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
關燈
小
中
大
學正曹月川先生端 曹端字正夫,号月川,河南之渑池人。
自幼不妄言動。
年十七,讀《五經》皆遍,師事宜陽馬子才、太原彭宗古,遠有端緒。
永樂戊子,舉於鄉,明年登乙榜第一。
授山西霍州學正。
曆九年,丁憂廬墓。
壬寅,起補蒲州。
洪熙乙巳考績,兩學諸生皆上章請複任霍州,上遂許之。
又曆十年。
宣德甲寅六月朔之明日,卒於霍州,年五十九。
初,先生得元人謝應芳《辨惑編》,心悅而好之,故於輪回、禍福、巫觋、風水,時日世俗通行之說,毅然不為所動。
父敬祖為善於鄉,而勤行佛、老之善以為善。
先生朝夕以聖賢崇正闢邪之論諷於左右,父亦感悟樂聞。
先生條其人倫日用之事,可見之施行者,為《夜行燭》一書,言人處流俗中,如夜行,視此則燭引之於前矣。
裡中有齋醮,力不能止,則上書鄉先生,請勿赴。
又上書邑令,請毀淫祠,令以屬之先生,毀者百餘,惟存夏禹、雷公二廟,四時祈報,則設社穀壇。
邢端修五嶽廟,先生言其非禮;同僚肅拜梓潼神,先生以為谄。
僚曰:“斯文宗主也。
”先生曰:“梓潼主斯文,孔子更主何事?”門人有赴漢壽亭社會者,先生愍痛以折之。
諸生有喪,則命知禮者相之,有欲用浮屠者,先生曰:“浮屠之教,拯其父母出於地獄,是不以親為君子,而為積惡有罪之小人也。
其待親不亦刻薄乎?”其人曰:“舉世皆然,否則讪笑随之。
”先生曰:“一鄉溺於流俗,是不讀書的人,子讀儒書,明儒禮,不以違禮為非,而以違俗為非,仍然是不讀書人也。
”每有修造,不擇時日,或以太歲土旺為言,先生明其謬妄,時人從而化之。
霍州樵者拾金钗以還其主,人以為異,樵曰:“第不欲愧曹郡博耳。
”高文質往觀劇,中途而返,曰:“此行豈可使曹先生知也。
”先生以力行為主,守之甚确,一事不容假借,然非徒事於外者,蓋立基於敬,體於無欲,其言事事都於心上做工夫,是入孔門底大路。
誠哉!所謂有本之學也。
其辨太極,“朱子謂理之乘氣,猶人之乘馬,馬之一出一入,而人亦與之一出一入。
若然,則人為死人,而不足以為萬物之靈,理為死理,而不足以為萬物之原。
今使活人騎馬,則其出入行止疾徐,亦由乎人馭之如何耳,活理亦然。
”先生之辨,雖為明晰,然詳以理馭氣,仍為二之。
氣必待馭於理,則氣為死物,抑知理氣之名,由人而造,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,則謂之氣,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者而言,則謂之理。
蓋一物而兩名,非兩物而一體也。
薛文清有日光飛鳥之喻,一時之言理氣者,大略相同爾。
語錄 人之所以可與天地參為三才者,惟在此心,非是軀殼中一塊血氣。
(心者神也,神無方所,視聽言動,一切感應皆是。
) 事事都於心上做工夫,是入孔門底大路。
(看此語,便見先生之學。
) 事心之學,須在萌上着力。
(所謂萌,即《易》之幾,《學》、《庸》之獨也。
) 學欲至乎聖人之道,須從太極上立根腳。
(與學聖之事主於一心參看。
) 天地間凡有形象聲氣方所者,皆不甚大,惟理則無形象之可見,無聲氣之可聞,無方所之可指,而實充塞天地,貫徹古今,大孰加焉!故周子言無極而太極。
做人須向志士、勇士、不忘上參取,若識得此意,便得此心,則自無入不自得。
人要為聖賢,須是猛起,如服瞑眩之藥,以黜深痼之疾,真是不可悠悠。
學者須要置身在法度之中,一毫不可放肆,故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
(先生為學嚴密如此。
) 吾輩做事,件件不離一敬字,自無大差失。
一誠足以消萬僞,一敬足以敵千邪,所謂先立乎其大者,莫切於此。
非禮勿視,則心自靜。
學者須要識得靜字分曉,不是不動便是靜,不妄動方是靜,故曰“無欲而靜”。
到此地位,靜固靜也,動亦靜也。
(靜字看得精極。
) 天理存亡,隻在一息之間。
(其嚴乎!先生存養之密可見。
) 生死路頭,惟在順理與從欲。
能真知義理之味無窮,則窮達自不足以動念。
聖人之心,一天地生物之心,天地之心,無一物不欲其生,聖人之心,無一人不欲其善。
聖人之所以為聖人,隻是這憂勤惕勵之心,須臾毫忽,不敢自逸。
理無定在,惟勤則常存,心本活物,惟勤則不死。
常人不能憂勤惕勵,故人欲肆而天理亡,身雖存而心已死,豈不大可哀
自幼不妄言動。
年十七,讀《五經》皆遍,師事宜陽馬子才、太原彭宗古,遠有端緒。
永樂戊子,舉於鄉,明年登乙榜第一。
授山西霍州學正。
曆九年,丁憂廬墓。
壬寅,起補蒲州。
洪熙乙巳考績,兩學諸生皆上章請複任霍州,上遂許之。
又曆十年。
宣德甲寅六月朔之明日,卒於霍州,年五十九。
初,先生得元人謝應芳《辨惑編》,心悅而好之,故於輪回、禍福、巫觋、風水,時日世俗通行之說,毅然不為所動。
父敬祖為善於鄉,而勤行佛、老之善以為善。
先生朝夕以聖賢崇正闢邪之論諷於左右,父亦感悟樂聞。
先生條其人倫日用之事,可見之施行者,為《夜行燭》一書,言人處流俗中,如夜行,視此則燭引之於前矣。
裡中有齋醮,力不能止,則上書鄉先生,請勿赴。
又上書邑令,請毀淫祠,令以屬之先生,毀者百餘,惟存夏禹、雷公二廟,四時祈報,則設社穀壇。
邢端修五嶽廟,先生言其非禮;同僚肅拜梓潼神,先生以為谄。
僚曰:“斯文宗主也。
”先生曰:“梓潼主斯文,孔子更主何事?”門人有赴漢壽亭社會者,先生愍痛以折之。
諸生有喪,則命知禮者相之,有欲用浮屠者,先生曰:“浮屠之教,拯其父母出於地獄,是不以親為君子,而為積惡有罪之小人也。
其待親不亦刻薄乎?”其人曰:“舉世皆然,否則讪笑随之。
”先生曰:“一鄉溺於流俗,是不讀書的人,子讀儒書,明儒禮,不以違禮為非,而以違俗為非,仍然是不讀書人也。
”每有修造,不擇時日,或以太歲土旺為言,先生明其謬妄,時人從而化之。
霍州樵者拾金钗以還其主,人以為異,樵曰:“第不欲愧曹郡博耳。
”高文質往觀劇,中途而返,曰:“此行豈可使曹先生知也。
”先生以力行為主,守之甚确,一事不容假借,然非徒事於外者,蓋立基於敬,體於無欲,其言事事都於心上做工夫,是入孔門底大路。
誠哉!所謂有本之學也。
其辨太極,“朱子謂理之乘氣,猶人之乘馬,馬之一出一入,而人亦與之一出一入。
若然,則人為死人,而不足以為萬物之靈,理為死理,而不足以為萬物之原。
今使活人騎馬,則其出入行止疾徐,亦由乎人馭之如何耳,活理亦然。
”先生之辨,雖為明晰,然詳以理馭氣,仍為二之。
氣必待馭於理,則氣為死物,抑知理氣之名,由人而造,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,則謂之氣,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者而言,則謂之理。
蓋一物而兩名,非兩物而一體也。
薛文清有日光飛鳥之喻,一時之言理氣者,大略相同爾。
語錄 人之所以可與天地參為三才者,惟在此心,非是軀殼中一塊血氣。
(心者神也,神無方所,視聽言動,一切感應皆是。
) 事事都於心上做工夫,是入孔門底大路。
(看此語,便見先生之學。
) 事心之學,須在萌上着力。
(所謂萌,即《易》之幾,《學》、《庸》之獨也。
) 學欲至乎聖人之道,須從太極上立根腳。
(與學聖之事主於一心參看。
) 天地間凡有形象聲氣方所者,皆不甚大,惟理則無形象之可見,無聲氣之可聞,無方所之可指,而實充塞天地,貫徹古今,大孰加焉!故周子言無極而太極。
做人須向志士、勇士、不忘上參取,若識得此意,便得此心,則自無入不自得。
人要為聖賢,須是猛起,如服瞑眩之藥,以黜深痼之疾,真是不可悠悠。
學者須要置身在法度之中,一毫不可放肆,故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
(先生為學嚴密如此。
) 吾輩做事,件件不離一敬字,自無大差失。
一誠足以消萬僞,一敬足以敵千邪,所謂先立乎其大者,莫切於此。
非禮勿視,則心自靜。
學者須要識得靜字分曉,不是不動便是靜,不妄動方是靜,故曰“無欲而靜”。
到此地位,靜固靜也,動亦靜也。
(靜字看得精極。
) 天理存亡,隻在一息之間。
(其嚴乎!先生存養之密可見。
) 生死路頭,惟在順理與從欲。
能真知義理之味無窮,則窮達自不足以動念。
聖人之心,一天地生物之心,天地之心,無一物不欲其生,聖人之心,無一人不欲其善。
聖人之所以為聖人,隻是這憂勤惕勵之心,須臾毫忽,不敢自逸。
理無定在,惟勤則常存,心本活物,惟勤則不死。
常人不能憂勤惕勵,故人欲肆而天理亡,身雖存而心已死,豈不大可哀