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
關燈
小
中
大
布衣陳剩夫先生真晟
陳真晟字剩夫,初字晦夫,其後以布衣自号。
福之鎮海衛人。
年十七八,即能自拔於俗。
入長泰山中,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。
業成,薦於有司。
至福州,聞防察過嚴,無待士禮,乃辭歸。
自是不複以科舉為事,務為聖賢踐履之學。
初讀《中庸》,做存養省察工夫,學無頭緒。
繼讀《大學》,始知為學次第。
以朱子所謂敬者,乃《大學》之基本也,乃求其所以為敬。
見程子以主一釋敬,以無适釋一,始於敬字見得親初,乃實下工夫,推尋此心之動靜,而務主於一。
靜而主於一,則靜有所養,而妄念不複作矣;動而主於一,則動有所持,而外誘不能奪矣。
嘗語人曰:“《大學誠意章》為鐵門關,難過,主一二字,乃其玉鑰匙也。
蓋意有善惡,若發於善而一以守之,則其所謂惡,退而聽命矣。
”又嘗語人曰:“人於此學,若真知之,則行在其中矣。
蓋知之真,則處善安,循理樂,其行甚順。
然而氣質有偏勝,嗜欲有偏重,二者用事,其順而易者,反逆而難矣。
此聖門論學以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之後,又加以笃行也。
” 天順三年,用伊川故事,詣阙上《程朱正學纂要》,其書首採程氏學制,次採朱氏論說,補正學工夫,次作二圖,一着聖人心與天同運,次着學者心法天之運,次乃言立明師,補正學,輔皇儲,隆教本數事,以終上文。
圖說書未上,先上疏,乞召見而陳其說。
不報。
及書上,奉旨禮部看了來說,署部事侍郎鄒榦寝其事。
繼而家居。
讀提學頒行敕谕教條,有合於程、朱教法,喜曰:“此學校正教也,然科舉不定正考,雖有正教不行也。
”因採敕谕中要語,參以程氏學制,呂氏鄉約,朱氏貢舉私議,作《正教正考會通》,定考德為六等,考文為三等,以告當路。
當路亦不省。
凡先生學有所得者,至是皆無所遇。
聞臨川吳聘君名,欲往質之。
乃貨其家具得五金,兄子從行,謂之曰:“死則瘗我於道,題曰閩布衣陳某墓足矣。
”行至南昌,張東白止之宿,扣其所學,大加稱許,曰:“祯敢僭謂:自程、朱以來,惟先生得其真,吳、許二子,不足多也。
如聘君者不可見,亦必不見耳。
”遂還鎮海。
先生生於鎮海,遷於龍巖,晚定居於漳之玉淵。
成化十年卒,年六十有四。
先生學無師承,獨得於遺經之中,自以僻處海濱,出而訪求當世學者,百尺竿頭,豈無進步?奈何東白以“得真”一言,遂為金柅,康齋、白沙終成欠事。
然先生之學,於康齋似近,於白沙差遠。
而白沙言:“聞其學術,專一教人靜坐,此尋向上人也。
”子劉子曰:“一者誠也,主一敬也,主一即慎獨之說,誠由敬入也。
剩夫恐人不識慎獨義,故以主一二字代之。
此老學有本領,故立言谛當如此。
”是故東白得真之言,亦定論也。
心學圖 其一為天地聖人之圖 大書一心字,以上一點規而大之,中虛曰太極,太極左曰靜,右曰動,太極前倒書一複字。
靜作黑十六點,動作白十六點,蓋太極生兩儀也。
十六點之外,每點各作十點,如旋螺彎而向左,十點之外,又各作十六黑白點,共三十二點,大於前之三百二十點也。
每一大點包二卦,蓋自二而四,自四而八,自八而十六,自十六而三十二,自三十二而六十四,即邵子《先天圖》也。
《坤》、《複》在下書冬至,《乾》、《垢》在上書夏至,《升》、《訟》為義曰立秋,《鹹》、《遯》曰秋分,《否》、《謙》為正曰立冬,《明夷》、《無妄》為仁曰立春,《臨》、《同人》曰春分,《履》、《泰》為中曰立夏,蓋兼太極而一之也。
心學圖 其一為君子法天之圖 大書一心字,其上一點規而大之,視前圖差小。
中虛曰敬,敬左曰靜,右曰動,前一字向上曰複。
靜之左,中分其圈而為黑,黑外為白,白外複為黑。
動之右,中分其圈而為白,白外為黑,黑外複為白。
即《太極圖》之陰陽動靜也。
然白黑皆互圓相入,與太極稍異。
上曰《乾》,下曰《坤》,左曰《坎》,右曰《離》,《坎》之左曰靜主動,《離》之右曰動主靜,《乾》之上書聖要四說;曰主一無适,曰整齊嚴肅,曰常惺惺法,曰其心收斂,不容一物。
蓋採朱子之說,亦合先天太極為一者也。
右圖二,一着天心動靜之本然,是性之原也。
一着君子法天之當然,是性之複也。
聖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,君子豈可以不學乎?然複性之說,經傳詳矣,而未有如此後一圖義之要而盡者也。
惟君子知之,又能主敬以體之,以盡其法天之功效也。
而有序焉,蓋始則主敬,使一動一靜互為其根,即緻知誠意之事,是始學之要也,固不外此一圈。
終則敬立而動靜相根,明通公溥,即知至意誠之事,是聖功之成也,亦不外此一圈。
而自始至終,則皆不離乎敬焉。
如是,則法天之功,至與前一大圈,同一渾然燦然而無間矣。
一敬之功用如此,豈不大哉?三代學校之所以教者,惟此而已。
此豈後世記誦俗學之所能與耶?自伏羲畫卦示精之後,(即《複卦》。
)堯以是(欽。
)傳之舜,舜以是(恭。
)傳之禹,禹以是(精一。
)傳之湯,湯以是(日跻。
)傳之文、(緝熙。
)武、(戒。
)周公、(待旦。
)孔子,孔子傳之顔、(心齋)。
曾、(一貫。
)思、(尊德性。
)孟。
(求放心。
)及孟氏沒而遂失其傳者此也。
寥寥千餘載,
福之鎮海衛人。
年十七八,即能自拔於俗。
入長泰山中,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。
業成,薦於有司。
至福州,聞防察過嚴,無待士禮,乃辭歸。
自是不複以科舉為事,務為聖賢踐履之學。
初讀《中庸》,做存養省察工夫,學無頭緒。
繼讀《大學》,始知為學次第。
以朱子所謂敬者,乃《大學》之基本也,乃求其所以為敬。
見程子以主一釋敬,以無适釋一,始於敬字見得親初,乃實下工夫,推尋此心之動靜,而務主於一。
靜而主於一,則靜有所養,而妄念不複作矣;動而主於一,則動有所持,而外誘不能奪矣。
嘗語人曰:“《大學誠意章》為鐵門關,難過,主一二字,乃其玉鑰匙也。
蓋意有善惡,若發於善而一以守之,則其所謂惡,退而聽命矣。
”又嘗語人曰:“人於此學,若真知之,則行在其中矣。
蓋知之真,則處善安,循理樂,其行甚順。
然而氣質有偏勝,嗜欲有偏重,二者用事,其順而易者,反逆而難矣。
此聖門論學以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之後,又加以笃行也。
” 天順三年,用伊川故事,詣阙上《程朱正學纂要》,其書首採程氏學制,次採朱氏論說,補正學工夫,次作二圖,一着聖人心與天同運,次着學者心法天之運,次乃言立明師,補正學,輔皇儲,隆教本數事,以終上文。
圖說書未上,先上疏,乞召見而陳其說。
不報。
及書上,奉旨禮部看了來說,署部事侍郎鄒榦寝其事。
繼而家居。
讀提學頒行敕谕教條,有合於程、朱教法,喜曰:“此學校正教也,然科舉不定正考,雖有正教不行也。
”因採敕谕中要語,參以程氏學制,呂氏鄉約,朱氏貢舉私議,作《正教正考會通》,定考德為六等,考文為三等,以告當路。
當路亦不省。
凡先生學有所得者,至是皆無所遇。
聞臨川吳聘君名,欲往質之。
乃貨其家具得五金,兄子從行,謂之曰:“死則瘗我於道,題曰閩布衣陳某墓足矣。
”行至南昌,張東白止之宿,扣其所學,大加稱許,曰:“祯敢僭謂:自程、朱以來,惟先生得其真,吳、許二子,不足多也。
如聘君者不可見,亦必不見耳。
”遂還鎮海。
先生生於鎮海,遷於龍巖,晚定居於漳之玉淵。
成化十年卒,年六十有四。
先生學無師承,獨得於遺經之中,自以僻處海濱,出而訪求當世學者,百尺竿頭,豈無進步?奈何東白以“得真”一言,遂為金柅,康齋、白沙終成欠事。
然先生之學,於康齋似近,於白沙差遠。
而白沙言:“聞其學術,專一教人靜坐,此尋向上人也。
”子劉子曰:“一者誠也,主一敬也,主一即慎獨之說,誠由敬入也。
剩夫恐人不識慎獨義,故以主一二字代之。
此老學有本領,故立言谛當如此。
”是故東白得真之言,亦定論也。
心學圖 其一為天地聖人之圖 大書一心字,以上一點規而大之,中虛曰太極,太極左曰靜,右曰動,太極前倒書一複字。
靜作黑十六點,動作白十六點,蓋太極生兩儀也。
十六點之外,每點各作十點,如旋螺彎而向左,十點之外,又各作十六黑白點,共三十二點,大於前之三百二十點也。
每一大點包二卦,蓋自二而四,自四而八,自八而十六,自十六而三十二,自三十二而六十四,即邵子《先天圖》也。
《坤》、《複》在下書冬至,《乾》、《垢》在上書夏至,《升》、《訟》為義曰立秋,《鹹》、《遯》曰秋分,《否》、《謙》為正曰立冬,《明夷》、《無妄》為仁曰立春,《臨》、《同人》曰春分,《履》、《泰》為中曰立夏,蓋兼太極而一之也。
心學圖 其一為君子法天之圖 大書一心字,其上一點規而大之,視前圖差小。
中虛曰敬,敬左曰靜,右曰動,前一字向上曰複。
靜之左,中分其圈而為黑,黑外為白,白外複為黑。
動之右,中分其圈而為白,白外為黑,黑外複為白。
即《太極圖》之陰陽動靜也。
然白黑皆互圓相入,與太極稍異。
上曰《乾》,下曰《坤》,左曰《坎》,右曰《離》,《坎》之左曰靜主動,《離》之右曰動主靜,《乾》之上書聖要四說;曰主一無适,曰整齊嚴肅,曰常惺惺法,曰其心收斂,不容一物。
蓋採朱子之說,亦合先天太極為一者也。
右圖二,一着天心動靜之本然,是性之原也。
一着君子法天之當然,是性之複也。
聖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,君子豈可以不學乎?然複性之說,經傳詳矣,而未有如此後一圖義之要而盡者也。
惟君子知之,又能主敬以體之,以盡其法天之功效也。
而有序焉,蓋始則主敬,使一動一靜互為其根,即緻知誠意之事,是始學之要也,固不外此一圈。
終則敬立而動靜相根,明通公溥,即知至意誠之事,是聖功之成也,亦不外此一圈。
而自始至終,則皆不離乎敬焉。
如是,則法天之功,至與前一大圈,同一渾然燦然而無間矣。
一敬之功用如此,豈不大哉?三代學校之所以教者,惟此而已。
此豈後世記誦俗學之所能與耶?自伏羲畫卦示精之後,(即《複卦》。
)堯以是(欽。
)傳之舜,舜以是(恭。
)傳之禹,禹以是(精一。
)傳之湯,湯以是(日跻。
)傳之文、(緝熙。
)武、(戒。
)周公、(待旦。
)孔子,孔子傳之顔、(心齋)。
曾、(一貫。
)思、(尊德性。
)孟。
(求放心。
)及孟氏沒而遂失其傳者此也。
寥寥千餘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