

    妄想者,施設衆名,顯示諸相,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,是名妄想。

    正智者,彼名相不可得,猶如過客,諸識不生,不斷不常,不堕一切外道,聲聞緣覺之地,以此正智,不立名相。

    非不立名相,離二見建立及诽謗,知名相不生,是名如如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善不善者,謂八識。

    何等謂八?謂如來藏、名識藏、心意意識及五識身,非外道所說五識身者,心意意識俱。

    善不善相,展轉變壞,相續流注,不壞身生,亦生亦滅,不覺自心現,次第滅,餘識生,形相差别。

    攝受意識,五識俱,相應生,刹那時不住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不壞者,不斷也。

    攝受意識者,以五根攪五塵,攝歸意識,起善起惡。

    ”有雲:“愚夫依七識身滅,起斷見,不覺識藏故,起常見,自妄想故,不知本際,自妄想慧滅故,解脫。

    ”注雲:“愚夫所知,極于七識,七識之外,無所知故,因起斷見,而不覺識藏無盡,見其念念相續故,起常見。

    由其自妄想,内而不及外故,不能知本際。

    然妄不自滅,必由慧而滅也。

    ”又偈雲:“意識之所起,識宅意所住。

    意及眼識等,斷滅說無常。

    或作涅槃見,而為說常住。

    ” 注雲:“意由八識而起,而八識意之所住,故謂之宅。

    以是言之,自不容以七識自滅而起斷見。

    彼又於意及眼識等斷滅處說無常,或作涅槃見者,此皆凡外自妄想見,故不知本際,如來為是說常住也。

    ”經中言識,首尾具於此矣。

    間有牽涉他文者,不暇盡錄,然已不勝其多,亦無容盡錄為也。

    其首之以諸識有二種,生住滅乃其所謂生死根也,終之以識宅常住,乃其所謂涅槃相也。

    然而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,初無二相,故諸識雖有種種名色,實無二體,但迷之則為妄,悟之則為真。

    苟能滅妄識而契真識,則有以超生死而證涅槃矣。

    真識即本覺也,涅槃即所覺之境界也。

    由此觀之,佛氏之所謂性,有出於知覺之外耶?雖其言反覆多端,窮其本末,不過如此。

    然驟而觀之者,或恐猶有所未達也,以藏識為主,而分為數類,以盡其義。

    藏,即所謂如來藏也。

    以其舍藏善惡種子,故謂之藏,其所以為善為惡,識而已矣,故曰藏識。

    藏識一耳,而有本有末,曰真相,曰真識,曰真實相,曰無始流注,曰藏識海,曰涅槃,曰平等智慧,曰不生不滅等,是智曰如來清淨智,曰自性無垢,畢竟清淨,曰識宅,曰常住。

    此為一類,皆言乎其本體也。

     曰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,曰業相,曰分别事識,曰識浪,曰樂種種迹境界,曰意識,曰生滅等是識,曰識藏生住地,無明與七識俱,如海浪身,常生不斷,曰識藏名,曰心意意識及五識身,曰意及眼識等。

    此為一類,皆言乎其末流也。

    曰轉相,曰現識,曰轉識,曰覺想智随轉。

    此為一類,言乎本末之所由分也。

    其言及修行處,又當自為一類,如曰諸虛妄滅,則一切根識滅,曰習見轉變,名為涅槃,曰妄想識滅,名為涅槃,曰意識滅,七識亦滅,曰無所有及勝,曰遠慮思惟想,曰離無常過,離於我論,曰欲求勝進者,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,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,則無生滅,曰自妄想慧滅,故解脫,凡此皆言其修行之法也。

    故窮其說者,合此數類而詳玩之,則知餘所謂滅妄識而契真識,誠有以得其要領矣。

    夫識者,人之神明耳,而可認為性乎?且其以本體為真,末流為妄,即分本末為兩截,謂迷則真成妄,悟則妄即真,又混真妄為一途。

    蓋所見既差,故其言七颠八倒,更無是處。

    吾黨之号為聰明特達者,顧不免為其所惑,豈不深可惜哉!  夫以心識為本,六識為末,固其名之不可易者,然求其實,初非心識之外,别有所謂六識也,又非以其本之一,分而為末之六也。

    蓋凡有所視,則全體在目;有所聽,則全體在耳;有所言,則全體在口;有所動,則全體在身。

    (隻就此四件說,取簡而易見爾。

    )所謂感而遂通,便是此理。

    以此觀之,本末明是一物,豈可分而為二,而以其半為真,半為妄哉?若夫真妄之不可混,則又可得而言矣。

    夫目之視,耳之聽,口之言,身之動,物雖未交,而其理已具,是皆天命之自然,無假于安排造作,莫非真也。

    及乎感物而動,則有當視者,有不當視者,有當聽者,有不當聽者,有當言者,有不當言者,有當動者,有不當動者。

    凡其所當然者,即其自然之不可違者,故曰真也;所不當然者,則往往出于情欲之使然,故曰妄也。

    真者存之,妄者去之,以此治其身心,以此達諸家國天下,此吾儒所以立人極之道,而内外本末無非一貫也。

    若如佛氏之說,則方其未悟之先,凡視聽言動,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,一切皆謂之妄,及其既悟,又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,一切皆謂之真。

    吾不知何者在所當存乎?何者在所當去乎?當去者不去,當存者必不能存,人欲肆而天理滅矣。

    使其說肆行而莫之禁,中國之為中國,人類之為人類,将非幸欤! 達磨告梁武帝有雲:“淨智妙圓體自空寂,隻此八字,已盡佛性之形容矣。

    ”其後有神會者,嘗着《顯宗記》,反覆數百語,說得他家道理亦自分明,其中有雲:“湛然常寂,應用無方,用而常空,空而常用,用而不有,即是真空。

    空而不無,便成妙有。

    ”妙有即摩诃般若,真空即清淨涅槃,又足以發盡達摩妙圓空寂之旨。

    餘嘗合而觀之,與《系辭傳》所謂“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”,殆無異也。

    然孰知其所甚異者,正在于此乎?夫《易》之神,即人之心。

    程子嘗言:“心一也,有指體而言者,寂然不動是也;有指用而言者,感而遂通是也。

    ”蓋吾儒以寂感言心,而佛氏以寂感為性,此其所為甚異也。

    良由彼不知性為至精之理,而以所謂神者當之,故其應用無方,雖亦識圓通之妙,而高下無所準,輕重無所權,卒歸于冥行妄作而已矣。

     程子嘗言:“仁者,渾然與物同體。

    ”佛家亦有“心佛衆生,渾然齊緻”之語,何其相似也。

    究而言之,其相遠奚啻燕、越哉!唐相裴休深于禅學者也,嘗序《圓覺經疏》,首兩句雲:“夫血氣之屬,必有知,凡有知者,必同體。

    ”此即“心佛衆生,渾然齊緻”之謂也。

    蓋其所謂齊,固不出乎知覺而已矣,且天地之間,萬物之衆,有有知者,有無知者,謂有知者為同體,則無知者非異體乎?有同有異,是二本也。

    蓋以知覺為性,其窒礙必至於此。

    若吾儒所見,則凡賦形于兩間者,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,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,有知無知,無非出于一本。

    故此身雖小,萬物雖多,其血氣之流通,脈絡之聯屬,元無絲毫空阙之處,無須臾間斷之時,此其所以為渾然也。

     “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,能為萬象主,不逐四時凋。

    ”此高禅所作也。

    自吾儒觀之,昭然太極之義,夫複何言?然彼初未嘗知有陰陽,安知有所謂太極哉?此其所以大亂真也。

    今先據其言語解釋一番,使彼意既明且盡,再以吾儒言語解釋一番,然後明知其異同之實,則似是之非,有不難見矣!以佛家之言為據,則無始菩提,所謂“有物先天地”也;湛然常寂,所謂“無形本寂寥”也;心生萬法,所謂“能為萬象主”也;常住不滅,所謂“不逐四時凋”也。

     作者之意,不亦明且盡乎?求之吾儒之書,太極生兩儀,是固先天地而立矣;無聲無臭,則無形不足言矣;富有之謂大業,萬象皆一體也;日新之謂盛德,萬古猶一時也。

    太極之義,不亦明且盡乎?詩凡二十字,其十七字彼此意義無甚異同,所當辨者三字爾,物也,萬象也。

    以物言之,菩提不可為太極明矣。

    以萬象言之,在彼經教中,即萬法耳。

    以其皆生於心,故謂之能主,然所主者,實不過陰界入。

    自此之外,仰而日月星辰,俯而山河大地,近而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,遠而飛潛動植、水火金石,一切視以為幻而空之矣。

    彼安得複有所謂萬象乎哉?為此詩者,蓋嘗窺見儒書,遂竊取而用之耳。

    餘于前記嘗有一說,正為此等處,請複詳之。

    所謂天地間非太極不神,然遂以太極為神則不可,此言殊不敢易。

    誠以太極之本體,動亦定,靜亦定,神則動而靜,靜而能動者也,以此分明見得是兩物,不可混而為一。

      故《系辭傳》既曰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矣,而又曰“陰陽不測之謂神,”由其實不同,故其名不得不異。

    不然,聖人何用兩言之哉?然其體則同一陰陽,所以難于領會也。

    佛氏初不識陰陽為何物,固無由知所謂道,所謂神,但見得此心有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