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
關燈
小
中
大
父母,而肯置其身不善者也。
宋理學大明,至朱子與陸子,俱祖孔、孟,而其門戶乃不盡同。
先生之學,則出自慈湖,而宗陸氏者也。
其議論有曰:“毫分縷析較便宜,若個便宜總不知,總是自家家?事,十分明白十分疑。
”此先生之學也,正所謂德性工夫居多者也。
(《讀蜀阜存槁私記》) 其論詩曰:“詩成正是不因題,看取風人發興時,語到口頭無可奈,未須搜擾苦吟詩。
”則先生之詩,可知其高矣。
其論文曰:“不為世态酣濡,不受古人繩束,卷舒出沒如朝霏暮雲,始筆下有自然風味。
”則先生之文,可知其高矣。
蓋其在萬山中玩心,高明有日,是以其言論概以《六經》為吾心註腳,每有引而不發之意,軒然霄漢之上,俯視萬有,無一足嬰其懷者,此可見陸學未盡符于大中至正之矩。
使當日得究其用,恐于開物成務之實,終必有疏處。
苟其疏也,則其所自受用,亦恐其不覺而近於佛、老。
噫!千聖相傳家法,類皆自博至約,而一敬以成其終始。
陸學固不可謂不主敬者,而稍墜于徑約。
既失之徑約,則其心宜不周於細微,而其弊容可遏乎?自古高明之士,往往有此。
在孔門,則曾點之徒是已。
集中屢屢以夫子“欲無言”為說,因子貢之多言,愚以為安知非發於子貢“多學而識之”之後,學将有得之日乎?故嘗謂自其次緻曲以下,無仰鑽瞻忽之勞,則卓爾之見,或非真無,随事精察力行之功,則一貫之命,必不泛及。
夫道也者,平平正正,使高明者不得以獨骛,其下者可以企及,然後為中庸,而可以主張乎皇極,讵容一毫有我于其間哉?此正統所以獨歸朱子,而陸氏所就,猶未免為偏安之業也。
(《讀蜀阜存槁私記》) 省身法 風光月霁其心胸,海闊天高其器宇,鳳毛麟趾其威儀,玉振金聲其辭語。
勸君莫着半點私,終無人不知;勸君莫用半點術,終無人不識。
君不見巍巍溫公,律身嚴,與人忠,赤心質神明,素行孚狡童。
聖賢雖無心占便宜,終則盡天下便宜事都歸聖賢做了。
彼凡計較目前便宜者,究竟都不得便宜矣。
噫!向使王莽而肯為周公,曹操而肯為文王,亦孰得而禦之?然惡木在先除根,彼其素所畜者危矣。
噫! 德之威人也,重矣哉!誠之鑑物也,豫矣哉!是皆不勞而得者也,故君子貴知務。
必使小人不忍以其所為,而疑我之為之也,乃為信於人。
毋徒嘐嘐然曰古之人,古之人也,隻似爾七八尺之身,即此目前一啟齒、一蹂足,皆道所存。
程先生每教人靜坐,李先生亦教人靜坐,以驗夫喜怒哀樂之未發時氣象為何如?此法可以養心,可以養氣,可以照萬物,而處之各得其宜,實得造化之機。
培夜氣,引旦氣,善用其氣,造化在我而已矣。
莫虛勞着步,莫虛放出聲,久之自閑适,蕩蕩複平平。
宇宙之間三不朽,身心之外悉皆虛,言出于爾,爾忘之乎?爾今年幾何矣? 程子曰:“君子之志,所慮豈止在一身?直慮及天下千萬世;小人之慮,一朝之忿,曾不遑恤其身。
”噫!清不肖,親嘗為小人之事矣。
程子斯言可念也。
樂莫樂於日休,憂莫憂於多求。
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,雖貨以萬乘而不酬,惟胸中一點堂堂者,常有以砥柱於中流。
胡五峰雲:“知人之道,驗之以事,而觀其辭氣。
從人反躬者,鮮不為君子;任己蓋非者,鮮不為小人。
”噫!爾尚敬爾心術,慎爾行事,而和厚爾辭氣,檢點之功有一之未至,将不逃人於明目之一照,而為遠近之所嗤議。
而況人心有神,雖非明者亦未易欺! 器量要宏,識見要精,趣味要清。
服食常溫,一體皆春,心氣常順,百病自遯。
周子之機,超凡之梯,張子之豫,作聖之據,程、朱之敬,立身之命。
敬以立身,實地斯存,豫以作聖,吾計始定,幾以超凡,一躍入關,名三實一,靜虛動直。
山居不欠薪,舟行不欠水,更有便於是,人心不欠理。
籲嗟!人心兮不欠理,我欲仁,斯仁至。
惜也早,不知滋味,逮血氣之力衰,而義理之念回兮,年将暮矣,不及今而畜三年之艾兮,七年病竟何時而起矣! 戒爾重其言,言欲亮而貞,出於我不重,則人之聽之也輕。
惟古之聖賢兮,率然隻語達天聲,垂之後世而為經。
善言者自簡,善應者自定。
君不見鐘不叩則不鳴,水不止則不瑩。
長注念於遠大,而實地則在乎目前,夫惟能踐實地於目前,是以垂聲光於綿綿,而可以上報乎君親師,與夫先聖先賢。
有道德者必不多言,有信義者必不多言,有才謀者必不多言,惟見夫細人、狂人、佞人,乃多言耳。
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。
澄其心於淵瑩之天,奉其身於光明之地,言則無一字之遺,而亦無一字之贅,動則如萬鈞之弩,一發便中其機。
會此,蓋古之人也。
以笃實信天下,以大節竦天下,以器量包天下,以學識周天下,以規模駕天下,以實才猷實事業副天下。
嗚呼!豈不真烈烈然大丈夫哉! 若是真學問文章,須見於威儀之際,與夫日用之常。
若是真道德性命,須見於治家之法,與夫當官之政。
不然,徒皇皇於多故,而在身無受用之實,在心無灑落之趣,真是博學之小人,而詞章之兒豎爾。
危哉! 格
宋理學大明,至朱子與陸子,俱祖孔、孟,而其門戶乃不盡同。
先生之學,則出自慈湖,而宗陸氏者也。
其議論有曰:“毫分縷析較便宜,若個便宜總不知,總是自家家?事,十分明白十分疑。
”此先生之學也,正所謂德性工夫居多者也。
(《讀蜀阜存槁私記》) 其論詩曰:“詩成正是不因題,看取風人發興時,語到口頭無可奈,未須搜擾苦吟詩。
”則先生之詩,可知其高矣。
其論文曰:“不為世态酣濡,不受古人繩束,卷舒出沒如朝霏暮雲,始筆下有自然風味。
”則先生之文,可知其高矣。
蓋其在萬山中玩心,高明有日,是以其言論概以《六經》為吾心註腳,每有引而不發之意,軒然霄漢之上,俯視萬有,無一足嬰其懷者,此可見陸學未盡符于大中至正之矩。
使當日得究其用,恐于開物成務之實,終必有疏處。
苟其疏也,則其所自受用,亦恐其不覺而近於佛、老。
噫!千聖相傳家法,類皆自博至約,而一敬以成其終始。
陸學固不可謂不主敬者,而稍墜于徑約。
既失之徑約,則其心宜不周於細微,而其弊容可遏乎?自古高明之士,往往有此。
在孔門,則曾點之徒是已。
集中屢屢以夫子“欲無言”為說,因子貢之多言,愚以為安知非發於子貢“多學而識之”之後,學将有得之日乎?故嘗謂自其次緻曲以下,無仰鑽瞻忽之勞,則卓爾之見,或非真無,随事精察力行之功,則一貫之命,必不泛及。
夫道也者,平平正正,使高明者不得以獨骛,其下者可以企及,然後為中庸,而可以主張乎皇極,讵容一毫有我于其間哉?此正統所以獨歸朱子,而陸氏所就,猶未免為偏安之業也。
(《讀蜀阜存槁私記》) 省身法 風光月霁其心胸,海闊天高其器宇,鳳毛麟趾其威儀,玉振金聲其辭語。
勸君莫着半點私,終無人不知;勸君莫用半點術,終無人不識。
君不見巍巍溫公,律身嚴,與人忠,赤心質神明,素行孚狡童。
聖賢雖無心占便宜,終則盡天下便宜事都歸聖賢做了。
彼凡計較目前便宜者,究竟都不得便宜矣。
噫!向使王莽而肯為周公,曹操而肯為文王,亦孰得而禦之?然惡木在先除根,彼其素所畜者危矣。
噫! 德之威人也,重矣哉!誠之鑑物也,豫矣哉!是皆不勞而得者也,故君子貴知務。
必使小人不忍以其所為,而疑我之為之也,乃為信於人。
毋徒嘐嘐然曰古之人,古之人也,隻似爾七八尺之身,即此目前一啟齒、一蹂足,皆道所存。
程先生每教人靜坐,李先生亦教人靜坐,以驗夫喜怒哀樂之未發時氣象為何如?此法可以養心,可以養氣,可以照萬物,而處之各得其宜,實得造化之機。
培夜氣,引旦氣,善用其氣,造化在我而已矣。
莫虛勞着步,莫虛放出聲,久之自閑适,蕩蕩複平平。
宇宙之間三不朽,身心之外悉皆虛,言出于爾,爾忘之乎?爾今年幾何矣? 程子曰:“君子之志,所慮豈止在一身?直慮及天下千萬世;小人之慮,一朝之忿,曾不遑恤其身。
”噫!清不肖,親嘗為小人之事矣。
程子斯言可念也。
樂莫樂於日休,憂莫憂於多求。
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,雖貨以萬乘而不酬,惟胸中一點堂堂者,常有以砥柱於中流。
胡五峰雲:“知人之道,驗之以事,而觀其辭氣。
從人反躬者,鮮不為君子;任己蓋非者,鮮不為小人。
”噫!爾尚敬爾心術,慎爾行事,而和厚爾辭氣,檢點之功有一之未至,将不逃人於明目之一照,而為遠近之所嗤議。
而況人心有神,雖非明者亦未易欺! 器量要宏,識見要精,趣味要清。
服食常溫,一體皆春,心氣常順,百病自遯。
周子之機,超凡之梯,張子之豫,作聖之據,程、朱之敬,立身之命。
敬以立身,實地斯存,豫以作聖,吾計始定,幾以超凡,一躍入關,名三實一,靜虛動直。
山居不欠薪,舟行不欠水,更有便於是,人心不欠理。
籲嗟!人心兮不欠理,我欲仁,斯仁至。
惜也早,不知滋味,逮血氣之力衰,而義理之念回兮,年将暮矣,不及今而畜三年之艾兮,七年病竟何時而起矣! 戒爾重其言,言欲亮而貞,出於我不重,則人之聽之也輕。
惟古之聖賢兮,率然隻語達天聲,垂之後世而為經。
善言者自簡,善應者自定。
君不見鐘不叩則不鳴,水不止則不瑩。
長注念於遠大,而實地則在乎目前,夫惟能踐實地於目前,是以垂聲光於綿綿,而可以上報乎君親師,與夫先聖先賢。
有道德者必不多言,有信義者必不多言,有才謀者必不多言,惟見夫細人、狂人、佞人,乃多言耳。
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。
澄其心於淵瑩之天,奉其身於光明之地,言則無一字之遺,而亦無一字之贅,動則如萬鈞之弩,一發便中其機。
會此,蓋古之人也。
以笃實信天下,以大節竦天下,以器量包天下,以學識周天下,以規模駕天下,以實才猷實事業副天下。
嗚呼!豈不真烈烈然大丈夫哉! 若是真學問文章,須見於威儀之際,與夫日用之常。
若是真道德性命,須見於治家之法,與夫當官之政。
不然,徒皇皇於多故,而在身無受用之實,在心無灑落之趣,真是博學之小人,而詞章之兒豎爾。
危哉! 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