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

關燈
文莊羅整菴先生欽順 羅欽順字允升,号整菴,吉之泰和人。

    弘治壬子鄉試第一,明年進士及第。

    授翰林編修,握南京國子司業,時章楓山先生為祭酒,皆正己率物,太學一時之盛。

    奉親歸家,因疏乞終養。

    逆瑾怒,奪職為民。

    瑾誅複職,由南京太常少卿陞南京禮部右侍郎,改吏部右侍郎。

    嘉靖初,轉左侍郎,拜南京吏部尚書,改入禮部。

    丁父憂,服阕,起原官,未至,改吏部,具疏固辭,於是得旨緻仕。

    丁未四月二十四日卒,年八十有三。

    诏賜祭葬,賜太子太保,谥文莊。

     先生家居,每平旦正衣冠升學古樓,群從入,叙揖畢,危坐觀書,雖獨處無惰容。

    食?二簋,居無台榭,燕集無聲樂。

    林希元曰:“先生自發身詞林,以至八座,其行己居官,如精金美玉,無得緻疵。

    ”先生自叙為學雲:“昔官京師,逢一老僧,漫問何由成佛,渠亦漫舉禅語為答,‘佛在庭前柏樹子’。

    意其必有所謂,為之精思達旦,攬衣将起,則恍然而悟,不覺流汗通體。

    既而得《證道歌》讀之,若合符節。

    自以為至奇至妙,天下之理莫或加焉。

    後官南雍,聖賢之書,未嘗一日去手,潛玩久之,漸覺就實,始知前所見者,乃此心虛靈之妙,而非性之理也。

     自此研磨體認,積數十年,用心甚苦,年垂六十,始了然有見乎心性之真,而确乎有以自信。

    ”蓋先生之論理氣最為精确,謂通天地,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。

    氣本一也,而一動一靜,一往一來,一阖一闢,一升一降,循環無已。

    積微而着,由着複微,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,千條萬緒,紛纭膠轕,而卒不克亂,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謂理也。

    初非别有一物,依于氣而立,附于氣以行也。

    或者因《易》有太極一言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,是不然矣。

    斯言也,即朱子所謂“理與氣是二物、理弱氣強”諸論,可以不辯而自明矣。

    第先生之論心性,頗與其論理氣自相矛盾。

     夫在天為氣者,在人為心,在天為理者,在人為性。

    理氣如是,則心性亦如是,決無異也。

    人受天之氣以生,祇有一心而已,而一動一靜,喜怒哀樂,循環無已。

    當恻隐處自恻隐,當羞惡處自羞惡,當恭敬處自恭敬,當是非處自是非,千頭萬緒,感應紛纭,曆然不能昧者,是即所謂性也。

    初非别有一物,立於心之先,附於心之中也。

    先生以為天性正於受生之初,明覺發於既生之後,明覺是心而非性。

    信如斯言,則性體也,心用也;性是人生以上,靜也,心是感物而動,動也;性是天地萬物之理,公也,心是一己所有,私也。

    明明先立一性以為此心之主,與理能生氣之說無異,於先生理氣之論,無乃大悖乎?豈理氣是理氣,心性是心性,二者分,天人遂不可相通乎?雖然,心性之難明,不自先生始也。

    夫心祇有動靜而已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動靜之謂也。

    情貫于動靜,性亦貫于動靜,故喜怒哀樂,不論已發未發,皆情也,其中和則性也。

     今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為性,已發之和為情,勢不得不先性而後心矣。

    性先心後,不得不有罅隙可尋矣。

    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,心也,仁義禮智,指此心之即性也。

    非先有仁義禮智之性,而後發之為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心也。

    (觀此知李見羅《道性編》亦一偏之論。

    )凡人見孺子入井而怵惕,呼蹴而不屑,此性之見於動者也,即當其靜,而性之為怵惕不屑者,未嘗不在也。

    凡動靜者,皆心之所為也,是故性者心之性,舍明覺自然、自有條理之心,而别求所謂性,亦猶舍屈伸往來之氣,而别求所謂理矣。

     朱子雖言心統性情,畢竟以未發屬之性,已發屬之心,即以言心性者言理氣,故理氣不能合一。

    先生之言理氣不同于朱子,而言心性則于朱子同,故不能自一其說耳。

    先生以釋氏有見於明覺自然,謂之知心,不識所謂天地萬物之理,謂之不知性。

    羲以為,釋氏親親仁民愛物,無有差等,是無恻隐之心也;取與不辨,而行乞布施,是無羞惡之心也;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,是無辭讓之心也;無善無惡,是無是之心也。

    其不知性者,由於不知心爾。

    然則其所知者,亦心之光影,而非實也。

    高景逸先生曰:“先生於禅學尤極探讨,發其所以不同之故,自唐以來,排斥佛氏,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。

    ”嗚呼!生之功偉矣! 困知記 此理之在心目間,由本而之末,萬象紛纭而不亂;自末而歸本,一真湛寂而無餘。

    惟其無餘,是以至約,乃知聖經所謂“道心惟微”者,其本體誠如是也。

     孔子教人,莫非存心養性之事,亦未嘗明言之也。

    孟子則明言之矣。

    夫心者,人之神明,性者,人之生理。

    理之所在謂之心,心之所有謂之性;不可混而為一也。

    《虞書》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

    ”《論語》曰:“從心所欲不踰矩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其心三月不違仁。

    ”孟子曰:“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。

    ”此心性之辨也。

    二者初不相離,而實不容相混,精之又精,乃見其真。

    其或認心為性,差毫釐而謬千裡矣。

     《系辭》曰:“無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。

    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與於此?通其變,遂成天地之文,極其數,遂定天下之象。

    非天下之至變,其孰能與于此?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

    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與于此?”夫《易》,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,《易》道則然,即天道也,其在人也,容有二乎?是故至精者性也,至變者情也,至神者心也。

    所貴乎存心者,固将極其深,研其幾,以無失乎性情之正也。

    若徒有見乎至神者,遂以為道在是矣,而深之不能極,幾之不能研,顧欲通天下之志,成天下之務,有是理哉? 道心,寂然不動者也,至精之體不可見,故微;人心,感而遂通者也,至變之用不可測,故危。

      道心,性也;人心,情也。

    心一也,而兩言之者,動靜之分,體用之别也。

    凡靜以制動則吉,動而迷複則兇。

    惟精所以審其幾也,惟一所以存其誠也,允執厥中,從心所欲不踰矩也,聖神之能事也。

    釋氏之明心見性,與吾儒之盡心知性相似,而實不同。

    蓋虛靈知覺,心之妙也,精微純一,性之真也。

    釋氏之學,大抵有見於心,無見於性,故其為教,始則欲人盡離諸象,而求其所謂空,空即虛也。

    既則欲其即相即空,而契其所謂覺,即知覺也。

    覺性既得,則空相洞徹,神用無方,神即靈也。

    凡釋氏之言性,窮其本末,要不出此三者。

    然此三者,皆心之妙,而豈性之謂哉?使據其所見之及,複能向上尋之帝降之衷,亦庶乎其可識矣。

     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,人固萬物中一物耳。

    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人猶物也,我猶人也,其理容有二哉?然形質既具,則其分不能不殊。

    分殊,故各私其身。

    理一,故皆備於我。

    夫人心虛靈之體,本無不該,惟其蔽于有我之私,是以明于近而暗于遠,見其小而遺其大。

    凡其所遺所暗,皆不誠之本也。

    然則知有未至,欲意之誠,其可得乎?故《大學》之教,必始於格物,所以開其蔽也。

    格物之訓,如程子九條,往往互相發明,譬如千蹊萬徑,皆可以适國,但得一道而入,則可以推類而通其餘。

    而今之學者,動以不能盡格天下之物為疑,是豈嘗一日實用其功?徒自誣耳! 此理之在天下,由一以之萬,初非安排之力,會萬而歸一,豈容牽合之私?是故察之於身,宜莫先於性情,即有見焉,推之於物而不通,非至理也;察之於物,固無分於鳥獸草木,即有見焉,反之於心而不合,非至理也。

    必灼然有見乎一緻之妙,了無彼此之殊,而其分之殊者,自森然其不可亂,斯為格緻之極功。

      格物之格,是通徹無間之意。

    蓋工夫至到則通徹無間,物即我,我即物,渾然一緻。

     自夫子贊《易》,始以窮理為言,理果何物也哉?蓋通天地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,氣本一也,而一動一靜,一往一來,一阖一闢,一升一降,循環無已,積微而着,由着複微。

    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,千條萬緒,紛纭轇轕,而卒不克亂,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謂理也。

    初非别有一物,依于氣而立,附于氣以行也。

    或者因《易》有太極一言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,是不然。

    夫《易》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總名,太極則衆理之總名也。

    雲《易》有太極,明萬殊之原於一本也;因而推其生生之序,明一本之散為萬殊也。

    斯固自然之機,不宰之宰,夫豈可以形迹求哉?斯義也,惟程伯子言之最精,叔子與朱子似乎少有未合。

    今其說具在,必求所以歸於至一,斯可矣。

      程伯子嘗曆舉《系辭》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”,“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,立人之道曰仁與義”,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數語,乃從而申之曰:“陰陽亦形而下者也,而曰道者,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,元來隻此是道,要在人默而識之也。

    ”學者誠以此言精思潛玩,久久自當有見。

    所謂叔子少有未合者,劉元成記其語有雲:“所以陰陽者道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所以阖闢者道。

    ”竊詳所以二字,固指言形而上者,然未免微有二物之嫌,以伯子“元來隻此是道”觀之,自見渾然之妙,似不須更着“所以”字也。

    所謂朱子少有未合者,蓋其言有雲“理與氣決是二物”,又雲“氣強理弱”,又雲“若無此氣,則此理如何頓放”,似此類頗多。

    惟答何國材一書,有雲“一陰一陽,往來不息,即是道之全體”,此語最為截直,深有合于程伯子之言,然不多見,不知究以何者為定論也? 竊以性命之妙,無出“理一分殊”四字。

    蓋一物之生,受氣之初,其理惟一;成形之後,其分則殊。

    其分之殊,莫非自然之理,其理之一,常在分殊之中,此所以為性命之妙也。

    語其一,故人皆可以為堯、舜;語其殊,故上智與下愚不移。

    聖人複起,其必有取於吾言矣。

      請以從古以來,凡言性者明之。

    若有?性,理之一也;克綏厥猷,則分之殊者。

    隐然寓乎其間,成之者性,理之一也;仁者、知者、百姓者,分之殊也。

    天命之謂性,理之一也;率性之謂道,分之殊也。

    性善理之一也,而其言未及乎分殊,有性善有性不善,分之殊也,而其言未及乎理一。

    程、張本思、孟以言性,既專主乎理,複推氣質之說,則分之殊者,誠亦盡之。

    但曰天命之性,固已就氣質而言之矣,曰氣質之性,性非天命之謂乎?一性而兩名,且以氣質與天命對言,語終未瑩。

    朱子猶恐人之視為二物也,乃曰氣質之性,即太極全體堕在氣質之中。

    夫既以堕言,理氣不容無罅縫矣。

    惟以理一分殊蔽之,往而不通,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,豈不亶其然乎? 天人一理,而其分不同。

    人生而靜,此理固在於人,分則屬乎天也。

    感物而動,此理固出乎天,分則屬乎人矣。

    君子必慎其獨,以此夫! 天命之謂性,自其受氣之初言也;率性之謂道,自其成形之後言也。

    蓋形質既成,人則率其人之性而為人之道,物則率其物之性而為物之道。

    鈞是人也,而道又不盡同,仁者見之則謂之仁,知者見之則謂之知,百姓則日用而不知,分之殊也。

    於此可見,所雲君子之道鮮矣者,蓋君子之道,乃中節之和,天下之達道也,必從事於修道之教,然後君子之道可得,而性以全。

    戒懼慎獨,所以修道也。

    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子思此言,所以開示後學,最為深切。

    蓋天命之性,無形象可睹,無方體可求,學者猝難理會,故即喜怒哀樂以明之。

    夫喜怒哀樂人人所有而易見者,但不知其所謂中,不知其為天下之大本,故持指以示人,使知性命即此而在也。

    上文戒慎恐懼,即所以存養乎此。

    然知之未至,則所養不能無差,或陷於釋氏之空寂矣,故李延平教人須于靜中體認大本,未發時氣象分明,即處事應物,自然中節。

    李之此指,蓋得之羅豫章,羅得之楊龜山,楊乃程門高第,其傳固有自來矣。

    程伯子嘗言:“學者先須識仁,識得此理,以誠敬存之而已。

    ”叔子亦言:“勿忘勿助長,即是養氣之法。

    如不識怎生養,有物始言養,無物又養個甚?”由是觀之,則未發之中,安可無體認工夫?雖叔子嘗言:“存養于未發之時,則可;求中于未發之前,則不可。

    ”此殆一時答問之語,未必其終身之定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