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
關燈
小
中
大
,又着《經世管鑰》、《律呂管鑰》、《字書管鑰》,固以博為事也。
早年即有求道之志,與白沙、醫闾為友。
與醫闾詩雲:“黃門仙客歸遼左,少室山人憶嶺南,我亦塵埃難久住,木蘭溪上浣青衫。
”然先生以居敬窮理為鹄,白沙之學有所不契。
寓書李大以辯之曰:“聖人靜有以立天下之大本,動有以行天下之達道,求諸萬殊而後一本可得。
蓋始學之要以收放心為先務,收放心居敬是也。
居敬則心存,聰明睿智皆由此出,然後可以窮理。
所謂窮理者,非謂靜守此心而理自見也,蓋亦推之以及其至焉耳。
積累既多,自然融會貫通,而於一本者自得之矣。
一本如穀種,雖自塊然,而根苗花實皆聚於此。
又如雞卵,雖自渾然,而羽毛觜距皆具於此。
及其發見於行事,在聖人體用一貫,在學者未免差誤。
蓋在己者有所拘蔽,故所發不無偏重之殊,在外者有所搖奪,故所施不無遷就之意。
然而既複本原,則於處善亦安,循理亦樂,至於患難事變,雖以死易生,亦甘心為之。
此聖學之大略也。
今乃塊然靜坐,求畢體用之學,是釋氏之虛空也。
” 司成蔡虛齋先生清 蔡清字介夫,号虛齋,福之晉江人。
孱脆骨立,而警悟絕人,總發盡屈其師。
裹糧數百裡,從三山林玭學《易》,得其肯綮。
成化丁酉鄉書第一。
又三年,登進士第。
授禮部主事。
王端毅為宰,改吏部。
丁母憂。
服除,還吏部,轉南京文選司郎中,以終養歸。
起為江西提學副使,為甯庶人所不喜,終不肯輕屈,疏乞緻仕。
逆瑾亂政,倣蔡京召龜山故事,起南京祭酒,而先生已卒,正德三年十二月也。
年五十六。
先生平生精力,盡用之《易》、《四書蒙引》,蠶絲牛毛,不足喻其細也。
蓋從訓诂而窺見大體。
其言曰:“反覆體驗,止是虛而已。
蓋居常一念及靜字,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。
唯念個虛字,則自覺安,便目前縱有許多勞擾,而?面條路元自分明,無用多費力,而亦自不至懈惰也。
”觀于此言,知不為訓诂支離所域矣。
其《易》說不與本義同者,如蔔筮不專在龜筮,取蔔相筮占決疑為徵。
又辯七占古法,皆佳論也。
羅整菴曰:“蔡介夫《中庸蒙引》論鬼神數段極精;其一生做窮理工夫,且能力行所學,蓋儒林中之傑出者。
”先生極重白沙,而以新學小生自處,讀其終養疏,謂“鈔讀之餘,揭蓬一視,惟北有鬥,其光爛然,可仰而不可近也。
”其敬信可謂至矣。
而論象山,則猶謂“未免偏安之業”。
恐亦未能真知白沙也。
傳其學者,有同邑陳琛,同安林希元,其釋經書,至今人奉之如金科玉律,此猶無與於學問之事者也。
語要 四肢百體,身之膚殼也,愚惡者所均有也。
心術言行,身之精也,思齊賢者所緻力也。
于此而不緻其力焉,是無身也,所存者膚殼焉而已矣。
多言何為? 人之真,常見于飲食言語之末,因仍造次之間,故君子慎獨,除邪之根也,不然畢露矣。
虛而一盡矣。
最要靜,愈靜愈靈。
天地所以長久者,以其氣運於内而不洩耳,故仁者靜而壽。
天下事斷,非浮躁者所能完也。
分陰不惜,學力不充,當事臨疑,口耳無所歸,手足無所措。
前輩雲:臯、夔、稷、契何書可讀?蓋此數公者,雖未嘗讀書,亦未嘗不窮理也。
窮理力行以緻用,學之為道,何以加此?吾嘗見有胸富萬卷,筆下如流,而實於其身不得幾字受用者,則學其可不擇術哉!使臯、契生今世,吾知其自不能已於讀書,但讀之得其術耳。
每讀書時,辄有欲取而用之之心,則亦何必多為也?然既有是心,則又自不容不多矣。
天地人物,柄皆在靜上。
心當靜極天機見,氣到完時鬼力随。
凡能為百姓立久大之利者,類非作色於旦夕者所能也。
靜之一字,更須於動中驗之,動而不失其靜,乃為得力,反覆體驗,又止是虛而已。
蓋居嘗一念及靜字,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,唯念個虛字,則自覺便安。
目前縱有許多勞擾,而?面條路元自分明,無用多費力,而亦自不至懈惰也。
且靜亦須虛,方是靜本色,不然形靜而心骛於外,或入於禅者何限? 人心本是萬裡之府,惟虛則無障礙,學問工夫,大抵隻是要去其障礙而已。
此言吾未能盡行之,但彷彿似有一二時襲得此光景者,或非意之來,應之若頗閑暇,至寤寐之際,亦覺有甜趣,故吾妄意虛之一字,就是聖賢成終成始之道。
某今乞終養者,心有所不安也。
凡心之所不安,便是天理之所不許,不若聽命于理,圖得心安之為利也。
昔人所謂樂志雲者,疑亦文過之辭耳。
愚意但自身處置得是,即是為親也。
來書以有道二字相稱,為之駭懼,或有誤以此二字加某者,雖其人甚的,某謝書亦不敢以此複之。
先正嘗謂“願士大夫有此名節,不願士大夫立此門戶。
”今褒名飾字以相重,便是标門标戶矣。
心固主思,然思太迫促,亦反為逆其心。
天之本然,而不免迷墜瞀亂於眼前矣。
天下未有無根之木,無源之水,未有無祖宗父母之人。
人身不能頃刻而離乎祖宗父母,人心不可頃刻而忘乎祖宗父母。
心而忘乎祖宗父母,是木之斷其根,水之絕其源者也,縱不旦夕死滅,亦禽獸中之頑賊者矣。
天下未有忘祖宗父母而能趨生路者也,未有不忘祖宗
早年即有求道之志,與白沙、醫闾為友。
與醫闾詩雲:“黃門仙客歸遼左,少室山人憶嶺南,我亦塵埃難久住,木蘭溪上浣青衫。
”然先生以居敬窮理為鹄,白沙之學有所不契。
寓書李大以辯之曰:“聖人靜有以立天下之大本,動有以行天下之達道,求諸萬殊而後一本可得。
蓋始學之要以收放心為先務,收放心居敬是也。
居敬則心存,聰明睿智皆由此出,然後可以窮理。
所謂窮理者,非謂靜守此心而理自見也,蓋亦推之以及其至焉耳。
積累既多,自然融會貫通,而於一本者自得之矣。
一本如穀種,雖自塊然,而根苗花實皆聚於此。
又如雞卵,雖自渾然,而羽毛觜距皆具於此。
及其發見於行事,在聖人體用一貫,在學者未免差誤。
蓋在己者有所拘蔽,故所發不無偏重之殊,在外者有所搖奪,故所施不無遷就之意。
然而既複本原,則於處善亦安,循理亦樂,至於患難事變,雖以死易生,亦甘心為之。
此聖學之大略也。
今乃塊然靜坐,求畢體用之學,是釋氏之虛空也。
” 司成蔡虛齋先生清 蔡清字介夫,号虛齋,福之晉江人。
孱脆骨立,而警悟絕人,總發盡屈其師。
裹糧數百裡,從三山林玭學《易》,得其肯綮。
成化丁酉鄉書第一。
又三年,登進士第。
授禮部主事。
王端毅為宰,改吏部。
丁母憂。
服除,還吏部,轉南京文選司郎中,以終養歸。
起為江西提學副使,為甯庶人所不喜,終不肯輕屈,疏乞緻仕。
逆瑾亂政,倣蔡京召龜山故事,起南京祭酒,而先生已卒,正德三年十二月也。
年五十六。
先生平生精力,盡用之《易》、《四書蒙引》,蠶絲牛毛,不足喻其細也。
蓋從訓诂而窺見大體。
其言曰:“反覆體驗,止是虛而已。
蓋居常一念及靜字,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。
唯念個虛字,則自覺安,便目前縱有許多勞擾,而?面條路元自分明,無用多費力,而亦自不至懈惰也。
”觀于此言,知不為訓诂支離所域矣。
其《易》說不與本義同者,如蔔筮不專在龜筮,取蔔相筮占決疑為徵。
又辯七占古法,皆佳論也。
羅整菴曰:“蔡介夫《中庸蒙引》論鬼神數段極精;其一生做窮理工夫,且能力行所學,蓋儒林中之傑出者。
”先生極重白沙,而以新學小生自處,讀其終養疏,謂“鈔讀之餘,揭蓬一視,惟北有鬥,其光爛然,可仰而不可近也。
”其敬信可謂至矣。
而論象山,則猶謂“未免偏安之業”。
恐亦未能真知白沙也。
傳其學者,有同邑陳琛,同安林希元,其釋經書,至今人奉之如金科玉律,此猶無與於學問之事者也。
語要 四肢百體,身之膚殼也,愚惡者所均有也。
心術言行,身之精也,思齊賢者所緻力也。
于此而不緻其力焉,是無身也,所存者膚殼焉而已矣。
多言何為? 人之真,常見于飲食言語之末,因仍造次之間,故君子慎獨,除邪之根也,不然畢露矣。
虛而一盡矣。
最要靜,愈靜愈靈。
天地所以長久者,以其氣運於内而不洩耳,故仁者靜而壽。
天下事斷,非浮躁者所能完也。
分陰不惜,學力不充,當事臨疑,口耳無所歸,手足無所措。
前輩雲:臯、夔、稷、契何書可讀?蓋此數公者,雖未嘗讀書,亦未嘗不窮理也。
窮理力行以緻用,學之為道,何以加此?吾嘗見有胸富萬卷,筆下如流,而實於其身不得幾字受用者,則學其可不擇術哉!使臯、契生今世,吾知其自不能已於讀書,但讀之得其術耳。
每讀書時,辄有欲取而用之之心,則亦何必多為也?然既有是心,則又自不容不多矣。
天地人物,柄皆在靜上。
心當靜極天機見,氣到完時鬼力随。
凡能為百姓立久大之利者,類非作色於旦夕者所能也。
靜之一字,更須於動中驗之,動而不失其靜,乃為得力,反覆體驗,又止是虛而已。
蓋居嘗一念及靜字,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,唯念個虛字,則自覺便安。
目前縱有許多勞擾,而?面條路元自分明,無用多費力,而亦自不至懈惰也。
且靜亦須虛,方是靜本色,不然形靜而心骛於外,或入於禅者何限? 人心本是萬裡之府,惟虛則無障礙,學問工夫,大抵隻是要去其障礙而已。
此言吾未能盡行之,但彷彿似有一二時襲得此光景者,或非意之來,應之若頗閑暇,至寤寐之際,亦覺有甜趣,故吾妄意虛之一字,就是聖賢成終成始之道。
某今乞終養者,心有所不安也。
凡心之所不安,便是天理之所不許,不若聽命于理,圖得心安之為利也。
昔人所謂樂志雲者,疑亦文過之辭耳。
愚意但自身處置得是,即是為親也。
來書以有道二字相稱,為之駭懼,或有誤以此二字加某者,雖其人甚的,某謝書亦不敢以此複之。
先正嘗謂“願士大夫有此名節,不願士大夫立此門戶。
”今褒名飾字以相重,便是标門标戶矣。
心固主思,然思太迫促,亦反為逆其心。
天之本然,而不免迷墜瞀亂於眼前矣。
天下未有無根之木,無源之水,未有無祖宗父母之人。
人身不能頃刻而離乎祖宗父母,人心不可頃刻而忘乎祖宗父母。
心而忘乎祖宗父母,是木之斷其根,水之絕其源者也,縱不旦夕死滅,亦禽獸中之頑賊者矣。
天下未有忘祖宗父母而能趨生路者也,未有不忘祖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