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
關燈
小
中
大
至周、程、張、朱氏出,然後此學大明。
及朱氏沒而複晦者,隻由宋、元學校雖皆用程、朱之書,而取士又仍隋、唐科舉,是以士視此心學為無用,故多不求,遂又多失其真傳焉。
學校考德等第式 上上等 即能主敬窮理修己者。
上中等 即能求以主敬窮理修己者。
中上等 性行端潔,居家孝弟,廉恥禮遜,見善必行,聞過必改。
中中等 通明學業,曉達治道。
下上等 能習經書。
下中等 惟記誦舊文務口耳之學。
考文等第式 上等 考德名在下之中,則考文雖上亦降,如此則王拱辰、夏竦不魁矣。
中等 考德名在上之中,中之上,考文雖中亦取。
下等 考德名在上之上,則考文雖下必取,如此則程正叔不報罷矣。
考德名在中之中,下之上者,則專考其文,然亦不得魁選,如此則王佐不狀元矣。
論學書 所論欲搜剔聖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,以庶幾深乎道,殆是也。
蓋紬繹亦窮理之事,《大學》之要,莫先於窮理,豈不信然?然以程、朱之學揆之,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,以為之本,然後可也。
若無其本,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,亦不可得也。
蓋義理之聚於物,猶蠶絲之聚於繭,至精深微密者也。
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,蓋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;於物理為難,實遊其心以入於内者也。
故茍非先養其心,使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,則安能入其微,步其精,以詣其極,随其表?精粗之處無不到,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?妙有不盡得,則雖曰紬繹,猶未紬繹也。
如一物有十分道理,已繹到八九分,則一二分繹不得,此一二分正其所謂精妙者也。
精妙者既不能繹,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粗者耳。
得其粗,味其精,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。
且但一物不能繹,則物物皆不能繹,譬如印闆,但印出一張糊糢,則張張皆糊糢,心粗之病,何以異此?苟如此而欲望深於道,殆難矣。
矧道不惟精深,實且廣大,蓋合衆精深而為一廣大者也。
故既不能析之極其精,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,所謂物有未格,則知有未至者此也。
然所以合之者,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,然後能也。
故先儒曰:“入道莫如敬,未有能緻知而不在敬者。
”又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在緻知。
”所謂敬者,豈非涵養此心,使動而窮夫理,則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,靜而合夫理,又有高明廣大之量者乎?凡此,皆有真實工夫,做到至處,所謂聖學也。
程、朱之學,入道有門,進道有階,升堂觀奧,皆有明轍,惟此最為要法,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。
夫學一也,豈有道俗之分?所以分者在乎心而已矣。
故志乎義,則道心也;志乎利,則俗心也。
以道心而為俗學,則俗學即道學,以利心而為道學,則道學即俗學,隻在義利之間而已矣。
惟在朝廷則不然,朝廷風化攸系,故以道學鼓天下,則天下皆道學,而義風盛。
以俗學鼓天下,則天下皆俗學,而利習熾。
此程、朱所以皆欲朝廷革俗習,而崇義方,有以也。
若君子自學,苟立志有定,則無不可者也。
何俗為?(以上《答周公載》) 今之學者,皆言居敬,多隻是泛泛焉,若存若亡,而無主一無适之确,則是未嘗居程子之敬也。
皆言窮理,亦隻是泛泛焉,務多讀書,而無即事窮理之精,則是未嘗窮程子之理也。
蔡九峰之學,未得為淳,隻觀其自序,乃以窮神知化與獨立物表者并言,亦可見矣。
若物之表,果有一箇獨立者,則是莊、列之玄虛。
康節謂老子得《易》之體,正亦同此。
是皆於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之旨,見得不透徹故也。
(以上《答何椒丘》) 執古辯 世人言執古貴乎通今,執古而不通今,猶執一也。
此言不然。
夫所謂古者,即先王之制,着於禮經者是也。
所謂今者,何禮也?豈非流俗之弊,習與性成者乎?姑以喪禮言之,古者以不飲酒食肉為禮,今人必以飲酒食肉為禮,如執古則不能以通今,通今則非所謂執古,豈一人真有兩箇口,其一則執古,又其一則通今乎?抑隻是一箇口,但遇酒食則通今,及醉飽之後則執古,斯謂可貴乎? 布政張古城先生吉 張吉字克修,别号古城,江西餘幹人。
成化辛醜進士。
授工部主事。
以劾左道李孜省、妖僧繼曉、谪判廣東。
以《詩》、《書》變其俗,土官陶氏,遣子從學,即能以禮自處。
曆肇慶同知,梧州知府,轉廣西按察副使。
備兵府江,搜賊勦平之。
正德初,進正使,轉布政使,曆山東、廣西,忤逆瑾,降兩浙鹽運使。
瑾誅,更河南、廣西參政,至貴州左布政使。
以疾歸,十三年九月卒,年六十八。
初從鄉先生學,見諸生簡擇經傳,以資捷徑,謂士當兼治《五經》,今業一經而所遺如此,豈聖人之言,亦當有去取耶?遂屏絕人事,窮諸經及宋儒之書,久之見其大意,歎曰:“道在是矣。
”語學者曰:“不讀《五經》,遇事便覺窒礙。
”先生在嶺外,訪白沙問學,白沙以詩示之:“滄溟幾萬裡,山泉未盈尺,到海觀會同,乾坤誰眼碧?”先生不契也。
終以象山為禅,作《陸學訂疑》,蓋《居業錄》之餘論也。
方伯周翠渠先生瑛 周瑛字梁石,别号翠渠,福之莆田人。
成化己醜進士。
授廣德知州,曆南京禮部郎中,知撫州鎮遠,至四川右布政使。
先生以民惑鬼神,着《祠山雜辯》,又以緩葬溺女,着《教民雜錄》
及朱氏沒而複晦者,隻由宋、元學校雖皆用程、朱之書,而取士又仍隋、唐科舉,是以士視此心學為無用,故多不求,遂又多失其真傳焉。
學校考德等第式 上上等 即能主敬窮理修己者。
上中等 即能求以主敬窮理修己者。
中上等 性行端潔,居家孝弟,廉恥禮遜,見善必行,聞過必改。
中中等 通明學業,曉達治道。
下上等 能習經書。
下中等 惟記誦舊文務口耳之學。
考文等第式 上等 考德名在下之中,則考文雖上亦降,如此則王拱辰、夏竦不魁矣。
中等 考德名在上之中,中之上,考文雖中亦取。
下等 考德名在上之上,則考文雖下必取,如此則程正叔不報罷矣。
考德名在中之中,下之上者,則專考其文,然亦不得魁選,如此則王佐不狀元矣。
論學書 所論欲搜剔聖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,以庶幾深乎道,殆是也。
蓋紬繹亦窮理之事,《大學》之要,莫先於窮理,豈不信然?然以程、朱之學揆之,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,以為之本,然後可也。
若無其本,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,亦不可得也。
蓋義理之聚於物,猶蠶絲之聚於繭,至精深微密者也。
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,蓋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;於物理為難,實遊其心以入於内者也。
故茍非先養其心,使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,則安能入其微,步其精,以詣其極,随其表?精粗之處無不到,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?妙有不盡得,則雖曰紬繹,猶未紬繹也。
如一物有十分道理,已繹到八九分,則一二分繹不得,此一二分正其所謂精妙者也。
精妙者既不能繹,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粗者耳。
得其粗,味其精,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。
且但一物不能繹,則物物皆不能繹,譬如印闆,但印出一張糊糢,則張張皆糊糢,心粗之病,何以異此?苟如此而欲望深於道,殆難矣。
矧道不惟精深,實且廣大,蓋合衆精深而為一廣大者也。
故既不能析之極其精,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,所謂物有未格,則知有未至者此也。
然所以合之者,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,然後能也。
故先儒曰:“入道莫如敬,未有能緻知而不在敬者。
”又曰: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在緻知。
”所謂敬者,豈非涵養此心,使動而窮夫理,則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,靜而合夫理,又有高明廣大之量者乎?凡此,皆有真實工夫,做到至處,所謂聖學也。
程、朱之學,入道有門,進道有階,升堂觀奧,皆有明轍,惟此最為要法,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。
夫學一也,豈有道俗之分?所以分者在乎心而已矣。
故志乎義,則道心也;志乎利,則俗心也。
以道心而為俗學,則俗學即道學,以利心而為道學,則道學即俗學,隻在義利之間而已矣。
惟在朝廷則不然,朝廷風化攸系,故以道學鼓天下,則天下皆道學,而義風盛。
以俗學鼓天下,則天下皆俗學,而利習熾。
此程、朱所以皆欲朝廷革俗習,而崇義方,有以也。
若君子自學,苟立志有定,則無不可者也。
何俗為?(以上《答周公載》) 今之學者,皆言居敬,多隻是泛泛焉,若存若亡,而無主一無适之确,則是未嘗居程子之敬也。
皆言窮理,亦隻是泛泛焉,務多讀書,而無即事窮理之精,則是未嘗窮程子之理也。
蔡九峰之學,未得為淳,隻觀其自序,乃以窮神知化與獨立物表者并言,亦可見矣。
若物之表,果有一箇獨立者,則是莊、列之玄虛。
康節謂老子得《易》之體,正亦同此。
是皆於體用一原,顯微無間之旨,見得不透徹故也。
(以上《答何椒丘》) 執古辯 世人言執古貴乎通今,執古而不通今,猶執一也。
此言不然。
夫所謂古者,即先王之制,着於禮經者是也。
所謂今者,何禮也?豈非流俗之弊,習與性成者乎?姑以喪禮言之,古者以不飲酒食肉為禮,今人必以飲酒食肉為禮,如執古則不能以通今,通今則非所謂執古,豈一人真有兩箇口,其一則執古,又其一則通今乎?抑隻是一箇口,但遇酒食則通今,及醉飽之後則執古,斯謂可貴乎? 布政張古城先生吉 張吉字克修,别号古城,江西餘幹人。
成化辛醜進士。
授工部主事。
以劾左道李孜省、妖僧繼曉、谪判廣東。
以《詩》、《書》變其俗,土官陶氏,遣子從學,即能以禮自處。
曆肇慶同知,梧州知府,轉廣西按察副使。
備兵府江,搜賊勦平之。
正德初,進正使,轉布政使,曆山東、廣西,忤逆瑾,降兩浙鹽運使。
瑾誅,更河南、廣西參政,至貴州左布政使。
以疾歸,十三年九月卒,年六十八。
初從鄉先生學,見諸生簡擇經傳,以資捷徑,謂士當兼治《五經》,今業一經而所遺如此,豈聖人之言,亦當有去取耶?遂屏絕人事,窮諸經及宋儒之書,久之見其大意,歎曰:“道在是矣。
”語學者曰:“不讀《五經》,遇事便覺窒礙。
”先生在嶺外,訪白沙問學,白沙以詩示之:“滄溟幾萬裡,山泉未盈尺,到海觀會同,乾坤誰眼碧?”先生不契也。
終以象山為禅,作《陸學訂疑》,蓋《居業錄》之餘論也。
方伯周翠渠先生瑛 周瑛字梁石,别号翠渠,福之莆田人。
成化己醜進士。
授廣德知州,曆南京禮部郎中,知撫州鎮遠,至四川右布政使。
先生以民惑鬼神,着《祠山雜辯》,又以緩葬溺女,着《教民雜錄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