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

關燈
督學黃南山先生潤玉 黃潤玉字孟清,号南山,浙之鄞縣人。

    幼而端方,不拾遺金。

    郡守行鄉飲酒禮,先生觀之,歸而書之於冊,習禮者不能過也。

    诏徙江南富民實北京,其父當行。

    先生年十三,請代父往。

    有司少之,對曰:“父去日益老,兒去日益長。

    ”有司不能奪而從之。

    至則築室城外,賣菜以為生,作勞之餘,讀書不辍。

    有富翁招之同寓,先生謝不往。

    或問之,曰:“渠有一女,當避嫌也。

    ”尋舉京闱鄉試,授江西訓導,用薦召為交趾道禦史,出按湖廣。

    劾藩臬郡縣之不職者,至百有二十人,風采凜然。

    景泰初,改廣西提學佥事。

    時寇起軍興,先生核軍中所掠子女,歸者萬餘口。

    副使李立,故入死罪且數百人,亦辨而出之。

    南丹衛在萬山中,歲苦瘴厲,先生奏徙平原,戍卒因之更生。

    丁憂起複,移湖廣,與巡撫李實不合,左遷含山知縣。

    緻仕。

    成化丁酉五月卒,年八十九。

    先生之學,以知行為兩輪。

    嘗曰:“學聖人一分,便是一分好人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明理務在讀書,制行要當慎獨。

    ”蓋守先儒之矩矱而不失者也。

    其所友為李文毅時勉、薛文清瑄,故操行亦相似。

     海涵萬象錄  天隻氣,地隻質,天地之生萬物,如人身生毛發,任其氣化自然也。

    而人獨有心中一窩氣,寓得理而靈,故曰心神。

    然太虛中亦有一團氣,靈如人心者,則曰天神。

     汴為天下之中,不如金陵、江夏漕運之易集也。

     道有體用,體即理,用即事,人得是理於心曰德,服是事於身曰行。

    何謂德?知仁、聖義、中和是也。

    何謂行?孝友、睦姻、任恤是也。

      道無玄妙,隻在日用間,着實循理而行。

     在天為理,與天常存,在人為性,氣散則亡。

     告子若曰“生理之謂性”,便不起人争端。

    天地間隻是生氣中有此生理,在人亦然,故名曰性,而總謂之仁。

    是仁即系天地生物之心,又隻是生生之理,又曰氣質之性,即告子生之謂也。

    故張子曰:“君子弗性也。

    ” 有一人之命,有一家之命,有一國之命,若長平坑卒,一國之命也,氣數也。

     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,則心自不放。

      心之量宇宙間事,皆能推其理而知,但天下形勢,古今制度,必須考視而知,難意度也。

     程、張所謂心,皆指其虛靈之氣而言,氣本寓理為性,理從氣發為情,而心能主宰者,亦氣也。

     天地間生生不息為仁,此天理流行也。

    人心隻天理流行便是仁,私欲間斷便是不仁。

     孔門所教所學,皆於用處發明,而體在其中。

    蓋理是道之體,事是道之用。

    孝弟見於日用,隻從仁上發出來。

    仁是孝弟之理,孝弟是仁之用。

    學者骛於高遠,不盡孝弟之事,隻是去探高妙,論心論性,卻全不識道。

     教學者於自己體認性情發見處,便能知道。

     古者士農工商,各一其業,子孫世守,而民志定。

    今也農工商之貪黠者,皆奔兢仕途,而謀吏胥出身,往往資其貪黠,卒獲仕途以終其身,所以濫溢铨曹,汙蠹民社者,多此途也。

    為今之計,莫若自民間俊秀,取入庠校者,三年大比,約計藩臬郡縣司吏額,分上中下,取士之中式者上等,命為藩臬阃司之吏,中等為各郡吏,下等為州縣吏。

    三年考滿,送禮部會試,亦依上法取送。

    在京衙門曆役三年,都試出身,則使儒法兼通,寄之民社,而去貪黠之風矣。

     《大學》之道,問學之宏規;《論語》之言,踐屐之實理;《孟子》七篇,擴充之全功;《中庸》一書,感化之大義。

      《大學》一書,《六經》之名例也;《中庸》一書,《六經》之淵源也。

     窮理者道之體斯明,盡性者道之體斯行,至命者道之原斯達,故邵子曰:“非道而何?”  經書補註 格物格字,當訓合格之格。

    凡物之要者,莫切乎身心,物之大者,莫過於家國天下。

    人之所學,莫非身心家國天下之事。

    然事物莫不有理,而萬物皆備於我,則物理具於吾心。

    學者以吾心之理,格合事物之理,是曰格物。

    若訓為至,則為物至而後知,至不成文義也。

    (《大學》) 告曾子以道言,謂一理貫萬事,理即體,事即用。

    告子貢以學言,謂一心貫萬理,心者氣之靈,理者心之德。

     一日克己複禮,一日以成功之大綱言,四勿以日日用功之節目言,譬之一好地方,有寇生發,日日要當克勝他,及至一日盡克勝了,而複卻好地方,則天下皆知其地方好了。

    朱子補傳“一旦豁然貫通”,即此一日義同。

      天理寓於人曰性,猶源泉入於川曰流。

    然理無不善,而人之氣禀有清濁;泉無不潔,而川之泥質有沙淤。

    故人之始生,氣之清濁未甚見,及其長而習於善,則清者愈清,習於惡,則濁者愈濁。

    如川之始達,泥之澄渾未甚分,及其遠也,積於沙者,則澄者愈澄,汩於泥者,則渾者愈渾矣。

    故性近習遠。

    (以上《論語》) 浩氣是心窩中一點虛靈之氣,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。

    人能事事合宜,則心無愧怍而天理純全,斯可識浩然之氣象也。

    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此浩氣塞於天地之間也。

     義者人心之裁制,氣之主也,即所謂志帥也。

    道者事理之當然,氣之行也,即所謂道路也。

     萬物皆備於我,物理具於吾心也。

    以吾心之理,處物合宜,即義也。

    此之謂體用。

    (以上《孟子》) 《堯典》以親九族,即齊家也。

    止謂本宗九世,上至高,下至玄,自三而五,自五而九,上殺,下殺,旁殺,而人道竭矣。

    豈有外姓之謂族乎?故《爾雅》别外姻曰母黨,妻黨。

    (《書》) 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,言天之生人,有是事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